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的 研究综述 刘二林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综述 (一)研究背景 自改革幵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劲头,其 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从1978年-2010年,中国 人均GDP实际增长率平均可达8.8%,人均GDP由改革开放前 不到300美元增加到当前的3500美元左右,一跃成为仅次于 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在持续了 30年的髙速增 长之后,仍然保持着接近百分之九的平均增长速度。即使 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2008和2009年,人均GDP的平均增 长速度仍然高居8.87%,这一现象被国内外许多学者称为“ 中国奇迹”或“中国经济增长之谜“。找出中国经济高速 增长背后的驱动因素,了解增长的来源及其发展演变,对于 中国经济未来的长期持续繁荣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综述 自1950s以来,随着死亡率的下降,世界经历了由高死亡 率、髙出生率到低死亡率、低出生率的人口变迁过程,国 内外关于人口变量与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也已被广泛研究 。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口增长率(Kelley Barlow, 1994; Brander Kelley Bloom Bloom etal, 2000,2007)将人口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加以 深化,他们着眼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经济社会 结果 二、人口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研究 (一)人口总量变量 1人口增长率 关于人口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早期的争论主要有 三种观点:悲观主义认为人口增长会阻碍经济的增长,由此 降低储蓄率和投资率,加剧大规模失业,造成经济体的贫困 化(Malthus, 1817; Coale and Hoover, 1958) 乐观主义认为快速的人口增长会引发规模经济的产生 ,进而促进技术改变和制度创新(Boserup, 1981; Simon, 1981) 人口中性论者认为人口增长既不促进经济增长,也不阻 碍经济增长,在控制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的前提下, 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Bloom andFreeman,1986;Kelley,1988;Ahlburg,2002;Bloom,Can ning and Sevilla,2002;Kelley and Schmidt,2001 )。 但是近十几年来,关于人口增长率影响的争论又有所改变,许多 建立在1980s数据基础上的研究发现,人口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 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Bloom and Freeman, 1988; Blanchet, 1991; Brander and Dowrick, 1994; Kelleyand Schmidt, 1994, 1995)。Kelley and Schmidt(1994, 1995)发现人口增长率在1960s 和1970s对人均产出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在1980s却存在非常显 著的负影响 最近的研究如左学金(2010)在综述了人口与经济增长问题的相 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过高的生育率和人 口增长率对经济发展显然是不利的,但是中低水平的生育率对经济 发展的影响却是复杂和不确定的。 (二)人口结构变量 人口结构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从人口年龄结构、城乡结构、人 口就业结构等方面出发研究对经济的影响。Stephan Brunow,Georg Hirte(2006)通过对欧盟 15国的截面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认为 不同年龄结构的群体在区域上的人均产出不同,在人口结构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中 30-44 岁年龄段的人口的作用最显著 张新起,景文宏通过研究中国人口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劳动 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人口结构(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 例)提升,会明显地促进经济增长;人口结构比例下降,会抑制经 济增长。 。 姚引妹以人口转变理论、储蓄生命周期理论和新古典 经济理论为基础,利用人口抚养比指标,按增长会计核算 原理,使用宏观仿真模拟方法,对人口红利及其对经济增 长的贡献进行估算,得出少儿人口抚养比的下降对人均 GDP 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李魁在论文中着力探讨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以及因之带来的人口 红利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储蓄率、居民消 费率、净出口贡献率等方面的影响。 (三)人口密度 人口增长与年龄结构的变化仅仅是几个似乎对经济增 长有影响的人口变量中的两个,事实上,很多关于人口因素 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都引入了更广泛意义上的人口变量 人口密度,它被认为是影响稳态经济增长水平的重要因 素。 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 ,较高人口密度降低了单位成本,提高了交通、市场以及通 信交流的效率,为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产生提供了机会,有 利于专业化和多样化的发展,促进规模经济的产生和技术 的改变,对经济增长有助推作用;另一方面,高人口密度引 起土地回报率降低和拥挤的不利影响因此,人口密度对经 济增长的影响模糊不清,取决于两种力量的相对作用大小 。 对于1960s与1970s,人口密度是唯一系统显著的人口 变量,对经济增长有正的作用;而到了 1980s,所有人口变 量在都变得系统上显著,其中人口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影 响为负,人口密度与人口大小都具有正的作用,这三个人口 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净影响却为负。KeUey and Schmidt (1995)中也发现,无论是对于面板数据回归还是截面回归, 人口密度对人均产出增长率的影响始终为正,且系统显著, 说明人口密度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超过了不利影响。 Bloom,Canning and Malaney (2000)则根据 Bloom and Sachs (1998)的研究,区分沿海地区人口密度与内陆 地区人口密度分别进行考察,发现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对经 济增长起着积极的作用,而内陆地区人口密度的影响却为 负,原因在于沿海地区能够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通过国际 贸易获得专业化与规模经济的优势;相反,内陆地区面临进 入世界市场的较高交通成本,资源约束更紧,其较高的人口 密度反而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很大的压力,抑制了收入的增 长。 三、人口质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研究 (一)预期寿命 预期寿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效应。第一,人力资本效 应。预期寿命作为良好健康状态的积极反映,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的劳动密集性产业中显得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工人的生产率水平 (Bloom and others, 1998; BloorB and Canning, 2004);同时,随 着教育投资收回的时间视野变得更长,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将会增 加,促进了人们对教育的投资,从而提升了劳动力质量与生产率水平 (Mekzer,1995; Bloom and Canning,2004)o第二,人口效应。预期 寿命的增加会改变人口的年龄分布,通过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储蓄行 为的差异从而影响总储蓄水平(Higgins and Williamson, l997;Kelley and Schmidt,1996)。 大部分的实证研究都发现了预期寿命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显著 正相关关系(Cai and Wang, 2005,2006; Bloom, Canning, Fink and Finaly, 2007; Lorentzen, McMillan andWacziarg, 2008), 但在预期寿命的变量分类上却有不同。一些研究将预期寿命作为 健康水平的代理变量,体现为人力资本的水平;也有一些研究将预 期寿命作为人口变量来研究。Kelly and Schmidt (2005)的研究 中发现,影响生产率部分的人口变量与转换部分的人口变量一起, 可以解释21%的总经济变动;如果预期寿命也被看成是一个人口变 量(而不是健康的代理变量),那么人口变量的解释力可以达到34% 。 然而也有一些文献研究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Matteo Cervellati and UweSunde (2009)认为预期寿命对经济增长存在着 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预期寿命的提高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 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低死亡率(高预期寿命)会导致人口数 量的扩张,从而降低人均产出。而后者被 AcemogluandJohnson(2007)的研究得以证实,预期寿命的提高会导 致总收入的某种程度的增长,但更多的是引发人口的更快速度的增 长,因此预期寿命的增加不利于人均产出的提升。 (二)人力资本 大部分的文献研究一般都将受教育程度作为衡量人力资本水平 的指标。自从Arrow (1962), Uzwaa(1965)和Sheshinksi (1967) 将教育和知识积累作为内生技术的源泉引入到增长模型中,人力资 本存量被认为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许多人口因素 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变量在回归分析中并未 取得预期的结果。 国内关于人口质量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 大都是定性的讨论分析。沈百福 (2004)对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发 展水平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水 平显著相关,但是相关指标的增长率却远低于经济增长率。 唐祥来(2008)采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Lucas生产函数 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认为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江 苏省存在地区间的差异。 耿修林(2009)根据设计的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描述体 系,对人口素质的变动状况进行了测评,并对经济发展因素 与人口素质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 四、关于人口迁移对经济影响的研究 在人口迁移对经济影响方面,国内外研究的学者颇多。 李玲(1999)认为人口迁移对于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有利的 影响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人口的迁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延缓城 市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的进程,使人口素质结构得到调整,推进城 市房地产业的发展。 于潇(2006)对建国以来东北地区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进 行了分析,阐述了东北地区人口迁移变化的特点和趋势,同时还分 析了人口迁移对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严善平认为地区经济差距对地区间人口流动水平有明显的影响 ,流动成本对人口迁移率有非常强的负影响 段平忠应用经典收敛理论分析了中国省际间人口迁移对经济增 长动态收敛的影响,其结论是越是相对发达地区,其经济增长单纯 受人口要素流动的影响越弱;越是相对落后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 增长的影响效应也越大 马金龙(2006)认为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 影响,其中有利方面的影响包括加强中心城市与其他地区的联系沟 通,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城镇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业的 五、关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影响的研究 Paola Profeta 对不同国家的人口退休情况进行了研究,并指 出一个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比重越高,劳动力退休年龄越大,同时社 会保障转移支付的总量也越大。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增快,不少学者特别是经济学者对 人口老龄化的研究越来越多。如 陈敦贤(2002)提出要加快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同时加 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将劳动力的数量优势转变为资源优势,拓 宽老龄化市场,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彭秀健(2006)采用 PRCGEM 模型量化分析了中国人口老龄化 对经济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力数量的负增长,进而影响 物质资本的增长速度,最终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元佳珺(2009)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老 年人的属性决定了其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较慢,因而影响了 生产效率的提高,认为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了一定的负 面影响。 从上述的研究可以看出,关于人口因素与经济增长及 社会发展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不 难发现,现有文献对各种人口因素的经济影响结果并非持 完全一致的意见,如老年抚养比、人口密度及人力资本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等。 六、总结 (一)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既有正向促进作用、又有反向抑 制作用。从世界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一方面, 增长的人口规模带来了就业和生活需求压力, 刺激消费 需求和投资需求,产生明显的人口“推进力”和“发明拉 力”,加速了工业化过程和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人口规模的大幅减小将引起有效需求不足,严 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是过多的 人口对经济发展带来了压力,影响了经济发展的进程。但 更应该注意的是,我国的人口问题,不仅仅是人口规模的 问题,因此应该多方向多角度地审视并采取有效措施统筹 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既 不能放松对人口增长的控制,又不能一味单方面追求人口 的零增长。既要控制数量的无节制增长,更要注重提高人 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改善人口分布。 (二)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结构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人口性别构成”,即是指 人口总体中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之间的比例,也称为“人口性别比 ”。人口总体的性别构成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含义,其实际构成状 况不仅与人口自身的再生产相关,还会对经济社会过程及其发展产 生制约 二是人口的年龄结构,即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 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就目前的影响来看,主要分析老龄 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性别比一般是指100个女性所对应男性的比值, 从性别构成上 来说, 中国内地男性人口一直多于女性人口,人口性别比失衡使 得男性劳动力过剩而出现“就业性别挤压”,对女性就业的严峻形 势更是雪上加霜,传统的女性职业如打字、 缝纫等也被男性所接 受。 因此势必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影响。 早在2000年底,我国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政府推行的医疗保健 和计划生育实现的,突出特点是老龄人口基数大, 增长速度快, 地区不平衡。 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实现老龄化,人口老龄 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 这使得 政府还不具备建立和维持老年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所需要的相当雄 厚的经济实力,增加了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难度。因此,随 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发展 必然会受到影响。 (三)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人口地域分布与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地域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而人 口的地域分布情况又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人口地域分布。 在目前我国广泛开 展计划生育工作的条件下,人口地域分布主要是人口的主动迁移的 结果。而人口的迁移是劳动者对更好的就业机会或更高的收入水平 的回应。因此,经济发展水平无疑是吸引人口迁移从而造成人口地 域分布的重要力量。同时,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影响地区的生活环境 、教育水平、医疗服务、社会福利和城市建设等间接影响人口地域 分布格局。 人口地域分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集中体现于局部地区人口规模 增长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人口增长产生的需求压力有助于技术创新 能力的提高,高度集中的人口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有利于地 区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由于“知识资源” 的大量流出,造成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势更加缺乏, 使得地区经济增长步伐更加缓慢, 陷入低人力资本水 平-低经济增长的恶性循环。 2.人口城乡分布与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过程的推进,会出现由于经济的发展而 人口由农村向城镇流动从而使城镇人口不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