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呈递细胞及抗原呈递作用.ppt_第1页
抗原呈递细胞及抗原呈递作用.ppt_第2页
抗原呈递细胞及抗原呈递作用.ppt_第3页
抗原呈递细胞及抗原呈递作用.ppt_第4页
抗原呈递细胞及抗原呈递作用.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 抗原提呈细胞及抗原呈递作用 抗原提(递)呈细胞 (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 定义:一个功能性细胞群体,参与的各种细胞具有 摄取、加工抗原的能力,都可表达 MHC I、 II类分子,并籍此向T细胞提呈加工处理后 的抗原肽。 分类: 1、专职APC(professional APC) 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主要 2、非专职APC(non-professional APC) 上皮细胞、内皮细胞、间质细胞 专职APC 非专职APC MHC II类分子 组成性表达 诱导性表达 CD40 + CD80/CD86 + CD1 + 细胞种类 B细胞 上皮细胞 巨噬细胞 内皮细胞 树突状细胞 间质细胞 专职APC与非专职APC的比较 起 源:骨髓干细胞髓样干细胞粒、单前体细 胞树突状细胞 骨髓干细胞淋巴干细胞T前体细胞 树突状细胞 膜分子:MHC-I、II类分子、CD1、CD4、CD40、 CD80、CD86并具FcR2、CR2等受体 生物学作用: 加工、提呈抗原 诱导T细胞分化、成熟 促进T细胞活化 一、树突状细胞 IDC 包括: l朗格罕氏细胞(Langerhans cells,L细胞) 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D cells ) l隐蔽细胞(veiled cells) l并指状细胞(interdigitating D cells ) 种类: 1. 并指状DC:(IDC) 作用:富含MHC-I/II类分子,加工递呈抗 原给T细胞。 l细胞(未成熟的C),分布在皮肤表皮层,摄取 和处理经皮肤进入的抗原。 l迁移进入淋巴管,即为淋巴液中的隐蔽细胞, l到达淋巴结深皮质区的T细胞富含区,即为成熟的D 细胞,即IDC,IDC将已处理的抗原肽递呈给T细胞 。 IDC的移行和成熟过程: l仅分布在淋巴结、脾脏等淋巴滤泡的生发中心,不 表达MHC类分子 l细胞表面有丰富的FcR和CRI l滞留抗原,提供给周围的细胞 2. 滤泡树突状细胞(FDC ) 未成熟DC与成熟DC区别: 未成熟DC: a.低水平表达MHC分子; b.缺乏B7表达; c.无刺激T细胞活化的能力; d.表达DEC205分子,具有对抗原异物的吞噬功能 成熟DC: a.表达高水平MHC-I类和II类分子; b.表达高水平B7(B7-1和 B7-2分子); c.分泌趋化因子DC-CK 吸引初始T细胞; d.无吞噬抗原异物能力。 二、单核-巨噬细胞: l(Monocytes, Macrophage) l免疫作用: 1)吞噬和杀伤作用 ; 2)摄取,加工处理 和递呈抗原; 3)合成和分泌各种 活性因子 单核-巨噬细胞成员 - 所在组织、脏器 名称 - 骨髓 前单核和单核细胞(Promonocyte and Monocyte) 血液 单核细胞(Monocyte) 实体组织 定居巨噬细胞/组织细胞(Resident Macrophage/ Histocyte) 肝脏 枯否氏细胞(Kupffer cell) 骨 破骨细胞(Osteoclast) 滑膜组织 A型滑膜细胞(Type A synovial cell) 中枢神经系统 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肉芽肿组织 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Epithelioid cell/ 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 皮肤 郎格罕氏细胞(Langerhans cell) - 定居巨噬细胞寿命约-个月,有的不动, 有的则移行,均不断胞饮周围物质,当遇到某种刺 激(如表面受体接触某些微生物、细胞碎片、补体 或血凝系统成分或某些细胞因子像IFN-作用)时 活化: 1、代谢、运动及吞噬能力快速增强,杀菌消化能 力大大提高。 2、表达高水平协同刺激信号,具强抗原提呈和分 泌等功能,参与免疫应答及炎症。 l表达MHC类分子 和CD80 ,能有效地 递呈抗原和提供协同 刺激作用给CD4+TH 细胞; l可通过其BCR摄入 抗原。 三、B细胞 B细胞 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抗原摄入 Ig 吞噬 吞噬、病毒 MHC II + -+ -+ + CD80/CD86 -+ -+ + 抗原提呈 可溶性Ag 颗粒性Ag 多肽、病毒 毒素、病毒 细菌 部位 淋巴组织 淋巴组织 淋巴组织 外周血液 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 体腔 表皮 三类专职APC的比较 四、APC处理和递呈抗原的过程(两条途径) 1. 内源性抗原类分子途径: l内源性抗原:指细胞内合成的蛋白分子。 l病毒蛋白或肿瘤抗原在胞浆内经LMP降解成多肽片段 (8-12aa),经TAP分子转运到内质网与MHC-I类分子 组装成“多肽片段-I类分子复合物”,移入高尔基体, 最后移到细胞表面。 lAPC以多肽-类分子复合体递呈给CD8+ T细胞. 2. 外源性抗原-II类分子途径 l外源性抗原:是指从细胞外摄入胞内的抗原,如细菌 、外毒素等。 lAPC经吞噬或胞饮作用摄入抗原,在吞噬体或在内 体被蛋白水解酶作用降解为多肽片段(约1220aa), 至粗面内质网,与MHC类分子及非变异链(Ii 链) 结合成复合体,与高尔基体分泌的内体/溶酶体融合 ,Ii链解离,移到细胞表面。 l以多肽-MHCII类分子复合体递呈给CD4+ T细胞. 外周血中各种白细胞的比例 免疫 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百分比 (%) 嗜中性粒细胞40-75 嗜碱性粒细胞0.1-1 嗜酸性粒细胞1-7 单核细胞2-11 淋巴细胞20-35 树突细胞0.1-1 * Cells of the Immune System (免疫细胞) 粒细胞等炎性细胞 一、嗜中性粒细胞 -急性炎症发生后首先到达炎症局部,吞噬异物或 Ag-Ab复合体,释放各种水解酶,引起炎症反应。 -表面有IgG-Fc受体,可通过ADCC作用杀伤靶细胞。 -有补体3b、5a受体,通过调理作用,捕捉和吞噬 被抗体和补体结合的细菌等微生物。 二、嗜酸性粒细胞 l血液中少,组织中多、吞噬能力弱。 l胞浆内有嗜酸性大颗粒,对病原体尤其是寄生虫有细 胞毒性作用。 l在型超敏反应的部位常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 肥大细胞释放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有关)。 三、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1、嗜碱性粒细胞 l 外周血白细胞中最少(仅0.5%1.0),无吞噬能力 l胞浆内有嗜碱性颗粒,含组胺, l其FcR可结合游离的IgE,介导型超敏反应。 2、肥大细胞 l分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