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doc_第1页
《梁祝》.doc_第2页
《梁祝》.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博主按:前面“情歌天上来”新闻发布会现场一贴竟又引来出梁祝作曲者究竟是谁的话题,因此联想起前不久就梁祝作曲因由何、陈两人在音乐厅里的公开对峙的一幕。博主特再转贴文汇报资深记者、著名乐评人施雪钧撰写的一篇文章,结论也由看官自辩。著名作曲家何占豪欣然披露梁祝创作全过程 音乐周报最近报道,美国南加州影视委员会所设立的向世界各国杰出人士颁发的斯卡莫奖,今年首次瞄准了中国艺术家。颁奖会12月6日在美国洛杉矶影城举行,文章称,“中国作曲家陈钢因创作梁祝蜚声中外而首次入选。” 梁祝再次受到世人的关注。很多人对这部经典之作当年是怎么创作出来的深感兴趣。为此,本报记者找到了梁祝作者之一、著名作曲家何占豪教授,请他谈谈44年前那令人难忘的创作全过程。记者:作为一首世界性乐曲,梁祝从首演至今,已有44年之久,有关当年创作以及“出笼”的详细情况,你写过文章或公开过吗?何占豪:在国庆10周年时,我曾与陈钢共同署名写过一文,我也单独接受过国内外记者采访,说实在的,过去我竭力避免谈及梁祝创作的全过程,主要原因是,陈钢是我邀请参加创作的,他又是后期参加的,如果讲全过程怕有些不妥,所以不想多说。再说,我很注意人的道德观,做人不能只要成就,不讲艺德。最近有不少朋友对我说,梁祝已成世界经典之作,应该把当时的创作过程告诉大家,让历史记住这一页,虽然当年的当事人已步入老年,但人还健在,说一说对他们也是一种欣慰。我觉得朋友们讲得有道理,所以你将是第一个完整报道梁祝创作全过程的记者。丁芷诺是第一个合作者记者:你能谈谈最初是怎么创作梁祝的吗?何占豪:1958年时,我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专业的学生。很多次,我们下农村、到部队慰问演出,老百姓与部队官兵都反映听不懂。因为当时小提琴的中国作品很少,无法满足群众的要求,在党支部书记刘品先生的启发下,我和同学们萌发了效仿俄罗斯强力集团,成立中国小提琴民族学派组织的想法。于是,我和同班同学丁芷诺、沈西蒂、俞丽拿、张欣、朱英等人组成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我任组长。这时,文化部党组书记钱俊瑞来“上音”视察,学院党委书记孟波同志向他汇报了我们实验小组的情况。钱俊瑞听了我写的梁祝四重奏后认为:“外国的乐器,演奏中国的戏曲音调,这是条新路。”他希望年轻人就此探索下去。孟波亲口将钱俊瑞的指示向我作了传达。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也就是这次传达后,我觉得“路”一下子变得很宽,思维也活跃了。这年的秋末冬初,我们到温州去慰问演出,在上海开往温州的轮船甲板上,实验小组对选题认真地作了讨论。也就是在这个会上,我第一次提出:在“小梁祝”的基础上,写一首大的协奏曲。然后,我们向孟波写信作了汇报。很快,孟波接信后做出了决定,在三个选题中,他在“梁祝”上打了勾,说:“何占豪既懂越剧,又会拉小提琴,比较有成功的希望!”并马上让刘品专程前往温州传达。刘品传达后,决定由我与丁芷诺共同创作,但刘品又对我说:“写这样的大作品,光靠我们管弦系恐怕不行,力量还不够,我们能不能争取作曲系的老师的帮助?”“陈钢是丁善德院长的学生,如能让他参加,以后不但你们可以到丁院长那里上课,还能得到他的支持!”我立即找到以前并不认识的陈钢,向他发出邀请。陈钢对我说,“不行,明年我毕业,我正在写毕业作品。”这样,我们只能“自力更生”了。在温州的一个月中,我与丁芷诺初步讨论乐曲的构思后,我日思夜想,满脑子的旋律。也就在这一个月中,我终于写出了梁祝爱情主题和第一副题,芷诺还为旋律片断作了配器。1959年寒假开学后,有消息传来,丁善德已经说服了陈钢,参加我们的创作。我们很高兴,为了保证作品的顺利产出,丁芷诺发扬风格,宣布自动退出。说实话,丁芷诺是我第一个合作者,至今,我只要想到她的这一举动,我的内心就很不平静。我和陈钢的合作很愉快记者:你与陈钢是怎么合作的?又是怎么分工的?何占豪:我们之间的真正合作开始于1959年2月。当时,乐曲的内容已有初步设想,第一主题和小快板副题也有了,需要解决的是用什么曲式来概括它。在陈钢的建议下,我们对乐曲重新进行了构思,即用奏鸣曲曲式把原来的构思进一步规范化。根据这个构思,乐曲由我一段一段写下去。我写完旋律,用小提琴拉给陈钢听,他提出看法,提出参考意见,定下来后,陈钢根据旋律写伴奏(钢琴)。再到丁院长课上,听取指导。说实话,我非常高兴找到一个合适的伙伴。我觉得,陈钢对音乐的感觉很灵敏,每听完一段,会引起他的共鸣,很快就会作出反应。我从他的意见中得到很多启发,使我写得更完美。我擅长旋律,陈钢学过曲式,并弹得一手好钢琴,我们之间的合作很愉快,从未有过争论。我不但在每段音乐主题的创作中尽可能保持越剧的风格和江南的特色,就是在乐曲的展开部,也不是采用“动机模进”、“调性变化”等西欧常用手法,而大胆采用京剧倒板和越剧的嚣板来表现人物的感情,我还提出把戏曲中紧拉慢唱的技法和绍兴大班伴奏中富有特色的节奏型运用到管弦乐中,来衬托悲愤而激情的旋律。我的这些建议与写作,都得到了陈钢和丁善德老师的认可,因此整首乐曲既塑造了形象又保持了浓厚的民族特色。由于两人的默契配合,所以,两个月后,我们就完成了创作,并由陈钢执笔开始配器。它是集体智慧的体现记者:有人说,梁祝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你怎么评价?何占豪:成功的作品必定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机遇。在当时,如果没有刘品、孟波、钱俊瑞这些领导指示和丁院长的具体指导,没有实验小组的通力合作,就不会有今天的梁祝,从这个意义上说,梁祝是集体智慧的体现。虽然我在梁祝中写出很多动人的旋律,但是如果没有前辈创造的民间音乐作为素材,没有我的合作伙伴陈钢对我的启发、帮助、组织,也不可能写得像现在这样比较完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