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管理第一章导论.ppt_第1页
中国对外贸易管理第一章导论.ppt_第2页
中国对外贸易管理第一章导论.ppt_第3页
中国对外贸易管理第一章导论.ppt_第4页
中国对外贸易管理第一章导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传统对外贸易理论 第二节 现代对外贸易理论 第三节 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绝对成本理论 相对成本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亚当斯密最早提出 如果两个国家在某些特定商品上各自占有绝对 的优势,按照贸易分工原则,两个各自从事不 同商品的生产将是最有效的,两个之间的贸易 将会给双方带来利益,无论是顺差还是逆差。 举例,下表列出单位产品生产需要的劳动量, 结论是A生产电脑,B生产大米 一台电脑一袋大米 A国2015 B国4010 国际分工通过自由贸易能促进各国劳动生产率的 提高 使一国的剩余产品实现其价值,从而鼓励人们去 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的产量 增进消费者的利益,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和发 展 因此,斯密主张自由贸易,反对各种贸易限制。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于1817年提出了比较 利益论,它成为以后近200年来西方国际贸易 理论的基础 李嘉图提出比较利益论,只要两国生产两种商 品的相对成本不同,两国分别生产具有比较优 势的商品并互相贸易,两国的资源配置都可以 得到提高 A国家生产二者的相对成本是4:3,B国家生产二者的相对 成本是2:1 假定大米与电脑的交换比例是8:5,A国家要同时获得二者 ,只需生产1+5/8台计算机,投入劳动量为32.535;B国 家则只需生产1+8/5袋粮食,投入劳动量为5260 比较利益的存在,A国家应主要出口制成品,B国家主要出 口初级产品 一台计算机 一袋粮食 A国家2015 B国家4020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 Heckscher)和俄林(B. Ohlin,1977年诺奖获得者)在20世纪30年代,在对比较利 益论进行修正和补充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简称H-O 理论) 俄林著作证明,即使不同国家中生产技术相同,仍然可能发 生对外贸易。只要各国之间的各种生产要素例如各种劳 动、资本和土地的供给不同就足够了,俄林的理论的出 发点是,一个国家倾向于出口使用大量国内需求比较供给充 足的生产因素。 贸易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是由于各国 的生产要素供给的禀赋是不同的,导致要素价格的不同,决定 了商品的要素投入组合和生产成本,从而使国内商品的价格比 率有所不同 结论:劳动资源丰富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 丰富的国家在制成品生产方面将有相对的成本和价格优势,应 集中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 例如,落后国家劳动力过剩,资本短缺,因而工资水平低、利 息率高。但通过对外贸易,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量,对劳 动力的需求上升了,工资水平得到提高。 相同点:二者的核心都强调比较优势,认为相对成 本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假定完全竞争的市场 结构 不同点: v李嘉图认为只有一种生产要素,而要素禀赋理论认为有 资本和劳动参与 v李嘉图认为相对成本的差异来源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要素禀赋理论假定两国的劳动生产率相同,产生国际贸 易的原因是价格的差异,而价格的差异是由于要素价格 不同,要素价格不同优势由于要素的禀赋不同 列昂惕夫之谜:列昂惕夫对美国一定时期内进出口商品进行 经验分析后,发现一个不符合要素禀赋论的现象:美国作为 世界上资本最丰富的国家,按照要素禀赋论应出口资本密集 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实际上,美国出口商品的 资本-劳动比率,低于进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 解释:美国由于人力资本投资较高,美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 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是包含了人力资本在内 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从实质上讲,也是一种资本密集型产品 。其他新要素还包括研究与开发、信息等无形资源。 各国的生产资源的数量是固定的,其质量是不变的, 它们都是得到充分利用的,在国际间是不流动的。 既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资源闲置、劳动力失业和 就业不足的情况,就应当努力创造一切就业机会。为 此,必须实行贸易保护。 生产技术是固定不变的,消费者偏好也是固定不变的 ,国际上存在消费者主权。 在各国国内,生产要素是自由流动的。 在贸易关系中,政府不起作用。 贸易是自然平衡的,各国经济能迅速地对国际价格的 变动作出反应。 对外贸易的利益,能为本国国民所享有。 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贸易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 剩余出路理论* 克鲁格曼(1979)提出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贸 易理论。 从供给角度,规模收益递增,大企业处于优势 地位;从需求角度,收入的提高导致消费者对 差异产品种类的需求不断增加。但追求规模收 益要求大批量生产同质产品,而追求差异产品 要求小批量生产异质产品。矛盾产生 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是开展国际贸易,使 批量生产的的产品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市场上( 瑞士手表、日本相机和电器、法国葡萄酒) 各国之间即使不存在技术水平和要素禀赋的差 异,国际贸易仍然可以存在 这一理论首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在20 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到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经 济学家克鲁格曼(Krugman)发展了这一理论。 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微观角度使静态的比较 优势动态化,认为产品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造成对 生产要素的不同需求,即使各国仍然拥有原来的资 源禀赋,其比较优势也会由于产品生产要素密集性 的变动而转移 O ABC 国内需求 P 时间 产生成长成熟 产量出口进口 销量 产品生命周期的另一方面,可以称为“赶超生 命周期”。 日本经济学家把这种比较优势在不同国家之间 的变化称,概括为亚亚洲经济的“雁行模式”, 迈耶则称为爬梯。 东盟 日本 亚洲四小龙 资源密集型产业 (水稻、木材) 非熟练劳动力密集型 产业(纺织) 熟练劳动力 密集型产业 (电子) 资本密集型产业 (机械) 技术密集型产业 (计算机) 梯形的产业转移模式 缅甸经济学家明特(H. Myint)1950s提出 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资源闲置(比如劳动) ,构成了贸易的基础 扩大对外贸易可以充分利用剩余资源,生产 出更多的产品用于出口,换回更多的产品, 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总消费和总福利 一单位典型出口商品价格与一单位典型进口商 品价格的这种关系或者比例称为商品的贸易条 件。 贸易条件=Px/Pm,其中Px与Pm分别按相同基 期计算出来的出口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指数 如果Px/Pm变小,而贸易条件恶化;如果 Px/Pm变大,则贸易条件改善。 A B C X1X2 M1 M2 O 进口 (制造品) 出口 (初级产品) (PX/PM) 外贸扩大的原因:是因为有大量剩余资源的存 在,而比较利益理论则认为是劳动生产率或者 要素禀赋的差别导致对外贸易 比较利益理论不能解释条件相近(劳动生产率 和要素禀赋)的国家选择不同的主要出口部门 ,而剩余出路理论则用剩余资源可以解释 比较利益理论不能解释一国在没有剩余产品、 但存在剩余资源的情况下对外贸易的原因,而 剩余出路理论则可以解释 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体制 充满活力的自由竞争体制 新的外贸体制: 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宏观管理 逐步走上以经济、法律手段调控为主的轨道; 经营主体多元化格局形成; 外贸政策的统一性和透明度进一步增强,涉外 法规日益健全; 外贸中介服务体系开始形成; 外贸经营的领域和渠道进一步拓宽,总体效益 和竞争能力大大提高。 一、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1950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仅11.35亿美元,1960年38.09亿 美元,1970年45.86亿美元,到1977年发展到148.04亿 美元,28年对外贸易额增长了12倍,1950年至1977年年 均增长9.9%。 1978年以后,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提高对外开 放水平,促进了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8年我国进出口 总值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猛增到25616亿美元,31年增 长了123倍,1978-2008年年均增长18.1%,平均增速比 改革开放前28年提高了8.2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对外贸易赢得了历史 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 2001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为5097亿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 1万亿美元大关,2007年再破2万亿美元大关,2008年达 到25616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4倍多。2002-2008年 ,我国进出口总值以年均25.9%的速度增长,7年进出口 总值合计10.5万亿美元,占我国60年进出口总值的71% 以上。 2008年末达到1.9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 国。 1950年我国进出口总值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 0.9%,到2008年达到8%以上。 我国进出口总值在全球排名1980年上升到第26 位,此后排名直线上升,1990年列第15位, 2001年列第6位,2004-2006年稳居第3位, 2007-2008年上升到第2位,我国已成为全球重 要的制造业加工生产基地。 二、进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建国初期,我国出口商品的80%以上是初级产品,而进口主要是机器设备等 生产资料。直到70年代,初级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仍在50%以 上。 整个80年代,工业制成品出口与进口所占比重都有大幅度提高。1980年工 业制成品出口接近出口总值的一半,达到49.7%,1989年上升到71.3%; 1980年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为65.2%,1983年提高到72.8%,1984-1989年 ,一直保持在80%以上。 90年代,机电产品成为进出口的主力商品,特别是机电产品进口。 1990年 机电产品出口110.9亿美元,占出口总值的17.9%,到1998年,机电产品出 口扩大到665.4亿美元,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36.2,成为我国出口第一大 类商品。同期,机电产品进口更多,1990年进口214.4亿美元,占进口总值 的40.2%,1998年机电产品进口638.7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 45.6%。 2001年以来,以IT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进口高速增长 三、贸易方式不断创新 改革开放以后,在大力开展一般贸易的基础上,我 国采用了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 易和进料加工等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在技术进出 口中还采取了提供技术许可、顾问咨询、技术服务 、合作生产等多种方式, 在各种新型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的发展最为突 出。199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比重首次超过一半,达 50.6%,1998年最高上升到53.4%。 四、贸易伙伴多元化 建国初期,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国际市场是原苏联 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1951年,我国同社会主义国 家的贸易额占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为52.9%, 1952年至50年代末,都在70%以上。 到2008年,我国前十位最大的贸易伙伴依次为:欧 盟、美国、日本、东盟、香港、韩国、台湾、德国 、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对这10个国家和地区的双边 贸易额合计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78.4。 五、自由贸易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自2003年以来,我国自贸区建设从无到有,迄今,我国与亚 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 自贸区,涵盖2008年我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 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中国-东盟自贸区 ,中国-智利自贸区,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区,中国-新西兰自 贸区等等,促进了双边与多边贸易的大幅度增长。 同时,我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包括沙特、阿 曼、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和巴林6国)、澳大利亚、新加 坡、冰岛、秘鲁等的谈判也在积极推进之中。 进出口总体大幅下降,但降幅逐季收窄并在年底转为增长 200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2072.2亿美元,下降13.9%。其中出口 总额12016.6亿美元,下降16.0%;进口总额10055.6亿美元,下 降11.2%。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降比较平缓,机电产品出口回升相对 较快 一般贸易总体出口降幅较大,加工贸易出口比重继续上升 全年一般贸易出口5298.3亿美元,下降20.1%,占出口总额比重 由上年的46.4%下降到44.1%。全年加工贸易出口5869.8亿美元, 下降13.1%,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为48.8%,比上年提高1.6个 百分点。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回升较快,民营企业出口降幅较 小 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自澳大利亚进口保 持增长 在前三大贸易伙伴中,中国对欧盟出口2362.8亿美元, 比上年下降19.4%,自欧盟进口1278.0亿美元,下降3.6% ;对美国出口2208.2亿美元,下降12.5%,自美国进口 774.4亿美元,下降4.8%;对日本出口979.1亿美元,下 降15.7%,自日本进口1309.4亿美元,下降13.1%。 东盟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