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先兆及中医防治(主讲刘彦荣中教授).ppt_第1页
中风先兆及中医防治(主讲刘彦荣中教授).ppt_第2页
中风先兆及中医防治(主讲刘彦荣中教授).ppt_第3页
中风先兆及中医防治(主讲刘彦荣中教授).ppt_第4页
中风先兆及中医防治(主讲刘彦荣中教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風先兆及中醫防治 東華東院香港理工大學 王澤森中醫藥臨床研究服務中心 劉彥榮 教授 前 言 z中風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喎斜半身不 遂、語言不利,或未經昏仆而以喎僻不遂為主症的 一類疾病。其起病急,變化迅速與風之善行數變的 特性相似,故稱為中風。 z中風的論述最早見於黃帝內經有“仆擊”、“大 厥”、“薄厥”的記載,對中風後遺症有“偏枯”、“偏 風”、“身偏不用”、“痱風”等不同名稱。 z本病與西醫的腦卒中大體相同,所以出血性腦血 管病及缺血性腦血管病均可參照中醫的中風進行辨 證。 第一部份 中風恢復期的中藥治療 中風恢復期的中藥治療 z中風恢復期是指中風病經救治神志清醒後 遺留有半身不遂、語言不利、口眼喎斜等症 狀,需要進一步治療的時期。 z中風恢復期可根據臨床表現不同進行辨證 論治 一、半身不遂的辨治 z半身不遂是指單側上、下肢癱瘓不能隨意 運動。 一、半身不遂的辨治 z氣虛血滯,脈絡瘀阻證 z症狀:半身不遂、患側肢體痿軟無力,或有肢體浮 腫,面色痿黃或有語言不利,口眼喎斜,舌質暗淡, 苔薄白,脈細澀無力。 z病程已久,氣血已傷,肢體肌肉失養,又因氣虛無 力推動血脈運行而血行澀滯致經脈瘀阻。 z治法:益氣活血,化瘀通絡。 z方藥:補陽還五湯加減。 一、半身不遂的辨治 z肝腎不足,筋骨失養證 z症狀:半身不遂,患側僵硬,或拘攣變形,或見 肢體肌肉痿縮,伴腰膝酸軟、耳鳴目昏,舌質紅, 脈沉細。 z肝腎陰虛不能潤肌膚、充骨髓、養血脈、聰耳滋 目之故。 z治法:滋養肝腎,填精補髓。 z方藥:河車大造丸加減。 一、半身不遂的辨治 z肝陽上亢,脈絡瘀阻證 z症狀:半身不遂,僵硬拘攣,頭暈頭痛,面赤耳 鳴,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澀有力。 z肝陽上亢,瘀熱風痰流竄經絡,血脈閉阻,經絡 不通,氣不能行,血不能濡,復加肝陽上擾清竅所 致。 z治法:平肝潛陽,散瘀通絡。 z方藥:鎮肝熄風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 二、語言不利辨治 z語言不利包括舌體強硬,活動不靈而語言 謇澀,談吐不清或發音不能,聲音嘶啞而言 。發生率為中風患者的15-50%。 二、語言不利辨治 z風痰瘀血,阻滯脈絡證 z症狀:舌強蹇澀,肢體麻木,肌膚瘀斑,舌質紫 暗苔白滑,脈弦滑。 z此證屬風痰瘀血,阻滯舌體脈絡而舌強語謇,流 竄經脈,血脈不利而肢體麻木。 z治法:搜風化痰,行瘀通絡 z方藥:解語丹加減 二、語言不利辨治 z腎虛精虧,氣血不足證 z症狀:音暗失語,腰膝酸軟乏力,心悸氣短,舌 紅少苔,脈沉細弱。 z腎精氣血不足,不能濡養舌體脈絡。腰為腎之府 ,腎主骨,腎虛則腰痠軟;氣血不足,心脈失養而 心悸氣短。 z治則:滋養肝腎,補益氣血。 z方藥:地黃飲子合八珍湯加減。 二、語言不利辨治 z肝陽上亢,痰熱阻絡證 z症狀:語言蹇澀,眩暈耳鳴,胸悶嘔噁,舌紅, 苔黃膩,脈弦滑有力。 z肝陽上擾清竅,痰濁阻滯舌體經脈所致。 z治則:平肝潛陽,化痰開竅。 z方藥:天麻鈎藤飲加減。 三、口眼喎斜辨治 z是指口喎眼斜向健側,或有吞嚥困難,飲 水嗆咳,發音困難。 三、口眼喎斜辨治 z風痰阻絡證 z症狀:口舌或口眼歪斜,面部麻木或面部抽動, 或流涎,或惡寒身冷,周身不適,舌紅苔薄白或膩 ,脈浮緊或浮滑。 z風痰之邪留滯頭面經絡,日久不去,筋脈失養, 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故口眼喎斜。風痰阻絡,營 衛之氣不行,風邪時擾面,面部麻木,時時抽動。 z治則:袪風化痰,通絡開竅 z方藥:牽正散加減 三、口眼喎斜辨治 z痰瘀互阻證 z症狀:口舌歪斜,舌強語謇,半身不遂,偏身麻 木,頭昏善忘,唇舌色暗,苔白厚,脈沉澀或沉滑 。 z此證為中風日久,痰瘀停滯頭腦絡,神氣抒發不 靈而致。 z治則:化痰袪瘀,通絡宣竅。 z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 中風後預後及綜合治療 z常與年齡、體溫、意認、抽搐出現的時間 早晚、中風的次數、及治療介入的早晚有很 密切的關係。 z治療中風恢復期要早期採取綜合治療,即 服藥,配合針灸、推拿,功能訓練等多方面 的治療,有利於中風的康復,提高生活質素 。 第二部份 中風先兆及防治 一、中醫對中風先兆的認識 z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當中記載:“形有餘則 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支不用。氣血未并,五 臟安定,肌肉蠕動,命曰微風。”微風常認為是中風 的先兆,微不是輕微的意思,而是指隱匿不明顯。 這與後世所稱之“隱風”“小風”相類似。 z金代醫家劉完素首先提出“中風者,俱有先兆之徵 ”。 z古代醫家認識到中風發病之前的一些徵兆是有內 在規律的。還認識到“肥貴人膏梁之疾也” “可取分肉 間,無中其經,無傷其絡,正氣得復,邪氣仍索(索 者,離散之義)”。 一、中醫對中風先兆的認識 z金代劉元素:“凡人如覺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 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動者,三年內必大風之至” z元代朱丹溪指出“凡人年逾四旬,氣衰者多有此疾 ,壯歲之時無有也。若肥盛者間有之,亦形盛氣衰” “眩暈者,中風之漸也”。 z元代羅天益說:“大凡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三 年之內有中風之患”。 z三位醫家指出了中風病的先兆症狀是手麻木,肌 肉蠕動,手足運動異常,眩暈及好發人群是40歲以 上肥胖者,及發病的病機是正氣衰弱。 一、中醫對中風先兆的認識 z明代醫家王綸描述大致為一側肢體或手足力弱, 或感覺異常如癢、痛、麻木、異物感,上述的症狀 常出現在左側肢體。患者或有眩暈、語言不利,口 眼喎斜,或有一些痰瘀的表現如舌根痰纏,胸膈痰 礙,咽中如有痰核等。 z清代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記述了中風先兆的 症狀34種與王綸的敍述大致相同,只是未提及左右 之別。這更接近於臨床實際。 一、中醫對中風先兆的認識 z張錫純(1860-1933)(清末民國),提出 “脈必弦硬而長, 或寸盛尺虛,或大於常脈數倍而毫無緩和之意” “其人頭目 眩暈,或腦中昏憒,多健忘或常痛,或耳鳴目脹” “胃中時 覺有氣上衝,阻塞飲食不能下行,或有氣起自下焦,上行 作呃逆” “心中煩燥不寧,或心中時發熱” “或睡夢中神魂 飄蕩” “或舌脹、語言不利,或口眼喎斜,或半身似有麻木 不遂,或行路腳踏不穩,時發眩仆,或自覺頭重腳輕,腳 底如踏棉絮”。 z“上所列之症,偶有一二發現,再參以脈象之顯露,即 可診為腦充血之先兆也” “脈極細微無力,為腦貧血之先兆 ”。 二、中風先兆的危險因素 z潛在性中風危險因素 z家族史 z超重肥胖 z急脾氣(A型性格) z喜食肥肉(肥甘厚味) z嗜好烟酒 z一過性腦缺血發作史(TIA) z高血壓(眩暈頭痛) 二、中風先兆的危險因素 z潛在性中風危險因素 z高血脂 z糖尿病史(消渴症) z心臟病和慢性支氣管炎史 z手術及外傷史 z微循環異常(血瘀) z眼底動脈硬化 z血液流變學指標異常(血瘀) 二、中風先兆的危險因素 z近期隨機中風危險因素 z情緒異常(七情太過) z過於勞累 z跌倒外傷 z氣候突變 z生活失調 二、中風先兆的危險因素 z環境性中風危險因素 z氣候與季節(寒冷) z社會環境安定性 z工作職業性因素 三、中風先兆的防治 z治療相關的疾病 z高血壓(頭痛、眩暈) z糖尿病(消渴病) z冠心病(胸痹、心痛病)。心臟病(如風濕性心臟病 ) z高脂血症 三、中風先兆的防治 z治療血瘀證 z高粘度血易發缺血性腦血管病。高血粘度在中醫 學屬於“血瘀”的範疇,古代醫家多稱為“死血”,其 意是指無濡養功能的血。死血停內有害而無益,阻 礙氣血運行,筋脈失養,而手足麻木,頭目眩暈, 大腦失聰而多健忘。 z臨床表現:頭暈、健忘、手腳麻木、胸悶疼痛。 三、中風先兆的防治 z治療高血粘度主要的治法是活血化瘀,再 結合病人的其他臨床表現進行辨證施治。 z若見眩暈,目肉瞤動、抽搐者為肝陽偏亢,肝風 欲動之象。治以平肝熄風之法,藥物可選用鈎藤、 菊花、白蒺藜、牡蠣、白芍等。 z若見肢體麻木、沉滯,為脈絡氣血閉阻,治療當 以活血通絡法。藥物可選丹參、赤芍、雞血藤、郁 金等。 三、中風先兆的防治 z對高粘度血有治療作用藥物 z三七(田七) z川芎(別名:芎藭) z益母草(別名:坤草、益母蒿) z丹參(別名:紫參) z鬱金 (別名:玉金、白絲鬱金、綠絲鬱金) 以上藥物有出血傾向者忌服。 註:以上建議藥膳僅為輔助性質,在任何情況下皆不能代替註冊中醫 師的意見。 對高粘度血有治療作用藥物 z三七(田七) z性味甘、微苦,具有活血止血,破瘀止痛的功效, 多用於各類出血跌打損傷、冠心病心絞痛屬血瘀者、 高血壓病等。 z現代研究三七黃酮甙可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微循環 。三七皂甙有擴張血管而有降壓作用。動物實驗證明 三七粉能阻止家兔腸道吸收脂肪。用三七預防中風適 合用於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脂增高,或合併高血壓 冠心病患者。 z藥膳可以三七炖雞蛋(三七3g 丹參10g 雞蛋2隻 共煮 ),孕婦忌服。 對高粘度血有治療作用藥物 z川芎(別名:芎藭) z性味辛溫,具有活血袪瘀,袪風止痛,鎮靜解痙等 功效,常用於頭痛、痛經、腦缺血、冠心病心絞痛、 高血壓,及放化療後白血細胞下降。現代藥理研究: 川芎揮發油對延腦及呼吸中樞、血管運動中樞有興奮 作用。實驗證明:川芎所含的阿魏酸能抑制血小板表 面活性和血小板聚集,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川芎還 能使主動脈壁的脂質的含量下降。 z本品可用於體質偏寒的高粘度血症的預防和治療。 z食療:黃芪川芎炖木耳豆腐,陰虛火旺、月經過者 不宜服用。 對高粘度血有治療作用藥物 z益母草(別名:坤草、益母蒿) z性味苦、辛、微寒。具有調經活血,袪瘀生新,利 尿消腫,降血壓,降膽固醇的作用。常用於產後瘀血 腹痛、月經不調、水腫、高血壓病。 z現代藥理研究:益母草鹼、益母草定鹼、益母草亭 鹼、水蘇鹼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所以可以抗血栓形 成。益母草鹼有對抗腎上腺素的升壓作用,擴張血管 使血壓下降。 z藥膳:山楂5g 益母草5g 加少量糖煎水,每日1次。 孕婦忌服。 對高粘度血有治療作用藥物 z丹參(別名:紫參) z性味苦,微寒。具有活血調經,袪瘀生新,清熱除 煩,養心安神,涼血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月經不調、 痛經、冠心病心絞痛。 z現代藥理研究:丹參注射液對冠心病患者血管內的 紅細胞流速及流態、紅細胞壓積、全血粘度、血漿粘 度有改善。丹參還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動物 實驗證明並能使血液和肝內的甘油三脂下降。 z本品適用於偏於血熱的高粘度血症患者。 z藥膳:丹參粥(丹參10g 糯米25g 紅棗3枚 紅糖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