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1珍爱生命测评练习(含解析)苏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1珍爱生命测评练习(含解析)苏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1珍爱生命测评练习(含解析)苏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1珍爱生命测评练习(含解析)苏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1珍爱生命测评练习(含解析)苏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测评(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语言基础知识运用(3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着色(zho)炽热(ch)压轴戏(zhu)一曝十寒(p)B.瓶颈(jng)包扎(z)角斗士(ju)苍劲有力(jng)C.毛坯(p)濒临(bn)酵母菌(xio)断壁残垣(yun)D.横财(hng)花冠(gun)处女作(ch)麻痹大意(p)解析A项,“着”应读“zhu”。C项,“酵”应读“jio”。D项,“痹”应读“b”。答案B(2018全国1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大洋一号”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自1995年以来,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任务。今年,它又完成了历时45天、航程6208海里的综合海试任务。对不熟悉的人而言,()。在这里,重力和ADCP实验室、磁力实验室、地震实验室、综合电子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生物基因实验室、深拖和超短基线实验室等各种实验室,分布在第三、四层船舱。由于船上配备了很多先进设备,人不用下水就能进行海底勘探。比如,深海可视采样系统可以将海底微地形地貌图像传到科学考察船上,犹如有了千里眼,海底世界可以,并可根据需要地抓取矿物样品和采集海底水样;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可以在深海底比较坚硬的岩石上钻取岩芯。“大洋一号”的远航活动,与郑和下西洋相呼应。600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600年后,“大洋一号”不断进步,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法律框架下,探索海洋奥秘,开发海洋资源,以实际行动为人类和平利用海洋作出了中国人民的贡献。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调查。B.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C.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完成了多个航次大陆架勘查任务。D.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完成了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解析本题考查对语病的修改。A项,“经历了的航次和的调查”中,“经历”与“调查”搭配不当。C项,“经历”与“航次”搭配不当。D项,“执行”与“航次”搭配不当。答案B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大洋一号”的实验室很多,就像迷宫一样B.“大洋一号”有十几个像迷宫一样的实验室C.走进“大洋一号”,犹如进入了一座迷宫D.进入迷宫一样的“大洋一号”,会分辨不出方向解析此题考查语句的衔接。前文说“对不熟悉的人而言”,后面列举了大量的实验室名称。因此,横线处要填“大洋一号”像迷宫一样,有许多实验室,让人迷路之类内容。A项,陈述的是实验室多,像迷宫,陈述对象不对。B项,“像迷宫一样的实验室”跟前文衔接不畅。C项,根据语境,“重力和ADCP实验室、磁力实验室、地震实验室、综合电子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生物基因实验室、深拖和超短基线实验室等各种实验室”与“迷宫”相照应,且与“对不熟悉的人而言”相互应和,故C项正确。D项,陈述的“分辨不出方向”与后文不衔接。答案C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一应俱全一览无余易如反掌东山再起B.应有尽有一览无余轻而易举再接再厉C.一应俱全一目了然轻而易举东山再起D.应有尽有一目了然易如反掌再接再厉解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在文段中辨析近义成语,语境是十分重要的参考。第一处应为“应有尽有”,这里强调的是大洋一号的“先进性”而不是其全面性。第二空用“一览无余”或“一目了然”均可,两词都表示看得很清楚,没有什么遗漏。第三空,“轻而易举”,表示不费力气,“易如反掌”形容简单容易。结合“抓取”这一语境,用“轻而易举”更好。第四空,“东山再起”用来形容人重新被重用。这里应该用“再接再厉”,与前面的“不断进步”衔接更好。答案B5.下面的文字提供了黄山在自然知识方面的哪几个具体信息?请用四个短语概括。(4分)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它选中皖南山区。它是大手笔,用火山侵入的手法,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大自然布置完毕,就把胜境给予人类。;。解析注意抛开抽象内容,抓住“自然知识”进行概括。如“皖南山区”“火山侵入”“区域”“花岗岩”等。参考答案地理位置形成方式范围(区域)面积构成成分(组成物质)6.根据画波浪线句式,再仿写两个句子,与原文形成排比。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等,与上文语意连贯。(8分)我起来,走下台阶,独自微笑着,欢喜着。四下一个人也没有,我就觉得自己也没有了。天地间只有一团喜悦、一腔温柔、一片勃勃然的生气,我走向田畦,就觉得自己是一株恬然的菜花;,;,。解析注意仿句式,为“我,就觉得自己是”的形式,每句前后要关联,使用比喻手法。答案示例我举袂迎风,就觉得自己是一缕婉转的气流;我抬头望天,就觉得自己是一束明灿的阳光。7.下面是一幅摄影图片,请根据你对图片意蕴的解读,发挥想象,写一段文字。要求:在横线上填上一个能够体现意蕴的词;根据意蕴展开描写;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8分)这是一只的小鸟。描写:。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命题的想象空间很大,但不管怎样扩写都只能围绕“一只的小鸟”拓展。可从“孤独”“孤单”“自由”等角度思考。答案示例这是一只孤独的小鸟苍茫的夜色,远处的电线杆孤独地挂在天穹,与黑色融为一体的鸟静静地立在那儿,无声,无息,偶尔扇动着翅膀,掀起阵阵凉风,哀鸣声不间断地从它的喉间发出。良久,它仿佛忘记了时间的存在,与孤独融为一体,犹如一位思考者。这是一只孤单的小鸟在灰色的天空背景下,它就像一个孤独者,双眼凝视着这片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天堂。还记得往日,它与小伙伴在湛蓝的天空下畅谈着未来美好的梦想,它们拥有矫健的双翅能在天空下自由飞翔,但如今只剩它了,人类的密网无处不在,它不能也不敢随意地飞翔,今后它又该飞向何方呢?这是一只自由的小鸟微风中,它独自站立,俯视着地面上的一切,目光高傲而清冷。因为没有鸟笼的束缚,与自由相比,优越的生活显得那么渺小。心之所向,双翅一挥,便可在天地间留下无拘无束的痕迹,飞往梦想的远方。二、现代文阅读(24分)(一)(2018全国2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0题。(9分)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答题区间在文本首段,“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B项,强加因果。文本最后一段的表述是“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C项,“是为了对抗大数据”的说法错误,偷换概念,根据文本最后一句可知,是为了抵抗数字化记忆霸权。D项,依文意,抵抗数字化记忆霸权的工具是“被遗忘权”,见末段“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答案A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做出了全新论证。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文章开头在阐释了“被遗忘权”的含义后,就分析了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在此基础上来论述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B项,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分别在文本第二、三、四段,论证逐层深入。C项,文章的立论基础就是大数据对个人隐私的影响,判断该项的正误也可参照选文的题目。D项,文章论证的对象是“被遗忘权”,没有对我们的认同问题做出“全新论证”。答案D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文本第三段说,遗忘“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个人及社会的修复和更新机制,选项的表述过于绝对。答案B(二)(2018贵州贵阳第一次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3题。(15分)同里之思张抗抗春天去了周庄,仍是意犹未尽,心里总是想着那个叫作同里的小镇。同里不去,它就像一条波浪中的小船,老是在心里荡来荡去。夏天的荷花时节,终于有机会去了同里。同里镇果然让我喜欢:周庄小镇上有闻名的双桥,而同里竟有太平、吉利、长庆三桥,三曲九折相贯相联,似给人以三思而行的警示;周庄小镇有精美的私家花园沈厅、张厅,而同里镇上的嘉荫堂、崇本堂、陈去病故居那些庄重古朴的深宅大院以及精巧玲珑的园林小筑。何况同里镇四周有五湖环绕,江河湖汊用古老的桥连接起来又分割开去。桥下是舟,河边是树。舟船在水里摇曳,绿树在风中摇曳,那一棵棵苍绿碧翠的杨柳桂花女贞玉兰树的叶尖上,终日飘动着细腻柔曼的温情。何况,同里镇古宅群中,还有被同里人最引为骄傲,也已被世人竞相传说并无数次进入影视的那座独一无二的“退思园”呢。退思园,为光绪年间安徽兵备道任兰生退职回乡后所建的私家园林。“退思”二字取“退而思过”之意。相传任兰生在同治年间官居安徽六泗兵备道道台兼凤阳关监督。凤阳关监督为肥缺,凡过往商贾都要向他送红包,他因此宦囊充盈,就在家乡同里镇上兴建一座花园,以备晚年享用。不料园子尚未完工,慈禧让他去镇压捻军,他因不愿对捻军赶尽杀绝而触怒慈禧。眼看将招来杀身之祸,他在好友左宗棠、彭玉麟的教导帮助下,对慈禧巧以应对,不作辩解,使慈禧有火难发。最后慈禧问他:今后怎么办?他答:退而思过,进而报国。慈禧默允,一场风波就此结束。任兰生总算免去性命之忧,罢职还乡。归家后,果真将花园取名为“退思园”,以此制造出一种认罪悔过的假象,专门糊弄皇上。因是戴罪思过,那园子必须得有些低头顺眉的小模样,作出检省内愧的收敛状。这一“思过”,连宅子的方位也整个改向,由纵向变为横向,自西向东一路苦思,左为宅、中为庭、右为园,竟构思出一座别具一格的“贴水筑”,为江南古镇留下了一处颇费后人寻思咂味的别样庭园。既是闭门思过,“退思草堂”是不可缺的;解甲归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自然得有“水芗榭”和“眠云亭”下棋解闷,“揽胜阁”作画;春有“闹红一柯”的喜庆,夏有“菰雨生凉”的悠闲;还有横空出世、八面来风的“天桥”,可令人精神一爽。再有读书思过的“辛台”,抚琴听乐的“三曲桥”,将园主的退休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滴水不漏。却因是解职下台,清静中不免寂寞冷清,门前车马日稀,岂不辜负了园内美景?任老前辈早有准备,在中庭通往园内,泊有一艘旱船,好似一艘正在靠岸的到客船,为园主请来了一批批嘉宾。侧旁的“岁寒居”,正待好友围炉品茗,舞文弄墨,谈古论今;园内的楼台亭阁上处处留有祈福求爵的痕迹,以期有朝一日宦海复出,东山再起。若是有如此优裕的日子可过,退下来未必真能思过了;若是真的思出有过,这建园所收敛所耗费的钱财,想必是应“退”还凤阳去才是了。从“望月楼”袭来的凉气中,我无法得知任老先生在园中的那些岁月,究竟在“思”些什么?任兰生在退思园安居两年后,因西北回民起义,经左宗棠力荐,如愿“平反”,被慈禧重新起用,后在镇压回民的战斗中死于沙场。当年的捻军之难并未能让任老先生心灰意冷,从此隐退田园;当年的任道台仍是固守着他对朝廷的忠义,固守着他的功名利禄,当他享受着退思园的时候,他便愈发不能放弃天下的“富土”了。那原本只是一种策略一种计策的“退思”,却成为一个黑色的玩笑退思后的任兰生,退至其退思之前的位置,甚至更远?好一个“退思园”。遥远的历史和不远的“文革”以至当下,有着何等惊人的相似之处呵。退思园确是发人深思。相传“同里”的地名,早年为“富土”,只因太湖鱼米之乡,富甲一方,时有盗贼骚扰,遂将竖排的“富土”两字,重新分割组合,成为“同里”,倒也顺理成章。似乎只有如此富裕的土地,才能产生如此精美的园林,以及藏富匿民、瞒天过海、含蓄弯绕的心思。质朴而秀美的同里,常让人思念。再思同里,却是为了那座闻名遐迩的“退思园”,为什么人们总是要待“退”时才能思过呢?尽管退而思过,当强于退而拒思者百倍,但若在“进取”时,亦能冷静检省自己,岂不是能避免更多“过错”吗?退思园在江南的雨雾中变得朦胧。退出那个园子以后,我们或许有了一种异样的思绪。所以,退思园仍是令人难忘的,同里那片富土也由于退思园的存在,而区别于其他安逸俗艳的江南小镇,被罩上一层冥思苦想的思辨色彩。(有删改)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段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同里”比作“波浪中的小船”,突出作者心中对于同里的向往和挂念。B.文章写了同里的石桥、园林、湖水、舟船、居民,多角度表现了同里质朴、静谧、从容的独特气韵。C.作者颇费笔墨写退思园,写建园缘起、庭院布局、退思生活,为下文写任兰生进而报国的壮怀做铺垫。D.文章开篇从同里质朴秀美的自然人文景观写到从容悠闲的文化气质,层层推进,为下文写退思园蓄势。解析C项,“为下文写任兰生进而报国的壮怀做铺垫”错,下文“制造出一种认罪悔过的假象,专门糊弄皇上”可见并非在写任兰生进而报国的壮怀。答案C12.作者为什么在退出那个园子以后,“有了一种异样的思绪”?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回答本题要立足原文,全文搜索“异样思绪”产生的原因。第一段“同里不去,它就像一条波浪中的小船,老是在心里荡来荡去”可见,游“退思园”之前,作者非常向往“退思园”;第二到十二段,游览“退思园”时,任兰生的事例让作者意识到“退思园”实质上是退而不思过,只是一种手段与假象;第十三段,游览“退思园”后,作者产生了关于“退思”的诸多思考。按照游园时间顺序划分层次,找出与作者思绪有关的词语并进行提取概括。参考答案游“退思园”之前,作者怀着从众的心理,非常向往“退思园”;游览“退思园”时,作者意识到“退思园”的“退思”与“退而思过”的本意不同,实质上是退而不思过,只是一种手段与假象;游览“退思园”后,作者产生了关于“退思”的诸多思考。因此,作者说“退出那个园子以后,我们或许有了一种异样的思绪”。13.文章题目叫“同里之思”,同里究竟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6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考生要回到原文寻找同里引发作者思考的句子,然后进行整合和概括,分条写出。通读全文可知,作者的同里之思主要是由退思园引发的,所以可以找一找有关退思园的议论抒情的句子。搜索区域在第十一到十三段,相关语句有“好一个退思园。遥远的历史和不远的文革以至当下,有着何等惊人的相似之处呵”“似乎只有如此富裕的土地,才能产生如此精美的园林,以及藏富匿民、瞒天过海、含蓄弯绕的心思”“再思同里,却是为了那座闻名遐迩的退思园,为什么人们总是要待退时才能思过呢?尽管退而思过,当强于退而拒思者百倍,但若在进取时,亦能冷静检省自己,岂不是能避免更多过错吗”。根据这些句子进行提取整合即可。参考答案退而思过强于退而拒思、顽固不化;退而思过,不如进而检省;含蓄绕弯、以退为进不失为面对困境时的一种智慧;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从古至今,含蓄绕弯、以退为进的人不在少数。三、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2017全国1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17题。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选自宋书谢弘微传,有删改)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可在把握大意的前提下,采用比较选项法。“时然后言”和“所继叔父”之间应该断开。“时然后言”的意思是“把握时机才说话”。“所继叔父混名知人”的意思是“他的嗣叔父谢混有知人之名”。据此可排除B项和C项。“此儿深中夙敏”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敏”后也应断开,据此再排除A项,可以得出答案。答案D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解析B项“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理解错误。姻亲与血亲不同,不是血亲的一部分。答案B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的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被称为微子。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解析“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张冠李戴。原文意思是“谢混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与本家子侄们聚会”,“极有文才口才”的是“谢瞻等”,而不是“谢弘微”。称谢弘微为“微子”,是因为“每以约言服之”。答案B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解析第一句话翻译的重点是“循”,遵循;“事”,侍奉,事奉;“党”,族人。另外这句话是省略句,要注意补出省略成分。第二句话翻译的重点是“好”,喜欢;“臧否”,评论人物好坏;“乱”,打乱。注意翻译通畅。参考答案(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超过常礼。(2)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参考译文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谢思,任武昌太守。从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嗣子。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嗣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代名。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他嗣父的弟弟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谢混对谢思说:“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满足了。”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寒,而嗣父产业却很丰盈,他却只承继接受了嗣父的几千卷书,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谢混的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同他的本家子侄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等人因赏析文义而聚会。曾经一同游宴歇息,所居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才气横溢,机智善辩,文辞流畅,谢弘微每每以简约的言语让众人信服,谢混特别敬重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被诛,谢混的妻子晋陵公主(被逼离开谢家,临行前)把谢混的家事托给谢弘微。谢弘微为谢混家经营生计,管理产业,办事如同在官府办公一般,一枚钱一尺帛的收入支出,都有账册记载。高祖登上帝位之后,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回到谢家)。从谢混死,到这时已有九年,但谢混家屋宇整齐,仓廪充盈,仆人听从使唤,各有所业,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更有增加。本族外姓的亲戚和朋友故旧,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境,没有谁不感慨叹息,甚至有人为之流泪,深为谢弘微的德义所感动。谢弘微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超过常礼。太祖镇守江陵,谢弘微担任文学。谢弘微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以孝道著称,除服后超过一年,仍旧素食不变。兄长谢曜历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去世。谢弘微为他长期吃素食,哀戚超过常礼,虽然服丧期满,还是不吃鱼肉。谢弘微从小失去父母,事奉兄长如同事奉父亲,兄弟之间非常友爱和睦,当代没有人能够赶得上。谢弘微口中从不说别人坏话,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元嘉九年,东乡君去世,留下资财巨万,园宅十余所,还有几百个奴仆。谢弘微一无所取,自己用私人官俸营办东乡君丧事。谢弘微说:“亲戚之间争夺财产,可算是最为鄙贱之事。现在财产多则分用,少则共用,不至于困乏就行了,身死之后,哪里还去管它。”元嘉十年,去世,死时四十二岁。皇上十分痛惜,派二卫千余人营办丧事,一直到丧事完毕。朝廷追赠谢弘微为太常。(二)古诗鉴赏(9分)(2018全国3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819题。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语言的能力。A项中“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这首诗赞颂了精卫填海的诚意、坚韧不拔的壮志及奋斗到底的毅力,开头的反问其实是蕴含了对精卫的同情与赞扬。答案A19.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侧重考查探究能力。最后两句意思简单明了,答题时可以选择这是精卫的口吻,也可以选择是诗人的口吻,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若同意,可从体现精卫的奋斗到底的毅力这个角度分析;若不同意,可从诗人受到精卫填海不屈精神的感染,愿意帮助精卫的角度分析。参考答案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三)名句默写(6分)20.根据提供的语境,默写横线上的句子。(1)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2)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进亦忧”指的是“”,“退亦忧”指的是“”。(3)论语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荀子的劝学篇中,也有一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句是“,”。解析仔细体会语境中提示的意思,看是否存在默写句子中的关键字眼,是直接默写本句,还是找原因句或结果句。答案(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四、作文(60分)21.(2018全国2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写作提示题目所给的属于叙述性材料,一改近两年卷所给材料的类型。叙述型材料的审题需要抓住核心事件和主要人物,并以此作为立意切入的角度。核心事件就是被人们称之为“幸存者偏差”的事,是人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逻辑谬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关键的人物是沃德,他之所以能抓住事情的关键,源于他的逆向思维,源于他的独立思考,不畏浮云遮望眼:既然这些部位被击中的飞机能幸存飞回,那些没能幸存飞回的飞机被击中的就应该不是我们看到的部位,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