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6113机床控制系统的设计改造PLC.doc

T6113机床控制系统的设计改造PLC【5张CAD图纸和说明书】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T6113机床控制系统的设计改造PLC【5张CAD图纸和说明书】.rar
T6113机床控制系统的设计改造PLC.doc---(点击预览)
PLC控制程序梯形图.dwg
T6113卧式镗床总体视图.dwg
T6113卧式镗床电气原理图.dwg
T6113电气系统布线图.dwg
机床视图.dwg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78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1459446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860.01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9-02-12 上传人:俊****计 IP属地:江苏
40
积分
关 键 词:
5张CAD图纸和说明书 t6113 机床 控制系统 设计 改造 plc cad 图纸 以及 说明书 仿单
资源描述:

第1章  绪论

1.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由于现代加工技术的日益提高,对加工机床特别是工作母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人们也将注意力集中到机床上来,数控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等发展的产物,他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制造业的进步。机床的控制系统的优劣与机床的加工精度息息相关,特别是PLC广泛应用于控制领域后,已经显现出它的优越性。可编程控制器PLC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自动控制。在机械加工领域,机床的控制上更显示出其优点。由于镗床的运动很多、控制逻辑复杂、相互连锁繁多,采用传统的继电器控制时,需要的继电器多、接线复杂,因此故障多维修困难,费工费时,不仅加大了维修成本,而且影响设备的功效。采用PLC控制可使接线大为简化,不但安装十分方便而且工作可靠、降低了故障率、减小了维修量、提高了功效。

1.2 关于课题的一些介绍和讨论

1.2.1 设计目标、研究内容和拟定解决的关键问题

完成对T6113机床的整个控制系统的设计改造,控制核心是PLC,并使其加工精度进一步提高,加工范围扩大,控制更可靠。

研究内容:

(1) T6113的电气系统(PLC)硬件电路设计和在机床上的布局。

(2) PLC程序的编制。

解决的关键问题:PLC对机床各个工作部分的可靠控制  电气电路的安全问题的解决

1.2.2题目的可行性分析

虽然目前数控机床以其良好的加工性能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但是其昂贵的价格是一般用户望尘莫及的,所以改造现有的机床以达到使用要求是比较现实的,也是必须的。经过实践证明这样的改造是可以满足大多数情况下的精度和其他加工要求,并且在实践中已取得的相当好的效益。

1.2.3本项目的创新之处

利用PLC作为控制核心,替代传统机床的继电器控制,使得机床的控制更加灵活可靠,减少了很多中间的机械故障的可能。利用PLC的可编程功能使得变换和改进控制系统成为可能。

1.2.4设计产品的用途和应用领域

镗床是一种主要用镗床刀在工件上加工孔的机床。通常用于加工尺寸较大、精度要求较高的孔。特别是分布在不同表面上、孔距和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的孔,如各种箱体,汽车发电机缸体等零件的孔。一般镗刀的旋转为主运动,镗刀或工件的移动为进给运动。在镗床上除镗孔外,还可以进行铣削、钻孔、扩孔、铰孔、锪平面等工件。因此镗床的工作范围较广。它可以应用于机械加工的各个领域,但因其价格比一般机床贵好多,所以在比较大的加工车间才可见到。

1.3   电气控制技术的发展

电气控制技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工艺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而迅速发展的,从最早的手动控制到自动控制,从简单的控制设备到复杂的控制系统,从有触点的硬接线控制系统到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存储系统。现代电气控制技术综合应用了计算机、自动控制、电子技术、精密测量等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生产机械的电机拖动,已由最早的采用成组拖动方式,发展到今天无论是自动化功能还是生产安全性方面都相当完善的电气自动化系统。

    继电接触式控制系统主要由继电器、接触器、按钮、行程开关等组成,其控制方式是断续的,所以又称为断续控制系统。由于这种系统具有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维护容易、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至今仍是机床和其他许多机械设备广泛采用的基本电气控制形式,也是学习先进电气控制的基础。这种控制系统的缺点是采用固定的接线方式,灵活性差,工作频率低,触点易损坏,可靠性差。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生产企业为了提高生产率,采用机械化流水作业的生产方式,对不同类型的产品分别组成生产线。随着产品类型的更新换代,生产线承担的加工对象也随之改变,这就需要改变控制程序,使生产线的机械设备按新的工艺过程运行,而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采取固定接线方式,很难适应这个要求。大型生产线的控制系统使用的继电器的数量很多,这种有触点的电器工作频率很低,在频繁动作的情况下寿命较短,从而造成系统故障,使生产线的运行可靠性降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世纪60年代初期利用电子技术研制出矩阵式顺序控制器和晶体管逻辑控制系统来代替继电接触式控制系统。对复杂的自动控制系统则采用计算机控制,由于这些控制装置本身存在不足,因此均未能获得广泛应用。1968年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GM)公司,为适应汽车型号不断更新,提出把计算机的完备功能以及灵活性、通用性好等优点和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的简单易懂、操作方便、价格低等优点结合起来,做成一种能适应工作环境的通用控制装置,并把编程方法输入方法简化。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于1969年率先研制出第一台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LC),并在通用汽车公司的自动装配线上试用获得成功。从此以后,许多国家的著名厂商竟相研制,各自成为系列,而且品种更新很快,功能不断增强,从最初的逻辑控制为主发展到能进行模拟量控制,具有数字运算、数据处理和通信联网等多种功能。PLC另一个突出的优点是可靠性很高,平均无故障运行可达10万小时以上,可以大大减少设备维修费用和停产造成的经济损失。当前PLC已经成为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应用最广泛的核心控制装置。

    电气控制技术的发展始终是伴随着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水平的提高而前进的。电气控制技术的进步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同时,电气控制技术又是与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传感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1世纪电气控制技术必将给人类带来更加繁荣的明天。

1.4 PLC的发展史、优势及特点

1.4.1  发展史    

可编程控制器PLC诞生之前,工业电气控制主要使用低压电器构成的继电接触器电路,它是以接线逻辑实现控制功能的。这样的控制设备一经生产出来,功能就固定了,若要改变就必须改变控制器内部的硬件接线,使用起来不灵活,也很麻烦。1968年,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公司(GM)为了适应生产工艺不断更新的需要,要寻找一种比继电器更可靠,功能更齐全,响应速度更快的新型工业控制器,并从用户角度提出了新一代控制器应具备的十大条件,立即引起了开发热潮。

1969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研制出了第一台可编程控制器PDP——14,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生产线上适用成功,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可编程控制器由此诞生。

可编程控制器自问世以来,发展极为迅速。1971年,日本开始生产可编程控制器,1973年,欧洲开始生产可编程控制器,到现在,世界各国的一些著名的电器工厂几乎都在生产可编程控制器。可编程控制器已作为一个独立的工业设备被列入生产中,成为当代电控装置的主导。


内容简介:
第1章 绪论1.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由于现代加工技术的日益提高,对加工机床特别是工作母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人们也将注意力集中到机床上来,数控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等发展的产物,他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制造业的进步。机床的控制系统的优劣与机床的加工精度息息相关,特别是PLC广泛应用于控制领域后,已经显现出它的优越性。可编程控制器PLC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自动控制。在机械加工领域,机床的控制上更显示出其优点。由于镗床的运动很多、控制逻辑复杂、相互连锁繁多,采用传统的继电器控制时,需要的继电器多、接线复杂,因此故障多维修困难,费工费时,不仅加大了维修成本,而且影响设备的功效。采用PLC控制可使接线大为简化,不但安装十分方便而且工作可靠、降低了故障率、减小了维修量、提高了功效。1.2 关于课题的一些介绍和讨论1.2.1 设计目标、研究内容和拟定解决的关键问题完成对T6113机床的整个控制系统的设计改造,控制核心是PLC,并使其加工精度进一步提高,加工范围扩大,控制更可靠。研究内容:(1) T6113的电气系统(PLC)硬件电路设计和在机床上的布局。(2) PLC程序的编制。解决的关键问题:PLC对机床各个工作部分的可靠控制 电气电路的安全问题的解决1.2.2题目的可行性分析虽然目前数控机床以其良好的加工性能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但是其昂贵的价格是一般用户望尘莫及的,所以改造现有的机床以达到使用要求是比较现实的,也是必须的。经过实践证明这样的改造是可以满足大多数情况下的精度和其他加工要求,并且在实践中已取得的相当好的效益。1.2.3本项目的创新之处利用PLC作为控制核心,替代传统机床的继电器控制,使得机床的控制更加灵活可靠,减少了很多中间的机械故障的可能。利用PLC的可编程功能使得变换和改进控制系统成为可能。1.2.4设计产品的用途和应用领域镗床是一种主要用镗床刀在工件上加工孔的机床。通常用于加工尺寸较大、精度要求较高的孔。特别是分布在不同表面上、孔距和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的孔,如各种箱体,汽车发电机缸体等零件的孔。一般镗刀的旋转为主运动,镗刀或工件的移动为进给运动。在镗床上除镗孔外,还可以进行铣削、钻孔、扩孔、铰孔、锪平面等工件。因此镗床的工作范围较广。它可以应用于机械加工的各个领域,但因其价格比一般机床贵好多,所以在比较大的加工车间才可见到。1.3 电气控制技术的发展电气控制技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工艺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而迅速发展的,从最早的手动控制到自动控制,从简单的控制设备到复杂的控制系统,从有触点的硬接线控制系统到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存储系统。现代电气控制技术综合应用了计算机、自动控制、电子技术、精密测量等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生产机械的电机拖动,已由最早的采用成组拖动方式,发展到今天无论是自动化功能还是生产安全性方面都相当完善的电气自动化系统。 继电接触式控制系统主要由继电器、接触器、按钮、行程开关等组成,其控制方式是断续的,所以又称为断续控制系统。由于这种系统具有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维护容易、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至今仍是机床和其他许多机械设备广泛采用的基本电气控制形式,也是学习先进电气控制的基础。这种控制系统的缺点是采用固定的接线方式,灵活性差,工作频率低,触点易损坏,可靠性差。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生产企业为了提高生产率,采用机械化流水作业的生产方式,对不同类型的产品分别组成生产线。随着产品类型的更新换代,生产线承担的加工对象也随之改变,这就需要改变控制程序,使生产线的机械设备按新的工艺过程运行,而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采取固定接线方式,很难适应这个要求。大型生产线的控制系统使用的继电器的数量很多,这种有触点的电器工作频率很低,在频繁动作的情况下寿命较短,从而造成系统故障,使生产线的运行可靠性降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世纪60年代初期利用电子技术研制出矩阵式顺序控制器和晶体管逻辑控制系统来代替继电接触式控制系统。对复杂的自动控制系统则采用计算机控制,由于这些控制装置本身存在不足,因此均未能获得广泛应用。1968年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GM)公司,为适应汽车型号不断更新,提出把计算机的完备功能以及灵活性、通用性好等优点和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的简单易懂、操作方便、价格低等优点结合起来,做成一种能适应工作环境的通用控制装置,并把编程方法输入方法简化。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于1969年率先研制出第一台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LC),并在通用汽车公司的自动装配线上试用获得成功。从此以后,许多国家的著名厂商竟相研制,各自成为系列,而且品种更新很快,功能不断增强,从最初的逻辑控制为主发展到能进行模拟量控制,具有数字运算、数据处理和通信联网等多种功能。PLC另一个突出的优点是可靠性很高,平均无故障运行可达10万小时以上,可以大大减少设备维修费用和停产造成的经济损失。当前PLC已经成为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应用最广泛的核心控制装置。 电气控制技术的发展始终是伴随着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水平的提高而前进的。电气控制技术的进步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同时,电气控制技术又是与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传感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1世纪电气控制技术必将给人类带来更加繁荣的明天。1.4 PLC的发展史、优势及特点1.4.1 发展史 可编程控制器PLC诞生之前,工业电气控制主要使用低压电器构成的继电接触器电路,它是以接线逻辑实现控制功能的。这样的控制设备一经生产出来,功能就固定了,若要改变就必须改变控制器内部的硬件接线,使用起来不灵活,也很麻烦。1968年,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公司(GM)为了适应生产工艺不断更新的需要,要寻找一种比继电器更可靠,功能更齐全,响应速度更快的新型工业控制器,并从用户角度提出了新一代控制器应具备的十大条件,立即引起了开发热潮。1969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研制出了第一台可编程控制器PDP14,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生产线上适用成功,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可编程控制器由此诞生。可编程控制器自问世以来,发展极为迅速。1971年,日本开始生产可编程控制器,1973年,欧洲开始生产可编程控制器,到现在,世界各国的一些著名的电器工厂几乎都在生产可编程控制器。可编程控制器已作为一个独立的工业设备被列入生产中,成为当代电控装置的主导。早期的可编程控制器主要由分立元件和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组成,它采用了一些计算机技术,但简化了计算机的内部电路,对工业现场环境适应性较好,指令系统简单,一般只具有逻辑计算的功能。随着微电子技术和集成电路的发展,特别是微处理器和微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日、德等国的一些厂家在可编程控制器中开始更多地引入微机技术,微处理器及其他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成为其核心部件,使可编程控制器具有了自诊断功能,可靠性有了大幅提高,性能价格比产生了新的突破。到20世纪80年代,可编程控制器都采用了微处理器(CPU)、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储器(RAM)或是单片机作为其核心,处理速度大大提高,不仅增加了多种特殊功能,体积还进一步缩小。20世纪90年代末,PLC几乎完全计算机化,其速度更快,各种智能模块不断被开发出来,使其不断地扩展着它在各类工业控制中的作用。现在,PLC不仅能进行逻辑控制,在模拟量闭环控制、数字量的智能控制、数据采集、监控、通信联网及集散控制系统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今,大、中型,甚至小型PLC都配有A/D、D/A转换及算术运算功能,有的还具有PID功能。这些功能使PLC在模拟量闭环控制、运动控制、速度控制等方面具有了硬件基础;许多PLC具有输出和接收高速脉冲的功能,配合相应的传感器及伺服设备,PLC可实现数字量的智能控制;PLC配合可编程终端设备,可实时显示采集到的现场数据及分析结果,为系统分析、研究工作提供依据,利用PLC的自检信号还可以实现系统监控;PLC具有较强有利的通信功能,可以与计算机或其他智能装置进行通讯及联网,从而能方便地实现集散控制。功能完备的PLC不仅能满足控制要求,还能满足现代化大生产管理的需要。近年来,可编程控制器的发展更为迅速。展望未来,可编程控制器在规模和功能上将向两大方向发展:一是大型可编程控制器向高速、大容量和高性能方向发展;二是发展简易经济的超小型可编程控制器,以适应单机控制及小型自动化设备的需要。另外,不断增强PLC工业过程控制的功能(模拟量控制能力),研制采用工业标准总线,使同一工业控制系统中能连接不同的控制设备,增强可编程控制器的联网通信功能,便于分散系统与集中控制的实现,大力开发智能I/O模块、增强可编程控制器的功能等也具有重要意义。1.4.2 PLC的优势和特点1.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高可靠性往往是用户选择控制装置的首要条件。在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中,由于器件的老化、脱焊、触点的抖动以及触点电弧等现象大大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而在PLC系统中,大量的开关动作是由无触点的半导体电路来完成的,加上PLC充分考虑了工业生产环境电磁、粉尘、温度等各种干扰,在硬件和软件上采取了一系列抗干扰措施,PLC有极高的可靠性。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个生产厂家生产的PLC,其平均无故障时间都大大超过了IEC规定的10万小时,有的甚至达到了几十万小时。2.适应性强,应用灵活 由于PLC产品均成系列化生产,品种齐全,多数采用模块式的硬件结构,组合和扩展方便,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选用,以满足系统大小不同及功能繁简各异的控制要求。更重要的是,PLC系统相对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接线很少。3.编程方便,容易使用PLC的编程可采用与继电器电路极为相似的梯形图语言,直观易懂。4.功能强,扩展能力强PLC中含有数量巨大的可用于开关量处理的继电器类软元件,可轻松的实现大规模的开关量逻辑控制,这是一般的继电器系统所不能实现的。5.PLC控制系统设计、安装、调试方便PLC中相当于继电器接触器系统中的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计数器等“软元件”数量巨大,又用程序(软接线)代替硬接线,安装接线工作量小,设计人员只要具有PLC就可进行控制系统设计并可在实验室进行模拟调试。而继电器接触器系统的调试是靠在现场改变接线进行的,十分烦琐。6.维修方便,维修工作量小PLC有完善的自诊断,履历情报存储及监视功能。对于其内部工作状态、通信状态、异常状态和I/O点的状态均有显示。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它查出故障原因,便于迅速处理。7.PLC体积小,重量轻,易于实现机电一体化第2章 镗床的概况2.1 T6113卧式镗床主要结构及机械运动2.1.1T6113卧式镗床主要结构镗床是一种精密加工机床,主要用于加工精密圆柱孔,这些孔的轴线往往要求严格地平行或垂直。相互间的距离也要求很准确,镗床本身刚性好,其可动部分在导轨上活动间隙很小,而且有附加支撑。卧式镗床用于加工各种复杂大型工件,如箱体零件、机床等,是一种功能很大的机床。除了镗孔外,还可以进行钻、扩、绞孔以及车削内外螺纹,用丝锥攻螺纹,车外圆柱面和端面。卧式镗床外形结构如图中所示:1.床身 2.前立柱 3.主轴箱 4.尾筒工作台 5.下滑座 6.上滑座 7. 工作台 8.后立柱 9.悬挂按钮站 10.固定按钮站卧式镗床的床身是由整体的铸件制成,床身的一端有固定不动的前立柱,在前立柱的垂直导轨上装有镗头架,它可以上下移动,镗头架上集中了主轴部件、变速箱、进给箱与操纵机构等部件。切削刀具安装在镗轴前端的锥孔里,或装在平盘的刀具溜板上,在工作过程 ,镗轴一面旋转,一面沿轴向做进给运动,平旋盘只能旋转装在它的上面刀具溜板可在垂直于主轴轴线方向的径向进给运动。平旋盘主轴是空心轴,镗轴穿过其中空心部分,通过各自的传动链运动,因此可独立转动。在大部分工作情况下使用镗轴加工,只有在用车刀切削端面时才使用平旋盘。卧式镗床后立柱上安装在尾架,用来夹持装夹在镗轴上的镗杆的末端。它可随镗头架同时升降,并且某轴心线与镗头架轴心线保持在同一直线上,后立柱可在床身导轨上沿镗轴轴线方向上做调整、移动。加工时,工件放在床身中部的工作台上,工作台在上滑座上面,上滑座下面是下滑座,下滑座安装在床身导轨上,并可沿床身导轨运动,上滑座又可沿下滑座上的导轨运动,工作台就可在床身上作前后左右任一方向运动,并可作回转运动,再配合镗头架的垂直运动,就可以加工工件上一系列与轴线相平行或垂直的孔。加工时,刀具装在主轴箱的镗轴或平旋盘上,由主轴箱可获得各种转速和进给量,主轴箱可沿前立柱的导轨上下移动,工件安在工作台,可与工作台一起随上滑座或下滑座作横向或纵向移动,此外,工作台还可以绕上滑座的圆导轨在水平面内移动一定的角度,以便加工互成一定角度的孔或平面,装在镗轴上的镗刀还可以随镗轴轴向运动,以实现轴向进给或调整刀具的轴位置。当镗轴及刀杆伸出较长时,可用后立柱来支撑左端,以增加镗轴和刀杆的刚度。当刀具装在平旋盘的径向刀架时,径向刀架可带着刀具作径向进给,以车削端面。2.1.2机械运动 镗杆的旋转运动;主轴箱垂直进给运动;工作台纵向进给运动;工作台横向进给运动;镗杆的轴向运动;平旋盘的旋转运动;平旋盘径向刀架进给运动;辅助运动:主轴箱、工作台在进给方向的快速调位运动,后立柱纵向调位运动,后支架的垂直调位运动,工作台的转位运动。这些辅助运动可以手动,也可以由快速电动机转动。2.2电气控制2.2.1卧式镗床电力拖动及控制要求1.主轴应有较大调速范围,要求恒功率调速,采用机电联合调速;2.变速时,为使滑移齿轮能顺利进行啮合位置,应有低速或断续变速冲动;3.主轴能作正反转低速点动调整,要求对主轴电动机实现正反转及点动控制;4.为使主轴迅速准确停车,主轴电动机应有机械制动;5.主运动与进给运动由一台主轴电动机拖动由各自传动链运动,主轴和工作台除工作进给外,还应有快速移动由另一台快速移动电动机拖动;6.镗床运动部件多,设置必要的联锁和保护。2.2.2 T613卧式镗床的电气控制机床的电气系统是按三相交流电源设计的,其电源电压与频率为380V 50Hz.机床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C)控制,可编程控制器的电源为220V;接触器的电压交流110V;电磁阀,电磁离合器为DC24V;信号指示灯为交流6V;手把灯(最大100W)电为24V;均由变压器供电。机床照明灯电压为24V。机床上装有五台交流电动机;主电机(M1),快速移动电机(M2),后立柱快速移动电机(M3),下滑座液压油泵电机(M4),主轴箱液压油泵电机(M5)。可编程控制器(PLC)安装在配电盘下部,配电盘安装在立柱后面的电器柜内。机床上装有悬挂按钮站对机床进行集中操作。各部分简要说明:(1) 可编程控制器(PLC)本机床采用SIEMENS S7-200系列可编程控制器对机床实行控制,它能够控制各种设备以满足自动化控制需求。S7-200的用户程序中包括了位逻辑、计数器、定时器、复杂数学运算以及与其它智能模块通讯等指令内容,从而使它能够监视输入状态,改变输出状态以达到控制的目的。紧凑的结构,灵活的配置和强大的指令集使S7-200成为各种控制应用的理想解决方案。本系统采用的可编程控制器为S7-200系列,CPU 224,外形尺寸为120.58062(单位),程序存储区4096字节,数据存储区2560字节,掉电保持时间190小时,I/O数量14入/10出,本机扩展模块7个,脉冲输出(DC)为2路20KHz,模拟电位器,实时时钟为内置,通讯口1RS-485。扩展模块选用的是四块EM223(8I/8Q)(223-1PH22-0XAO)。2. 输入信号机床所使用的按钮、旋钮开关、无触点开关、各部的行程开关及各部的限位开关、速度继电器等均作为输入信号。3. 输出信号可编程控制器输出信号分别接通交流接触器,液压电磁阀,电磁离合器和信号灯。4. 机床的程序编制利用STEP7-Micro/WIN软件来编制,采用梯形图方式来实现。详细情况见系统程序编制部分。(2). 限位、线路保护说明1. 进给和快速移动的限位 SQ14、SQ15 主轴箱升降终点限位开关 SQ16、SQ17 上滑座移动终点限位开关 SQ18、SQ19 下滑座移动终点限位开关当某一移动部件达到极限位置时,相应的限位开关压开关动作,切断进给和快速移动电路或使换向离合器脱开,可以按相反方向的快速移动按钮,使其复位。2. 线路保护和互锁装置短路保护和过载保护 三极自动空气开关QF1、QF2、QF3、QF4和热继电器FR1、FR2、FR3分别对应电动机进行过载或短路保护,电机自动开关QF5、QF6、QF7、QF8、QF9、QF10、QF11、QF12分别对相应的控制电路进行短路和过载保护。主轴保护 工作台处于“松开”状态,即分配工作台后指示灯时,主轴不能旋转。机动进给和快速移动的互锁 机动进给时,快速移动不能进行;同样快速移动时,机床不能机动进给。主轴箱前面大手轮状态大手轮扳到“微动”位置,行程开关SQ4被压动作,切断快速移动和机动进给;大手轮扳到“手大动”位置,SQ5被压动作,使按钮SB23分配到主轴无效,主轴只能手动移动。保护接地电气柜底部设有总的接地铜排,机床各部件之间为滑动面者,均接有跨接地线,金属外壳的电器件如电动机等也接有保护地线,并为树叉式接法,这些地线均接在铜排上。3. 导轨润滑说明机车已放置很长时间在使用,机床通电后先按导轨润滑按钮SB19,多按几次(间隔10秒钟)。每按一次,导轨润滑泵来一次润滑导轨,以后导轨自动润滑。(三). 主电机制动说明:主电机采用电子制动器制动,主轴停车快而平稳,主电机的制动电流及制动时间均可调,主轴旋转时,制动器的“允许”灯亮,表示制动器可以工作了,按下停止按钮,制动器“电源”灯亮、“制动”灯亮,两秒钟后,“制动”和“电源”灯灭,制动结束。主轴没有刹车,即制动器不工作,制动器报警灯亮。 第3章 镗床电力拖动电动机的选择3.1概述正确的的选择电动机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选择电动机是从驱动机床的具体对象、加工规范,也就是要从机床的使用条件出发,经济、合理、安全等多方面考虑,使电动机能够安全可靠的运行。电动机功率的确定是选择电动机的关键,但也要对转速、使用电压等级及结构形式等项目进行选择。异步电动机由于它结构简单坚固、维修方便、造价低廉,因此在机床中使用的最为广泛。电动机的转速越低则体积越大,价格也越高,功率因数和效率越低,因此电动机的转速要根据机械的要求和传动装置的具体情况而定。异步电动机的电压等级是380伏。一般的说金属切削机床都采用通用系列的普通电动机。在选择电动机时,也应考率机床的转动条件,对易产生悬浮飞扬的铁屑或废料,或冷却液、工业用水等有损于绝缘的介质能侵入电动机的场合,选用封闭式的。按机床的电气设备通用技术条件中规定,机床应采用全封闭扇冷式电动机。3.2 镗床用电动机容量的选择根据机床的负载功率,(例如切削功率)就可选择电动机的容量,然而机床的载荷是经常变化的,而每个负载的工作时间也不尽相同,这就产生了使电动机功率如何最经济的满足机床负载功率的问题。机床上常用Y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Y系列电动机是封闭自扇冷式拢型三相异步电动机3.2.1镗床主运动电动机容量的选择多数机床负载情况比较复杂,切削用量变化很大,尤其是通用机床负载种类更多,不易准确地确定其负载情况。因此通常采用调查统计类比法来确定电动机的功率。调查统计类比法分析切削用量,确定切削用量最大值,在同类同规格的机床上进行切削实验,并测出电动机的输出功率,再考虑机床最大负载情况,以及采用先进切削方法及新工艺。类比同类机床电动机的功率,最后确定所设计的机床电动机功率来选择电动机。卧式镗床主电动机功率 式中 D-镗杆直径 D=120mm P=13.698KW取电动机功率15KW 型号Y180L-6 额定电流31.4 效率89.5% 6P极 功率因数0.81 额定转矩2.0 额定转速970r/min3.2.2快速移动电动机容量的选择 式中 G-移动部件的重量 -移动速度u-动摩擦系数 -效率(机床传动)G=9500 =0.85 v=2.5m/min 4.565KW取电动机功率5.5KW 型号Y132M2-6 额定电流17 A 效率86% 功率因数0.78 额定转速960 r/min3.2.3后立柱电动机容量的选择 式中 G-移动部件的重量 -移动速度u-动摩擦系数 -效率(机床传动)G=2000 =0.85 v=2.5m/min 0.961KW取电动机功率1.1KW 型号Y90L-6 额定电流3.15A 效率73.5% 功率因数0.72 额定转速910 r/min3.2.4主轴箱油泵电动机和工作台油泵电动机容量的选择工作台油泵电动机功率0.75KW 型号 Y802-4 额定电流 2.1A 效率 72.5% 功率因数0.76 额定转速1400r/min主轴箱油泵电动机功率1.5KW 型号 Y90L-4 额定电流 3.7 效率79% 功率因数 0.79 额定转速1400r/min第4章 镗床电气控制用低压电器的选择4.1概述地压电器通常是指工作在交流1200V或直流1500V以下的电器。常用低压电器可分为配电电器和控制电器两大类。配电电器主要用于低压配电系统及动力设备,兼有保护的职能。这类电器包括熔断器、自动开关等。控制电器主要用于电气传动自动控制系统之中。这类电器包括接触器、电磁铁等。4.2 低压电器的选择4.2.1 低压断路器的选择低压断路器又称自动空气开关,可用来分配电能、不频繁地启动异步电动机、对电动机及电源保护等,具有过载、短路、欠电压等保护功能。选用装置式低压断路器,又称塑料外壳式低压断路器,用绝缘材料制成的封闭型外壳将所有构件组装在一起,用作配电网络的保护和电动机、照明电路及电热器等的控制开关,主要型号有DZ5、DZ10、DZ20等系列。选国产低压断路器DW15系列 自动开关的特点:一相短路跳闸电动机不会单向运行;整定值受周围温度影响较小; 跳闸后不需要调换,比较方便;结构复杂,价格高。适用范围:适用于容量较大的交直流电动机主电路及控制电路。对起制动频繁的电动机应选用自动开关与接触器联合工作.敏感元件电磁脱扣器的选择:脱扣器的额定参数应根据被保护电路的负载情况进行选择,整定电流应大于电动机起动的最大电流。1. 主电机电路中低压断路器QF2的选择:敏感元件:电动机主电路的电磁脱扣器额定电流按下式选取: 电磁脱扣器的瞬时动作电流按下式选取以保证频繁起、制动时不致误动作:镗床的电动机的起、制动比较频繁应用下式进行计算: 120.58 式中 -电动机起动电流,A -电动机额定电流,A-电磁脱扣器的负载系数。对于DZ型的自动开关取=1.51.7主体部件:自动开关主触头的额定电流及额定电压可按下式选取: 式中 -主电路负载额定电流,A -主电路额定电压,V DZX10-200/33 额定电压380V 极数3 脱扣器额定电流140A 额定短路通断能力4KA(=0.9) 电气机械寿命15000/次 (电气与PLC控制技术19页表2-4)2. 快速电机电路中低压断路器QF3的选择 敏感元件:电动机主电路的电磁脱扣器额定电流按下式选取: 式中 -电动机的额定电流电磁脱扣器的瞬时动作电流按下式选取以保证频繁起、制动时不致误动作:镗床的电动机的起、制动比较频繁应用下式进行计算: 65.28主体部件:自动开关主触头的额定电流及额定电压可按下式选取: DZX10-100/33 额定电压380V 极数3 脱扣器额定电流20A 额定短路通断能力3KA(=0.9) 电气机械寿命15000/次 (电气与PLC控制技术19页表2-4)3.后立柱电机电路中的断路器QF4的选择QF4主要是对后立柱电动机起短路保护的作用,电动机主电路的电磁脱扣器额定电流按下式选取: 式中 -电动机的额定电流电磁脱扣器的瞬时动作电流按下式选取以保证频繁起、制动时不致误动作:镗床的电动机的起、制动比较频繁应用下式进行计算: 12.096主体部件:自动开关主触头的额定电流及额定电压可按下式选取: DZ163N4 额定电压380V 极数4 脱扣器额定电流16A 额定短路通断能力4KA(=0.9) 电气机械寿命15000/次 (电气与PLC控制技术19页表2-4) 4. 控制电路断路器QF4的选择:用于控制线路的电磁脱扣器在大型接触器或电磁铁等电器起动时不应跳闸,所以电磁脱扣器的瞬时动作电流按下式选取: 式中 -线路中最大一台电器(或同时起动的几台电器)的起动容量,VA -线路中除最大一台电器(或同时起动的几台电器)以外的其他电器额定容量之和,VA -控制线路的额定电压,V -考虑负载情况的系数,一般取=1.251.3主体部件:自动开关主触头的额定电流及额定电压可按下式选取: DZ15-40/3901 壳架额定电流40A 额定电压380V 极数3 脱扣器额定电流6A 额定短路通断能力3KA(=0.9) 电气机械寿命15000/次 4.2.2交流接触器的选择接触器用于带有负载主电路的自动接通或切断。分直流、交流两类,机床中应用最多的是交流接触器。交流接触器KM1、KM2、KM3、KM4、KM5、KM6、KM7和KM8:主电动机的正转和反转运行由接触器KM1、KM2控制;起动时采用星三角减压起动方式,由接触器KM3、KM4控制,按时间原则控制转换;接触器KM5控制主电机的制动;接触器KM6、KM7控制快速移动由电动机M2正向和反向的移动;接触器KM11控制主轴箱油泵电动机M3;接触器KM10控制工作台油泵电动机。选择接触器主要考虑以下技术数据:电源种类;主触点额定电压;辅助触点种类、数量及触点额定电流;电磁线圈的电源种类,频率和额定电压主触点额定电流,一般根据电动机容量计算触点电流,即: 式中 K-经验常数,一般取11.4; -电机功率(KW); -电动机额定线电压(V); -接触器主触点电流(A) -线路额定电压,接触器触点额定电压交流接触器的选择:根据上述公式可得 (经验常数K取1.2) 32.895A 选择接触器的类型为CJ10-40 触头额定电压380V 主触头额定电流40A 辅助触头额定电流5A 可控制电动机最大容量11KW 吸引线圈电压110V 吸引线圈消耗功率32VA 辅助触头数量2常开2常闭 外形尺寸 频率50HZ同理:KM2、KM3、KM4、KM5交流接触器的型号为CJ10-40 触头额定电压380V 主触头额定电流40A 辅助触头额定电流5A 可控制电动机最大容量11KW 吸引线圈电压110V 吸引线圈消耗功率32VA 辅助触头数量2常开2常闭 外形尺寸 频率50HZ4.2.3快速电动机用接触器交流接触器KM6、KM7的选择: 根据公式可得 (经验常数K取1.2) 选择接触器的类型为CJ10-20 触头额定电压380V 主触头额定电流20A 辅助触头额定电流5A 可控制电动机最大容量4KW 吸引线圈电压110V 吸引线圈消耗功率22VA 辅助触头数量2常开2常闭 外形尺寸 频率50HZ4.2.4后立柱电动机用接触器交流接触器KM8、KM9的选择:根据公式可得 (经验常数K取1.2) A 选择接触器的类型为CJ10-5 触头额定电压380V 主触头额定电流5A 辅助触头额定电流5A 可控制电动机最大容量2.2KW 吸引线圈电压110V 吸引线圈消耗功率6VA 辅助触头数量1常开 频率50HZ交流接触器KM10、KM11的选择:根据公式可得 (经验常数K取1.2) A 选择接触器的类型为CJ10-5 触头额定电压380V 主触头额定电流5A 辅助触头额定电流5A 可控制电动机最大容量2.2KW 吸引线圈电压110V 吸引线圈消耗功率6VA 辅助触头数量1常开 频率50HZ4.2.3电源引入开关组合开关主要是作为电源引入开关,所以也称电源隔离开关。它也可以起停5KW以下的异步电动机,但每小时的接通次数不应超过1020次,开关的额定电流一般取电动机额定电流的1.52.5倍组合开关主要根据电源种类、电压等级、所需触点数及电动机容量进行选用。常用的组合开关为HZ-10系列,额定电流为10、25、60和100A四种。适用于交流380V以下,直流220V以下的电气设备中。电源引入开关的选择此电路中的Q主要作为电源隔离开关用,并不用它来直接启动电动机,可按电动机额定电流来选。显然应该根据四台电动机来选。选用HZ-10系列 额定电流为25A 三极 380V4.2.4 熔断器的选择熔断器由熔体(俗称保险丝)和安装熔体的熔管(或熔座)两部分组成。在电路中用作短路保护。其中熔体是主要部分,它既是感测元件又是执行元件,熔体是由低熔点的金属材料制成丝状、带状、片状等;熔管的作用是安装熔体和在熔体熔断时熄灭电弧。熔断器的熔体串接于被保护电路中,当电路正常工作时,熔体通过的电流不会使其熔断,当电路发生短路和严重过载故障时,熔体中通过很大电流,使其发热,当达到融化温度时熔体自动熔断,切断故障电路,起到保护作用。熔断器类型的选择 选择熔断器的类型时,主要依据负载的保护特性和短路电流的大小。通过比较与考虑我选择RL1系列螺旋式的熔断器。熔体额定电流的选择 FU为保护笼型异步电动机M1、M2、M3、M4、M5的熔断器。在出现尖峰电流时也不应熔断。通常将其中容量最大的一台电动机起动而其余电动机正常运行时出现的电流作为其尖峰电流,为此熔体的额定电流应满足如下关系,即: 式中 为 多台电动机中容量最大的一台电动机额定电流,为其余电动机额定电流之和。 104.45A 选用RL1-200型号的熔断器 额定电流200 熔体额定电流125A FU1 控制变压器原边熔断器的熔丝额定电流,根据如下公式进行计算:式中 -控制变压器的额定容量 -线路中最大电器的吸引线圈起动容量或几个电器的吸引线圈同时起动容量之和,VA 选用2AFU2 6V回路指示灯的熔断器的选择 根据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1.67 选用=2A FU3 24V机床照明电路的熔断器的选择 根据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40/24 68W 1.67A 选用=2A选用RL1-15型号的熔断器 熔断器的额定电流15A 熔体额定电流等级2、4、5、6、10、15 FU4 28V整流桥、离合器电路的熔断器的选择根据如下公式进行计算:68/28 2.43A选用=4A熔断器额定电压的选择 熔断器的额定电压应等于或大于所在电路的额定电压4.2.5行程开关用于检测工作机械的位置,发出命令以控制其运动方向或行程长短的主令电器,称为行程开关或位置开关。将行程开关安装于生产机械行程终点处,可限制其行程,也称为限位开关或终点开关。行程开关按结构分为机械结构的接触式有触点行程开关和电气结构的非接触式接近开关。经过分析我选择机械结构的接触式有触点行程开关,它靠移动物体碰撞其可动部件使常开触头接通,常闭触头分断,实现对电路的控制。移动物体(或工作机械)一旦离开,行程开关复位,其触点恢复到原始状态。行程开关按其结构可分为直动式、滚轮式三种。行程开关的选择选择采用有盘形弹簧机构瞬时动作的滚轮式行程开关,因为直动式行程开关的缺点是:触点分合速度取决于生产机械的移动速度,当速度低于0.4m/min时触点分断太慢,易受电弧烧损。而当生产机械的行程比较小而作用力也小时,才可采用具有瞬时动作和微小动作的微动开关。(电器与PLC控制技术)LX 额定电压 380/220V 额定电流5A 触头接触时间0.04 动作力 工作行程13mm 超行程24 触头数量1开1闭4.2.6 其他所需电器的选择按钮的选择按钮通常是用来短时接通或断开小电流的控制电路的开关。机床常用的按钮为LA系列控制按钮是一种结构简单使用广泛的手动主令电器,在控制电路中发出手动指令远距离控制其他电器,再由其他电器去控制主电路或转移各种信号,也可以直接用来转换信号电路和电器连锁电路等。当按下按钮时,先断开常闭触点,然后才接通常开触点;按钮释放后,在复位弹簧作用下使触点复位,所以按钮常用来控制电器的点动。按钮没有进线和出线之分,直接将所需的触点连入电路即可。在没有按动按钮时,接在常开触头接线柱上的线路是断开的,常闭触头的接线柱上的线路是接通的;当按下按钮时,两种触点的状态改变,同时也使与之相连的电路状态改变。控制按钮一般由按钮、复位弹簧、触点和外壳等部分组成。为便于识别各个按钮的作用,避免误操作,通常在按钮帽上作出不同标志或涂以不同颜色,表示不同作用。一般使用时用红色代表停止按钮,绿色作为启动按钮。交流电机制电器的选择根据主电机的各项参数选择ZD-15电子制电器照明灯和信号灯的选择信号灯的选择 选用XD1型号的信号灯 额定电压6.3V 功率1W 灯头型号E10/13 红、黄、蓝、绿、乳白无色。机床照明灯的选择选用JC2型号的照明灯 电源电压24V 灯泡功率40W 灯架总长565电磁阀和离合器的选择电磁阀选用WE型电磁换向阀,型号4WE10D10/0A型湿式电磁换向阀。此电磁阀有两个电磁铁和两个工作位置,但没有定位器。当电磁铁断电时,滑阀没有固定位置。电磁换向阀在液压系统中的作用是用来实现液压油路的换向,顺序动作及卸荷等。电磁铁信号是由电系统的按钮、开关、限位开关、行程开关、压力继电器以及其他电路元件发出的。离合器(YC)离合器是一种可以通过各种操纵方式,实现主从动部分在同轴线上传递运动和动力时具有结合或分离功能的装置电磁离合器是利用激励线圈电流产生的电磁力来操纵接合元件,使离合器接合或脱开,其特点为:起动力矩大,动作反应快,离合迅速;结构简单,安装维修方便,使用寿命长;可实现集中控制和远距离操纵,控制简单,功率小。 选用摩擦式电磁离合器:型号DLM5-63 许用转矩2260N.m 线圈消耗功率68W 接通时间0.45S 断开时间0.25 空转转矩10.0 N.m 摩擦片许用相对速度1800r/min整流桥VC选择硅整流桥装置,是将交流电源改为直流电源的装置型号BKZ-5 直流电压24V 直流电流5A 4.2.7控制变压器的选用 当控制线路所用电器较多、线路较为复杂时,一般需采用经变压器降压的控制电源,提高线路的安全可靠性。控制变压器主要根据所需要变压器容量及一次侧、二次侧的电压等级来选择控制变压器,可根据以下两种情况确定起容量:(1) 根据控制线路最大工作负载所需要的功率进行计算,一般可 据如下的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 -所需变压器容量 -变压器容量储备系数 =1.11.25 -控制线路最大负载时工作的电器所需的总功率(VA) 很显然对于交流电器,应取吸持功率值。变压器最大负载是KM1、KM3、KM5、KM6、KM8、KM10、KM11同时工作 取=1.2 163.2VA(2)变压器的容量应满足已吸合的电器在又起动吸合另一些电器时仍能吸合,可根据下面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 -同时起动的电器的总吸持功率(VA) VA 关于式中的系数:变压器二次侧电压,由于电磁电器起动时负载电流的增加要下降,但一般在下降额定值的20%,所有吸合电器不致释放,系数0.6就是从这一点来考虑的。式中第二项系数为经验系数,它考虑到个电器的起动功率换算到吸持功率,以及电磁电器在保证起动吸合的条件下,变压器容量只是该器件的起动功率的一部分因素。 最后所需变压器容量,应由以上两式中所计算出的最大容量决定。 从以上的计算中可知变压器的容量应大于163.2VA。考虑到照明灯等其他电路容量,可选用JBK250型号的变压器 额定容量250VA 电压等级:380/110-24-6,可满足辅助回路的各种电压需要。(机床电气控制技术64页)变压器选择的第二种方案:(1)按连续工作选变压器额定容量,应满足如下的条件: 式中 -控制变压器的额定容量 -所有电磁线圈工作的总容量,VA =VA(2)按起动选变压器额定容量,应满足如下的条件: 式中 -同时起动的电磁线圈起动容量的总和,VA 机床同时起动的线圈有两个,起动容量是44VA,故应满足条件: 60.3VA应选取以上所算结果中的较大的值作为控制变压器的容量,应为228VA。控制电压按标准选用110V。本变压器还包括工作照明用的24V和信号灯用的6V。照明灯的功率为40W,信号灯为W,它们都是平稳的电阻负载,无须考虑起动的影响,因此其各自的容量分别选为45VA和5VA,为考虑机床加数显装置的需要,在控制变压器的容量上留有30VA的备用容量。因此控制变压器的总容量为:信号灯是50VA,照明灯45VA。所以变压器的总容量为217VA。选用变压器型号为 JBK-250 额定容量250VA 电压等级:380V/110-24-6V。通过以上两种方案的计算与比较,变压器的选择是合理的。第5章 电气控制电路中的保护环节5.1概述 电气控制系统除了能满足生产机械的加工工艺要求外,要想长期的正常的无故障的运行,还必须有各种保护措施。保护环节是所有机床电气控制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利用它来保护电动机、电气控制设备以及人身安全等。电气控制系统中常用的保护环节有过载保护、短电流保护、零电压和欠电压保护以及弱磁保护等。T6113A卧式镗床的电气控制部分同样需要具备一些保护环节。5.2短路保护电动机绕组的绝缘、导线的绝缘损坏或线路发生故障时,造成短路现象,产生短路电流并引起电气设备绝缘损坏和产生强大的电动力使电气设备损坏。因此在产生短路现象时,必须迅速的将电源切断。常用的短路保护元件有熔断器和自动开关,在T6113A卧式镗床的电气控制系统中用到的是熔断器的保护。熔断器的熔体串联在电气控制系统中的主电路部分,在控制电路部分有一个单相的熔断器对其进行保护,当电路发生短路或严重过载时,熔体自动熔断,从而切断电路,达到保护的目的。使用低压断路器来实现短路保护比熔断器好,因为当三相电路短路时,很可能只有一相的熔断器熔断,造成单相运行。对于低压断路器来说,只要造成短路都会使开关跳闸,将三相同时切断。但它结构复杂,操作频率低,价格高,因此适用于要求较高的场合。5.3镗床的联锁保护5.3.1手动与机动联锁采用手动进给,是将手动手轮放在“微动”位置,不允许“快速”或机动进给。当手轮在微动位置,压动行程开关SQ6,SQ6的常闭触头断开,KM5、KM6不能得电,因而不能快速移动,若手柄放在机动位置,由于压动了行程开关SQ24,SQ24的常闭触头断开,主电动机M1控制电路断开,不能机动进给。5.3.2限速保护平旋盘工作时,转速应被限制在以下。主轴、主轴箱、上滑座、下滑座的正反向快速运动都有限位保护,采用限位开关SQ9SQ16,可防止快速移动机构超过极限位置。5.3.3正反转电气联锁为防止正反转接触器的触点在可逆转换时同时闭合而造成电源短路,应有使两个吸引线圈不能同时通电的电气联锁,或同时辅以不许正反转接触器同时吸合的机械联锁,而这一点通过PLC的编程来实现。第6章PLC控制系统的设计6.1 PLC控制系统设计的内容和步骤6.1.1 PLC控制系统设计的内容1.分析控制对象,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这是实现本次研究的依据2.选定PLC的型号及所需要的输入/输出模块,对控制系统的硬件进行配置3.编制PLC的输入/输出分配表,并绘制机床采用PLC控制的原理图4.根据控制要求对其运动过程进行编程5.选择所需的电器元件6.1.2 PLC控制系统设计的步骤(1)分析控制对象 在确定采用PLC控制后,应对被控对象特点和工艺要求作深入的了解,使PLC控制系统最大限度地满足被控制对象的工艺要求。分析控制过程中输入和输出设备之间的关系。(2)PLC控制系统的硬件配置 PLC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包括PLC机型的选择,输入输出模块的选择(3)软件设计 软件设计就是在硬件设计的基础上,分配输入输出元件地址号,同时编制程序。根据控制要求设计出梯形图,这是本次研究的核心工作。6.2 PLC控制系统的硬件配置6.2.1选择PLC机型选择合适的机型是PLC控制系统硬件设计的关键问题,在满足控制要求的前提下,选型时应选择最佳的性能价格比,。对I/O点数的估算。合理的选择I/O点数既可使系统满足控制要求,又可使系统总投资最低。PLC的输入/输出总点数和种类应根据被控制对象所需控制的模拟量开关量来确定,一般一个输入/输出元件要占用一个输入/输出点。考虑到今后的调整和扩充,一般应在估计的总点数上再加20%30%的备用量6.2.2开关量I/O模块的选择为了适应各种各样的控制信号,PLC有多种模块供选择。开关量输入模块选择PLC内部所提供的DC24V电源,用做集电极开路传感器的电源。开关量输出模块的输出方式采用继电器的方式输出,其使用电压范围广,导通压降小,承受瞬时过电压和过电流的能力较强,且具有隔离作用。6.2.3 PLC的接线电路 如下图所示图6-1 CPU224图6-2 EM223第7章PLC在T619A卧式镗床中的应用7.1 T6113卧式镗床的PLC控制方案既然是改造,那么一般情况下尽量沿用原机床的结构,少做改动,控制部分则完全屏弃继电器控制的原始控制思路,用PLC控制替代它。根据T6113镗床有关资料及机床电气改造方面的经验,确定方案如下图所示:图7-1 控制系统方案7.2 T6113控制系统设计7.2.1机型的选择及I/O接口的分配采用可编程控制器的T619A卧式镗床的操作及功能应与采用继电接触器电路时完全一致。机床原配的按钮、限位开关、变压器、指示灯、热继电器等电器均需保留。作为主要操作器件的按钮及限位开关要接入PLC的输入口,每个(组)触点占用一个输入口。作为主要执行器件的接触器几电磁阀要接入PLC的输出口,每个(组)线圈也要占一个口。 清点T619A卧式镗床需接入PLC的输入输出器件后,确定需输入口39个及输入口40个输出口,根据第6章中关于PLC选择的要求及此镗床本身的工作状态,选用西门子S7200系列CPU224,AC/DC/RELAY,它是模块化的,比较方便和灵活,具有14个输入口及10个输出口,输出口为继电器型,它的主要性能完全满足镗床的工作需要。但是考虑到镗床的运动比较多,CPU224的输入/输出口并不能满足镗床的需要,所以要对此型号的PLC进行扩展。需4个扩展模块为EM223,它具有8个输入口和8个输出口,完全满足镗床运动的需要。PLC输出输入点的统计和分配:表71输入点信号名称元件代号地址电源起动SBI0.0急停SB7I0.1主轴正转SB1I0.2主轴反转SB2I0.3主轴正点SB3I0.4主轴反点SB4I0.5制动SB5I0.6主轴变速SB6I0.7主轴保护QF2I1.0工作台运动分配SB18I1.1上滑座运动分配SB21I1.2下滑座运动分配SB22I1.3主轴运动分配SB23I1.4主轴箱运动分配SB24I1.5进给停止SB12I2.0各部正向快速SB8I2.1各部反向快速SB9I2.2正向机动进给SB10I2.3反向机动进给SB11I2.4瞄准器照明SB15I2.5主轴变速开关SQ1I2.6平旋盘SQ2I2.7插拔销开关SQ3I3.0各部手微动SQ4I3.1手大动SQ5I3.2工作台夹紧松开开关SQ6I3.3上滑座夹紧松开开关SQ7I3.4下滑座夹紧松开开关SQ8I3.5主轴夹紧松开开关SQ9I3.6主轴箱夹紧松开开关SQ10I3.7进给停止SQ11I4.0各部正向限位SQ14、SQ16SQ18、SQ22I4.1各部反向限位SQ15、SQ17SQ19、SQ23I4.2手摇主轴箱切断快速开关SQ21I4.3主电机反向测速信号SR(反)I4.4主电机正向测速信号SR(正)I4.5手动润滑SB19I4.6刀具松开SB17I4.7刀具夹紧SB16I5.0机床照明灯SA2表72输出点信号名称元件代号地址瞄准器照明EL3Q0.1刀具松开指示HL10Q0.2刀具夹紧指示HL11Q0.3工作台指示灯HL2Q0.4上滑座指示灯HL3Q0.5下滑座指示灯HL4Q0.6主轴指示灯HL5Q0.7主轴箱指示灯HL6Q1.0正向机动进给指示灯HL7Q1.1反向机动进给指示灯HL8Q3.4主轴变速指示灯HL9Q3.5主轴正点KM1Q2.2主轴反点KM2Q2.3各部正向快速KM6Q2.4各部反向快速KM7Q2.5主电机接KM4Q2.6主电机Y接KM3Q3.1主电机制动KM5Q2.7电源接通KMQ3.0工作台油泵电机KM10Q3.2主轴箱油泵电机KM11Q3.3导轨润滑电机KM12Q2.0主轴变速YV1Q3.6正向机动进给YV2Q3.7反向机动进给YV3Q4.0工作台松开YV4Q4.1工作台夹紧YV5Q4.2上滑座松开YV6Q4.3上滑座夹紧YV7Q4.4下滑座松开YV8Q4.5下滑座夹紧YV9Q4.6主轴松开YV10Q4.7主轴夹紧YV11Q5.0主轴箱松开YV12Q5.1主轴箱夹紧YV13Q5.2装卸刀YV14Q5.3工作台结合YC1Q5.4上滑座结合YC2Q5.5下滑座结合YC3Q5.6主轴箱结合YC4Q5.7电源指示灯HL1 7.1.2 T619A卧式镗床的PLC程序编制在程序的编制过程中,选用了定时器T37T44,另为编程需要还选了M10.0M10.7和M11.0M11.3十二个辅助继电器。关于定时器的选用:定时器指令用来规定定时器的功能,在编程过程中,基于对T619A卧式镗床的运动状态的考虑,我选用的是接通延时定时器和断开延时定时器。编制的过程中使用延时定时器是为了使电磁阀有充分的时间夹紧和松开。在使用过程中注意了以下基本要素:1.编号、类型及分辨率。定时器有1、10、100三种分辨率,定时器的编号和类型与辨率有关。有记忆的定时器均是接通延时型的,无记忆的定时器可通过指令指定为接通延时和关断延时型。2.预置值。也叫设定值。预置值即编程时设定的延时时间的长短。PLC定时器采用时基计数及与预置值比较的方式确定延时时间是否到达。时基计数值称为当前值,存储在当前值寄存器中。预置值在使用梯形图编程时,标定在定时器功能框的“PT”端。3.工作条件。从梯形图的角度看,定时器功能框中“IN”端连接的是定时器的工作条件。对于接通延时定时器来说,有能流流到“IN”端时开始计时。从无记忆的定时器来说,工作条件失去,即延时接通定时器能流从有变到无时,无论定时器计时是否达到预置值,定时器均复位,前边的计时值清零。4.工作对象。工作对象指定时时间到时,利用定时器的触点控制的元器件或工作过程。第8章 经济效益分析机床是用于生产的,也就是用来为人们创造财富的,那么它的经济效益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用PLC作为控制系统的核心,与传统的继电器控制有以下几点好处:首先是从材料方面它比继电器的耗材少的多,在今天这种科技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材料特别是金属材料价格越来越不菲,使得我们不得不考虑到用材上来,我设计的T6113卧式镗床使用继电器时,要使机床能正常工作所需的继电器数目是28个,而一个继电器的耗材和一个PLC相比,前者多一点。其次从能源方面来讲,随着石油价格的飞速上涨,石油的紧缺,能源问题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关键问题,是我们人类要迫切解决的重大问题。所以也要从能源角度来考虑,电器系统要消耗电能源,大家都知道PLC属于机电一体化的典型产品,它的核心仍然是我们熟悉的单片机,它里面的中间继电器工作所需的电能是非常少的,最少是相对与将近三十个继电器来说,它的耗能是微乎其微的。最后从故障方面来讲,机床属于工作母机,它在生产单位里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平时的故障和维修是很平常的事,所以故障率是值得考虑的。由于PLC是采用内部的逻辑触点来完成控制功能的,它的寿命大概可达到几百万次到千万次吧,而继电器控制的电路,继电器的寿命是几天次到万次,故障就可想而知,如果是一个工厂的几千台机床来说,这个效益就大的太多了。结论本次设计基本上完成了预期的目的,利用PLC做出的控制系统,实现了机床能快速响应动作,灵活可靠的完成生产任务,而故障率要相应降低的功能特点。设计也确实从电动机的选择到控制系统得设计及其PLC编程,做到了从始到终的整个过程,并做了实物演示,给了设计以有力的证明。当然,为了机床使用在实际生产中的安全,在电路的也充分考虑到电路保护,从过载保护到短路保护,用到了断路器和熔断器给机床以安全的保障。在控制电路设计方面,利用了使控制更灵活,能随着输入程序的改变而变更控制方式,避免了硬件电路的改动,从而节省了时间和金钱。在控制互联和互锁方面使用了双保险,即采用硬件和软件双重作用来保障系统的可靠性。但还有不足的地方,例如机床的按钮太多,致使手动功能的出错率增加,自动化程度太低,位置控制方面欠缺,不能得到精确的位置信息。实物演示使得我对控制系统得控制结果有了实践性的检验,制作的过程中也使我对电路有了新的认识,付诸于实际。但演示的方面过于片面,对实际的情况可能估计不足,希望以后加以完善。总的设计过程经历了将近两个月,设计结果已经出来了,有满意的方面,但还有不理想的地方,由于时间的原因也就只能到此了。致谢将近三个月的毕业设计即将顺利完成了,在本次的毕业设计中,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得到了身边的老师、朋友、同学所给予的无私帮助与精神上的支持。同时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教师万丰,从论文的选题、开题、定题、中期检查、计划的安排到具体研究内容的确定以及论文的撰写,都得到了万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并多次为我细心指导论文的写作,提出修改意见。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勤奋的工作作风对我言传身教,使我受益匪浅;使我很成功的将我这四年所学的知识利用在毕业设计上,还让我对控制系统方面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我还非常感谢各位帮助过我的各界人士,特别是图书馆的管理人员,热心的同学等,都给过我极大的帮助。在即将踏上生命中另一个征程之际,我衷心感谢黑龙江科技学院曾给我们授课的各位老师们,您们不辞辛苦,精心指导,使我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为今后的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我再次表示衷心感谢及深深地祝福,祝我敬爱的老师们生活美满,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专题PLC在仿生鱼鳍随动系统中的应用摘要:减摇鳍是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主动式船舶减摇装置,它的减摇效率高,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船舶中。它的减摇原理是:船舶在水中行驶过程中,当鳍在水中有一个速度和倾斜角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个升力,利用此升力产生的力矩来抵抗海浪的干扰力矩,便可达到减小船舶横摇的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减摇鳍系统正在逐步完善,减摇效果也在不断提高。 近年来,在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控制领域中,正普遍利用一种新型控制设备-可编程控制器()。目前的正在向着精度更高、功能更多、使用更方便的方向发展。从的发展趋势来看,控制技术将成为今后工业自动化的主要手段。将其引入减摇鳍控制系统中,实现数字化控制,将进一步提高控制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减摇鳍 模拟量 随动系统 Summary: Reduce to shake fin is most for go of valid of a kind of active type ships reduce to shake device, it reduces to shake an efficiency high,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than 60 years, already extensively applied in various ships.Its reducing to shake principle BE: The ships drives process in the water in, be the fin has a speed and angle of bank in the water of time, will produce a rise dint, making use of this dint that rises the dint creation to resist the interference dint of the wave, can attain to let up ships then horizontal shake of purpose. Along with science technical development, reduce to shake the fin system just at gradually perfect, reduce to shake result also Be raising continuously.In recent years, in the automation control realm of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just widespread make use of a kind of new control equipments-programmable controller(the ).The current is higher just in the facing accuracy, the function is more, usage more convenient direction development. See from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 the control technique will become from now on the main means of the industrial automation. Lead it in to reduce to shake the fin control system in, carry out numeral to turn a control, will raise the vivid and the credibility of control the system further. Keyword: Reduce to shake fin emulation quantity with move system. 减摇鳍随动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减摇鳍的随动系统连接来自控制系统的控制信号,是转鳍机构的中间转换和功率放大环节。改造前,每个随动系统由稳压电源板、综合放大板、操纵转换板、液压控制系统以用转鳍机构、反馈、限位元件等组成。随动系统应尽可能快速、准确、稳定地工作。目前,大多数减摇鳍的随动系统都是电液随动系统。本系统以型减摇鳍的阀控式电液随动系统为原型,对其做了适当的改进,下面进行详细介绍。 原有随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图如图所示。首先将来自控制器的信号送到综合放大电路板(该插件板能对控制信号进行隔离),与升力反馈信号进行代数求和、校正、放大,然后再与鳍角反馈信号进行二次代数求和、校正、放大,接着送到鳍机械组合体上的射流管电液伺服阀,进行电液信号转换。电液伺服阀根据板输出信号的大小和极性调节来自油源机组的液压油的流量和流向,使液压缸的活塞速度和运动方向发生变化,带动鳍机械组合体上的摇臂转动,使鳍转动到一定的角度产生相应的对抗力矩。钙造后,以上各功能完全由实现,原有随动系统中的各电源、插件板也将由各模块取代。图1 电液伺服系统原理图 随动系统的改造 减摇鳍随动系统的改造设计随动系统接收来自控制器的控制信号,经过处理后传递给伺服系统,驱动减摇鳍移动到指定位置,同时将输出信号反馈回,构成控制回路。系统改造后的原理如图所示。 系统中的选择由于船舶航行在环境瞬息万变的海面上,工作环境非常恶劣,比如机舱内的温度能够达到,湿度更可以达到,并且存在各种强烈的冲击、振动和盐雾,这就要求安装在舰船上的减摇鳍系统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而船舶上空间狭小,对所安装设备的体积也有一定的要求。由于减摇鳍随动系统工作环图2 随动系统改造原理图境的特殊性,对系统中的有较高的要求。考虑到性能指标、功能、体积和价格等因素,本文选择了松下电工的系列可编程控制器。 系统主要包括电源单元、控制单元和两个模拟量输入输出单元。工作环境温度在范围内,工作环境相对湿度为,模拟输入与内部电路之间采用光电耦合器进行隔离,同时输入输出端设置滤波器,使之符合减摇鳍系统工作环境的要求。 软件实现的功能根据系统要求,程序需要实现以下功能:()对来自系统油源机组的信号进行检测,如发现油温、油位等出现故障,系统停机并自动报警。()对来自控制器的输入信号进行检测,保证其始终被限定在规定范围内,以保证减摇鳍工作转角不超过其极限值;并对控制信号按一定控制规律进行处理。()在鳍转动工作时,将从鳍角电位计接收到的反馈信号与输入的控制信号进行比较,构成回路,实现负反馈。将控制信号与反馈信号综合处理得到的结果作为控制指令发送给输出端口。()检测输出给电液伺服阀的信号是否超过额定范围,如超出则做相应处理,保证伺服阀和减摇鳍正常安全地工作。()在工作前或停机时根据操作需要随时将减摇鳍运行到零位或其它需要的位置。随动系统软件功能框图如图所示。 系统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系统正常工作时,油温应低于,油位应大于,若超出上述指标,设在油箱内部的传感器开关将闭合,输出电压信号。为实现对油温和油位的检测,需要将代表油温和油压的两路信号输入给进行检查这样将占用模拟量输入输出单元的两个输入端口,增加单元块的数量。考虑到油温和油压变化较缓慢,没有必要时刻监视其变化,因此用软件设置定时器,控制两个继电器交替开关,使油温和油压信号只通过一路通道交替输入,在内部进行检测,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不同鳍工作时的饱和角度不同,设计中将鳍的正常工作角度设定在以内。根据真实鳍角与反馈电压的比例关系,可以确定鳍角在时对应的反馈电压是,将这两个电压值作为对输入电压信号进行检测的参考值。在程序中分别用十进制数值表示两个参考电压。控制信号在输出给电液伺服阀前也要进行检测,这一步检测的标准不是减摇鳍的工作额定电压,而是电液伺服阀的额定电流,目的是保证伺服阀可以正常安全工作。伺服阀工作的额定电流为,线圈电阻为。由于系列输出电流范围在之间,无法为伺服阀提供负电流,但的电压输出范围在之间,因此将电压值作为指令信号输入伺服阀。伺服阀串联后线圈电阻为,由此得到伺服阀工作的电压可以达到。系统设计中,为使伺服阀始终工作在线性区,将对伺服阀的输入电压限定在以内在程序中分别用表示两个参考电压如指令信号在之内,则正常输出,如果超过的范围,则按照输出。 由于松下图3 随动系统软件功能框图系列的命令不支持负数运算,所以随动系统控制部分采用自行设计的控制命令。每次程序启动前都先自动对各主要寄存器清零,以消除程序启动时系统产生不必要的动作。另外由于松下型号不提供小数运算,因此对无法整除的数据只能采用四舍五入的处理方法,比例系数只能设定成整数。为了克服这一缺点,程序先将存储于中的指令信号与鳍角反馈信号的差值乘以一个十进制的系数(如),将得到的数值存储在中,再将中的数据除以一个十进制系数(如),这样最终得到的数据与中的数值直接乘以后的结果几乎完全相同,有时两者之间会存在一个很小的偏差,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就解决了比例系数只能是整数的不足,更准确地实现了比例控制。 随动系统性能分析系统软件设计完毕后,按要求安装,对各端口进行测试,确保可以正常工作后将系统启动。给设计完成的随动系统输入一个幅值为的阶跃信号,得到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系统的最大超调量在以内,上升时间小于,过渡时间小于,暂态过程中的振荡次数为。上述各项指标完全符合减摇鳍随动系统的工作要求。除了良好的暂态品质以外,还要求足够的稳态控制精度。稳态控制精度反映了对系统的稳态特性或控制的稳态精度的要求。对于恒值控制系统,在工作中如果给定值不变,要求输出量也不变,因此注意的是扰动量所引起的稳态误差;而对于随动系统,给定量以任意规律变化,则要求输出量以一定的精度跟随给定量变化,因此注意的是被控量和给定量之间的误差。在检测随动系统性能的实验中,输入的阶跃信号幅值为,系统的稳态输出为, 稳态误差小于。上述各种指标均符合减摇鳍系统对随动系统的要求。根据鳍角与鳍角反馈电压的比例关系图,将输入幅值在之间变化的正弦信号作为指令信号,使减摇鳍在指令信号的控制下,在之间来回摆动。保持指令信号的幅值不变,改变信号的频率,得到被控系统相应的幅值和相角。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到随动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分别如图和图所示。需要注意的是,系统频率特性图中的横坐标不是通常使用的对数分度,而是直接使用。观察随动系统的幅频特性图可以看出,系统在频率小于之前表现出了类似放大环节的特性,且此时系统的输出几乎没有任何明显变化,与角频率变化无关,非常准确地实现了指令信号的输出,系统非常稳定。从开始,随着频率的增大,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均发生了改变。从整个变化过程来看,系统表现出类似惯性环节的特性,因此可以将近似地认为是系统的转折频率或交接频率。与幅频特性相同,随动系统的相频特性图也显示出系统在之前的相角滞后非常小,在以内,可以忽略不计。在之后相角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整个变化趋势也类似于一个惯性环节。但与典型的惯性环节不同,在所认为的转折频率处,系统的相角没有滞后左右,系统也没有象典型惯性环节一样相移,与角频率表现出严格的反正切关系。从整个系统表现出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来看,改造后的随动系统可以近似地认为是由一个放大环节与惯性环节串联组成,系统在频率小于的低频段表现出了较好的性能,符合减摇鳍系统对随动系统的要求,可以很好地工作。由于在软件和硬件上具有突出的优点,随动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度都有所提高,系统的安装和修改也更为简单方便。经过运行测试,改造后的随动系统符合设计要求,能够稳定运行,确保了船舶减摇鳍系统的正常工作。随动系统的改造完成后,将利用可编程控制器继续完成减摇鳍控制器的设计,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应用可编程控制器实现的船舶减摇控制系统。参考文献1 李建兴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42-432陈伯时.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24-373 吴中俊,黄永红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原理及应用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37-1574 袁任光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及实例第2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82-1025 周万珍,高鸿斌PLC分析与设计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68-806张万忠刘明芹电器与PLC控制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7-367 金如麟,谢宝昌电机拖动与控制基础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127-1378 林明星电气控制及可编程控制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92-939 刘玉敏.机床电气线路原理及故障处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62-7310 贺哲荣机床电气控制线路图识图技巧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61-7511 陈远龄机床电气自动控制第2版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46-5212 周四六机电控制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45-5613 张万忠可编程控制器入门与应用实例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69-7814 张万忠刘明芹电器与PLC控制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7-36李发海,王岩电机与拖动基础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263-28115 齐占庆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第3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52-6516 汪晓平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开发实例导航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7-2317 陈立定.电气控制及可编程控制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47-6218 黄净.电器及PLC控制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32-4319 廖常初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编程方法与工程应用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114-118附录机器人传感器的网络一般的机械手工程自动化测知和知觉实验室宾夕凡尼亚州,费城, PA 的大学, 美国摘要:以知觉的数据从分配的视觉系统吸取了的 exteroceptive 为基础的硬未知的物体和同时追踪的二维欧几里得几何的空间的这一个纸住址即时位置的问题和被网络的移动机械手的定方位判断. 对于队局限的充份和必需的情况被计划. 以统计的操作员和曲线图搜索运算法则为基础的一个局限和物体追踪方式为与异种的感应器一起本土化的一队机械手被呈现. 方式在有被装备全方向的录像机和 IEEE 802.11b 无线网路的像汽车一样移动的机械手的一个实验的月台被实现. 实验的结果使方式有效.关键词:合作的局限; 多机械手形成; 分配了感应器网络; 感应器数据融合物介绍以使一队移动的机械手自治地在一些里面航行需要了形成而且更进一步运行像监视和目标获得这样的合作工作, 他们一定能够以形成和一个全球的叁考框架本土化他们自己 1,2. 因此, 该如何估计机械手的位置和定方位 (姿势) 以精确的和有效率的方式是特别兴趣. 我们对这一张纸的兴趣是在二空间的特别欧几里得几何的空间 SE(2) 中本土化一队异种的机械手和用从异种的感应器被获得的数据本土化目标. 明确地, 我们对情况感兴趣为哪一个所有的机械手以形成能被本土化包围. 我们的局限方式接近地被讲到被呈现的那些. 在某种意义上机械手用来自它自己的感应器的那一个来临可以使用他们的队友感应器数据 (或一些被相关的数据) 和数据. 在那一张纸, 机械手使用分配了测知改善自己的局限或目标局限 1. 因为比较多机械手局限问题藉由联合被使用最少的机械手交换的数据一致最佳化,过滤器的两者文件的方法学已经呈现解决. 最近的文学使用曲线图做模型感应器网络和合作的控制方案 5, 6. 在曲线图硬理论上的结果 7-9 可能是直接地在 R2 适用于多机械手系统 (裁判员. 10, 11). 然而,相对一点的注意已经一起支付到网络生观察, 这对照相机的网络是特别地重要的. 这一张纸在以统计的操作员和简单的曲线图搜索运算法则为基础的 SE(2) 为队局限和物体追踪呈现不同的方式. 此外, 不同的早先方法, 我们在一个如此的方法中制定问题队局限的问题和物体追踪能被相同的运算法则解决. 我们也表示 , 被讲到早先作品的最优性的利益能如何容易地在我们的方法被吸收. 为例, 这一张纸表示该如何合并一个广大的过滤器 (EKF) 改善物体追踪. 在结束, 使我们的方法有效, 我们出示实验的结果以有被装备全方向的录像机和一个 IEEE 802.11b 无线网路的一群五个像汽车一样的自治机械手 (见到 Fig.1) 我们承担一个全方向的发射器和接收器和每个机械手能听的每个机械手有每隔一机械手. 因此, 所有的机械手以合作的样子以形成能交换他们的估计而且本土化他们自己. 注意我们不承担任何类型的固有感受器数据 , 像是机械手的来自任何的不活泼的感应器的速度和加速.2 多机械手的区域化形成为了要考虑一队机械手是否能被区域化,如果这数据是适当的,融化来自不同的感应器的可得的数据而且查证是必需的. 对于 SE(2) 的一队 n 机械手, 局限是表示机械手位置和定方位的特色的 3n 坐标的决心. 因此,见到是必需的如果 3n 独立的测量是可得的. 因为每个测量在 3n 坐标上叙述一个限制, 我们为所有的限制发展了一个功能独立的测试. 因此, 我们定义等级将会允许的一个限制点阵式我们查证队是否能被本土化. 对于每范围和举止测量, 在框架 Bi 的在坐标上的限制有被: 一双生测量, jk 和 ik ,包括机械手 Rj 和 Rk, 造成下列的类型 3个限制.最后, 生测量, ij 和 kj,包括三机械手 Ri , Rj 和 Rk, 的任何双造成下列的类型 4个限制. 这些限制能以形式被写: 在 L1 是一个测量的线组合的地方, 和 h 在一些身体修理的叁考框架中是形状变数的一个非线性功能. 只有能用来描述网络的限制的四类型. 能被写的所有的其他相等在上述的限制相等上功能依赖.藉由区别四个限制相等, 我们使描述机械手坐标的可允许小变化 (相等地速度) 的表达. 在之后这一个程序为 M 可能的限制给一个 M 3n 点阵式作为叁考框架 Bi:如果 n 机械手的 3n能在一个不活泼的框架被估计,在 SE(2) 的 n 机械手的定义 1 一队被说是能地方化的.评论显然地被讲到在系统理论中的可观察性14- 如果一个队是能地方化的超过任何的时间间隔, 系统完全观察得出. 然而, 我们将会在一个即时又静态的设定中使用定义 1, 而且如此克制不要使用系统理论上的记号法.评论 2 我们也能需要要在设定它是唯一的必需品估计 3n 的地方的亲戚被本土化的队。n 的 3 个坐标。在一个身体叁考框架中的个机械手.在 SE(2) 的 n 机械手的定理 1 一形成是能地方化的只有当如果 N=3 n。2ng.nb.nr 0 ( 11 ng , nb 和 nr 是被不活泼的或全球定位感应器做的测量数量,生的)感应器和范围感应器分别地查证是容易的证明被任何全球的定位感应器做的每个绝对的位置测量能直接地用来估计二州变数 , 和每举止和范围测量将会至少增加在结构或形成的形状方面的一个限制. 因此, ng ,全球的位置感应器, nb, 生感应器, 和 nr, 范围感应器最多将会提供 2ng+nb+ nr 独立的测量. 自从 3n 州变数之后必须被估计,2ng+nb+ nr 一定至少相等 3n. 用有限制的测知能力提供机械手的形成, 定理 1 提供一种简单的必需品情况没有考虑形成几何学容易地查证. 注意像划时代的感应器,圆规和不活泼的测量单位 (IMUs) 这样的另外感应器,能以笔直的方式被与这一个结构合并.图. 4 在 SE 为一群三个移动的机械手抽取样品举止测知曲线图(2). 三角法地, 曲线图 (b) 总是能转换成基于感知外界刺激在计算的网络得到的知觉数据.4 局限方式我们的局限方式承担每个机械手为沟通和测知让一个独特的确认 (身份证) 两者. 起先 , 我们也承担物体角落有清楚的测知身份证. 如果基于式样分类的简单启发用来解决联合机械手测量的问题,这一项假定能被放松. 我们的方式是集中的在某种意义上每个机械手收集来自其他的机械手的测知数据而且联合使用的这数据它自己的,则只有曾经叁观所有节树藉由在更深入地去之前在相同的深度拜访所有的节. 在这里,因为我们没有在考虑树, 节能被拜访超过一次. 因此, 如果有曲线图的根和一个特定的节之间的超过一条路径, 这些路径将会被用. 在第一个,一个顶点被拜访, 它的位置被估计. 从然后在,之上每次一个节被到达, 它的先前估计姿势被和使用这条新的路径的最近被估计的姿势结合. 因为一个节被允许被拜访超过一次,理论上, 运算法则可以在环中进入. 环引起互相依赖的情形哪里, 举例来说, vi 的姿势能被计算使用来自 vj 的数据和 vj 的姿势能被计算使用来自 vi 的数据. 为了避免这一个问题, 最初的曲线图被转换成一个直接的曲线图哪里环被移动. 新的曲线图以身为被选择如起源的机械手的根与一棵树 (然而, 它不是一棵树) 类似. 环被藉由在有着相同的深度的机械手之间除去边缘避免. 因为物体没有测量, 他们从不不再产生环和他们的优势正在划除. 一样的在二个机械手之间以单向边缘发生. 在不同深度的二个机械手之间的双向性边缘也可能产生环. 因为运算法则视曲线图为一棵树而且从不向根移动,所以这些情形被避免. 例外与总是被独立地方向跟随的单向边缘一起做. 对于情形的图 5 表演被源自的曲线图的一个例子和运算法则的四个步骤呈现.这实际上是 4 Rs 和 R s 的组合当地的测量. 因为 R4 直接地不能够本土化 R1, 一条经过 R3 的间接路径被需要. 和早先的运算法则的议题之一是一些边缘 (像是在早先的例子 e 12 和 e 21) 不被用于机械手的和物体的姿势判断. 为了避免浪费有用的数据,一可以在假定机械手的定方位的二个部份中分开运算法则和位置能分开地被计算. 二个部份是: 1) 使用相同的运算法则的机械手的定方位的判断; 而且 2) 机械手的判断和使用线性的目标的位置重量了承担在一个第三个机械手 (Rk) 同等的人物框架的二个机械手 (Ri 和 Rj) 的位置线地被讲的最少的正方形方法被: ki 和 ij 被假定被知道的地方. 博学 ki 的需要在二个部份中解释运算法则的区分. 除计算定方位之外,运算法则的第一部份负责计算被连接到计算的网络的机械手的数字和, 结果, 为定义要计算的变数. 一些边缘仍然在运算法则的这一个部份被浪费, 什么在观察之下是合理的举止测量容易比范围一些好很多. 另外的进步能被实行使用一个动态的过滤器估计物体的位置. 因为物体是硬的,如果和它的角落有关联的一个模型被用,即使当一些角落不能够被机械手见到,追踪能被运行. 一简单的不连续的样板物体的尺寸必然地不被知道的地方是 , vxj 和 vyj 是 j O 的速度成份的地方 , dj 和 j 是 j O 和 j 之间的边缘的大小和定方位+ O, T 是样品时间, 和是物体有角的速度. 这一个模型考虑物体的速度成份是持续的. 因为它不总是真实,在过滤器计画期间, 低的价值一定被指定给表现模型的三条最后线的信心水平的变数. 因为一个非线性模型被用, 一个广大的过滤器 (EKF) 是必需的. 被用于这一个过滤器的测量将会是 x 和与起源机械手相关的每个物体角落的 y. 一经机械手的姿势被估计, 在情绪商数的变形. (18) 而且 (19) 用来计算测量的矢量和它的共分散. EKF 在运算法则中介绍另外的一个步骤. 因为测量的组合现在被过滤器运行,所以因此,与物体角落相关的曲线图的顶点一定从局限步骤被移动.4.2 分配集中当早先的集中方式的时候工作得很好为一相对地小群体的机械手,网络议题, 如此的当做交通和延迟, 和当我们正在用数十或数以百计机械手考虑团体的时候,在一个单身的机械手的缺乏计算资源能造成重要的问题. 在这些情况分配的运算法则的使用变成强制性. 然后, 我们想要一个方法使用相同的运算法则而且减少在藉由使分散那处理的部份被需要的计算和带宽. 大体上, 可动装置机械手只需要当地的数据运行一件工作. 因此,如果每个机械手地方性地收集来自它的立即邻居的数据而且联合这一笔数据, 它有它需要大部份的时间的数据. 在那情况哪里一个机械手能在团体中听每个机械手的话 (i.e., 在它的沟通范围里面的所有机械手是), 它可以接受所有的数据而且,举例来说,只在来自它的特定的距离 (测量被深度在曲线图中) 里面本土化机械手位于. 二者择一地, 机械手也可能是更选择的而且选择只本土化能见到一个给定的物体或位置的机械手. 在这情况, 机械手将会跟随只有一些令人想要的在曲线图上的路径, 变更运算法则小一点点. 另外的一个方法使分散处理, 当特别网络被用,而且机械手不能够直接地和彼此说话的时候,这可能是有用的, 将只本土化附近的机械手 (沟通系列的机械手). 在这一种情形中,当给沟通信息和很多的带宽路由器被保护的时候,机械手不需要工作. 如果全球的数据是必需的, 一个机械手能问一或者更多它的邻居对于数据 (不生的数据) 而且计算使用变形 (18) 的其他机械手 (或一个特定的机械手) 位置和 (19). 因为整个的团体是可得的,当即时的估计不是一个限制的时候,这一个程序能回归地被运行直到全部州数据.4.3 全球的局限迄今,一经每个机械手在它自己的叁考框架中计算其余者的位置在一个身体叁考框架的唯一的比较局限被考虑. 当在 W 的与一个固定的框架相关的测量可用来根机械手的时候, 简单的变形能用来把比较的估计转变成全球的坐标. 5 实验的结果为了示范早先的策略,我们在被装备全方向的照相机的一队五个像汽车一样的移动机械手上呈现局限实验和 IEEE 802.11(见到无花果树. 1) 被引导网络. 促进视觉的处理, 每个机械手和物体的角落与为每个机械手提供一个独特的感应器确认的一种特别的颜色一起作记号. 和一部外部的计算机的一台被校正的在头上的照相机用来本土化环境的队. 这部外部的计算机也收集在沟通网络里面被广播的感应器数据. 我们的全方向照相机的限制是他们的决议以物体的距离减少. 如此我们承担范围数据受制于为价值通常用对范围的第四力量的不一致比例项分配了噪音比 1.5 m 小, 当举止阅读蒙受了通常分配的持续不一致的噪音的时候. 范围评价比 1.5 m 之前更大忽略. 图 6 表演地面-事实的数据获得了使用一台被校正的在头上的照相机, 对于实验在哪一个一个机械手 (R1) 向被另外的一个机械手本土化的一个目标移动 (R2). 这一个机械手需要透过被其他机械手广播的数据本土化目标. 表现的视野的领域被猛掷的圆周表示 R1 能基本上同时地见到一或二个机械手. 图 6 表演 R1s 运动在 R0 s 叁考框架的判断图. 6 以被 R2 收集而且分享了过计算的网络的数据为基础的对于 O1 的 R1 移动. 点表现 R1被 R0 和真实轨道的连续线估计的 s 位置. 内部的猛掷圆周表现机械手大小和向外的一些表现视野的照相机领域.(哪一个与全球的叁考一致构成) 和 R1s 真实的轨道. 图 7 表演追踪使用 EKF 的一个三角形的盒子的三个机械手的二个迅速射击. R0s 叁考框架被显示. 当 R0 只用来本土化另外二的时候,机械手 R1 和 R2 能够见到盒子角落. 即使 R0 不能够见到盒子角落, 它能够追踪使用来自它的队友的数据的盒子.权利的迅速射击表示,当一个机械手变盲目的时候,角落共分散增加但是盒子仍然被追踪.如果来自一台外部的校正照相机的数据被用,最后一个结果表示机械手如何全球性地被本土化. 来自外部的照相机的图 8 表演二个图像本土化环境的机械手.加上一个中间的,在哪 R4 能被照相机见到,在表 1 被显示,局限造成这二个结构。 由于数据从其他的机械手, 不是被外部照相机见到的机械手能仍然被本土化.6 结论这一张纸提供一个策略给在 SE 仿制多机械手形成(2). 使用这图标模型,我们已经为在来自分配的照相机测量的 SE(2) 决定移动机械手的完全能地方化形成源自充份的和必需的情况。 这一张纸经过统计的操作员和曲线图搜索运算法则在 SE(2) 的被分配的机械手-感应器的网络中也为局限和追踪呈现一个简单的和有效率的方法。 给州判断的被提议的方法在分配的网络里面对感应器或机械手的数字感到可攀登。 实验式地,我们的局限运算法则已经被实现和广泛地在排范围从物体处理到感应器配置的一个多机械手工作的大多样性用。附录Robot-Sensor NetworksGeneral Robotics Automation Sensing and Perception Laboratory,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 PA, USAAbstract: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problem of real-time position and orientation estimation of networked mobile robots in two-dimensional Euclidean space with simultaneous tracking of a rigid unknown object based on exteroceptive sensory information extracted from distributed vision systems. The sufficient and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eam localization are proposed. A localization and object tracking approach based on statistical operators and graph searching algorithms is presented for a team of robots localized with heterogeneous sensors. The approach was implemented in an experimental platform consisting of car-like mobile robots equipped with omnidirectional video cameras and IEEE 802.11b wireless networking.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validate the approach.Key words: cooperative localization; multi-robot formation; distributed sensor network; sensor data fusionIntroductionIn order for a team of mobile robots to navigate autonomously in some desired formations and further perform cooperative tasks, such as surveillance and target acquisition, they must be able to localize themselves in the formation as well as in a global reference frame 1,2. Therefore, how to estimate robots positions and orientations (poses) in a precise and efficient way is of particular interest. Our interest in this paper is localizing a team of heterogeneous robots in two dimensional special Euclidean space SE (2) and localizing targets with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heterogeneous sensors. Specifically, we are interested in conditions for which all robots in the formation can be localized in the environ- ment. Our localization approa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ose presented by Stroupe etal. in the sense that the robots have access to their teammates sensor data (or some related information) and combinethis information with that coming from its own sensors. In that paper, the robots use distributed sensing to improve self localization or target localization 1. The methodologies of both papers of Kalman filters have presented solutions for the relative multi-robot localization problem by combining information exchanged by the robots using least squares optimization. Recent literatures use graphs to model sensor networks and cooperative control schemes 5, 6. Results on graph rigidity theory 7-9 can be directly applied to multi-robot systems in R2 (Refs. 10, 11). However, relatively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networks with bearing observations, which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networks of cameras. This paper presents a different approach for team localization and object tracking in SE(2) based on statistical operators and simple graph searching algorithms. Furthermore,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approaches, we formulate the problem in such a way that the problem of team localization and object tracking can be solved by the same algorithm. We also show how the advantages related to optimality of previous works can be easily incorporated in our method.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hows how to incorporate an extended Kalman filter (EKF) to improve object tracking. In the end, to validate our method, we show experimental results obtained with our Clod Buster platform consisting of a group of five car-like autonomous robots (see Fig.1) equipped with omnidirectional video cameras and an IEEE 802.11b wireless network.We assume that each robot has an omnidirectional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and each robot can listen toevery other robot. Thus, all robots in the formation can exchange their estimates and localize themselves in a cooperative manner. Note that we do not assume any kind of propriocep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robots velocity and acceleration from any inertial sensors.2 Localizability of Multi-RobotFormationsTo consider whether a team of robots can be localized, it is necessary to fuse the information available from different sensors and verify if this information is adequate. For a team of n robots in SE(2), localization is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3n coordinates that characterize the robot positions and orientations.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see if 3n independent measurements are available. Since every measurement specifies a constraint on the 3n coordinates, we developed a test of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for all constraints. Accordingly, we define a constraint matrix whose rank will allowus to verify whether the team can be localized. For each range and bearing measurement, the constraints on the coordinates in frame Bi are given by: A pair of bearing measurements, jk and ik , involving robots Rj and Rk, results in the following Type 3 constraint.Finally, any pair of bearing measurements, ij and kj, involving three robots Ri, Rj, and Rk, results in the following Type 4 constraint. All these constraints can be written in the form: where L1 is a linear combination of measurements, and h is a nonlinear function of the shape variables in some body-fixed reference frame. There are only four types of constraints that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the network. All other equations that can be written are functionally dependent on the above constraint equations.By differentiating the four constraint equations, we get expressions describing allowable small changes (equivalently velocities) of the robot coordinates. Following this procedure for M possible constraints gives an M3n matrix for reference frame Bi:Definition 1 A team of n robots in SE(2) is said to be localizable if the 3n coordinats of the n robots can be estimated in an inertial frame.Remark 1 Localizability is obviously related to observability in system theory14 if a team is localizable over any time interval, the system is completely observable. However, we will use Definition 1 in an instantaneous, static setting, and thus refrain from using system theoretical notation.Remark 2 We can also require the team to be localized in a relative setting where it is only necessary to estimate 3n.3 coordinates of n.1 robots in a body reference frame.Theorem 1 A formation of n robots in SE(2) is localizable only if N=3n.2ng.nb.nr 0 (11) where ng, nb, and nr are numbers of measurements made by inertial or global positioning sensors, bearing sensors, and range sensors, respectively. Proof It is easy to verify that each absolute position measurement made by any global positioning sensor can be directly used to estimate two state variables, and each bearing and range measurement will add at least one constraint on the configuration or shape of the formation. Thus, ng, global position sensors, nb, bearing sensors, and nr, range sensors will provide at most 2ng+nb+nr independent measurements. Since 3n state variables have to be estimated, 2ng+nb+nr must be at least equal to 3n. Given a formation of robots with limited sensing capability, Theorem 1 provides a simple necessary condition to easily verify the localizability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formation geometry. Note that additional sensors, such as landmark sensors, compasses, and 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s (IMUs), can be incorporated into this framework in a straightforward way.Fig. 4 Sample bearing sensing graphs for a group of three mobile robots in SE(2). Trigonometrically, graph (b) can always transform into (a) based on exteroceptive sensory information available in the computational network.4 Localization ApproachOur localization approach assumes that each robot has a unique identification (ID) both for communication and sensing. At first, we also assume that object corners have distinct sensing IDs. This assumption can be relaxed if simple heuristics based on pattern classification are us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ssociating robots measurements. Our approach is centralized in the sense that each robot collects sensing information from other robots and combines this information using its own computational resources via the computational network. Thus, given the previous background, localization in a network of mobile robots can be addressed by combining a series of operations that involve transformations and combinations. This algorithm visits, only once, all nodes of a tree by visiting all the nodes at the same depth before going deeper. Here, since we are not considering trees, the nodes can be visited more than once. Thus, if there is more than one path between the root of the graph and a specific node, all these paths will be used. At the first time a vertex is visited, its position is estimated. From then on, each time a node is reached, its previously estimated pose is combined with the pose recently estimated using this new path. Because a node is allowed to be visited more than once, theoretically, the algorithm could enter in loops. Loops cause situations of interdependence where, for example, the pose of vi can be computed using information from vj and the pose of vj can be computed using information from vi. To avoid this problem, the original graph is transformed into a direct graph where loops are removed. The new graph is similar to a tree (however, it is not a tree) with the root being the robot chosen as the origin. Loops are avoided by removing edges between robots with the same depth. Because objects do not have measurements, they never create loops and their edges are never deleted. The same occurs with unidirectional edges between two robots. A bidirectional edge between two robots of different depths may also create loops. These situations are avoided because the algorithm treats the graph as a tree and never moves towards the root. Exceptions are made with unidirectional edges that are always followed independently of the direction. Figure 5 shows an example of the derived graph and four steps of the algorithm for the situation presented.This is actually the combination of 4 R s and 1 R s local measurements. Because R4 cannot localize R1 directly, an indirect path going through R3 is needed. One of the issues with the previous algorithm is that some of the edges (such as e12 and e21 in the previous example) are not used in the robots and objects pose estimation. To avoid wasting useful information, one could divide the algorithm in two parts assuming the robots orientations and positions can be computed separately. The two parts are: 1) estimation of the robots orientations using the same algorithm; and 2) estimation of the robots and targets positions using a linear weighted least squares method that assumes that the positions of two robots (Ri and Rj) in a third robot (Rk) coordinate frame are linearly related by:where ki and ij are assumed to be known. The necessity of knowing ki explains the division of the algorithm in two parts. Besides computing the orientations, the first part of the algorithm is responsible for computing the number of robots connected to the computational network and, consequently, for defining the variables to be computed. Some edges are still wasted in this part of the algorithm, what is reasonable under the observation that bearing measurements tend to be much better than the range ones. Another improvement can be carried out using a dynamic Kalman filter to estimate the objects position. Because the object is rigid, if a model that relates its corners is used, tracking can be performed even when some corners cannot be seen by the robots. A simple discrete model where the dimensions of the object are not necessarily known is where vxj and vyj are the velocity components of j O , dj and j are the size and orientation of the edge between j O and 1 j+ O , T is the sample time, and is the object angular velocity. This model considers that the objects velocity components are constant. Since it is not always true, during the filter project, low values must be assigned to the variables that represent the confidence level of the three last lines of the model. Because a nonlinear model is used, an extended Kalman filter (EKF) is necessary. The measurements used in this filter will be x and y of each object corner relative to the origin robot. Once the robots poses are estimated, the transformation in Eqs. (18) and (19) are used to compute the vector of measurements and its covariance. The EKF introduces another step in the algorithm. Thus, the vertices of the graph relative to the object corners must be removed from the localization steps because the measurements combinations are now performed by the filter.4.2 Centralized DistributedWhile the previous centralized approach works very well for a relatively small group of robots, network issues, such as traffic and delays, and the lack of computational resources in one single robot can pose significant problems when we are considering groups with tens or hundreds of robots. In these cases the use of distributed algorithms becomes mandatory. Then, we want a way to use the same algorithm and reduce both the computation and bandwidth needed by decentralizing part of the processing. In general, mobile robots only need local information to perform a task. Thus, if each robot collects information from its immediate neighbors and combines this data locally, it has information that it needs most of the time. In the case where a robot can listen to every robot in the group (i.e., all robot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T6113机床控制系统的设计改造PLC【5张CAD图纸和说明书】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14594469.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