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阳城蚕桑习俗申报书.doc_第1页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阳城蚕桑习俗申报书.doc_第2页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阳城蚕桑习俗申报书.doc_第3页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阳城蚕桑习俗申报书.doc_第4页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阳城蚕桑习俗申报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1: 项目代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代表性项目申报书项目类别: 阳城蚕桑习俗 保护单位: 阳城县孙文龙纪念馆 主管部门: 晋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山西省文化厅印制二一三年六月二十日目 录一、项目简介4二、基本信息51、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5三、项目说明61、分布区域62、历史渊源63、基本内容84、相关制品及其作品125、传承谱系126、代表性传承人13四、项目论证141、主要特征142、重要价值143、濒危状况15五、项目管理171、已采取的保护措施172、资金投入情况17六、保护计划181、保护内容182、五年计划183、保障措施194、经费预算及其依据说明195、备注19七、市级专家委员会论证意见20参与项目论证专家名单21八、市级文化行政部门审核意见22九、项目申报的其他资料23十、证明材料29十一、授权书30十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31十三、组织机构代码证32十四、法人身份证复印件33十五、申报书电子文档34十六、DVD格式的视频资料34一、项目简介阳城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位于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汇之处,森林茂密,水源充足,地势西高东低,气候温和凉爽,优越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桑树生长。阳城蚕桑习俗源远流长,它发展于西周,兴盛于唐宋,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相传黄帝元妃嫘祖娘娘曾于阳城云蒙山教民养蚕,周穆王也驾临获泽(阳城)视察当地蚕桑。阳城是全国著名的蚕桑之乡。蚕桑一直是阳城经济的主要支柱,它以独特的功能引领着阳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经济、文化、历史和科学价值,是老百姓致富增收的一项重要内容。阳城蚕茧,享誉国外,名冠古今。阳城缫丝厂的白厂丝曾三次获得国家金质奖,成为全国丝织行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2007年“阳城蚕茧”被评为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数千年的栽桑养蚕、丝织加工历史长河中,始终有一条绵延不断的溪流蚕桑习俗在渗透传承。它与其它文化相融发展,形成了大量的与桑、蚕、丝相关的诗歌、风俗、礼仪、服饰等文字符号,构成了蚕桑习俗的丰富内涵。由蚕而起,因蚕而庆,为蚕而祭的蚕谣、蚕谚、蚕事、蚕忌和蚕戏等传统习俗,已经深深融入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儿女婚嫁和日常生活中。它不仅丰富了乡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使栽桑养蚕在更广泛的空间里得以传承,这也是阳城蚕桑能随几千年文明史延续至今,并且一枝独秀的历史原因。蚕桑习俗是阳城劳动人民长期智慧的结晶,且不能为现代技术所代替,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必须大力传承发展。二、基本信息项目名称阳城蚕桑习俗属 地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保护单位阳城县孙文龙纪念馆法 人原真荣通讯地址阳城县河北镇孤堆底村邮 编048100电 子信箱13753623811163.com 346587634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阳城古称“获泽”,位于山西东南部,黄河流域蚕桑发源地,处于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汇之处,面积1968平方公里,辖10镇8乡,总人口41万。科学研究和实践证明,适合蚕桑养殖的地理环境大约在东经11201-11238,北纬3512-3541之间,海拔6501200米丘陵地段。土壤为褐土类。褐色土层中铜、铁、锰含量丰富,有机含量1左右,氮磷含量较多,适合桑树生长所需的养分。阳城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南部山岭陡峭,西北部为丘陵区,以褐色土层为主。中东较平坦,是主要农作物区,芦苇河、西冶河等支流相继汇入沁河。境内森林茂密,水源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8-12度,无霜期180-200天,年降雨量约650毫米,平均日照时间2676小时,优越的自然气候非常适合桑树生长。三、项目说明分布区域以孙文龙纪念馆为中心的阳城西南、南部和东南部为主要栽桑养蚕区,继而延伸覆盖阳城境内及晋东南一带。历史渊源蚕桑习俗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山西东南部,兴盛于唐宋,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蚕桑生产历史。阳城蚕俗民风流传久远,它随着蚕桑发展脉络不断演变、渗透到民间的各个角落。黄帝元妃嫘祖娘娘于云蒙山花石沟教民养蚕的故事,相传至今。竹书年记记载:“商汤二十四年,大旱,王祷雨于桑林,雨。”穆天子传又载:“天子四日休于获泽,以观桑者,乃饮于桑林”。 周穆王之所以休于获泽,其目的就是为了视察当地人民的采桑养蚕盛况,并且在桑林之地,召集各国诸侯,大摆饮宴,以示庆贺。 据同治阳城县志记载:“缫户虽多,邑中不织绸缎,皆鬻外。”宣统阳城乡土志载:“挽手、黄丝皆系外商驻买,黄丝约二万余斤,挽手六七千有奇。”当时县里的商号东晋福曾为外地的蚕丝商人办理汇兑业务,可见蚕丝贸易也相当可观。民国初年,阳城外销商品中蚕丝为首位。 “山近无村水近楼,小桥烟火数家秋。客来笑迎烹鸡黍,一话桑麻夜未休。” 阳城籍人、大改革家、明万历吏部天官王国光这首刻在董封临涧村石碑上的诗文,生动描述了当时蚕桑业的发达盛况。解放以后,阳城蚕桑事业有很大发展,阳城县标准化委员会组织质监、农业和蚕桑等部门制定发布并组织实施了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阳城养蚕技术规程等蚕桑生产技术标准,形成了标准化、品牌化、规范化和产业化的阳城蚕茧生产新格局。1999年阳城县被列为山西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2001年被确立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并顺利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验收。蚕农收入由2003年的3000余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8000万元,蚕桑产业已真正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阳城缫丝厂的白厂丝曾三次获得国家金质奖,阳城缫丝厂因此成为全国丝织行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它生产的梅花牌SE白丝是远销日本、苏联、英国、荷兰、瑞士、印度等20多个国家的免检产品。2007年“阳城蚕茧”被评为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数千年的栽桑养蚕、丝织加工历史长河中,始终有一条绵延不断的溪流蚕桑习俗在渗透传承。它与其它文化相融发展,形成了大量的与桑、蚕、丝相关的诗歌、风俗、礼仪、服饰等文字符号,构成了蚕桑习俗的丰富内涵。由蚕而起,因蚕而庆,为蚕而祭的蚕谣、蚕谚、蚕事、蚕忌和蚕戏等传统习俗,已经深深融入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儿女婚嫁和日常生活中。它不仅丰富了乡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使栽桑养蚕在更广泛的空间里得以传承,这也是阳城蚕桑能随几千年文明史延续至今,并且一枝独秀的历史原因。阳城有2个乡和5个行政村以桑命名,以桑命名的山川沟壑更是数不胜数。基本内容阳城地处黄河流域腹地,农桑文化发达,历来以耕读传家、民风纯朴著称。栽桑养蚕作为农村的重要生产项目和生活来源,因蚕事而引发的各种习俗已深深融合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儿女婚嫁和日常生活中。它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栽桑养蚕1、桑树栽培:(1)桑苗繁育。苗地应选地块平坦,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肥沃、排灌较好且光照充足的土地深耕。苗地翻犁后,每亩施腐熟有机肥30004000公斤,过磷酸钙1520公斤,呋喃丹2公斤,然后充分耙碎耙匀,起畦。畦床宽11.2米,高15厘米,畦沟宽30厘米。苗床四周要开好排水沟;(2)春播或秋播,发芽率90左右的种子,每亩播0.75公斤。(3)播后10天内保证苗床有充足水份。710天长出两片子叶时,选阴天或傍晚揭草。1520天后长出45片真叶,要除草、追肥。每亩用尿素2公斤冲水施,隔7天一次。经过46苗长至60厘米高以上,可根据需要出圃。(4)春秋蚕第一次采叶,需在新梢长有70厘米以上方可采收,并剪去下部其余弱小枝,每篼留3-4条壮枝。每次采叶要留枝条上部56片叶,下部叶片可全采。桑枝冬伐时离地面3040厘米处剪伐;夏伐时平地面剪去所有枝条。2、养蚕技术:(1)养蚕设备。养一张蚕需大蚕房20平方米,小蚕房10平方米,蚕具包括温度计、蚕匾、塑料薄膜、蚕网、黑布等。(2)养蚕前7天,将蚕房及蚕具喷洒消毒。(3)蚕种有20卵点青,就用黑布遮光,第三天早上除去黑布感光孵化34小时后可收蚁。(4)小蚕饲养。12龄适宜温度为2728,干湿差22.5。1龄:自顶芽数下第三片,一张蚕种用叶1公斤;2龄:自顶芽数下第四片,用叶3公斤;3龄:自顶芽数下第56片,叶色嫩绿色,用叶11公斤,每次喂桑要扩座并防病消毒。(5)45龄蚕为大蚕,适温25,干湿差3,良桑饱食,一张蚕种用叶500公斤;五龄大蚕经过67天便开始成熟,上簇后六天即可采茧出售。二、缫丝技艺缫丝工艺包括煮熟茧的索绪、理绪,茧丝的集绪、拈鞘、缫解、部分茧子的茧丝缫完或中途断头时的添绪和接绪、生丝的卷绕和干燥。具体操作:将无绪茧放入盛入90高温汤的索绪锅内,使索绪帚与茧层摩擦,索得有绪茧。除去表面杂乱绪丝,理出正绪。将若干粒正绪茧绪丝合并,经接绪装置轴孔引出,穿过集绪器,利用前后两段相互拈绞成丝鞘(见立缫)。 把正绪茧放入温度40左右的缫丝汤中,以减少茧丝间的胶着力,使茧丝顺序离解。缫至中途落绪时,须将备置的正绪茧绪丝添上。立缫用人工添绪,自动缫由机械添绪。由丝鞘引出的丝,需有条不紊地卷绕成一定形式。加工丝被时,将大块蚕丝分成若干份,在确保蚕丝干净无杂后将蚕丝匀铺三层,用两大块蚕丝将丝被两面全包住,用磨盘在蚕丝被上面压磨,使蚕丝粘合成一个整体,最后手工用纯棉线将蚕丝被与被罩边缘固定,确保蚕丝被胎与被套不脱节。三、文化发展1、蚕神信仰。(1)蚕神节。蚕神一般都供奉在汤王庙的偏殿里,也有一些集镇建有专门的蚕姑祠和蚕姑洞,还有的在蚕室内张贴蚕神像,在养蚕的每一阶段,都要在家祭祀一番。养蚕到大眠起蚕,喂第一顿桑叶(俗称“投蚕”)时,为使蚕神保佑结出大茧,蚕农要用白面和水调成糊状,炸成油圪朵,祭蚕神;在蚕儿老熟上簇结茧结束后,再次做供品供奉蚕神,俗称“谢蚕神”;在售茧出门时,蚕农要用出过蚁的蚕种纸盖在茧篓上,并把一些桑中和碳块一并放在篓内,俗称“留蚕神”。这是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低下的集中体现,它包含了劳动人民期盼丰收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反映了当时蚕桑生产对经济收入的重要性。2、唱蚕戏。旧时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相传是蚕神诞辰,泽城、府底两村轮流给蚕神唱三天大戏,一是感谢蚕神对上年蚕事的保佑,二是希望蚕神对当年蚕事给予照顾。方圆百里的老百姓都来看蚕戏,赶庙会,来蚕神庙顶礼膜拜,祈求多产蚕茧。庙会期间,还进行茧丝绸缎、蚕种桑苗、蚕用具的交易购买,为养蚕做好物资准备。润城天坛山,河北终南山等多处也都在三月初三赶庙会,唱蚕戏,一些乡村也在养蚕前后组织唱戏,酬谢蚕神。后来,由蚕桑行业衍生而来的民间娱乐活动在阳城十分普及。每年正月元宵节县城文艺汇演,均有采桑、饲蚕、缫丝、织绸等内容,形式有灯谜、旱船、灯花、彩担等。1994年横河乡春蚕舞获阳城文艺汇演一等奖。2001年县蚕桑中心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表演的丝光曲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戏曲桑园会被编入山西地方戏曲汇编。晋剧、中路、北路、上党梆子、泽州秧歌等,均有桑园会剧目。3、婚事蚕俗。(1)送蚕添种。新婚媳妇娘家第一年要给女儿“送蚕添种”。即在养蚕前1-2天,女方父母给婆家送蚕种一张或少许,五谷各一升,蚕鞋各两双(女婿及婆母),两个包茧的被单(粗布做成,可包茧铺床),防蝇通风的帘一个,还要带花馍30个。婆婆隆重穿上新衣服,毕恭毕敬地将“蚕种”迎接到家,设宴招待亲家,并将送来的花馍分切成块分赠亲朋邻里,告知娘家来“送蚕”,“蚕神”来到了家。这个风俗不仅寓意着新娘子将蚕运带来婆家,而且还预示着媳妇将成为养蚕行家,发家致富。(2)看蚕。新娘子过门第一年,要独立养一次蚕接受考验。等蚕结茧时,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蚕娘要评看结蚕情况,看蚕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娘子今后在婆家的生活地位,邻居和家人都会以这一季的收成来评价她。蚕养好了,地位高,养不好,就会被人瞧不起。(3)看老蚕。端午节蚕将老的时候,新媳妇公婆要回访亲家,到娘家“看老蚕”,评看结茧情况,带去亲切问侯,共祝双方蚕茧丰收。去时要带30个圪恋,亲家设宴款待,由长辈作陪。娘家人将圪恋分切成块,分赠亲朋,告知婆家来“看老蚕”。寓意“两小无猜,养蚕卖茧,卖丝甜在心里”。(4)送十五。新婚女儿在农历七月十五,给婆家送焙面娃娃,寓意儿孙满堂。4、丧事蚕俗。蚕俗民风,不仅在婚事中表现,同样在丧事中也表现:如死者须穿丝绸,丝绸多少因家庭情况而异,经济好的内外皆穿丝绸衣,铺真丝被。贫困之家,也得用丝给死者做根裤带,否则视儿女为大不孝;棺内放丝、麻、曲、枣、五色布,五谷少许,寓意子孙如丝连绵不断,有吃有穿,红红火火,兴旺发达。此外还有一些行为和语言禁忌。如养蚕期间,亲朋好友不来往,串门,不能在蚕房四周动土修建或锄头,不能随意拍打蚕用具等。许多古老的蚕桑习俗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随着科技进步和蚕桑丝织生产方式的变化,一些精华部分则流传了下来,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相关制品及其作品优质桑苗、蚕丝被、丝织品、精美丝绸服饰等;蚕姑庙、优秀蚕戏、以蚕桑为内容的多种体裁文学创作等。传承谱系蚕桑习俗源远流长,有着特殊的传承历史,但由于流传年代久远,有的传承人已相继去世,无法追溯。现只能从民国初年孙姓代表人物孙小土(1988年1968年),将部分蚕桑习俗重新恢复算起。第二代传承人孙文龙同志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发现阳城地处山区,普遍存在“一薄、二坡、三跑”现象,认为栽桑养蚕是促进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好途径,因此在全县大力普及蚕桑知识,使蚕桑生产、丝织业成为农村产业的支柱。山西蚕桑志、阳城县志和阳城农业志等多家志书均对其作了记载。传承谱系从民国时期的孙小土算起,也绵延了五代,百余年的历史。 第一代传承人 孙小土 男 1899年生 山西阳城河北镇人 第二代传承人 孙文龙 男 1931年生 山西阳城河北镇人 第三代传承人 孙目林 男 1937年生 山西阳城孤堆底人 第四代传承人 原真荣 男 1945年生 山西阳城孤堆底人 第五代传承人 孙学亮 男 1967年生 山西阳城孤堆底人代表性传承人“蚕桑书记”孙文龙任太行革命老区阳城、武乡、屯留三县县委书记期间,倡导并实现“地埂桑树化”,在晋东南连树三面兴桑旗帜,使阳城1977年成为北方第一个蚕茧万担县。1978年底全县地埂桑达到2000万株,蚕桑总产量达到165万斤,占全省蚕茧总量的一半以上,使阳城蚕桑成为“山西之首、华北之冠”;建起阳城缫丝厂,丝织品享誉全国!武乡蚕桑受到国家农业部的表彰,屯留县五里庄丝织挂毯也走向了世界,为北方蚕桑丝织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他逝后的三十余年里,太行人民时时刻刻都在怀念他。山西省蚕学会不仅追认他为蚕学会理事,而且联合阳城、武乡、屯留三县为他在阳城蚕桑站院内专门为他修建了蚕桑纪念亭。第三代传承人孙目林、第四代原真荣及第五代孙学亮继承“蚕桑书记”孙文龙同志的蚕桑事业,为振兴阳城蚕桑习俗而坚持不懈,并努力工作着。四、项目论证主要特征阳城蚕茧以产量高、质量优而闻名于世。它色泽好、上茧率高、解舒率高、出丝率高、双宫茧少、黄斑茧少、紫印茧少、死笼茧少。“阳城蚕茧”所缫的梅花牌SE桑蚕丝,质地柔软洁白。祭拜蚕神祈丰收、养蚕禁忌盼好运、蚕事民俗醇乡风,这些由蚕事延伸而来的娱乐活动,丰富了乡民们的精神生活,使栽桑养蚕在更广泛的空间里得以传承,这也是阳城蚕桑能随五千年文明史一直延续至今,并且一枝独秀的历史原因。阳城有2个乡和5个行政村以桑命名,以桑命名的山川沟壑数不胜数。重要价值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阳城蚕桑以其独特的功能引领着阳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纵览史迹,我们可不时看到蚕桑丝织闪烁的光彩。乡村农户以栽种桑树、养蚕织绸而安身立命;诗人骚客以咏蚕喻丝而抒发情怀;达官显贵以生丝绢帛而折税抵赋;天朝上国以送丝送帛而怀柔域外蚕桑习俗构成了社会多重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有着重要的经济、文化、历史和科学价值。蚕丝和大麻、苎麻及棉花一起,是衣服的主要原料。它轻盈柔和,透气性好。即使在化学纤维日新月异的今天,丝织品仍被誉为“纤维女皇”,具有珍珠般的光泽,是其他产品所不能代替的。此外蚕桑在军工、交电等方面也有广泛用途。蚕的蛹、蛾和蚕粪可以在多种领域综合利用,是化工、医药等行业的原料。蚕桑文化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农耕文明的成熟。阳城地处蚕桑初始发源地,蚕桑习俗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沉淀,嫘祖教民养蚕和远古圣王桑林观桑的史实记载,更说明了我们祖先很早就创造了蚕桑丝绸这一文明瑰宝。历史上多以文绣锦帛作为高级礼品,礼赠友邦,“化干戈为玉帛”。 “织彩为文,其价如金”。技术复杂,图案古雅,色彩瑰丽的绵缎是中国传统丝织的精品。蚕农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注重对蚕性的观察,不断研究和探索出了一整套蚕桑习俗流程,总结了蚕种的选育、制种、给桑、防病、禁忌等。这些对栽桑养蚕、缫丝技术的系统论述,对当时及后世蚕桑业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阳城人民世代农桑,绵延不绝,蚕桑缫丝又长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是老百姓致富增收的一项重要内容。蚕桑习俗是阳城劳动人民长期智慧的结晶,且不能为现代技术所代替,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必须大力传承发展。濒危状况蚕桑习俗源远流长,有着特殊的传承历史,但由于流传年代久远,不少传承人已相继去世,无法追溯。现只能从蚕桑产业相对发达的阳城南部、东南部、西南部山区算起,而出生于河北镇孤堆底村的“蚕桑书记”孙文龙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任职太行革命老区阳城、武乡、屯留三县县委书记期间,倡导并实现“地埂桑树化”,在晋东南连树三面兴桑旗帜,使阳城名列“山西之首、华北之冠”,武乡蚕桑获得了国家农业部的表彰,为北方蚕桑丝织业走向世界作出了突出贡献!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转型跨越,以煤炭为主的工业经济逐渐占据阳城经济发展的重要舞台,不少青壮年纷纷走出山区,走出农村,加入到都市打工者行列,传统蚕桑业已在风雨中飘摇并不为人们所重视,年轻一代更是对蚕桑习俗中包含的特色文化一无所知。不少地方为了搞乡村建设或追求农田亩产效益,擅自毁损桑园并将桑树砍作他用,蚕姑庙、螺祖庙也多数倒塌无人问津。再加之栽桑养蚕、丝织技术需要从业人员经过长时间磨练学习,而现在的年轻人对这种传统技术性强、学艺时间长,枯燥乏味的蚕俗民风缺乏耐心,兴趣不大,传承断代,人力资源匮乏。栽桑养蚕、缫丝技艺及其珍贵遗产出现了无人接艺状况。所以要想把蚕桑习俗传承下去,就必须有一大批专业的栽桑养蚕技术人员、缫丝人员、老艺人来支撑,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支持。由于拥有栽桑养蚕技术、丝织技术的一些艺人仍然健在,只要政府能给予一定的扶持,我们才能在传承、产品开发上准确定位,整合资源,扩大规模,突破创新,将传统的栽桑养蚕技艺、丝织技术及优秀习俗科学化,分类化,多元化,研制出各式各样的纯手工用品,那么保住、传承这项传统的蚕桑习俗还是可能的 值得庆幸的是,“蚕桑书记”孙文龙同志的故乡孤堆底村已默默兴起了“民间蚕文化复兴热”。独特的蚕桑非遗文化在这里“方兴未艾”,他们正在更为广泛的空间延续和传承蚕桑习俗文化。五、项目管理已采取的保护措施1、根据栽桑养蚕流程,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科学编制栽桑养蚕培训课程(文字、图像、视频),大力宣传传统栽桑养蚕技艺知识,力争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技师人才。2、根据缫丝技艺流程,整理一系列关于缫丝的文字、图像及视频资料;同时挖掘蚕桑文化,收集相关资料,为建立蚕桑博物馆做准备。3、为使栽桑养蚕技艺更好地得以延承,造福人类,孙文龙纪念馆已着手组织技艺人员,开展项目讨论,并已成立了保护小组。资金投入情况由于受煤炭产业的影响,阳城普遍出现重商轻农思想。虽然蚕桑习俗所涵盖的栽桑养蚕,丝织生产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支柱产业,但由于人们思想认识不到位,所以对蚕桑习俗的关注和栽桑养蚕的资金投入,仍有较大缺口。截止目前,孙文龙纪念馆已投入30万元,初步完成了阳城蚕桑习俗博物园规划建设,并且在全县范围内广泛收集资料,开始对阳城蚕桑习俗展馆进行布展,同时组织资深蚕桑专业人员,启动栽桑养蚕、缫丝技艺、蚕俗文化等培训课程的编制工作。六、保护计划保护内容1、进一步全面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阳城栽桑养蚕、缫丝技艺、蚕桑文化发展的历史沿革及全部状况。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对传统习俗的保护意识。2、保护健在艺人,建立传承人名录,对身怀绝技的优秀艺人给予生活补贴。3、根据蚕桑习俗流程,运用文字、图像、视频等现代技术编制栽桑养蚕、缫丝技艺、蚕俗文化等培训课程,建立蚕桑习俗传承基地,完善太行民俗蚕桑博物园。五年计划时 间保护措施预期目标2013年以孙文龙纪念馆为首成立拯救蚕桑习俗保护小组,对全县蚕桑追根溯源详尽普查。 彻底摸清阳城栽桑养蚕、缫丝技艺、蚕桑文化发展历史沿革及状况。2014年建立蚕桑习俗文化宣传基地,利用各种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本项目的重大意义,增强对蚕桑习俗的重视与保护意识。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宣传本项目的重大意义,达成共识。2015年征集散落民间的传说资料及图片资料,整理成册,分类存档。使蚕桑习俗文化传承和研究初具规模。2016邀请资深专家坐阵举办研讨会,不断引深传承桑蚕文化理念。传承蚕桑习俗,以古鉴今将蚕桑习俗发扬广大。2007年组织健在技艺人员,建立传承人名录,对身怀绝技的优秀艺人给予生活补助。由丰富经验的老艺人,带出一批蚕桑习俗传承人。2018年根据蚕桑习俗流程,运用文字、图像、视频等现代科技编制栽桑养蚕、缫丝技艺、蚕俗文化等培训课程。 建立阳城蚕桑习俗传承基地,完善太行民俗蚕桑博物园。保障措施1、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和筹建孙文龙纪念馆蚕桑习俗博物馆,组织有经验的栽桑、织造技师,培养新的传承人。2、鼓励艺术家、设计师及资深专家进行合作,挖掘、传承、发展蚕桑习俗文化,进一步研发蚕桑栽培技艺及丝织产品。经费预算及其依据说明 经费预算依据说明地方配套资金100万依据说明(2013年至2017年五年保护经费预算)40万备 注五年计划中的保护措施,是在实施过程中交错进行的。七、市级专家委员会论证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