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docx_第1页
《诗经》两首.docx_第2页
《诗经》两首.docx_第3页
《诗经》两首.docx_第4页
《诗经》两首.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1.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教学难点1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三、教学设想首先讲解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同学们熟悉诗的基础上谈谈诗的写作特点,以便让同学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另外,还要通过诗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痴情女子负心郎,是诗人创作的母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诗人对之进行过阐释,我们今天阅读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感受作品的震没和恒久的生命力。体会、品味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二、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 雅 、颂”三部分。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1、“风”“雅”“颂” “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2、“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兴则是触物兴词,由客观事物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三、整体把握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四、字词梳理 匪:fi 汤:shng 愆:qin 徂:c将:qing 裳:chng 载:zi 靡:m 于:x 隰:x 说:tu 角:jio 五、具体分析氓这首诗是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来叙事的。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第一章 :写女子的定情。写出女子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我们可以从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女子的温柔。同时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作铺垫。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通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专一,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的。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 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第四章: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的悲惨生活。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后写“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顾影自怜,伤心不已。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怨恨、沉痛的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对于男子的无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毅然决定与男主人公决裂。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这一章写女子的被遗弃和坚强。写出女子所受伤害之深。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六、主题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布置作业1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 。 l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对氓这首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诗的写作手法等。二、字词归类、通假字(叫学生在听同学读时找出通假字)“说”通“脱”,摆脱,脱身。例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泮”通“畔”,边岸。例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于”通“吁”,叹息。“无”通“毋”,不要。例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古今异义词:氓 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ng,例如:氓之蚩蚩;今义:流氓,音mng。涕 古义:眼泪,例如:泣涕涟涟;今义:鼻涕宴 古义:欢聚,例如:总角之宴;今义:宴会三岁 古义:多年,例如:三岁食贫;今义:三岁的年龄三、写作特点1诗经开创比、兴手法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在诗经中开创了比兴的手法,如: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2回忆和对比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四、体验拓展:氓一诗中这位如此温柔、多情、勤劳、淳朴的女子为何遭弃?同学各自发言后师评: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勤劳、淳朴,具有多种美德,最后被丈夫虐待以至抛弃。这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剧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联系实际,请同学们谈谈对男女主人公爱情观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五、布置作业: 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的另一样生活。 预习下节课。 采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积累字词,掌握诗经的基础知识。 了解诗经?采薇的思想内容及重章叠唱等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感知课文。 小组合作探究,积累相关字词,理清课文大意。 调动学生的审美经验的积累,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诗歌中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经历。 通过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把握戍卒的形象,领会其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2、体会本诗中融情于景、比兴、重章叠唱等手法及其作用。3、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情感。三、【教学步骤】一、播放说句心里话歌曲导入新课这首歌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表现的是和平年代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而思乡的情感在战争年代尤为浓烈。几千年来,表现战士思乡主题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比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清代纳兰性德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等等。在卷帙浩繁的文化长河中,这些优美的诗句涌动着无穷魅力。饮水思源,当我们追溯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耀着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第一部诗集的诗经,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经小雅采薇篇,走进那古老而又年轻的故事,感受征人的情感和泪水。(多媒体展示课题)二、介绍诗经知识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下面请第一学习小组介绍诗经这部伟大作品。明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它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多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三、检查预习1、自读一遍课文,勾划出你认为要注意的字音。多媒体展示生字:遑 靡 载 疚 戎 牡 腓 弭2、第二小组文字障碍是如何解决的? 通假字莫暮 棘急 华花 词类活用:雨雪霏霏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岂不日戒日(名词活用作状语,日日) 古今异义:小人所腓小人古义:士兵或地位低的人。今义:道德卑劣的人。君子所依君子古义:将帅今义:道德高尚的人 重点词语:作 柔 刚 思 维 止 斯3、翻译课文。4、齐读课文,注意重音和节奏。四、整体感知1、概括本诗内容:明确:本文写一位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诗中抒情主人公感情极为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走在回乡的路上也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沉的悲哀压着。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对战争的不满以及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孰轻孰重。2、理清思路(多媒体展示):采薇思归疆场思归归家之哀五、赏析课文1、研读第一部分: 作者怎样写征夫渴望回家的?通过时间推移来表现他内心的渴望。 怎样看出时间推移?从文本中找。明确:开头两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绽放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采薇采薇,薇亦柔止”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第三章“采薇采薇,薇亦刚止”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 你能描绘出士兵采薇的画面吗?提示:诗歌一开始展示了一幅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面带饥色的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摘野菜,一边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那种情感是焦急忧伤的。明确:是啊!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这里用比兴的手法,说明时光的流逝,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回家呢?思家之情随时间的流逝一步步加深。 体会重章叠句的手法及作用:提问:诗歌前三节诗句有什么的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手法:诗歌前三节的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复,只在句子的个别出换几个字,这种手法叫“重章叠句”。(板书)这种手法我们以前在蒹葭里学过,另外还有一些流行歌曲如周杰伦的断了的弦等歌词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作用:内容上,通过反复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战士戍边远离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三读,体会音乐美和战士的情感。分组比读,用低缓的语调,体会焦急忧伤的情感,看哪一组情感把握得好?2、研读第二部分: 提问:作者除了上文写征夫思归外,第四、五章还写了什么?明确: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的辛劳。 提问:描写边境生活的内容有哪些?写了哪些细节?体现什么感情?提示:写战争一般应该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而本诗这样写了吗?没有。明确:写了战车、战马、象弭、鱼服等细节,又用了“四牧业业”、“四牧骙骙”、“四牧翼翼”等叠音词,用赋的手法,极写战马之强壮,步伐之整齐,装备之精良。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彼尔维何,维常之华”,盛开的棠棣花,给血与火交织的战场平添了一份优美,一缕柔情,折射出士兵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情怀。就像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中豪迈的吟唱:“战地黄花分外香”。 你还读出了什么?提示:将帅们驾着车马上路了,戍卒也踏上了艰难的征途。他们南征北战,一个月要转移多次,不敢安居,他们时刻警戒不敢松懈,因为他们面临十分凶恶的敌人。 提问:戍卒把怨愤归结于周王室了吗?明确:没有。他们虽有怨愤之情,当面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时,他们能够以民族利益为重。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热爱祖国、厌恶战争等各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这样看来,字面上并没有写思归是不是离题了呢?(讨论)明确:当战士们拖着疲惫的身子,挣扎在车马后面奔跑的时候,当他们靠着车厢躲避敌人乱箭的时候,当他们日夜不得安歇的时候,怎能不加倍向往安宁和平的生活呢?边疆生活的艰辛,恰恰衬托了征夫们的思家和渴望和平生活的情感。 四读,齐声读出高昂的爱国情感。3、研读第三部分: 提问:是啊,在疆场奔波的日子的确让人度日如年呀!那么,他回到家乡了吗?心情如何?明确:回到了。提问:战士的心情是不是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狂喜?明确:不是,而是很哀伤。 提问:作者如何表现这种哀伤的?有直接描述的句子吗?从文本中找。提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提问:除此之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表现此时的心情?有一句被东晋谢玄称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你能找出来吗?明确:作者还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六、品味重点语句最后一节是抒情意味最浓的章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历来为人称颂的诗句,几千年来激荡着读者的心,清人王夫之这样评价“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你是如何理解的?(鉴赏、评价、改写)鉴赏:这四句包含了两个情景交融的画面,以景显情,韵味无穷,非常经典。当年我离开家乡,戍守边关,正是风光旖旎的春天,春风中丝丝垂柳,仿佛亲人难分难舍的牵挂,生死未卜,离家的心是多么伤痛!现在,经过多少岁月,经过多少磨难,九死一生,终于迎来了胜利的这一天,终于可以回家了!然而陪伴我的只有风,只有雪,不禁百感交集,凄怆难言。回家的路那么漫长,谁理解自己这么多年在外奔波的痛苦、返家路上的艰辛和内心的悲伤啊!评价:1、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眼前之乐衬内心的悲苦。2、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3、“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4、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景实悲。5、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多媒体展示:韦凤娟在评论中写到:“读罢全诗,我仿佛看到了这个身心交瘁的戍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叶天蔚有篇很有韵味的随笔刺痛感觉的那一句,她说:一次,她读采薇,读到末尾“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有一种痛感传自心底,忧伤填塞胸腔,禁不住潸然泪下。那是苦涩,是孤独的滋味。自读最后一段,认真体会其中的韵味。七、理清全文情感变化的思路忧伤焦急慷慨雄壮痛苦悲伤(投影)八、五读全文,把握情感基调悲怨,注意音调的变化:低缓高亢低沉九、课堂小结有人说:诗歌是心灵世界的一朵奇葩,无数诗人用心灵浇灌它,“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读采薇,我们被那浓浓的乡愁深深地打动了。其实,乡思情结有丰富的内涵,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每个人都有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入自己血脉的故土亲情,故土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的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台湾作家余光中说:“烧我成灰,我的汉唐魂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可见,乡愁是离家在外的游子们美好而深情的恋歌。十、布置作业1、比较阅读余光中乡愁。2、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愁的作品与同学们共同欣赏。【板书设计】主旨 情感基调采薇思归 爱国 悲 重章叠唱疆场思归 归归家之哀 思乡 怨 情景交融2.离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二、【教学重点、难点】、赋和比的写法。、屈原的精神及理想。、背诵。三、【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一、导语设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二、解题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三、研习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读课文。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课堂训练。区别下列各组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之:哀民生之多艰高余冠之岌岌兮以:长太息以掩涕兮既替余以蕙兮竟周容以为度固:固时俗之工巧兮自前世而固然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吾知其亦已兮。长余佩之陆离。课文总理。全诗工节,句。前节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后节抒发不变初衷之决心。放录音,指导朗读、背诵。、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二、具体研习课文、讨论诗人追求的理想:明确:总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贤能,楚国能繁荣富强。具体表现: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不同流合污。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美好的品德。、研习节:这一层作者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请同学们找出自己的话概括遭贬原因。面对遭贬,屈原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研习节:诗中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据此,有人认为:面对强大的敌人,屈原妥协了。请同学们朗读后讨论。三、欣赏品味、品味赋的写法: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易于接受。如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品味比的写法:本文用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还用打比方来说理。如用“鸟之不群兮”来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四、布置作业课后讨论:屈原的精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的精神影响到哪些后来人?你怎样看待这种精神?请将你的看法写成短文。3.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德育目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教学重点】、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教学难点】、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背诵课文。【教学方法】、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课时安排】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汉乐府”的有关知识。、梳理诗歌的故事情节。、朗诵课文,学习课文的“开端”及“发展”部分。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观看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最后几组镜头,并配以小提琴曲梁祝。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画面上演绎的故事吗?明确: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个封建社会中男女青年的悲剧爱情故事。像这样的故事,在封建时代不足为奇,我们现在就要看到另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孔雀东南飞。板书:孔雀东南飞二、解题显示、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句,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三、整体把握课文、听录音,朗读课文。、学习诗前的小序,概括其内容。明确: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明确诗歌的写作顺序、线索、概括诗歌的内容。明确:本诗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四、重、难点解决过程、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情节。板书明确: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提问: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明确: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研读“开端”部分:集体朗诵第一部分提问: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辞作为开篇,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至十七岁待字闺中的生活经历,意在表明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明确:运用铺陈排比,自述生活经历,表明:一方面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要求学生体味“非为织作迟及时相遣归”这几句话中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明确:从兰芝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那决不忍辱苟且的刚强性格,我们还可从“君家妇难为”和“徒留无所施”等直白中,也可看出她对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头脑清醒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我国古代女性形象。、研读“发展”部分: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说这部分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明确:仲卿对兰芝自请遣归的态度;兰芝遣归时打扮及她和婆婆、小姑的告别;兰芝和仲卿话别,相约来日三个方面的内容。体味仲卿对她母亲及兰芝的对话,谈谈其作用。明确:作用有三:第一,通过仲卿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并表现了兰芝和仲卿夫妻恩爱。第二,初次展示了焦仲卿懦弱的性格。他虽然很爱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但在他母亲的逼迫下,不敢反抗,只好休了兰芝,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幻想。第三,塑造了一个专断蛮狠,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焦母对儿子的请求,不为所动,反而勃然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显得专断而又顽固。但也颇有心计,训斥之后又抚慰仲卿:“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企图以此打动仲卿,动摇他对爱情的专一态度。要求学生集体朗诵“鸡鸣外欲曙涕落百余行”这一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兰芝严妆,和婆婆告别,和小姑告别,有何作用?明确: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和婆婆告别:表现了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是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寓刚,与那个“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与小姑告别:“泪落连珠子。”因为她看着小姑长大,现在一旦离别,不觉悲从中来,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悲愤。而一旦登车去,那无法抑制也无须再掩饰的悲伤使她终于失声痛哭起来。至此,兰芝那倔强而又善良的性格以及她对小姑、对仲卿依依难舍的深情得到了细腻而又充分地表现。提问:“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明确:有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开端”和“发展”部分,人物的性情及悲剧剧情初现端倪,结局我们将在下一节课揭晓六、布置作业、背诵“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一部分。、阅读课文后所附“汉乐府”的有关资料,对“汉乐府”有个大致的了解。、朗诵课文,对课文的人物对话多加揣摩。4.诗三首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1、 新课导入古诗十九首选自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被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让我们今天一同以诵读的方式,来体会这一字千金的魅力!二、学习本首诗歌的诵读步奏:1.音读(读准字音) 2.意读(理解诗意) 3.情读(体会并读出情感)三、诵读诗文音读:1. 自读:学生大声的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五言诗的诵读节奏为二三拍。2.老师领读3.教师正音 遗(wi):赠送 意读1.【提问】:在经过了大家音读的诵读体验之后,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诗句想象诗歌中的画面,并用最美的语言讲述出来。【分组讨论】【分析】画面一: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她与众多女子的嬉笑不同,她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画面二:一位在外的游子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了什么?是绵延无尽的路途。山一重,水一重,故乡就在那漫漫长路的尽头。2.【提问】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它寄托了什么呢?【分析】“折芳馨兮遗所思”屈原楚辞九歌 再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总结】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寄托了思念之情。3. 分小组配合诵读要求:在诵读过程中,想象诗歌的艺术画面。互相配合,可采用多种灵活的诵读方式,以深深的思念之情。【小组展示】情读1.教师范读要求:在老师的范读声中体会女主人公的情感。教师范读后,明确:女主人公情感变化:欢欣 黯然2.【提问】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哪些?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析】意 象:芙蓉、兰草、芳草 芙蓉特点:高洁、优雅、怜爱兰花特点:深幽、清香芳草特点:高洁、绵延不绝(相思离愁)诗人情感:高雅、纯洁、美好3.诵读指导情感基调:欢欣 黯然语 气:欢快低沉、伤感语 速:缓 慢节 奏:二三拍4.请同学们大声的自由诵读要求:按照诵读技巧,有感情的诵读。5.学生个别有感情的诵读,教师根据诵读指导进行评价。四、总结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重视诵读这一学习诗歌最好的方法,并用今天在课堂上学会的方法,去达成诵读的三个层次。五、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将涉江采芙蓉改写成一篇现代散文。附:板书设计:诵读步奏:音读:读准字音。(遗(wi):赠送)意读:通过艺术画面想象,理解诗意。情读:通过分析意象,体会诗歌情感。短歌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了解汉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体会曹操诗歌的风格,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政治性与抒情性相交融的艺术特征;反复诵读,疏通诗意;小组合作,讨论鉴赏。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引导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深入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难点:领会作者运用典故和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 背景音乐: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曹操的短歌行。曹操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他曾经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尽管人们对他的评价不尽相同,有“英雄”、“奸雄”和“枭雄”之别,但不争的事实是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他是一个大气磅礴,慷慨激昂的诗人。大家在初中学过曹操的什么诗?哪些诗句曾经深深地震撼过你?学生回顾和交流。 (说明:学生对已学诗歌的简单回顾可以帮助其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和理解作好铺垫。) 教师点明主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当年他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 (说明:激昂的背景音乐加上老师的慷慨陈词,为整个课堂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学生心目中的曹操被唤醒了,他们正在一步一步地走进诗歌,走进曹操的内心。) 2、比较鉴赏 请学生观看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剪辑,同时给学生布置两个思考练习。 【幻灯片展示】: (1)剪辑中曹操所吟唱的短歌行与课本上的短歌行有几处不同? (2)剪辑当中的曹操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并反复诵读,以体会把握。 (说明:将曹操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的场景与课本中的诗歌原作进行对比是本课的一大特色,本课力图通过这样的设计开拓学生的思维,虽然是两种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对比,但是这样的安排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附)诗歌原句与电视剧歌曲唱词的不同之处(如下):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皎皎如月,何时可辍? 何枝可依?无枝可依海不厌深。水不厌深。3、合作探究 在学生充分阅读了诗歌之后,师生共同就影视作品中的诗句和原诗做比较,讨论并明确两者之间的差异,最后问题集中于: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它反映了曹操当时的怎样的心境? 教师引导问题预设:首先从文本的不同文字入手,理解其字面的不同意义。 接着讨论不同文字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最后明确两个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曹操的不同心境。 (说明: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适时引导。如:“掇”和“辍”分别是什么意思?“掇”和“辍”分别造成了什么表达效果,从中我们又可以体会什么不同的心境呢?分别讨论完两个文本的三组不同之处后再对曹操的心境进行全面的总结概括。教师应引导学生要结合文本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既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又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附教师理解参考:可以说电视剧剪辑中呈现的是一个豪情满怀、壮志凌云的曹操,显然,这是剧作者为剧情需要所塑造的;原诗表现得更多的是曹操的隐忧。 4、深入探讨 (1)朗读体悟。在学生自主阅读、探讨的基础上朗读体悟诗人在诗歌当中体现的思想情感。(说明:在学生的评价过程中适时穿插进朗读,使学生的感悟和理解与文本有效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2)整理归纳。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师引导问题预设: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经大体感受到了曹操的“忧思”,现在结合原诗进一步明确:曹操有哪些“忧思”?曹操是如何解忧的呢? 学生通过小组的进一步合作和交流,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说明:要求学生结合诗句作细致的分析,不得脱离文本。) 【幻灯片展示】 忧 解忧 人生苦短 只争朝夕贤才难得 招纳贤才 功业未就 天下归心(3)深入开拓。 换角度思考并讨论:从贤才们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体会他们看到这首诗的感受,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涵和魅力。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着重品味曹操礼待贤才的诗句,体会曹操良苦用心,以达到培养学生结合文本多角度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 小结: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鉴赏,学生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明白曹操在诗中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求贤之心,也表明了对贤才的礼待,更表现着一种感人的力量。可以说,这首诗本身就是在为求贤做着努力。 5、总结提升 (1)探讨诗歌的感情基调 请学生结合诵读自由发表看法,教师作有效引导,但不限制学生的答案,鼓励个性化的解读。 阅读参考:慷慨激昂。 学生在理解感情基调时会联想到初中学过的龟虽寿和观沧海,可以辅助理解本诗歌的感情基调。 教师引导:我们在前面就曹操的“忧思”作了充分的解读,是否可以因此认定此诗的感情基调是低沉的?提示:从忧的内容、诗的语言格调和营造的意境考察。 6、个性解读 学生自由品味鉴赏喜欢的诗句。 (说明:此环节设计意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丰富对本诗的理解,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品评鉴赏能力。)7、作业与拓展 【幻灯片展示】(1)背诵短歌行 (2)以下两题,任选做一题: 阅读鉴赏李白的将进酒,品味其与短歌行在情感上的异同,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 曹操的求贤观对现代生活有什么启示,对你有什么启发?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看法。【板书设计】 短歌行 曹操 忧 解忧 人生苦短只争朝夕 贤才难得招纳贤才功业未就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田园诗的特点。会分析诗歌的情感;能简单分析诗歌的炼字。、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诗歌,加强对诗歌的鉴赏。指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如意象、意境的分析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的情趣和农家生活之美。【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如意象、意境的分析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