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短歌行》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短歌行》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短歌行》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短歌行》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短歌行教学设计江西省崇仁县第一中学 廖志标一、设计说明诗言志。这首短歌行所言之志非常明确,就是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如何达志,应该是本诗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诗歌,都要寄寓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曹操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先后发布了“求贤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千载动人的“求贤歌”,它与曹操颁布的“求贤令”不同之处就在于运用了诗歌的形式曲折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因此让学生了解诗歌达志的手法是本文教学的关键所在。二、教学重、难点1、揣摩诗中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2、鉴赏诗歌的表现技巧;3、背诵全诗。三、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吟诵短歌行的相关片段。2、设疑激趣:历史,对曹操的评价众说纷纭,让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评价曹操。修辞立其诚,诗的风格应与诗人的人格相称,通过学习本文,探究历史上的曹操是否做到了诗的风格应与人格相一致。(二)简介背景:曹操晚年想统一中国,迫切需要辅佐自己打天下的人才,而人生苦短,人才难求。在一个月明之夜,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有乌鸦向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三)整体感知诗歌1、熟读全诗。学生先自由读,结合课文注释读准字音;然后听读,学生听示范朗读的录音并小声跟读;最后个别同学读和全班齐读,尽量读出节奏,把握语调,读出慷慨之情。2、感知内容。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大意,教师巡视并作相关点拨。3、感知结构。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意理清诗歌结构:诗分四节,八句一节。第一节,愁人生苦短,人才难求;第二节,思念贤才,待贤以礼;第三节,又讲忧愁(照应第一节),礼遇贤才(照应第二节);第四节,披肝沥胆,求贤若渴。4、感知感情。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诗人,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形成了慷慨悲壮的时代风格。本诗在深沉的忧郁之中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情绪。老师点拨指导,学生诵读体悟、研读讨论,最后教师总结。明确:感情几经波折章法抑扬有致,抒发了时光已逝、功业未就的苦闷,表现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于深沉郁闷中回荡着昂扬奋斗、积极进取的激情。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一忧一喜,忽徐忽急。(四)鉴赏精要教师先简要介绍常识:诗歌鉴赏是诗歌阅读中一项重要任务。从方法上讲,有古代的评点法,现在的文学小评论等;从内容上讲,有整体鉴赏,又有分点鉴赏。鉴赏要抓住自己最有感觉的地方入手,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有自己的体会。教师出示例子。短歌行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达到了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学生明确:这是整体鉴赏,涉及写作缘起、内容、表现手法等,是评点法。)明确任务和做法:出示几个鉴赏点供学生选择:谈本诗的抒情特色;如何评价曹操诗所表现的愁;谈引用诗经成句的作用(见示例);谈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诗中典故的运用对表达主旨的作用。要求写成一百来字的短文,当堂交流。示例:先引子衿,写求贤不得,故反复沉吟;后引鹿鸣,写求贤既得,故尽礼娱宾。把本是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变成了自己对贤才的渴望了。把诚恳热情欢宴宾客的 诗篇,表示自己期待的贤才的热诚。教师总结:诗中多出运用比兴的手法,借用诗经成句和典故,曲折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使诗意明白而不直露,隐约而不晦涩。以貌视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五)拓展延伸1、修辞立其诚,诗的风格应与其人的人格相称,探究曹操诗歌风格和人格是否一致。2、哪些诗句对你有启发?四、教学反思古诗词教学中,诵读、理解、鉴赏是必要的散步曲。诵读是与古代诗歌语言亲密接触,是进入诗歌的第一道必经之途,也是诗歌教学的首要目标。理解,古诗一定先要穿越语言的屏障,理解言,进而理解意,求得一个整体的理解。当然整体理解要有一个顺序,从内容意义到结构层次再到思想感情,学生的认知活动,就有章可循,就会有效果。鉴赏是古诗文阅读最高的境界,但对学生而言有难度,教师就要解决鉴赏什么,怎样鉴赏两个问题。本课的设计首先用了教师示范的方法,然后选择鉴赏点,分配好任务,或讨论,或交流,使鉴赏成为一个主要的而且是有效的教学内容。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课型定位配乐读鉴赏式二、教学对象分析1.虽然本诗立意向来众说纷纭,其纯艺术之美人所共知,因而教学时从语言赏析入手,引导学生感悟它高度的形式美,应是可行的。2.高二学生对现代诗歌情有独钟,通过反复吟诵名篇能够感受到其别具一格的意境之美,进而加深对原诗的理解。三、教学目标 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三美”;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四、教学重点 以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五、教学难点 把握徐志摩诗的纯艺术美。六、教学方式1.声画同步,视听一体,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2.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3.教学时间:一课时七、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一张作者挂像、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片段、乐曲神秘园;印发补充资料我所知道的康桥中间部分;提前板书闻一多诗歌“三美”主张(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以及“现代诗”字样。2.学生:阅读课本中现代诗的相关文章,查询徐志摩生平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先看央视诗歌散文大赛展播片段,准备讨论交流。八、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电视剧片段和央视诗歌散文大赛再别康桥章,挂出作者头像,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感知其代表作的风格。(二)由学生简单交代背景(根据自己查询的资料,对应作者头像):此诗是作者徐志摩1928年11月第三次欧游归国途中所写。逗留英国期间作者曾独立康桥思绪万千,昔日情景再现,令他不禁倾诉衷肠。全诗正是记录了他重游故地时的切身感受。(三)初读原文(分散),整体感知1.本诗以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实践了闻一多的“三美”主张,的确值得细细品味:有哪些表现?(结合本诗,学生回答: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正适合朗读)2.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板书总纲)。(四)配乐朗诵,加深理解(学生鉴赏为主,教师指导为辅)1.放神秘园乐曲,教师饱含感情地朗诵,充分营造读诗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入境;2.播放康桥风光片,请学生带着听乐感受再次小声读诗,注意重点字词读音与全诗意境;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教师适时点拨:理解与吟诵双向并进。(1)全班齐读第一节,提问:你们觉得哪个词要重点强调?这又衬出诗人怎样的心情?【提示】有三个字须重读(轻轻地),节奏整体上呈现轻微跳跃之感理解诗眼。 (2)请一女生朗读第二节,要求给人鲜明的视觉形象,自己提问。【提示】“金”“新娘”“艳”“心头”要重读理解意象。 (3)找到情感发展高潮段,请一男生先读在揣摩:作者在水波星光交辉下想泛舟寻梦、放声高歌,这表明了什么心情?你有这样的体会吗?【提示】读时应投入,表现诗人豪情;突出个别动词,节奏加快理解抒情法。 (4)随着诗歌接下来抒情格调的陡转,请全体女生齐读这一节,说出自己的感受。【提示】此节读前要有较长的停顿,语气突转后再一气呵成理解诗意跌宕。 (5)结尾部分全体男生齐读,学生三言两语谈其特点。【提示】要将“浓得化不开”的离情充分表现出来,重读“悄悄的”,“云彩”二字可采用拖音或一字一顿,以显示结句的意味深长。理解诗的回环美。(6)分小组读以上四节,把握诗歌意象及其抒情意味,深入体味徐志摩诗的艺术之美。(7)中间两节与第二节结构及表意均相似,故而留白给学生多角度朗读鉴赏:【点拨】诗中哪些字词激起你的共鸣?换一种读法会怎样?如何理解诗歌三美,怎样通过朗读体现?(8)师生合作,在整个鉴赏过程中,完成全诗结构提纲的板书。(五)学生讨论做鉴赏小结,教师相机点拨【小结】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诗人浓厚的深情,情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六)再次播放音画 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读,全班深入体会。(七)布置作业1.找徐志摩另外一首诗偶然进行自我朗读鉴赏。2.仿写精彩诗节。【教案设计说明】本节课的总体设想是:为突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