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说是中国的一种社会历史学说.doc_第1页
三世说是中国的一种社会历史学说.doc_第2页
三世说是中国的一种社会历史学说.doc_第3页
三世说是中国的一种社会历史学说.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世说简介三世说是中国的一种社会历史学说,认为人类社会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顺次进化的过程。此说源于古代,由近代康有为系统化,成为社会维新的理论基础。三世说渊源于“公羊”学。 春秋公羊传说,孔子写春秋,“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董仲舒发挥了这一学说,认为“春秋分十二世以为三等,有见有闻有传闻”(春秋繁露楚庄王第一)。东汉何休明确提出“三世”的概念。他认为孔子著春秋,是取春秋时期 242年“著治法式”,将社会治乱兴衰分为三世:衰乱升平太平。这“三世”只是讲社会从乱到治的变易,还没有涉及社会性质转变的问题。魏晋以后,随着学术思想的变迁,“公羊”“成为绝学”。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公羊”学重新兴起,清代经学家刘逢禄(17761829)等人着重阐发“公羊”的“张三世”等微言大义,说“春秋起衰乱,以近升平,由升平以极太平”。 龚自珍与前辈有所不同,他开始将“公羊”的“三世”与礼记礼运联系起来,并认为人类整个历史“通古今可以为三世”。他的这一观点含有进化发展的意义。 19世纪末,康有为明确地把“公羊”的“三世”、礼记礼运的“小康”、“大同”与近代进化论思想融合在一起,系统地提出了“三世”说历史进化论,它的基本思想是:人类社会是变易和进化的;社会历史进化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一世比一世文明进步,进而达到“太平大同”这一人类最美满极乐的世界;“三世”进化是和平的、循序渐进的,不能躐等;这种“三世”进化之义,是孔子所规定的。康有为的这一学说打破了“天不变,道亦不变”论,也否定了历史循环论,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由于它强调社会历史的和平渐进,反对革命突变,又极力神化孔子,因而带有神秘主义色彩,后来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孙中山等人的批判。起源阶段理论来源公羊学说,从“微言大义”解释春秋经,在儒学中独树一帜。董仲舒适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对这一主张“改制”的学说大加发挥,使公羊学成为西汉的“显学”。至东汉末何休为公羊传作注,撰成春秋公羊解诂,进一步推演阐释,形成比较完备的“公羊家法”。 公羊学作为今文学派的中坚,有独特的理论色彩。主要有三项:(一)、政治性。讲“改制”,宣扬“大一统”,拨乱反正,为后王立法。(二)、变易性。它形成了一套“三世说”历史哲学理论体系。公羊传讲“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是其雏形。董仲舒加以发挥,划分春秋十二公为“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表明春秋时期二四二年不是铁板一块,或凝固不变,而是可按一定标准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汉代发展按公羊学派的“三世说”:“所传闻世”是“据乱世”,“内其国外其夏”;“所闻世”是“升平世”,“内诸夏外夷狄”;“所见世”是“太平世”,“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 按照今文公羊家的阐发,春秋之“义”的重要内容之 董仲舒一是“张三世”。即孔子将春秋242年的历史,划分成了“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今文家的这种认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们所“描述”的历史运动,并不符合史实但却符合“理想”。从春秋“本然”的历史来看,“三世说”的诬妄显而易见。顾颉刚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即指出:“此三世之说殊难稽信也。事实上春秋时愈降则愈不太平,政乱民苦无可告诉,可谓太平乎?” 至少从汉代起,今文公羊家已经对于人类历史运动的规律性进行了富有想象力的探讨。根据公羊家的论述,人类历史的演进,从“据乱世”进入相对平和稳定的“升平世”,再到“太平世”,是一条“理想”的社会发展轨辙。在这套理论中,蕴涵着“历史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样一种可贵的思想胚芽。第二,“三世说”在本质的规定性上是循环论的。但在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循环范围内,又存在着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序列,因而也就是一个“进化”的序列。何休观点何休注公羊传,更糅合了礼记礼运关于大同、小康的描绘,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系统性的“三世说”历史哲学,论证历史是进化的,变易和变革是历史的普遍法则。 何休注春秋公羊传时的进一步发挥:所见者,谓 春秋公羊传昭定哀,己与父时事也;所闻者,谓文宣成襄,王父时事也;所传闻者,谓隐桓庄闵僖,高祖曾祖时事也。於所传闻之世,见治起於衰乱之中,用心尚粗糙,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於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於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所以三世者,礼为父母三年,为祖父母期,为曾祖父母齐衰三月,立爱自亲始,故春秋据哀录隐,上治祖祢。(春秋公羊经传解诂隐公元年) 照何休的解释,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经过了所传闻的衰乱世、所闻的升平世,和所见的太平世这样三个阶段。而所以会是三个阶段者,盖由于“礼”是尚三的等等。这是何休的历史进化论,公羊传本身并没有这么多意思。自东汉以后,封建社会结构趋于稳定,主张“尊古”的古文经学更适于作为政治指导思想,取代了主张“改制”、“变易”的今文学说的尊崇地位。今文公羊学说从此消沉一千余年,迄清中叶方被重新提起。重新提起常州学派观点清代中叶,以庄存与、刘逢禄为代表的常州学派继承今文经学“微言大义”的传统,发挥了自董仲舒所提出的“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这一思想主张,他们从通经的角度出发,议论时事,干预时政,推动了今文经学的发展。但从严格意义上讲,仍属于在学术上反东汉古文经学而向西汉今文经学复归,尚未能把“公羊学”引向现实政治。把“公羊学”变为批判现实社会弊端、改良社会,使之成为“经世致用”的思想武器者,是龚自珍和魏源。龚自珍观点龚自珍目睹清朝统治急剧衰落,深感社会矛盾深重、危机四伏,故用公羊学说唤醒世人,倡导变革。他说:“圣人之道,本天人之际,胪幽明之序,始乎饮食,中乎制作,终乎闻形与天道”。认为五经皆有三世之法,并不是唯独春秋。此说启发了康有为以公羊通群经之说。他对于公羊三世说哲学体系实行革命性改造,论证封建统治的演变规律为“治世衰世乱世”,他说:“吾闻深于春秋者,其论史也,曰:书契以降,也有三等。治世为一等,乱世为一等,衰世为一等。”大声疾呼衰世已经到来,“乱亦将不远矣”。时代意义从此,公羊学说同晚清社会的脉搏相合拍,成为鼓吹变革、呼吁救亡图强的有力的哲学思想武器。龚氏写有一系列重要政论,有力地论证:“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并且警告统治者,不改革就自取灭亡。他又形象地用“早时”、“午时”、“昏时”来描述三世:日之早时,“照耀人之新沐浴,沧沧凉凉”,“吸引清气,宜君宜王”,这时统治集团处于上升阶段;日之午时,“炎炎其光,五色文明,吸饮和气,宜君宜王”,统治集团还能控 三世说制局面;到了昏时,“日之将夕,悲风骤至,人思灯烛,惨惨目光,吸饮暮气,与梦为邻”,“不闻余言,但闻鼾声,夜之漫漫,鶡旦不鸣”,统治集团已到了日暮途穷的境地!预言“山中之民,将有大音声起”,大变动就要发生了!跟古文学派一向宣扬三代是太平盛世、统治秩序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僵死教条相比,龚自珍所阐发的公羊三世哲学观点,新鲜活泼,容易触发人们对现实的感受,启发人们警醒起来投身于改革的事业。近代演化维新派“大同”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礼记礼运篇的“大同”理想成为激励中国仁人志士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衰朽而又暴虐统冶,谋求民族的独立、自由和解放,探寻社会前进发展道路的精神动力之一。 康有为内依春秋公羊学之法、外习近代西方先进文化,通过重新解释礼运篇而提出其著名的“大同”空想社会主义理想主张,这已是学者们耳熟能详之事。 谭嗣同、梁启超受康氏影晌,亦提出有关“大同”理想的主张。谭氏谓:“地球之治也,以有天下而无国也。人人能自由,是必为无国之民。无国则畛城化,战争息,权谋弃,彼我亡,平等出;且虽有天下,若无天下矣。君主废,则贵贱平;公理明,则贫富均。千里万里,一家一人若西书中百年一觉者,殆彷佛礼运大同之象焉。” 梁启超在君政民政相擅之理等文中提出民权代替君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同中国古代公羊“三世”说相结合,认为人类社会制度的演变发展有其规律可寻:多君为政世一君为政世民为政之世。这三大阶段又可分出六个小阶段:多君世可分为酋长之世与封建世卿之世;一君世可分为君主之世与君民共主之世;民政世可分为有总统之世与无总统之世。他不仅指出多君世就是据乱世、一君世就是小康升平世、民政世就是大同太平世,而且还运用历史事实具体论证了多君一君民政是一个由苦向乐、由恶向善、由乱向治、由野蛮向文明的循序渐进的演化过程,而实行民权的民政之世则终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任何力量都阻遏不住的。理论体系将资产阶级历史进化论与春秋公羊传“三世”说及礼记礼运的“小康”“大同”观相揉合,阐发政治主张,推展社会理想,这是康有为的一大发明。梁启超承继师说而又有所区别。在康有为那里,与升平小康、太平大同相对应的是君主专制、君民共主,努力目标是由君主专制而君民共主。但对于梁启超来说,与升平小康、太平大同相对应的则是一君世、民政世,努力目标则是由君主专制而民主政体。这样,虽然梁启超也把君民共主看作是由君主之世向君民共主之世的变化,但这仅仅是量变,并不能体现出历史发展阶段本质性的变化。这种对“三世”解释的不同,反映了康、梁师生间思想上的分歧。不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非常关注礼运篇,资产阶级革命派也通过重新诠释礼运篇,在赋予其新义的同时,阐发着他们自己的“大同”理想。历史贡献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致用”与“无用”,“改革”与“守旧”,这是学术实践和政治生活领域内贯穿始终的两对矛盾。今文家重“致用”、“更化”,他们强调“改制”、“改革”的必要性;而古文家的音韵训诂之学,与社会实践比较地隔膜,因而被视为一种“无用”之学。古文经所信奉的“述而不作”原则,在政治实践中也往往表现出一种“恪守祖训”(“述”,祖述;“不作”,不更改,不变动)或“泥古不化”的保守主义倾向。近代以降,国势日蹙,内忧外患催逼重重。这时,颟顸守旧、不思进取的政治惰性愈来愈被激进的改革派看作是古文经学遗留给中华民族的一个思想毒瘤。因“变法”、“维新”之亟,今文家不得不对古文经学痛下杀手,今、古文经之争遂不可免。 从龚自珍、魏源到康有为、梁启超,在他们的政治实践中,公羊三世说始终是一柄思想利器。因为这种学说直接参与了政治运动,它已经跃出了“史学理论”的范畴 梁启超而成为改革家的“政治信仰”,因此它在这批改革家脑际留下的记印是无比深刻的。中国近代的改革借助于公羊三世说而行,这种历史观对于社会和民众造成的激荡与震撼,其能量也要大大超过仅靠几个“读书人”在书本上对之进行的“理论探讨”。这样,当史学的“近代化”作为一种时代命题摆在了中华民族面前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那样一批由“政治实践家”转入学术领域的“史学家”便很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