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集团平台型财务组织模式研究——毕业论文_第1页
H集团平台型财务组织模式研究——毕业论文_第2页
H集团平台型财务组织模式研究——毕业论文_第3页
H集团平台型财务组织模式研究——毕业论文_第4页
H集团平台型财务组织模式研究——毕业论文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H集团平台型财务组织模式研究摘 要“互联网+”的提出标志着在知识社会创新的驱动下,互联网正在催生新一轮的经济和组织变革。企业的互联网转型必然会带动其内部各个职能区块的创新性改革,尤其是组织层面的发展将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财务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服务职能组织,在企业战略变革的进程中担当了尤为重要的角色。因此,从财务领域为视角,以组织模式变革为切入点进行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前财务面临企业互联网转型的发展方向。在对财务组织变革的研究中,参考互联网企业的成功关键因素能够为变革明确思路。不难发现,“平台”商业模式是互联网企业扩张版图的有效利器。由此联想到将“平台”特征与财务组织结合,推动财务组织的模式变革,这要求企业要构建符合其自身战略的平台型财务组织。为了提供可借鉴的平台型财务组织构建模式,需要对具体的案例进行研究,因此本文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H集团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以H集团平台型财务组织的构建为范本,运用组织理论、创客理论和平台战略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H集团之所以需要进行财务组织变革,首先是由其战略上的变化“创客平台”的发展引发的。在战略转变的指引下,H集团原有的财务组织财务公司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出现了运作模式与战略不符、效率与成本不匹配和服务质量不达标的问题。而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在H集团内部建设平台型财务组织。平台型财务组织服务于H集团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的战略要求,同时具备战略、成本、技术和风险控制方面的可行性。在构建过程中,H集团的首要任务是完成由财务公司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向平台型财务组织的过渡,这个过渡需完成四项要求:由事后算账到事前算赢、由后台管控到融入前台、由记录价值到创造价值和由成本中心到增值中心。过渡完成后,H集团的平台型财务组织应当分散到创客团队和小微主中并借由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统筹,同时裁撤财务公司,由此集成为一个统一的具备决策、风控、预算和绩效四项职能的平台。为了保障H集团平台型财务组织的顺利实施,还需要文化、组织架构和信息化方面的建设。这些都是为了满足平台型财务组织日常运行的准备,并从侧面辅助企业完成财务改革。关键词:平台战略;创客;财务组织;组织变革Research on H-Group Platform-Type Financial Organization ModelAbstractIn the knowledge society,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net Plus signifies that the new economic and organizational reform triggered by the Internet is driven by innovation power. The internetiol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the enterprise will inevitably promote the internal reform towards each functional blocks from an innovative aspect, especially generating profound influ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s. Financial services as an important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of corporation, playing a particular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process. In the study towards financial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the discussion of key factors for the success of the E-Business may provide clear suggestions for those followers.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gure out that Platform business model is an effective tool to expand business territory for Internet companies. According to that, it may be a good solution to combine Platform characteristic with financial organization, which requires company to build a Platform-Type Financial Organization caters to their own strategy.In order to provide specific guide to build Platform-Type Financial Organ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a concrete case. As a result, this paper selects H-group as the case study target due to its representativeness.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constructing H-group Platform-Type Financial Organiz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do some research on this topic, applying the theory of organization, the theory of mak-er and platform strategy.The primary reason why H-group needs to carry out financial organizational reform is the change of overall strategy - the development of H-group Open Partnership Ecosystem (HOPE Platform). Due to the change of strategy, the origin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 of H-group - Finance Company and Financial Shared Service Center -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demand. The common problems include inconsistency of operation mode and strategy, mismatch of efficiency and cost and service quality not up to the standard. The best wa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s to build a Platform-Type Financial Organization within H-group. The strategic targets of H-group requires Platform-Type Financial Organization to meet the three standards construct enterprise platform, nurture employee mak-er, meet customers personalized demand - and possess feasibility in strategy, cost, technology and risk control.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priority of H-group is to complete the transition from Finance Company and Financial Shared Service Center to Platform- Type Financial Organization and to accomplish the four principles: from afterward- reckon to pre-calculate, from background management to foreground integration, from value recorder to value creator and from cost center to value-added center. After the transition, the Platform-Type Financial Organization shall be dispersed to each Mak-er team and managed by Financial Shared Service Center temporarily. Meanwhile, it is integral to dismiss the Finance Company,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unified platform with the function of decision making, risk controlling, budgeting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ng. To guarantee the fair implementation of H-group Platform- Type Financial Organ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information network are also important. These are procedures satisfying the daily operation of Platform-Type Financial Organization, and help corporation to complete the financial reform from the side.Keywords: Platform Strategy, Mak-er, Financial Organization, Organization ReformIV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1 绪论11.1研究背景11.2研究意义21.2.1理论意义21.2.2实践意义21.3研究现状21.3.1财务公司的研究现状31.3.2财务共享服务的研究现状41.3.3“平台”模式的研究现状61.4研究方法81.4.1文献分析法81.4.2规范研究法91.4.3案例研究法91.5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91.5.1研究思路框架图91.5.2研究内容91.6研究创新点112 理论基础122.1组织理论122.1.1组织理论的发展阶段122.1.2组织理论主要观点122.2创客理论132.2.1创客的定义132.2.2创客效应142.3平台战略142.3.1平台的定义142.3.2平台战略机制设计153 H集团财务组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73.1 H集团简介173.2 H集团财务组织现状173.3 H集团财务组织存在的问题183.3.1财务组织运作模式与现阶段企业战略不符183.3.2财务组织服务效率与成本不匹配193.3.3财务组织服务质量不达标203.4 H集团财务组织问题解决思路234 H集团平台型财务组织的模式构建254.1 H集团平台型财务组织的界定254.2制定平台型财务组织的目标254.2.1服务于“企业平台化”的战略前提254.2.2贴近于“员工创客化”的战略基础254.2.3适应于“用户个性化”的战略核心264.3分析平台型财务组织的可行性264.3.1战略可行性264.3.2成本可行性264.3.3技术可行性274.3.4风险因素控制的可行性274.4由财务公司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转型为平台型财务组织274.4.1由事后算账到事前算赢274.4.2由后台管控到融入前台284.4.3由记录价值到创造价值284.4.4由成本中心到增值中心294.5 H集团平台型财务组织模式总体设计304.5.1企业层面组织模式概览304.5.2平台型财务组织模式总体规划304.6平台型财务组织模式详细设计314.6.1决策支持平台模式设计314.6.2风险控制平台模式设计344.6.3预算管理平台模式设计364.6.4绩效评价平台模式设计384.7 H集团平台型财务组织运行机理及服务对象评价机制404.7.1运行机理概述404.7.2平台型财务组织的优化服务对象评价机制405 H集团平台型财务组织运行保障435.1 H集团文化建设435.1.1人人都是创客435.1.2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435.2 H集团组织架构变革去中心化、去中介化435.3 H集团信息化建设全面互联网化446 结论与展望45参考文献46致 谢49个人简历50H集团平台型财务组织模式研究1 绪论1.1研究背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更新迭代的不断加快,互联网经济的技术壁垒逐渐消失,大量互联网企业应运而生: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等,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虽然主业有所不同,但这些公司具有了一个显著共性平台属性。“平台”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并不是近代才有的产物,欧洲中世纪和我国唐朝“集市”的出现是平台商业模式的较早体现,“集市”作为商贸交易的平台,将“商家”与“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吸引商家入驻和消费者购买,作为平台主管的政府进行监管并从中收取税金。“集市”恰好体现了平台商业模式的几项核心原则交易规则、互动环境、信息交换。徐晋、张祥建于2006年发表的平台经济学初探一文是国内首次系统地研究“平台”作为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式的经济学特征,其对“平台”的定义值得借鉴平台(Platform)是一种现实或虚拟空间,该空间可以导致或促成双方或多方客户之间的交易。1现实空间中的许多平台已经为人类经济发展创造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如果从发展速度、规模和财富爆炸的角度来看,互联网经济中的众多虚拟平台则产生了无可比拟的能量。互联网平台因其透明的交易规则、便利的互动环境、快速的信息交换成为对“平台”理念的最好实践。哈佛大学托马斯艾斯曼(Thomas Eisenmann)教授评估,全球最大100家企业有60家企业主要收入来自平台商业模式,其中包括谷歌、苹果、日本电报电话等。而平台型企业因其革新的商业模式对财务组织的服务质量和增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互联网经济突飞猛进、所有公司都必须面对海量数据和信息的情况下,财务组织面临着新一轮的转型和升级,以适应互联网企业数量加速膨胀的新常态。2尤其是当前国家大力提倡“互联网+”的情况下,如果互联网公司的平台属性可以应用到财务领域,改变财务组织过去被动提供财务信息的功能,转而成为连接“信息”与“需求者”的平台,并由成本中心转变为利润中心,将会真正意义上实现管理型财务的变革,以适应新的挑战。3基于经济环境对财务提出的新要求,本文旨在探讨“平台”思维在财务组织中的运用,涉及平台型财务组织的模式构建和设计。为了将抽象的流程具象化,本文选取了H集团进行个案研究,并结合H集团的最新发展战略和“创客”改革,同时涉及H集团构建平台型财务组织的模式和保障措施,为未来财务组织的发展方向提供借鉴。1.2研究意义1.2.1理论意义本研究结合平台战略的相关内容,倡导建立平台型财务组织,改变了原有的财务组织形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第一,本文对现阶段财务组织的两种主要形态进行了介绍和梳理,在现有财务组织研究的基础上融合平台理论,拓展了财务组织理论的边界。第二,在财务组织的探讨中融合互联网领域研究成果,包括平台、创客等新思想,丰富了财务组织现有研究的内容。第三,平台理论在财务领域的应用较少,跨学科融合能够进一步丰富平台理论的内涵和体系。1.2.2实践意义在“互联网+”成为国家政策发展大势所趋的背景下,企业财务组织管理与互联网做加法是必要的。从实践层面而言,平台型财务组织恰好迎合了企业拥抱互联网的潮流,对于企业的“互联网化”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一,具有平台特征的互联网企业早已在商业领域取得了成功,从实践上证明了这一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将平台模式应用于财务组织,将财务组织转变为增值有机体,可以降低财务组织的运行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第二,在新旧组织模式之间架起过渡的桥梁,从实践角度为管理层提供切实可靠的建议。第三,以个案进行研究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有迹可循的落实步骤,具备更强的实践指导意义。1.3研究现状理论界和实务界现阶段的研究成果中并没有直接涵盖本文相关的研究内容。从纵向的角度而言,在探讨本研究的过程中,有必要回顾前人关于财务组织的一些较新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正是本文对平台型财务组织进行创新的基础,这其中包括现阶段应用较为广泛的两种财务组织形态财务公司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除此以外,横向来看,平台理论在互联网领域的研究成果是本文的重要启发,因此对于平台理论相关脉络的梳理同样至关重要。1.3.1财务公司的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成果关于财务公司的产生,大部分的研究基本认同其是内部资本市场的典型产物。关于内部市场的产生,Alchian(1969)和Williamson(1975)认为内部市场能够使投资项目免于外部市场存在的信息和激励问题,由此使得企业资源获得更高效率的配置。4Gertner、Scharfstein和Stein(1994)对企业的内部资本市场展开了更深入的研究,提出的内部资本市场理论认为相对于一个集中的外部资金提供者而言,集团对内部资本市场的所有权促使集团层面具有更强的监管动力,并且也具备资源进行资产重组。5然而,内部资本市场削弱了集团下属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绩效的管控,限制了集团对下属企业管理层激励的作用。从这两方面来看,财务公司实践最直接的理论支撑就是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但是对财务公司的约束仍然不可避免,这其中包括对相互补贴的限制和对随意性资金投资的监管。6为了进一步明确财务公司在实践中的角色,David(1981)7和H.De Angelo(1988)8对财务公司的金融定位、作用、发展模式等问题进行了综述。在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的指导下,并基于David和H.De Angelo的研究成果,Guiran John(1997)以通用集团财务公司为案例,分析了通用财务公司的金融服务和管理模式,介绍了通用财务公司在整个通用集团内部所创造的增长奇迹以及举足轻重的地位。9财务公司的最新成果包括David Buchuk、Borja Larrain、Francisco Muoz和Francisco Urza I(2014)对智利1990-2009财务公司的研究,结果发现通过财务公司进行内部融资的企业集团比其他企业集团有更高的投资、杠杆和ROE。10另外,Pavel evk(2015)评估了财务公司根据生产力分配资金的情况。11从最新针对实务的研究来看,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有所变化,由原本对财务公司实践方式的构想转变为对经过多年实践之后的财务公司绩效表现和实际作用的评价。12由正向设计转变为反向改进,这一过程的转变恰恰体现了财务公司在国外实务中不断成熟的现状。(2)国内研究成果国内关于财务公司的理论角度研究从宏观的角度对财务公司的引进、定位、业务模式等内容进行阐述。13杜胜利、王宏淼在专著财务公司14中就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财务的发展状况,在这本专著的基础上,王宏淼(2002)从美国的财务公司运作中汲取营养,为中国的财务公司发展提出了四点原则产业金融定位、市场选择模式、专业融资导向、产融双重监控。15杜胜利(2004)则从石油化工、汽车、信息通信和电气四种产业类型的角度对财务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提出了看法,认为企业集团规模、产业地位和经营状况是制约着财务公司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杜胜利与王宏淼两位研究者所提出的观点是国内关于财务公司较为系统的。16陈婵、肖星(2009)则突破了前述国内理论研究的局部性,不仅仅关注美国财务公司的理论研究进展,而是梳理了与财务公司有关的理论,并且对中外财务公司的定位进行了对比,更提出了财务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行业银行和集团金融平台的观点,其成果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创新性。17伴随着1987年中国第一家财务公司东风汽车工业财务公司成立以来,关于财务公司的案例研究一直没有停止。其中比较典型的包括对中石化财务公司资金结算系统(袁琳 2003)18和海尔的财务公司发展模式(杜胜利 2005)19,这类研究大多因运作的规范性而较为关注大型企业集团。近年来,关于财务公司的研究定位更加明确、更加细分,部分研究主要关注财务公司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全面预算(严李浩 2011,李艳梅 2012,杨胥玫 2013)202122。也有研究关注财务公司的绩效(唐忠良、白玮 2013)23,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20082010年三年期间我国财务公司整体水平得到提升的结论。另有对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控效率的研究,对改善财务公司资金管控效率提出解决办法(李彦 2014)。24国外的研究基本是领先于国内的,且对财务公司的探讨和反思也更加深入。国内不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案例的角度对财务公司进行研究,基本都是借鉴美国的财务公司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融合中国的政策要求,提出相应的建议。陈婵和肖星的研究较为全面地对当前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并创新性地提出了集团金融平台的问题,而这正是企业未来财务组织发展应当努力的方向。1.3.2财务共享服务的研究现状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福特公司率先实施共享服务;1993年,Gunn Partners公司的创始人Robert W. Gunn,Johnson & Johnson公司的David P. Carberry,GE的Robert Frigo以及DEC的Stephen Behrens首次明确了共享服务的思想,随后,共享服务在理论和实务界得到了广泛探讨和深入实践,在共享服务的理念得到认同之后,才开始在财务领域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1)国外研究成果最初,学者们主要试图明确共享服务及共享服务中心的概念,将实务中出现的这一组织形态和运作模式具象化。首次明确共享服务理念的Robert W. Gunn(1993)等人认为共享服务有别于过去的管理理念,它试图说明共享服务希冀从分散管理和较短级距中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它的核心在于在提供服务时共享组织成员、渠道和技术等资源。Barbara E. Quinn(1998)进一步发展了Robert W. Gunn等人的观点,认为“共享服务是一项商业经营:以顾客为中心+服务收费=商业。” 以顾客为中心要求企业必须明确其服务对象的群体范围,只有这样公司职能部门的工作才能有所依凭。公司职能部门在对服务和产品进行设计时,有必要依据客户的实际需要和其能够接受的价格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和产品。25Bryan Bergeron(2003)在共享服务精要一书中给出了较为全面的共享服务定义:“共享服务是一种将一部分现有的经营职能集中到一个新的半自主的业务单元的合作战略,这个业务单元就像在公开市场展开竞争的企业一样,设有专门的管理结构,目的是提高效率、创造价值、节约成本以及提高对内部客户的服务质量。”该业务单元就叫共享服务中心(Shared Services Center,缩写为SSC)。26共享服务的理念因为摆脱了科层制下资源分配的不合理性而逐渐被更广泛的接受,其内涵也在不断扩充延展,但最适合共享服务的内容主要是财务与会计、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和供应后援等领域。除了在这些领域里共享服务取得了比较好的应用成果之外,部分国外企业集团尝试在生产、设计、销售和研发等企业的核心部门也引入共享服务的机制。不同的服务对应不同的服务中心,例如财务共享服务中心、IT 共享服务中心、数据共享服务中心等。27Ian P. Herbert和Will B. Seal(2012)关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较新研究通过案例,分析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与发展模型,为管理会计提供了新的流程建议。28Robert Marciniak(2013)则主要将关注点放在共享服务中心的满意度问题上,作者认为共享服务中心对于服务质量的关注才是最重要的。事实上,对服务质量的关注才是驱动共享服务中心进步的根本因素,也正是基于服务质量提高的目标,才产生了财务组织升级的需求。29上述讨论大多属于较为宏观的层面,是针对企业整体共享服务进行研究的,因此讨论的范围是广义的,并不集中于财务领域,而是在组织整体层面进行的研究。伴随着共享服务理念的兴起,作为共享服务中心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财务共享服务的思想才被更加广泛地提及。(2)国内研究成果共享服务理念兴起的时候正值大量国内学术界对财务组织形式变革的思考,因此当共享服务的核心观点被移植到中国的土壤中时,首先就在财务领域扎根。中兴通讯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成立于2005年,是我国第一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务上的发展引起了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极大兴趣。张瑞君(2008)等人便以中兴通讯为案例研究对象深入地剖析了中兴通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模式以及实践,从中兴通讯管理创新路径图中归纳出其创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方式以及路径。30段培阳(2009)则以A银行为案例研究对象介绍了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工作模式并对其做法、成效、经验进行了总结。31上述两项研究主要着眼于个案,李春雨和朱先军(2009)则在其研究中总结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定义、优势、劣势以及在我国的应用情况,算是较具总结性的研究。32黄庆华、杜舟、段万春、杨鑫(2014)33的合作研究从具有策略性的模式角度阐述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问题,而丁文欣(2010)34则具体构想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搭建的主要步骤。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陈虎、孙彦丛(2014)所著的财务共享服务一书结合财务共享服务行业的发展,形成了系统的财务共享服务理论体系,提出了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并针对创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各个阶段辅以不同案例,形成了一项多案例的研究成果。35该书可算是介绍财务共享服务最全面、最实用的操作指南。国内关于财务共享服务的研究集中于如何实践、如何落地的问题,更关注流程层面的内容,却鲜少探讨这种模式带来的集约效果是否存在不良的效应,以及这种方式适合的企业类型。而这些问题的留白则为财务组织变革留下了可以研究的余地。1.3.3“平台”模式的研究现状国外对平台的研究开始得较早,大概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部分学者开始研究平台在市场的作用。Farrell & Saloner(1985)36、Katz & Shapior(1985)、37Klemperer(1987)38都曾在各自的论文中阐释了类似的观点,在平台市场中,强网络效应和高转换成本使得平台服务提供者能够避免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和竞争。这说明,企业如果将平台作为一种战略进行运用,将会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Stabell & Fjeldstad(1998)39认为,平台能够创造价值,因为平台具有极大的经济重要性,是具备范式特征的价值创造资产。因此,平台市场和平台战略是具有价值的研究内容。(1)国外研究成果在平台市场和平台战略的研究领域,有几位学者成果较显著。首先是Eisenmann、Parker和Alstyne(2006)40谈到平台的定价必须考虑五个因素获得跨边网络效应的能力、用户的价格敏感度、用户的质量敏感度、产出成本和用户的品牌价值。Eisenmann、Parker和Alstyne(2011)41的另一项研究则基于包围和被包围平台的关系对包围策略进行分类,描述包围策略的战略动机,并列举了而微软公司对于Real Networks公司的平台包围来说明如何实施这种战略。两项研究各有侧重,前者聚焦平台寻求利润源泉的理论探讨,而后者则通过案例阐述平台战略的落实路径和博弈过程。另外两位学者Zhu & Iansiti(2012)阐述了新平台在进入时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平台的质量、网络效应和消费者的预期,并使用微软公司Xbox的市场进入案例说明了这三个因素的作用,既构建了建立新平台的理论模型同时运用案例及时进行了印证。42国外对于平台战略的研究,经济学家主要关注在同时存在跨边效应和同边效应情况下平台的定价问题,以及平台进入和平台战略的实施。而管理学视角则更关注后者,即平台的进入和实施。(2)国内研究成果平台第一边市场群体第二边市场群体国内关于平台战略的研究起步时间较晚,大约是从2000年以后开始。起初关注对象集中在IT企业。但随着国外平台战略研究的增多,国内的经济和管理学者也逐渐关注该研究方向。徐晋、张祥建(2006)虽然以平台经济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但其研究内容与平台战略也存在重要的联系,只不过该文更关注平台的定价问题。1在众多研究中,陈威如、余卓轩(2013)的平台战略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一书作为从管理视角出发研究平台战略的成果,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平台战略的内涵、运行机理和机制设计,并阐述了其关于平台生态圈的理念,书中还配有相应的案例,是一项较为系统介绍平台战略的研究成果。该书认为,双边市场里联结不同用户群的产品和服务称之为“平台”,平台把两个不同的用户群体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并建立了有助于促进双方交易的基础架构和规则。与传统的组织形式不同,如图1-1所示平台市场通常是双边市场(如图1-1所示),因为平台的提供者必须协调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当然,平台也并不仅仅局限于双边模式,多边模式同样常见,而由多边模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平台生态圈则会使参与平台生态圈的各方获益。43另外,张小宁(2014)44则全面地回顾了国内外包括平台、平台市场、平台经济等一系列与平台战略相关的研究成果,不仅肯定了该领域的研究价值,也建议了今后研究的平台第一边市场群体第二边市场群体方向。图1-1 双边平台模式基本架构平台战略在国内的研究至今仍处于起步阶段,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可以发现该领域与会计或财务相结合的研究并不多。将平台与会计相结合进行研究的学者大多是从会计信息平台角度出发的,张梦(2010)尝试将会计信息化平台的构建路径理论化,以帮助企业增强会计信息的利用效率和竞争力。45王舰(2013)则提出搭建智能化立体动态会计信息平台,以满足会计职能转变的现实要求。46曲吉林、王江磊、牛艳芳(2014)梳理了会计信息平台的发展历程和实践探索,针对会计信息平台谁来建、如何建、如何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47平台战略与财务领域相结合的论文则主要采用了案例研究的方法,讨论了以财务公司作为集团资金整合平台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的问题(朱锡峰 200948,朱子安 201449)。但是总体而言,平台战略与会计和财务相结合的研究成果还并不显著,仍有继续研究的空间。综上所述,平台战略的研究正在逐步成熟,尤其是不少互联网企业的实践已经证明这一战略的可行性,使得这一理念获得了更大的推广空间。但是迄今为止,这一理念并没有在财务领域获得重视,即如果平台战略在以企业为单位的组织是可以应用的,显然财务组织作为企业的一部分,其同样适用平台战略。那么,在财务公司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可以引入平台战略,二者结合,形成对平台财务组织的研究。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以个案为基础探讨:平台型财务组织建立的必要性、模式和机制设计以及运行保障。1.4研究方法1.4.1文献分析法本课题首先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通过互联网和图书馆资源搜集与查阅各种相关文献,并对国内外现有的与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及观点做了归纳整理,这些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对与本文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的过程中,查找前人研究中尚存在不足之处,以获取本文研究的方向和选题。1.4.2规范研究法其次,在确定研究方向之后,本文通过规范研究的方法搭建本文的理论框架,对本文课题进行理论层面的设想与探讨。在进行规范研究的过程中,本文着重通过问题导向型的研究方式,解决经济过程中的优化问题,并根据假设,按事物内在联系运用逻辑推理得到结论。1.4.3案例研究法最后,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对案例企业进行分析,搜集大量案例资料验证通过规范研究法搭建的理论设想。事实上,案例的写作一方面是为了验证理论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从侧面丰满理论的架构和充实理论的内容。本文选择了单案例的研究方法,对被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对获取的直接和间接资料进行筛选、分析、组织,提炼出其中有用的信息作为案例的撰写内容。并在案例写作过程中,融入之前的理论设计,使个案能够发挥出补充、提升的作用。1.5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1.5.1研究思路框架图如图1-2,本文的主体部分是以一家企业集团为例说明平台型组织构建的一系列问题,因此以H集团为基础的个案研究的主要思路是:现状:现阶段财务组织(财务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基本情况介绍问题:现阶段财务组织存在不足提出:升级现有财务组织形态,建立平台型财务组织构建:平台型财务组织模式、运行机理保障:文化、组织架构和信息化建设。1.5.2研究内容本文主要探讨新时代、新环境催生的企业财务组织的变革。大多数企业现阶段采用的两种主要财务组织形态包括财务公司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然而随着互联网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其巨大数据体量的冲击,财务公司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的战略和发展需要。在寻求财务组织转型的过程中,对互联网企业的观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既然互联网企业引领了管理领域的风潮,那么其组织形式也可以为“财务”所用,作为财务组织变革的重要参考。而通过对互联网企业组织形式的研究不难发现,其组织架构优势正在于先进平台模式。H集团平台财务组织模式研究绪论理论基础文献综述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组织理论创客理论现状及问题H集团简介H集团财务组织存在的问题问题解决思路结论与展望平台战略H集团财务组织现状模式构建制定目标由财务共享中心转型为平台型财务组织创新点模式设计可行性分析运行机理运行保障文化建设组织架构变革信息化建设概念界定服务评价 图1-2 研究思路框架图因此,本文将平台模式与财务组织相结合,研究内容包括:第一章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和建立平台型财务组织的意义进行阐述,详细介绍涉及本文研究范畴的前人研究成果,并对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创新点进行论述。第二章概述本文所对应的理论。鉴于本文选取的个案具有特殊性,因此对该案例中所涉及到的定义、内涵、理论等需在本章界定、说明清楚。第三章阐述案例企业H集团现阶段财务组织的形态,并根据现状说明存在的问题。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由此引发下一章对财务组织模式变革的探讨。第四章首先提出根据第三章的问题解决思路,平台型财务组织可以成为H集团财务组织变革的有效途径,并界定H集团平台型财务组织的概念。围绕这一议题,具体阐明以企业战略为核心的该平台型财务组织构建目标并进行可行性分析,随后进一步描绘其形态,之后将重点放在过渡转化、模式设计的说明与分析。同时阐述其运行机理以及对其服务进行改进的评价机制。第五章作为上一章节的补充,主要是为了阐明保证平台型财务组织的有效运行而应当在外围采取的保障措施,其包括文化建设角度、组织建设角度和信息建设角度。第六章是结论与展望,既总结上述研究的结果,同时也提出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侧重点。1.6研究创新点在过去关于财务组织的研究中,大部分以财务公司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财务模式变革的主要组织形式。本文则将平台战略引入研究,结合前人对财务公司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研究成果,创新性地提出平台型财务组织这一概念。本文以具体的案例验证论点,提出平台型财务组织的模式构建、运行机理和运行保障等内容,将理论中的平台型财务组织具象化为可实践的模式。遵循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有更强的现实意义。2 理论基础2.1组织理论2.1.1组织理论的发展阶段组织理论是对组织中的群体行为和个人行为进行研究的理论,其体系覆盖组织的结构、职能和运转。西方学者对组织理论的贡献较多,其发展阶段也较为连贯流畅,按照历史流派基本可以分为五个时期:科学管理时期(大约从20世纪初至30年代)、行为科学时期(大约是20世纪30-50年代)、科学决策时期(主要是20世纪40-50年代)、系统科学时期(主要是20世纪60-70年代)、文化管理时期(20世纪80-90年代)。50按照时间逻辑进行再分类,科学管理时期是古典组织理论时期,行为科学时期,最后科学决策时期、系统科学时期和文化管理时期则属于现代组织理论时期。2.1.2组织理论主要观点(1)古典组织理论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典组织理论的研究分为三个派别:科学管理学派、行政管理学派、官僚体制学派。泰罗是科学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主张在组织内实行职能管理制。这要求组织不但要单独设立职能管理机构,同时要在各个职能管理机构内部实行专业化和标准化的分工。除此之外,泰罗还提出管理层应当将权力下放,上级管理人员除了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并保持对下级的监督,其余的权力应当分散给下级,使下级能够自行对日常事务做出相应的处理,形成合理的上下级分工。行政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法约尔,他提出了管理的五个基本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另外,法约尔还提出了直线职能制的组织模式,设计了“法约尔”跳板,专门解决上下级之间跨越统一指挥的问题。管理体制学派的代表人物韦伯提出了科层制理论,其认为组织治理机制有三种基础,分别是理性基础、传统基础和魅力基础。与此同时,韦伯用合理合法的职权观念论证了官僚制存在的合理性,论证了个人行为的合理性和社会秩序的合法性,由此形成了经典性的“官僚组织理论”。古利特和厄威克的组织理论的基础是泰罗和韦伯科学管理理论和科层制理论。古利特提出了著名的“管理七职能论”,并强调组织的目标是协调;厄威克则提出了组织理论的八条原则。他们的理论丰富了组织理论的内容,并标志着“古典管理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51(2)行为科学和科学决策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梅奥作为“人际关系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社会人”假设:梅奥认为对组织成员的看法必须摒弃过去仅仅从“理性人”角度出发的看法,事实上,组织成员不但有追求经济利益的动机,同时也具备社会及心理方面的需求,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对组织成员的管理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另外,梅奥建立了 “非正式组织”的观点,认为组织内的非正式群体往往在决定生产率高低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与正式组织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最后梅奥还强调了领导具备综合管理技能的重要性,他认为这些技能对于处理人际关系很重要,而人际关系的处理又对组织的管理有着关键的作用。51行为科学与科学决策时期的组织结构理论一改古典组织理论时期对制度的崇拜,转而开始关注“人”作为组织重要资源的作用。这一时期的组织结构理论用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来解释组织结构的变化,同时为了适应组织间协同合作的需要,组织结构采用了分权型层级制组织形式,包括事业部制、超事业部、矩阵等组织形式应运而生。这些组织结构的产生有利于生产者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提高了管理效率,适应了组织规模扩大化、产品多样化、市场国际化的需要。52(3)现代组织理论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管理学者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对组织的内部结构、管理活动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科学决策理论、系统组织理论、权变系统组织理论、群体生态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组织文化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和组织效能理论等一系列新的组织理论。现代组织理论时期,学者们将研究的侧重点更多的偏向于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了取得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这一时期的组织结构变得更加灵活,以团队为模块的工作单元、临时工作小组、网络型组织等扁平网络型组织得到迅速发展,以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实践证明,这种灵活多变的组织结构形式可以使企业获取更多的信息,使企业能够掌握先机。512.2创客理论2.2.1创客的定义创客原本的含义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特指具有创新理念、自主创业的人。随着互联网“网络效应”的发展,创客的内涵远大于具备创客精神的人,而演化为一场具有颠覆性创新意义的创客运动。“创客运动”具有三个革命性的共同点:(1)人们使用数字桌面工具涉及新产品并制作模型样品(“数字DIY”)。(2)在开源社区中分享设计成果、开展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规范。(3)如果愿意,任何人都可以通过通用设计文件标准将设计传给商业制造服务商,以任何数量规模制造所设计的产品,也可以使用桌面工具自行制造。两种途径同样方便,大大缩短了从创意到创业的距离,作用不亚于互联网为软件、信息和内容带来的革新。532.2.2创客效应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成倍地放大了生产力,其对各个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由此,信息时代的经济要素和手段被广泛认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信息技术并不能提升人类的体力,相反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