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清高》说课稿.doc_第1页
《漫话清高》说课稿.doc_第2页
《漫话清高》说课稿.doc_第3页
《漫话清高》说课稿.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漫话清高说课稿 湖口二中 王晓彤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漫话清高,对这课的教学,我想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简单说明。不对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予以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漫话清高具体编排在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这是一篇新编入高中教材的说理散文。“清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比较独特的概念。在这篇文章里,学者金开诚以“漫话”的方式让我们了解到“清高”一词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文章随意谈论,娓娓道来,使读者在审美的愉悦中获得认识和启迪。本篇的成功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有着一定启发作用。2、学情分析对于散文,高二的学生已有所接触了解,也掌握了一些分析鉴赏散文的方法。漫话清高是说理散文,用含蓄委婉、叙议结合的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主要让学生弄清作者是如何围绕“清高”这一文化现象旁征博引的。3、教学目标根据大纲对散文教学的要求(整体把握散文的结构,弄清作者的思想内容,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我制定如下目标:知识目标: 了解文中涉及的作家作品 了解古人对“清高”的理解 了解古人评价“清高”的标准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思路 理解“清高”的内涵情感目标: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培养一点清高思想,仍有其特殊的意义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清文章思路,如何围绕“清高”旁征博引难点:理解“清高”的现实主义二、说教法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单元的要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感悟力。三、说学法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通过学生读、想、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把握课文思路,揣摩语言,理解作者的观点。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有时会听到人们用“清高”一词评价他人。“清高”为何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人品纯洁高尚,不同流合污”。那么,学者金开诚又是如何向我们阐释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一独特的概念“清高”的呢?(二)作者简介金开诚,男,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北京大学毕业,历任北大讲师,副教授,教授,现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导,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华文化院副院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京剧、书法及文艺心理学的研究。(三)整体感知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阅读全文,理清脉胳。 思考题1、古代“清高”的含义是什么?【明确】“清高”是个褒义词。“清”是指为人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见不得人的勾当;“高”总带上一点孤独乃至孤僻的意味,或者可以解释为孤高。2、许由、陶渊明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落实知识目标)【明确】文章开头为我们分析了“清高”一词的含义,接着举出许由、陶渊明的例子来说明古人对“清高”的理解。许由有君临天下的能力和机会,却不屑于为人君。许由的例子说明“清高”与富贵无缘,这是“清高”的模式之一;陶渊明辞官归隐,不愿做官(与富贵绝缘,有“清高”之“实”),却以过人的诗才扬名(有才艺本可以做官而竟不做,享有“清高”之“名”,是真正的“清高”)虽然诗才不一定证明他可以做官。陶渊明的例子说明清高与富贵无缘,清高要有才艺,这是“清高”的又一模式。通过这两个例子,作者说明了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心理中,“清高”是一种与世俗的价值取向相悖离的行为和思想。3、李白、孟浩然的例子又分别说明了什么?(落实知识目标)【明确】李白和孟浩然都因为诗才而有很高的知名度,都不被君王重用。李白是因为用世之心过于急切,缺乏恬退风度,故李白本人虽很希望得到“清高”之名,而终未成公认的“清高”样板,这说明古人评定清高的样板是相当严格的。孟浩然归隐后有恬淡之心,然而孟浩然在历史上也不是公认的清高样板,这说明古人评定清高的标准既严格又模糊。通过这两个例子,说明“清高”标准在人们心目中的不确定性,并以此证明“清高”在传统文化里并不是一个必须弄清楚的概念,它只代表着一种不从众的情感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清高”算不上是一个重要的为人处世的准则,更算不得是对一个人较高的评价。4、学生齐读第8节,分析:作者认为“清高”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有什么意义?(落实情感目标)【明确】“清高”这种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行为在今天的社会里仍然延续了下来。作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有的人并不能发财致富,有点清高可使人失意时获得心理平衡;发财致富甚至既富且贵的成功人士有一点清高可以使人清白正直,不利令智昏,被认为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好处。所以“清高”这个概念至今仍有生命力5、学生默读并梳理全文,思考:文章举例有何特点?(落实知识目标)【明确】文章举例丰富且有详有略并往往是正反对照。“许由洗耳”是一个主要的、正面的例子,写得较详细。紧接着举出诸葛亮、汲黯、苏武、魏徵、颜真卿、史可法等人的例子,都写得较简略,是反例,作为许由“清高”行为的对比。李白与孟浩然两例本身也是对比,同时,在李白的例子中,作者又举出一些互为对比的诗词,证明李白自身对权贵态度的矛盾,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等句的对比。说明 设计以上思考题,意在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线索,提炼出作者要表达的观点,从而突破教学重点并落实能力目标。(四)讨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清高”谈一谈。(开放性探究,发散教学难点)“清高”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个特有的概念,同样以“清” 构词,并且也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一个词是“清贫”,它更明确地暗示了“清高” 中“清” 的含义,那就是对功名富贵的不屑态度。今天,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涌现出一批批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杰出人士。当然,事业上的成功不同于古代的“功名富贵”,但还是有类似之处,那么,如何看待别人的成功?如何在成功面前保持正常、理智的心态?本文作者开出的一剂方子是“清高”,这正是作者写本文的出发点所在吧。然而,当今社会鼓励人尽其才,我们青年人应该放弃“清高”的观念,积极投身社会、发挥才干,去争取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同样,市场经济也不是让每个人变得惟利是图,作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人也应该保持一点“清高”的操守。总之,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不少东西是可以古为今用的,只要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将有助于我们的社会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五)总结这是一篇说理散文,作者文笔飘逸灵动,材料翔实,事例精当,记叙、说理、抒情有机融合,论述层层深入,例证令人信服,体现了学者渊博的文史知识和清晰而严谨的逻辑思维。(六)课后练习 探究下面的问题,将自己的见解写成一篇短文。(600字左右)试谈应该对“清高”作出怎样新的阐释,才能使它的某些内涵在现实社会里有“坚挺之势”,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附:板书设计 漫话清高(作者:金开诚) 1、含义(“清”、“高”) 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