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说课稿.doc_第1页
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说课稿.doc_第2页
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说课稿.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说课稿 说课教师:陈宇清教学目标 :了解在美术史上“礼仪与教化”这一要求的出现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了解围绕这一主题在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以及印第安文明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美术风格以及这些作品产生的具体社会背景。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1、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出现了成熟的文字和统一的国家之后,围绕“礼仪与教化”这一主题,美术创作所发生的变化。2、中国商朝到魏晋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种类和美术作品,以及这些作品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3、两河流域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4、古埃及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5、古印度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6、美洲印第安文明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美术作品的功能、形式和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与国家以及阶级的出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个阶段,美术开始成为统治者服务,成为权力的象征或宣扬特定的法律与道德观念的一种形式。教材围绕着这一主题,分析了这些观念与美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中国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在中国美术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方面,教材中分析了从中国商朝直至魏晋时期美术现象。在商代,最典型的美术作品就是青铜器。当时的青铜器不是普通的生活器皿,而是权力的象征,从纹饰上来看有着一定的威慑力。并且根据贵族的等级,还确定了青铜器拥有的数量和形式。这显然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道德要求,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的权力。而这一要求随着统治阶级权力的分散而逐步消失,所以我们看到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纹饰和器物的造型方面不再显得恐怖,而是华丽和繁琐。而到了秦代,最有代表性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为帝王守灵的雕塑,它体现的就是权力和威严。从汉代开始,儒家学说成为了官方认可的道德学说并成为传统社会的道德基础,所以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主要围绕儒家学说所倡导的忠、勇、孝、节、义而出现。如霍去病墓前的石雕无疑是为了宣扬忠和勇,同时提醒人们防备入侵者。而画像石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祖先和死后生活的重视,这与“孝”的思想不无关系。这种思想也表现在当时在石棺上大量出现的孝子故事中。此外,魏晋时期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为了要求女性遵守特定的道德而创作的。 在世界其它地区出现的美术现象与中国类似。比如教材中谈到的古巴比伦时期的汉谟拉比法典石碑上的太阳神向汉谟拉比授予法典的场面,就是把这部法律以及统治者本人加以神化了,目的是为了让人们遵从它。而古埃及的美术也是为了统治者法老服务的。当时埃及的所有建筑、雕塑以及绘画都是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的。同时,教材还分析了埃及人独特的绘画观念。此外,古印度的药叉女神和印第安文明的雨神分别是这两个地区有代表性的美术形象。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的情况在某些方面也有一定差别,其中最主要的是,它们的统治者普遍运用神话来统治国家,这从遗留下来的作品中就可以比较明显的发现。 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是围绕着“礼仪与教化”这一主题介绍人类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些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1、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在历史上所出现的一些美术作品与“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这些分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对这个时期以及这种类型的作品的主要内涵和处理手法有所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围绕这一主题来讲述。因为围绕这一主题便于就一些作品产生的背景与作品形式之间的联系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让学生理解本课教学的主要思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对一些重要的作品有一种更深的体会。2、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点明,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一定的秩序。在今天,我们靠法律与道德来维护社会秩序,并且也有一些美术作品和影视作品表现惩恶扬善的思想。而在古代这种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当然,中国的儒家思想也奠定了中国社会的道德基础,这也是不可否认事实。而美术作品由于其所具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在古代被统治者用来宣传自己的思想。3、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把时间都花费在对某一个著名作品的讲述中。有一些作品可以结合教材,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并得出结论。教师教学要以引导为主,在适当的情况之下对学生的发现进行总结。本课建议用3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分析从中国商朝到秦代的美术形态。第二课时主要分析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形态。第三课时讲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三节课的内容要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内容要相互衔接,并且对中外的艺术要进行横向比较。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 在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是如何实现这一要求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导入教学:教师展示秦始皇兵马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两件作品产生的时代和背景,然后让学生思考并对这两件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尝试练习(1)思考并对这两件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作品名称秦始皇兵马俑古埃及的金字塔作品形式大规模的雕塑群,排列成军队状大型建筑,像纪念碑一样作品的功能守卫秦始皇的陵墓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服务的对象皇帝法老共同点为统治者个人服务 2、 小结:在这两件作品出现的时代,美术品已经不像在原始社会那样是为了部落集体服务,而是出现了专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美术品。因为当时社会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有了文字,并且出现了国家和不同的社会阶级。当时的社会结构就向埃及的金字塔一样。同时,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为处于上层(塔尖)的人服务。 3、 提问:当人类有了国家之后,如果这个国家没有秩序会怎样? 4、 学生思考并回答。 5、 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怎样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 6、 学生可以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7、 小结:当文字、国家以及阶级差别出现之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就必然会运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来约束人民。而美术作品是宣扬这种思想的重要手段。接下来分析中国商朝到魏晋时期社会政治、道德观念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二)古代青铜器艺术1、商朝青铜器艺术的讲解(展示司母戊方鼎)中国商代青铜器纹饰、器形是权力的象征,用威严、恐怖的形象起到震慑的作用。青铜鼎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并且是上层贵族生活和祭祀活动不可缺少的礼器。司母戊方鼎就是商文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特意制作的。2、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艺术的讲解(展示莲鹤方壶)深入研究与思考:青铜器的器形和纹饰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进一步研究教材所给定的材料。尝试练习(2)观察课本P19页,青铜器的器形和纹饰,它们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三)古代雕塑艺术:秦代、汉代的雕塑艺术的讲解(展示图片)1、 秦代雕塑写实性较强、整体排山倒海,排列有序权力的象征,用威严的形象起到震慑作用。守卫陵墓用写实性的雕塑取代真人陪葬这一古老的习俗,给人一种真实感。(如兵马俑)2、 汉代雕塑 循石造像 宣扬保家卫国、效忠皇帝的思想,儒家思想中的忠。 通过对霍去病功绩的表彰来树立榜样,间接的要求人们为统治者服务。利用石头的动态塑造形象。如立马(西汉)。尝试练习(3)展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浮雕,学生根据书本的介绍进行辨认。(四)古代中国画欣赏与讲解: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的画(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