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竹子巷”与青海汉族移民 民族学视野下民间传说故事的记忆和流变一、问题的缘起青海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传说,认为青海汉族是从“南京竹子巷”迁来的。故事的大致情节是:在明朝洪武年间的某个正月十五日,“南京竹子巷”的民众在演出社火时捆扎了一个大脚马猴,有位大臣认为侮辱了马皇后(隐射马皇后脚大而丑,当时的女人以小脚为美),朱元璋便将这些老百姓都发配到了西地。故事有多个版本,1在青海民间至少流传了几百年。2“竹子巷”是音译,有关的史料和民间家谱中有苎丝巷、珠玑巷、主司巷、珠市巷、朱子巷、珠子巷、竹丝巷、诸市巷、猪市巷等多个异名。关于这个传说,地方学者和老百姓中形成了四种主要观点3:一是文化符号说。认为传说只是一个符号。这种观点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了青海汉族的祖源,认为来自江南的汉族只是明代移民中的极少部分,而传说中的事件又不见于明史等正史,说明是当时的文人为团结汉民族而创造的一个符号。二是机构说。认为“竹子巷”是明朝的一个官方移民机构,凡是通过这个机构办理手续的人们就以机构借指来源地。三是驿站说。认为“竹子巷”是明朝移民集散的“驿站”,人们以“驿站”名借指来源地。四是信史说,确信传说中的地点和事件是真实的。上述观点中,信史说影响最大,流传范围也最广。机构说和驿站说是部分学者的假说。文化符号说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但需要补充一些有力的新材料,来解读符号化的背景及演化过程。民间传说的社会影响力非常强大,因此不断有人到南京寻找“自己”的祖籍地。2005年4月11日至21日,青海日报社主办的西海都市报以“寻访娘家”为专栏,每日专版讨论青海汉族的祖源问题,两名记者还专程到南京市寻访传说中的故地,众多专家学者参与讨论。4据说报社每天都要接到上百个与此有关的电话,“有西宁、平安、湟中、大通、民和、乐都、湟源(等县市)的读者”,5有的提供线索,有的提供族谱来作证,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这次引人注目的寻访最终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实际上,这样的寻访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进行过多次,其中还有政府行为,6据说有人还找到过竹子巷,本人也感到非常骄傲。7笔者作为传说中的“南京竹子巷”人的后裔,非常关注这次讨论。本文拟结合文本资料和民俗资料,对这个传说作一梳理考察,以求教于方家,不当之处,敬请斧正。二、民间传说的文本资料和民俗资料青海汉族被充军发配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留下了许多文本资料和民俗资料。(一)文本资料1.方志资料民和县志:“据现有宗谱及口头传说,大都认为民和地区汉人,先祖于明朝洪武年间来自陕西、山西、南京、扬州等地。如峡门乡石家庄石氏源流碑文记载:石氏祖籍南京主司巷人,洪武年间来西域赵氏世系源流碑文记载:赵氏始祖椒实蕃衍其丽,不意其肇南京,流迁甘肃马场垣乡下川口村冯氏宗谱载:大明洪武年间,从陕西凤翔、宝鸡县迁湟。川口地区张、王、李、刘、曹、狄等姓家族,相传祖上南京人,因在洪武九年(1376年)上元节扎糊一个大脚猴骑马的花灯而获罪充军。”8化隆县志:“今化隆境内大部分汉族自称祖籍南京珠玑巷或山西洪洞(桐)县。”9平安县志:“民间多传南京苎丝巷。”10湟中县志:“鲁沙尔镇赵家庄张氏,于清顺治三年九月修纂的张氏宗谱:张氏本是南京凤阳府凤阳县人,明洪武初有一祖从军征剿西番有功,补升百户,后奉朝旨与十八家迁户共防边地,拨发古湟中新设西宁卫之地,每户分田二十余石,出兵两名,以备国民,万历年间,九世祖张进玺卜居河湟之南,置田庄于西川赵家庄西堡乡花园钟氏,于清乾隆十二年三月立的墓碑载:予始祖千户职,明洪武十八年由扬州江都迁居湟中,迄今三百五十年矣。据大源、大才、共和、维新、西堡、鲁沙尔和省图书馆共存17户姓氏家谱资料:其中11户是明洪武年间从南京迁来,内有军户、罪犯和被株连的百姓,均为举族迁移。其余6户,山西曲沃县元树村1户,陕西三原县1户,扬州江都1户,北京1户,河州1户,原籍无考1户。”11贵德县志:“洪武十三年(1380年)当德城修筑竣工,从河州拨民48户,开垦守城。以后,从河州卫拨世袭百户王猷、周鉴、刘庆三人各携眷属来归德守御城池,设王、周、刘三屯。据西宁府新志,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明初拨来的48户已发展到9835人丁,王、同、刘三屯有462人丁。乾隆后,从山西、陕西、甘肃相继迁入大批汉族商人和工匠。”12城西区志:“还有从陕西凤翔、宝鸡迁入河湟的汉民和来自于南京珠玑巷的汉民。”13城北区志:“马坊乡下朝阳村王氏家谱:始祖政孝公,系南京凤阳府凤阳县人,明隆庆初年从军西征,补为指挥使,至晚年弃武就农定居。大堡子乡三其村魏姓始祖也系南京人,明洪武七年,兄弟二人从军来西宁,年老未归。二十里铺乡二十里铺村薛氏家谱载:始祖原居南京薛家巷,后贸易来宁,因娶城北上刘堡刘姓之女为妻,赖亲谊相携,遂入籍兹土。”14城东区志:“城东中庄乡、十里铺乡多自称祖先自明洪武闹社火犯禁而发配。据中庄乡10个行政村调查,世代口传或有家谱记载由南京一带迁来的有王、朱、谢、曾、边、张、都、傅、褚、赵、袁、韵、戴等13个姓氏。”15上述方志中,城东区志、湟中县志、平安县志、城北区志、民和县志等五部志书记载有民间传说,有的完整,有的简略。从方志记载看,这个传说主要流传在青海东部农业区。2.文史资料柯扬先生在其“花儿”溯源16一文中引用了顾颉刚、丘向鲁和柴萼先生的研究成果,都与青海民间的传说有关。顾颉刚:“河州人相传为南京大柳树巷人,洮州人相传为南京紵丝巷人,俱谓自明初迁去,西宁人亦云然。”17丘向鲁:“某年南京人士于上元时节耍花灯的时候,朱子巷居民异想天开,装了一个猴灯倒骑在马上。后被马后所闻,以为开玩笑竟开到马皇后头上来了,一怒之下,把南京朱子巷居民全部充军到了西宁。作者认为,这虽然只是街谈巷议的一种传说,不能作为可靠的史料来引用,但西宁的言语与礼节,和南京有一部分相同,却是事实”18柴萼在梵天庐丛录卷一中,说到南京人因上元张灯有影射马后事,被明太祖杀戮、充军的故事,只是没有明确指出充军到西宁。纲鉴总论广注明朝篇杀京民条的注述:“帝以元宵灯谜画一妇女,手怀西瓜乘马。而马后脚甚大。上曰:彼以皇后为戏谑,盖言淮西妇马后脚大也,乃大杀京民之不安本分者。”19青海地方史略:“现今青海汉族居民中广泛地传说从南京迁来的云云。考之史实,大都是明初的军户或民屯而来,民间保存的碑记和谱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如湟中县大才乡孙家窑东侧王氏坟茔石碑云:原籍南京,拔户来宁。清郭氏家谱记:明初徙居西宁。如此等等。至于民间传说中有来自南京竹子巷乃音讹,应是珠玑巷。”20高原古城西宁:“明代移民也并非全是京城的老百姓,除了南京外,还有江淮各地的。明代中叶后,北京移民来青海的也不少,还有陕西、山西的农民更是源源不断。或谓京城里设了专管移民事宜的主司官员,让各地进京待迁的移民暂居主司巷,于是通过官府迁来的移民们便自称从南京主司巷来。”21此外,西宁文史资料、西宁市城中区文史资料、贵德文史资料等文史资料都收录有有关南京竹子巷的文章。(二)民俗资料1.青海汉族方言与吴方言中很多词意相同。如表:表1两地方言比较青海方言青海方言词意上该上该上街奘奘粗娘娘娘娘姑姑大大大大阳平为伯父,上声为父亲廊檐水廊檐水从漏糟和屋瓦中流下的雨水玍古玍古脾气乖僻此外,青海人把装面的面柜叫作米柜(本地不产米),檐前引水的木槽叫漏瓦槽。民和县志:“今民和方言,有不少是吴越词汇。”方言的雷同被看作是青海汉族来自“南京竹子巷”的有力佐证。有些江苏籍木匠用方言交谈时,青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装饰工程质量追溯管理方案
- 老旧管网修复与更新材料选型实施方案
- 混凝土构件静态爆破拆除方案
- 大学毕业论文致谢词合集6篇
- 两岸一家人(唱歌 竹竿舞曲)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音乐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西师大版
-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新闻聚焦 3“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说课稿 新人教版
- 毕业论文(设计)致谢8篇
- 《2025年个人土地转让合同书》
- 2025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履行与监管
- 脚手架搭设安全技术实施方案
- 2025版全新离婚协议书:财产分割、子女抚养及离婚后财产保全合同范本
- 石油钻井知识课件
- “学回信精神·助改革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 2025年医学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
- (2025秋新版)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 2025玉溪市公安局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12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职业院校实习生考核评价标准
- 水果保鲜的秘密课件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 南京大学课程《普通地质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 无人机公开课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