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范文.doc_第1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范文.doc_第2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范文.doc_第3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范文.doc_第4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范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理论思考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现代散文充分体现作者个性的特点,体会并掌握一定的散文鉴赏方法:圈点批注解读品析想像美景法;抓住主观感受词语身临其境与作者心灵沟通法;反复朗读的“美读”法和留心观察体味生活景物法。2.过程与方法:以课后“研练为思维起点,以展示交流、完善预习书面作业为活动主线,以圈点勾画关键字词解读品析和美读为活动主体。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平常生活平常景物所蕴含的美以及丰富的人文内涵,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一、教学活动设计第一课时活动项目和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预设生成或参考答案活动时间设计理由、简录或反思一、1.板题解题2.检查预习,字词、作者、背景1.导入:活跃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革命主战场、日军投降时被日军在新加坡秘密杀害的著名现代作家是谁?板题、作者2.指令:请生出示预习本,小组内四人之间互相检查,同时增补自己的内容。3.巡查各生,激励、督促,请2生上讲台板书。4.总结,明确:字词、背景、作者:学生互检、交流、增补内容;2生上讲台板书字词、作者、背景1.字词:混沌(hndn)、柘(zh)椽(chun)着zhu衣 蕊(ru)2.背景:1934年8月。7月避暑在杭州携妻儿到青岛住一月后到北平。3.作者: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作家。1896.121945.9。4.课后“研练”三题。(此环节只看有无,不细究)5分钟预习是自主学习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的习惯和抓手。二、听读、初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文章意蕴。指令:生对字词、作者、背景已有一定了解,不再深入交流,现初读初步感知课文。1.听录音朗读或师范读。2.学生齐读,注意读慢些,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初步感知作者心灵的搏动和作品描述的美景。1.听录音或听范读,进一步注音2.学生齐读18分钟本文约2100字,朗诵速度220字/分钟,约需910分钟。三、解读与品评(一)默读课文,整理“研练”三题中第一、二题预习。(一)指令:1.默读课文,完成表格,看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圈点勾画、品味3.4自然段描写中“五官开放”的句子,看其如何达到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效果,并体会作者深沉细腻的感受和情思。从哪些句段中体察到“悲凉”,如何看待“悲凉”?(二)巡查全班,选3生上台板书(三)总结,明确:作者细致观察,抓住平常的特征性景物,描写中“五官开放”,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对秋的欣赏、赞美和眷恋,“悲凉”中的历史沧桑感,个人的际遇的感伤、悲天悯人的情怀。1.全体:生默读文,填表,交流,增补,形成每一个人较完整、较到位的书面答案。2.典型:3生上台板书以上三题 各一题1.一表见后2.圈点勾画的词句:听觉:“驯鸽的飞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视觉:“碧绿天色”、“一丝丝日光”、“牵牛花的蓝朵”触觉:“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嗅觉:“气味也没有”3、4段,落蕊铺得满地,“扫街的在树影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如何看待?4.如何看待?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感叹秋天,人类皆然。作者乃饱学之士,投入文学革命的洪流,个人生活多坎坷,感慨更不同一般。不只停留于单纯的悲哀,积极心态,也看到秋的收获,秋的美景,秋的深沉与幽远。14分钟是必做题,要求生咬文嚼字,既快又准寻找信息点,准确解读,不要望文生义,人云亦云。故求学生板书,其它人补充更正。四、朗读311自然段,力求美读。朗读312自然段,力求美读,力求身临其境,读出作者所描绘的故都秋天景物、人物的特点以及清、静、悲凉的情调,力求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生齐美读较好地处理节奏、语调、感情,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6分钟五、布置作业指令:1.日记内容,写家乡的秋2.完善“研练”第三题以备下节交流抓住特征性景物,白描勾勒,有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有个人的主观感受。3分钟第二课时活动项目和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预设生成或参考答案活动时间设计理由、简录或反思一、交流日记,全体美读311自然段指令:组内4人交流日记,主要看有没有写(30秒钟);全体美读211描写秋天的段落,力求读出故都秋天的清、静、悲凉。交流日记,写了即可全体美读211较好地处理节奏、语调、感情,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读出清、静、悲凉。8分钟日记写作是长作业,是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须长抓不懈二、解读与品评(二)其它鉴赏要点扫描(一)指令:用5分钟从描写的对象、写作特点、主题呈现、遣词造句等各方面进一步鉴赏本文其它方面的美,随便说,点到为止。(二)巡查、指导,选 3人上台板书(三)总结,选1生主讲,明确其它几个要点(3分钟)。生读、思,独立形成自己的简要答案。1.描写的对象:不写故都的宫殿,一般景,平常百姓平民意识,人文精神,追求闲适2.写作特点:五官开放,描写细腻,主观感受的融入,情景交融对比(2、12、13)议论和抒情(12.13.14),思路开阔,文化底蕴深厚3.主题呈现:情景交融,情随景生,情随心生;人文厚重。10分钟照顾一般的教学问题,是开放性问题,不要死抠,故总结中放手让学生表现。三、生读1、2、12、13、14段指令:生读1、2、12、13、14段,着重鉴赏本文对比、议论抒情和排比句子运用的妙处。生齐读1.对比:江南秋北国秋(2、13)2.议论(12)直接抒情(14)3.排比:(13)“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3分钟四、个性美 读全文美读:能真正读出达夫先生的内心,读出我们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和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作家的心与心的交流,读出故都秋天的清静,读出故都秋天的收获,读出故都秋天给人的厚重的历史沧桑感,读出人事更替人生易老的忧伤,读出对祖国山河美丽大自然舍身相许至死不渝的热爱。个性化美读全文9分钟五、向同学介绍一篇写秋天的诗文1.指令:向同学介绍一篇写秋天的诗文。先写好(完善)你的稿子。应包括:读过哪些?最喜哪些?赏析最喜的一篇。提示:从选材、写法、主题、语言等方面或主要的某一二方面切入亦可。准备时间5分钟,以400左右字为宜。3.巡查、指导全班4.指令:用2分钟时间组内4人间交流,师巡查,决定全班交流对象。5.生选3生上台交流,每生2分钟,计6分钟。1.准备好自己的一份以备交流(5分钟)2.组内4同学间互相交流15分钟拓展延伸,可自由发挥。是新课程生成教学的亮点,要注意收集学生方面生成性的知识材料并组织好交流,以促进 效益倍增。二、关键问题之预设答案1.作者: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作家。1896.121945.9。出身 知识分子家庭。1911年始创作旧体诗。1913年赴日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立创造社。1928年加入太阳社。1930年发起成立“左翼”。1938年抵新家坡。1945年9月被日军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沉沦、蔦萝集迟桂花出奔。2.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选了哪些景物写出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院子静观(3)碧绿天色、驯鸽飞声、叶间漏下的日光、破壁部牵牛花的蓝朵、尖细且长的秋草清、静(是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落蕊轻扫(4)似花非花、声音没有、气味也无、极细极柔软 扫帚丝纹 细腻、清闲、落寞清、静、悲凉(“悲凉”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属达夫一人所有)秋蝉残声(5)衰弱残声、随处啼唱、嘶叫静、悲凉秋雨闲人(610)忽 咬、立、缓慢悠闲、微叹 一层秋雨一层凉清、凉、悠闲金秋金果(11)枣在叶中间 微黄(全盛);叶落枣红(清秋佳日Golden Days)清秋佳日 果实累累Golden Days3.从哪些句段中体察到悲凉,如何看待悲凉?第4自然段,落蕊铺得满地,“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如何看待悲凉?(12)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秋风秋雨愁杀人的自然之情,感叹时间老人的公正与无情,韶光易逝,人物不再。“悲凉”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属达夫一人所有。丰富的学识,丰富的人生阅历,面对故都秋景自然会生出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诸多而独特的感受,同时又不只停留于单纯的悲哀,心态仍然积极,也看到秋的收获,秋的美景,秋的深沉与幽远。4.本文描写的“五官开放”及效果。圈点勾画的词句:听觉:“驯鸽的飞声”(3)/“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4)。视觉:“碧绿天色”、“一丝丝日光”、“牵牛花的蓝朵”(3)。触觉:“感觉到十分的秋意”(3)/“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4)。嗅觉:“气味也没有”(4)。 效果: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效果,并融入作者深沉而细腻的感受和情思。5.其它鉴赏要点扫描。、描写的对象:不写故都的宫殿,一般景,平常百姓平民意识,人文精神,追求闲适。、写作特点:五官开放,描写细腻;主观感受的融入,情景交融;对比;议论和抒情,思路开阔,文化底蕴深厚。排比句子,使语文具整饬之美,又有音韵之美,抒情味浓厚。、主题呈现:情景交融,情随景生,情随心生;人文厚重。6.拓展延伸。题目:“我向同学荐一我喜欢的描写秋天的诗文”。有关诗文及关键句参考: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万类霜天竞自由”。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何其芳秋天名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推介例:我最喜欢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简要赏析: 天净沙秋思言简意丰、以少胜多。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全用白描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图景。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的画面。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作者的主观情感;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三、本文教学设计的理论思考新课程的出发点是改变教师欣赏文学作品和教师做数学题的极端,关键点是落实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亮点是生成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合作交流。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强调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语文学习实践性特点说到底是学生的听、说、读、写、想,在这里,“读”是接受文本信息的主要途径,是意义重构和新知识生成的基础;“想”和“写”的结合是意义重构和新知识生成的必经之路(从文本而言),是表达与交流的基础;听、说、写是彼此间交流互补的主要通道。素质表现的一种主要外在形式是习惯,主动学习、主动用语文的方法阅读和思考,写下些结合个人生活经验的书面文字,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目标,也是人生学习的最好的习惯和素质。基于以上,本文教学组织着重强调以下几点:1.以学生书面预习作业为基础平台展开进一步的交流学习。组织中强调学生预习,在书面语言呈现上以预习书面作业为基础,以丰富、完善预习书面作业为目标之一,并以此作为语文教学的常规和学生学习的通常形式,目的是充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宰、每天都有完成预习的责任(自责)感、交流助人(被助)的幸福(感恩)感、典型发言的成功感。强调学生书面预习又不完全依赖学生书面预习,互检不仅仅是硬梆梆的检查和斥责,增加交流和补充的环节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人文关怀,是一种合作学习,是学习上的一次升华。组织设计在每一个学习环节的引入、进入、收尾都强调学生的书面预习作业,使学生任何一个时候都不能忽略本文的学习目标,都处于检测自己目标到达度的自警自励状态。2.目标定位上大小结合、远近结合、内外结合。小的方面看,以课后“研练”为主,求一课“一”得,不求面面俱到的“满”。大的方面看,字词、作者、背景等对于一般阅读所必须的常规内容不放弃,但又不作重点要求。“其它鉴赏要点扫描”是本文鉴赏的重要补充,如此才能达到点面结合的效果,但也不求面面俱到。近的方面看,本课教学目标。远的方面看,日记写作和诵读等长期目标。内的方面看,课文目标要扣紧,以充分利用好教材。外的方面看,拓展性目标,如推荐我最喜欢的某诗文,允许有不同层次的表现。3.诵读为主。故都之秋是写景状物散文名篇,艺术构思精巧独特,语言优美隽永,表达了作者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