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2).doc_第1页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2).doc_第2页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2).doc_第3页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2).doc_第4页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信丰二中 肖青花一、 说教材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农业对国家的稳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本节课具有较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另外,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第二、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2、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及其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2)、利用图表分析法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两幅地理景观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 (2)、通过法国和西班牙两国农业区位差异的对比,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二、说教学方法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辅以比较法和图表分析法,力求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三、说学习方法本节课立足于学生活动和案例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主要采用活动讨论法,辅以对比法四、教学程序 教学纲要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用时事法以当前备受关注的“三农” 问题引入引导学生关心时事中的地理,并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体现课题的时代性二、讲授新课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区位的含义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等3、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的概念2、农业地域的形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42页中两幅地理景观图,引出区位的含义,并归纳出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用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对两幅地理景观图进行比较,层层设问,最后讨论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活动1:“世界水稻种植分布区域”首先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孟买、北京、罗马的地理位置然后指导学生观察三个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图,结合水稻的生长习性,得出气候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活动2:“江西泰和县千烟洲的立体农业”说明地形、土壤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运用案例教学法,利用“城市周边农业发展变化”,“海南岛大规模蔬菜栽培”等案例来说明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因素也会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通过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说明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但人类可通过经济技术条件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例如塑料大棚可以改变温度,修筑梯田可以改造地形用讲述法讲解农业地域的概念通过案例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从澳大利亚气温分布、降水分布、人口分布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观念训练学生有关气温和降水统计图的分析能力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主体性教学的思想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让学生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用地的结果,让学生学会协调人地关系,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三、巩固小结尝试让学生构建本节课框架结构加强本节知识联系,展示人地关系四、课后思考查找相关资料,思考影响三明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让学生了解家乡,建设家乡)五、板书设计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区位的含义2、农业区位的含义3、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4、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的概念2、农业地域的类型3、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六、相关练习1下列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中,全部是社会经济条件的是()A气候、地形、土壤、水源B市场、交通、政策、劳力C气候、市场、机械、水源D地形、土壤、交通、城市2下列关于农业区位条件的评价,不科学的是()A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B山地耕作不便,且不易水土保持,但适宜发展林业C我国东南丘陵广泛分布着酸性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等D由于农产品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园艺业和乳畜业的区位将不受交通 条件的制约3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是因为:修筑工程量大;梯田面积小;耕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以上选项正确的有()A BC D4、下列农业生产成果是通过对自然因素的改造而取得的是( )A城市农业的重点转向以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为主B通过改造地形,我国将小麦的种植高限发展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C通过大棚、玻璃温室,生产反季节蔬菜D农业在大范围内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5、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是指-,-。6、农业区位的选择,实质是-。7、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土壤,-;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有:市场,-,政策,-,劳动力等。8、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结构、-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9、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七、阅读材料 三明农业概况三明市地处福建省中西部,闽江流域上游,武夷山与戴云山脉之间,位于东经11622-11839,北纬2530-2707之间,东西宽230公里,南北长180多公里,辖12个县(市、区),东接福州市,南邻泉州市,西南连接龙岩市,北毗南平市,西北靠江西省。境内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565-1795毫米;气温适宜,年平均气温16.9-19.5;日照时间长,无霜期263-306天;四季分明,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三明市内有沙溪、金溪和尤溪三大流域,均为闽江支流,河流径流量达215.83亿立方米,人均水量是全国的3.55倍、全省的2.1倍。全市拥有可开发的水力资源170万千瓦,至2002年底已开发121.09万千瓦。三明市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总量占全省第二位,享有福建矿产聚宝盆之美称。全市森林面积2641万亩,森林覆盖率76.8,享有绿色宝库的美誉。 三明是福建省主要的农业产区、重要的粮经作物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全市已建成8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商品粮基地,年产杂交水稻种子800万公斤,约占全省的80%。三明是全国集体林区改革试验区、全国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唯一试点市,也是福建省的重点林区。 粮食、经作生产稳步发展 2004年全市完成粮食种植面积347万亩,总产126.28万吨。果树面积115万亩,产量62.2万吨,均居全省第二位,有26家果场、企业通过无公害产地及产品认证,控制面积29751亩。食用菌鲜品产量15.51万吨,建立了年食用菌产值超亿元的县2个,千万袋乡镇15个,百万袋村100多个等一批规模化,并逐步实现专业化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发展了一批食用菌加工企业。蔬菜面积122万亩,产量175.9万吨。茶叶面积17.8万亩,产量1.52万吨,均居全省第四位。全市先后有建宁、尤溪、沙县和永安4个县(市)共获得中国建莲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中国笋竹之乡、中国竹席之乡、中国金柑之乡5个中国特产之乡称号。 肉牛、肉羊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2004年末肉牛存栏12.84万头,出栏3.12万头,牛肉产量3111吨。已建成百头以上肉牛养殖场46个,已建冷配站90个,牧草种植面积8万亩,明溪宏宇牧业有限公司年屠宰加工3万头肉牛生产线已投入生产;山羊出栏17.77万只,山羊存栏18.48万只,羊肉产量达2439吨。已建成肉用山羊养殖基地20个,年饲养万只肉羊乡镇8个,已建立戴云山羊保护区和保种场,以及南江黄羊繁育基地、波尔山羊纯繁基地,现有种羊场8个,存栏种羊0.5万只。 淡水渔业呈现生机 三明淡水渔业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大中水面广阔,水质清新、水量大,是发展淡水渔业的良好载体,全市大中水面近20万亩,同时有近8万亩池塘,2004年水产品产量7.98万吨。养殖品种从传统的家鱼向名特优方向调整,仅鳗产量就达5968吨,虹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