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书-18618字-36页.doc

支承套零件的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4张CAD图纸、工艺卡片和说明书】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36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1555203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525.72K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17-08-11 上传人:俊****计 IP属地:江苏
30
积分
关 键 词:
支承 零件 加工 工艺 夹具 设计 cad 图纸 卡片 以及 说明书 仿单
资源描述:

 

摘  要
高效率、高精度加工是数控机床加工最主要特点之一。利用数控机床加工,其产品加工的质量一致性好,加工精度和效率均比普通机床高出很多,尤其在轮廓不规则、复杂的曲线或曲面、多工艺复合化加工和高精度要求的产品加工时,其优点是传统机床所无法比拟的。
本课题对异性体、复杂的曲线、多工艺复合化加工进行探索,设计出三种切实可行的工艺流程及工艺装备。本文通过分析支承套的结构特点和加工要求,制定了一套较合理的夹具设计,从而为保证该零件的加工精度将提供一种经济实用的工艺装备,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通过对各种定位夹紧装置的分析比较,选择并组合了一套既能够满足加工要求的,又比较简洁的装置,并对各工步进行数控编程。
关键词:数控加工   工艺流程   工艺装备   夹具设计

Abstract
High efficiency, high-precision machining is one of the dominant characteristic of CNC machining. Using CNC machining, the quality of their product processing consistency,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of processing much higher than general machine tools, especially in the outline of irregular, complex curves or surfaces, multi-technology composite processing and high-precision processing requirements When the advantage of the traditional tools can not match.
The subject of the anisotropic body, a complex curve, multi-composite processing technology to explore the design process, three kinds of practical and technical equi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upporting sets of processing requirements, developed a more reasonable fixture design, so as to ensure the machining accuracy will provide an economical and practical technique and equipment, have some practical value. Through a variety of positioning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clamping device, a combination of both selected and processe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and relatively simple device, and each step for NC programming.
Keywords: CNC machining   process   process equipment    fixture design

目 录
1 引言 5
2 数控加工技术概述 5
2.1  数控加工技术的发展 5
2.2  数控加工工艺的特点 6
2.3  数控机床与普通机床相比具有的优越性 7
3 夹具设计过程 8
3.1  设计夹具的目的 8
3.2  夹具的分类 9
3.3  专用夹具的组成 10
3.4  典型的定位元件 11
3.5  夹具中的夹紧机构 13
3.6  夹具的发展趋势 14
4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16
4.1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作用 16
4.2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程序 16
4.3  毛坯的选择 16
4.4  定位基准的选择 18
4.5  零件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 19
4.6  加工顺序的安排 20
4.7  本零件工艺流程及夹具设计 21
4.7.1  零件加工工艺分析 21
4.7.2  毛坯的选择 22
4.7.3  数控加工工艺分析及工序设计 24
5 夹具设计 27
结 论 30
致谢 31
参考文献 32
附录 33
1 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制造业也正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对机械产品的要求也日趋严格,特别是在加工精度方面。为了保证产品的精度要求,必须协调产品加工中的每一个方面,因为任一方面的误差累积起来,将对产品的精度产生间接的影响。制造业中尤其是机械制造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按照特定工艺,不论其生产规模如何,都需要种类繁多的工艺装备,而制造业产品的质量、生产率、成本无不与工艺装备有关。随着不规则形状零件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如何保证这类零件的加工精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效率、高精度加工是数控机床加工最主要特点之一。数控加工取代传统加工占据生产制造的主导地位已成为一种趋势,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的加工设备与先进的数控机床并存,是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大多数制造企业的设备现状。如何从工艺的角度根据各企业的设备现状、产品生产规模、零件结构形式与加工精度要求等方面来合理地进行产品工艺方案设计,充分发挥企业现有数控设备与传统设备的加工效率,使企业设备资源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需要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其中数控编程系统正向集成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2 数控加工技术概述
2.1 数控加工技术的发展
数控加工的发展趋势是高速和精密,另一个发展趋势是完整加工,即在一台机床上完成复杂零件的全部加工工序。
数控加工中的程序编制也随着数控机床的更新而改变。50年代,MIT设计了一种专门用于机械零件数控加工程序编制的语言,称为APT(Automatically Programmed Tool)。其后,APT几经发展,形成了诸如APTII、APTIII(立体切削用)、APT(算法改进,增加多坐标曲面加工编程功能)、APTAC(Advanced contouring)(增加切削数据库管理系统)和APT/SS(Sculptured Surface)(增加雕塑曲面加工编程功能)等先进版。
采用APT语言编制数控程序具有程序简练,走刀控制灵活等优点,使数控加工编程从面向机床指令的“汇编语言”级,上升到面向几何元素.APT仍有许多不便之处:采用语言定义零件几何形状,难以描述复杂的几何形状,缺乏几何直观性;缺少对零件形状、刀具运动轨迹的直观图形显示和刀具轨迹的验证手段;难以和CAD数据库和CAPP系统有效连接;不容易作到高度的自动化,集成化。针对APT语言的缺点,1978年,法国达索飞机公司开始开发集三维设计、分析、NC加工一体化的系统,称为CATIA。随后很快出现了像EUCLID,UGII,INTERGRAPH,Master C A M, Pro/Engineering及NPU/GNCP等系统,这些系统都有效的解决了几何造型、零件几何形状的显示,交互设计、修改及刀具轨迹生成,走刀过程的仿真显示、验证等问题,推动了CAD和CAM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到了80年代,在CAD/CAM一体化概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及并行工程(CE)的概念。目前,为了适应CIMS及CE发展的需要,数控编程系统正向集成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2.2  数控加工工艺的特点
数控加工工艺具有以下特点:
(1) 数控机床加工精度高。一般只需一次加工即能达到加工部位的精度,而不需分粗加工、精加工。
(2) 在数控机床上工件一次装夹,可以进行多个部位的加工,有时甚至可完成工件的全部加工内容。
(3) 由于刀具库或刀架上装有几把甚至更多的备用刀具,因此,在数控机床上加工工件时刀具的配置、安装与使用不需要中断加工过程,使加工过程连续。
(4) 根据数控机床加工时工件装夹特点与刀具配置、使用的特点区别于普通机床加工时的情况,工件的各部位的数控加工顺序可能与普通、机床上加工工件的顺序也有很大的区别。
此外根据数控机床高速、高效、高精度、高自动化等特点,数控加工还具有以下工艺特点:
1) 切削量用比普通机床大。
2) 工序相对集中。
3) 较多地使用自动换刀(ATC)。
4) 首件需试切削。
5) 工艺内容更具体更详细,工艺要求更严密更精确。
高效率、高精度加工是数控机床加工最主要特点之一。利用数控机床加工,其产品加工的质量一致性好,加工精度和效率均比普通机床高出很多,尤其是在轮廓不规则、复杂空间曲面、 多工艺复合化加工和高精度要求的产品加工时,其优点是传统机床所无法比拟的。数控加工另一个特点是产品装夹定位灵活,同一产品零件可能有多种加工方案。然而正是其灵活性和高精度要求对其高效应用带来了的局限性,如存在数控程序的编制、刀具工装夹具的准备周期长等不利因素。数控工艺的合理性与高质量数控程序的快速编制是限制数控加工的瓶颈问题之一。数控加工的成本相对较高也是制约其广泛应用的一个因素。数控加工对技术人员的水平要求相当高,数控工艺和程序的质量是保证产品加工质量合格最主要和最关键的因素。数控加工时,产品的质量完全靠数控工艺和数控程序来保证。产品加工的具体细节在进行工艺设计和程序编制时必须全面考虑,只有设计正确才能保证产品加工的质量要求。在数控加工朝高速、超高速和复合化加工方向发展的趋势下,对技术人员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内容简介:
1 毕业设计说明书 级 类 专业 课 题: 支承套零件的专用夹具 姓 名: 指导老师: 2007年 04 月 05日 2 毕 业 设 计 任 务 书 课题: 支承套零件的专用夹具 图面工作量 : 工件零件图 4 张 总图部分 : 铣夹具装配图 1 张 夹具零件部 分: 铣夹具夹具体零件图 1 张 原始资料 : 支承套零件 样一张 设计、计算说明书 5000 字以上 3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夹具的研究背景和发展趋势、课题的作用和意义、夹具的组成以及铣床夹具的结构特点,通过对参考文献进详细的分析,阐述了定位方案的选择、夹紧方案的确定、夹具体与定位键、夹具总图上的尺寸、公差和技术要求以及加工精度分析。 关键词 定位,夹紧,铣夹具 4 目 录 1 课题介绍 . 4 题背景及发展趋势 . 5 题的作用与意义 . 7 具的组成 . 9 床夹具的结构特点 . 11 题的任务 . 11 2 铣床夹具设计 . 14 位方案 . 14 紧方案 . 15 具体与定位键 . 15 具总图上的尺寸、公差和技术要求 . 16 工精度分析 . 16 3 小结 . 22 参考文献 . 23 课题介绍 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用来固定加工对象,使其占有正确的位置,以便接受施工,检测的装置都可统称为“夹具”。广义地说,夹具是一种保证产品质量并便利和加速工艺过程的一种工艺装备。夹具以其数量和在生产中的地位来说,“机床夹具”最重要。机床夹具为机床5 的一种辅助设备,用它来准确地确定工件与刀具的相对位置,即将工件定位及夹紧,以完成加工所需要的相对运动。所以机床夹具是用以使工件定位和夹紧的附加装置。 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要求有保证工件的加工精度,提高生 产率,工艺性好,使用性好,经济性好。 题背景及发展趋势 夹具从产生到现在,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表现在夹具与人的结合上,这是夹具主要是作为人的单纯的辅助工具,是加工过程加速和趋于完善;第二阶段,夹具成为人与机床之间的桥梁,夹具的机能发生变化,它主要用于工件的定位和夹紧。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夹具与操作人员改进工作及机床性能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对夹具引起了重视;第三阶段表现为夹具与机床的结合,夹具作为机床的一部分,成为机械加工中不可缺少的工艺装备 在机械制造业中,为了适应新品种不断发展的要求 ,夹具设计有朝着下列方向发展的趋势: 1. 发展通用夹具新品种 通用夹具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夹具,发展通用夹具以代替某些专用夹具。内容包括以下: 1) 发展高精度通用夹具 2) 广泛采用高效率通用夹具 3) 发展适用于各种类型零件工艺特征的专用夹具 2. 发展调整式夹具 6 调整式夹具经过部分零件的更换和重新调整组合,即可适应不同工件的加工。适用程度介于通用和专用之间。主要有两种类型: 1) 通用可调式夹具 2) 调整式夹具 3. 推广和发展组合夹具及拼拆夹具 1) 组合夹具 组合夹具式有一套预先制好的各种不同形状、不同规格尺寸、具有互换性和耐磨性的标准元件与合件所组成。 2) 拼拆夹具 与组合夹具有相同之处,有一系列可多次利用的标准零件与基础零件,但又采用了部分具有一定专用性的部件,其夹紧部件多采用液压传动装置。 4. 加强专用夹具的标准化和规格化 加强夹具元件的标准化和规格化,不但能加速生产准备周期,而且也可使夹具的生产由单件转为成批,降低夹具制造成本。因此,可节省劳动力,缩短生产准备周期。 5. 专用夹具中采用高精度、高效率的夹具 主要满足高生产率的加工要求,使之 有可能采用采用平行或平行先后的加工方法,采用多件的加工方法,以及尽可能缩短或重合辅助时间的方法来压缩单件工时,提高生产率。 6. 大力推广和使用机械化及自动化夹具 生产机械化及自动化是技术革命的中心内容,大力推广和使用机7 械化及自动化夹具以减少和消除繁重的体力劳动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问题。 7. 推广和发展扩大机床性能的夹具 具体的有仿形装置、机床改装用的各类夹具 8. 采用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来设计和制造夹具 实践证明,采用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来设计和制造夹具,能满足机械加工中的定位要求,并简化制造工艺, 缩短了生产周期,并能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 题的作用与意义 由于专用夹具可以按照工件加工的具体要求进行设计,故可事先采取措施来保证操作的安全。 对工件进行机械加工时,为了保证加工要求,首先要使工件相对刀具(或机床)有正确的位置,并使这个位置在加工过程中不因外力的影响而变动,为此,进行机械加工之前,先将工件装夹好。 工件的装夹方法有两种:一种使工件直接装夹在机床的工作台或花盘上;另一种使工件装夹在夹具上。 采用第一种方法装夹工件时,一般要先按图样要求在工件表面划线,划出加工表面的尺寸和位置,装夹时用划针或百分 表找正后再夹紧。这种方法不需专门装备,但效率低,一般用于单件或者小批生产。批量较大时,大都采用夹具装夹工件。 用夹具装夹工件有以下优点: 8 证加工精度,降低人工等级 零件的加工精度,包括尺寸精度,几何形状精度和表面相互位置精度三种。实用夹具的最大功用,是保证零件上加工表面的位置精度。例如,在摇臂钻床上使用钻夹具加工孔系时,可保证达到 中心距精度,而按划线找正加工时,仅能保证 且受到操作技术的影响,同批零件的质量也不稳定。 当工件的形状复杂及精度要求高时,往往不易或不 能依靠通用机床及其附件来达到加工要求,因此需要采用专用夹具 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加工成本 使用夹具后,免除了每件都要找正、对刀等时间,加速工件的装卸,从而大大减少了有关工件安装的辅助时间。特别对那些机动时间较短而辅助时间长的中小件加工意义更大。此外,用夹具安装还容易实现多件加工、多工位加工、可进一步缩短辅助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大机床工艺范围 工件的结构形状时各式各样的,现在对精度和生产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某些情况下,原有机床难以适应。为解决这一困难,往往采用专用夹具以扩大机床的适用范围,实现“一机多 用”。例如在机床上使用镗夹具,就可以代替镗床来做镗孔工作,解决缺乏设备的困难 9 变原机床的用途,扩大机床适用范围 在产品更换时,工厂现有的机床设备,有时往往不能适应新产品的要求。为此,可以采用夹具来改变机床的用途 轻操作的劳动强度,做到安全生产 由于夹具中可以采用扩力机构来减小操作的原始力,而且有时还可以采用各种机动夹紧装置,故可使操作省力,减轻劳动强度。由于专用夹具可以按照工件加工的具体要求进行设计,故可事先采取措施来保证操作的安全。 具的组成 根据夹具元件在结构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各种夹具元件分为下列几种: 10 度装置 用于改变工件与刀具相对位置以获得多个工位的一种装置,可作为某些夹具的一部分。 具本体 用来连接夹具上的所有各种元件和装置成为一个夹具整体。 模装置 它是作为用来加工型面的一种特殊装置。 力装置 在非手动夹具中,作为产生动力的部分,如气缸,油缸,电磁装置等。 他件 包括与机床连接用的零件,各种连接件,特殊元件及其它辅助装置等。 度装置 用于改变工件与刀具相对位置以获得多个工位的一种装置,可作为某些夹具的一部分。 具本体 用来连接夹具上的所有各种元件和装置成为一个夹具整体。 模装置 它是作为用来加工型面的一种特殊装置。 力装置 在非手动夹具中,作为产生动力的部分,如气缸,油缸,电磁装置等。 但是并非所有夹具都包括上述各类元件,然而其中定位元件,夹紧装置和夹具体本体则是每一夹具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1 床夹具的结构特点 铣床夹具主要用于加工零件上的平面、凹槽、花键及各种成型面。铣削加工的切削用量和切削力一般较大,切削力的大小和方向也是变化的,而且又是断续切削,因而,加工时的冲击和振动也较严重。所以设计这类夹具时,要特别注意工件定位稳定性和夹紧可靠性;夹紧装置要 能产生足够的夹紧力,手动夹紧时要有良好的自锁性能,夹具上个组成元件的强度和刚度要高。为此,要求铣床夹具得结构比较粗壮低矮,以降低夹具重心,增加刚度、强度,铣削得切屑较多,夹具上应有足够得排屑空间,以尽量避免切屑堆积在定位支承面上。因此,定位支承面应高出周围的平面,而且在夹具体内尽可能做出便于清除切屑和排出冷却液的出口。 粗铣时振动较大,不宜采用偏心夹紧,因为振动时偏心夹紧容易松开。 在侧面夹紧工作(如加工薄而大的平面)时,压板的着力点应低于工件侧面的定位支承点,并使夹紧力有一垂直分力,将工件压向主要定位支承 面,以避免工件向上抬起;对于毛坯件,压板与工件接触处应开有尖齿纹,以增大摩擦系数。 题的任务 课题来源:支承套零件的专用夹具 图 1为 支承套零件 图,工件的材料为 45 钢,大批量生产。 简介: 12 在支承套长度方向,选择左端面为定位基准,以保证 171 +00。 5,设计一专用夹具。 图 1承套零件 1 6 设计工艺 1 6 1 选择加工方法 由于毛呸为棒料,因此所有孔都是在实体上加工,为防止钻偏,需先用中心孔钻钻孔正孔,然后再钻孔。孔 35 2 60 的孔,根据孔径精度,孔深尺寸和孔底平面要求,用铣削方法同时完成孔壁和孔底平面的加工。各加工表面选择的加工方案如下: 2 钻中心孔 钻孔 扩孔 铰孔 35 钻中心孔 钻孔 粗镗 半精镗 铰孔 60 孔 粗铣 精铣 2 钻中心孔 钻孔 13 2 忽孔(在 11 底孔上) 26H 螺孔 钻中心孔 钻底孔 孔端倒角 攻螺纹 1 6 2 确定加 工顺序 为减少变换工位的辅助时间和工作台分度误差的影响,各个工位上的加工表面在工作台一次分度下按先粗后精的原则加工完毕。具体的加工顺序是:第一工位( ):钻 352心孔 钻35 钻 2 忽 2 粗镗 35 粗铣、精铣 60 半精镗 35 钻 26H 螺纹中心孔 钻26H 螺纹底孔 26H 螺纹孔端角 攻 26H 螺纹 铰 35;第 2 工位( ):钻 2心孔 钻 2 扩 2 铰 2。 14 2 铣床夹具设计 位方案 首先按照基准重合原则考虑选择定位基准。由于 35、 60孔、 2及 2的设计基准均为 100圆中心线,所以选择 100孔 100用 V 形块做定位元件。支承套长度方向的定位基准,若选右端面定位,对 17 孔深 11 不重合误差,精度不能保证(因工序尺寸 80 公差为 故选左端面定位。在装夹时应 使工件上平面在夹具中保持垂直,以消除转动自由度。 方案:工件以 f 外圆在 在压板的作用力下以 位 基准 ,端面 加二个压盖以 支承套 的 左端面定位 ,如图 2示。 图 2位方案 15 紧方案 根据夹紧力的方向应朝向主要限位面和作用点应落在定位元件的支承范围内的原则,如 夹紧力的作用线应落在区域内( 夹紧力与垂直方向的夹角应尽量小,以保证夹紧稳定可靠。铰链压板的两个弧形面的曲率半径应大于工件的最大半径。 具体与定位键 为保证夹具在工作台上安装 稳定,原则确定其宽度,并在两端设置耳座,以便固定。 如图 具体 如图 具体 为了保证 侧面 的 二个圆孔平行 度 的 要求,夹具体 压板 应 具有可调节性 , 压板面应当 与 V 形块的 侧面 平行。为减少夹具的安装误差,宜采用有 可调节螺母 。 16 具总图上的尺寸、公差和技术要求 1. 夹具最大轮廓尺寸为 181225150 2. 影响工件定位精度的尺寸和公差为 压板是否与 V 型块侧面平行,用可调节螺母来控制其精度。 3. 影响夹具在机床上安装精度的尺寸和公差为定位键与铣床 工作台U 形槽的配合尺寸 18 h 8( T 形槽为 18 工精度分析 在 支承套零件 工序中,侧面对 二个 715H 轴线的平行度要求较高,应进行精度分析,其它加工要求未注公差或公差 不是在本夹具中进行精度分析 。 键槽侧面对 715H 轴线的平行度的加工误差 D 由于 V 形块 形面,它们的相互位置误差极小,可视为一长 V 形块,所以 D =0。 17 A 定位键的位置所示 z 影响平行度的制造误差是 I 工位 V 形块设计心轴轴线与定位键侧面 B 的平行度( 以, z= 18 表 5 2 顶尖套铣双槽夹具的加工误差 加加工要求 代 号 平行度 D A Z 0 9 2 钻削力计算: 所加工的 支承套 零件的材料为 采用硬质合金刀具 200 钻削连线表上查得钻削的深度 f 连线,确定t。其中, 1/切削深度 表 知,钻孔时, 据表 明,切削深度,当工件的加工直径较大及需转位或两次安装时,则取较大值,加工直径较小及要求较高的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洁度是,则取较小值,所以,由于夹具所要加工的工件的直径较小且是在一次装夹中完成的,取较小值 削深度表 工序名称 切削深度(直径上) 孔 粗加工 精加工 铰孔 粗加工 精加工 ( 1) 进给量 f 的确定:根据精镗、硬质合金刀具及 45 材料的工件,查表 得进给量 f= f=r。 20 表 孔时的进给量 f 工序名称 刀具名称 材料 进给量 r 钻孔 硬质合金 铸铁 =级: 合金 接切削深度 f 连线,交 点值为 根据工件材料、刀具材料和几何参数的不同,对 乘以修正系数 其中, 因为工件是 45 材料,其硬度为 50150以为了保证加工的安全性,取最大值 150 21 表 正系数与工件材料的关系 工件材料硬度 40 160 具主偏角 0 尖圆弧半径 修正系数与工件材料的关系 工件材料硬度 40 160 具主偏角 0 表 : 以,最终 2 ,最终的切削力为轴向 向 夹紧力与钻削力的比较:由计算得知,夹紧力大于钻削力,所以所设计的夹具所使用的螺旋夹紧机构的拧紧螺丝是适用的,达到了夹紧的作用,使工件在加工时不会移位,保证了加工的精度。 小结 通过做这次小设计,更深刻地了解了夹具方面的知识。而所设计的铣床夹具,在够满足精度要求下,由于一次走刀过程能有两个工步,大大提高了效率。另外,工件的夹紧采用液压弹簧装置,装夹稳定拆卸 迅速。不过感觉还有不尽理想的地方,比如工件从第一工位到第二工位时要换向翻转。而且工位二的安装要考虑到定位销与键槽的正确定位,这个过程相对效率不高。 从总的看,本铣床夹具能够满足要求,达到了设计要求 23 参考文献 1 徐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 张普礼 东南大学出版社, 3 刘守勇等 机械工业出版社, 4 徐发仁 重庆大学出版社, 5 白成轩 机械工 业出版社, 6 韦彦成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1 7 柯明扬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 1995 8 武良臣 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3 9融亦鸣 机械出版社, 2002 翻译 金陵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附录 1 外文译文 数控技术和装备发展趋势及对策 机械论文 装备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水平和现代化程度,数控技术及装备是发展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和尖端工业(如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产业)的使能技术和最基本的装备。马克思曾经说过 “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 。制造技术和装备就是人类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而数控技术又是当今先进制造技术和装备最核心的技术。当今世界各国制造业广泛采用数控技术,以提高制造能力和水 平,提高对动态多变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此外世界上各工业发达国家还将数控技术及数控装备列为国家的战略物资,不仅采取重大措施来发展自己的数控技术及其产业,而且在 “ 高精尖 ” 数控关键技术和装备方面对我国实行封锁和限制政策。总之,大力发展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重要途径。 数控技术是用数字信息对机械运动和工作过程进行控制的技术,数控装备是以数控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传统制造产业和新兴制造业的渗透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即所谓的数字化装备,其技术 范围覆盖很多领域: (1)机械制造技术; (2)信息处理、加工、传输技术; (3)自动控制技术; (4)伺服驱动技术; (5)传感器技术; (6)软件技术等。 1 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数控技术的应用不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制造业成为工业化的象征,而且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他对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 车、轻工、医疗等)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行业所需装备的数字化已是现代发展的大趋势。从目前世界上数控技术及其装备发展的趋势来 看,其主要研究热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4。 1 1 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及装备的新趋势 效率、质量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主体。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可极大地提高效率,翻译 金陵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缩短生产周期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为此日本先端技术研究会将其列为 5 大现代制造技术之一,国际生产工程学会( 其确定为 21 世纪的中心研究方向之一。 在轿车工业领域,年产 30 万辆的生产节拍是 40 秒 /辆,而且多品种加工是轿车装备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在航空和宇航工业领域,其加工的零部件多为薄壁和薄筋,刚度很 差,材料为铝或铝合金,只有在高切削速度和切削力很小的情况下,才能对这些筋、壁进行加工。近来采用大型整体铝合金坯料 “ 掏空 ” 的方法来制造机翼、机身等大型零件来替代多个零件通过众多的铆钉、螺钉和其他联结方式拼装,使构件的强度、刚度和可靠性得到提高。这些都对加工装备提出了高速、高精和高柔性的要求。 从 会情况来看,高速加工中心进给速度可达 80m/至更高,空运行速度可达 100m/右。目前世界上许多汽车厂,包括我国的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已经采用以高速加工中心组成的生产线部分替代组合 机床。美国 司的 床进给速度最大达 60m/速为 100m/速度达 2g,主轴转速已达 60 000r/工一薄壁飞机零件,只用 30同样的零件在一般高速铣床加工需 3h,在普通铣床加工需 8h;德国 司的双主轴车床的主轴速度及加速度分别达 12*!000r/ 1g。 在加工精度方面,近 10 年来,普通级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已由 10m 提高到5m ,精密级加工中心则从 3 5m ,提高到 1 并且超精密加工精度已开始进入纳米级 (。 在可靠性方面,国外数控装置的 已达 6 000h 以上,伺服系统的 0000h 以上,表现出非常高的可靠性。 为了实现高速、高精加工,与之配套的功能部件如电主轴、直线电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 轴联动加工和复合加工机床快速发展 采用 5 轴联动对三维曲面零件的加工,可用刀具最佳几何形状进行切削,不仅光洁度高,而且效率也大幅度提高。一般认为, 1 台 5 轴联动机床的效率可以等于 2 台3 轴联动机床,特别是使用立方氮化硼等超硬材料铣刀进行高 速铣削淬硬钢零件时, 5轴联动加工可比 3 轴联动加工发挥更高的效益。但过去因 5 轴联动数控系统、主机结构复杂等原因,其价格要比 3 轴联动数控机床高出数倍,加之编程技术难度较大,制约了5 轴联动机床的发展。 当前由于电主轴的出现,使得实现 5 轴联动加工的复合主轴头结构大为简化,其制造难度和成本大幅度降低,数控系统的价格差距缩小。因此促进了复合主轴头类型5 轴联动机床和复合加工机床(含 5 面加工机床)的发展。 翻译 金陵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在 会上,新日本工机的 5 面加工机床采用复合主轴头,可实现 4 个垂直平面的加工和任意角度的加 工,使得 5 面加工和 5 轴加工可在同一台机床上实现,还可实现倾斜面和倒锥孔的加工。德国 司展出 列加工中心,可在一次装夹下 5 面加工和 5 轴联动加工,可由 统控制或 接或间接控制。 能化、开放式、网络化成为当代数控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 。 21世纪的数控装备将是具有一定智能化的系统,智能化的内容包括在数控系统中的各个方面:为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方面的智能化,如加工过程的自适应控制,工艺参数自动生成;为提高驱动性能及使用连接方便的智能化,如前馈控制 、电机参数的自适应运算、自动识别负载自动选定模型、自整定等;简化编程、简化操作方面的智能化,如智能化的自动编程、智能化的人机界面等;还有智能诊断、智能监控方面的内容、方便系统的诊断及维修等。 为解决传统的数控系统封闭性和数控应用软件的产业化生产存在的问题。目前许多国家对开放式数控系统进行研究,如美国的 来的工作站 / 机器控制 )、欧共体的 本的 国的 控系统开放化已经成为数控系统的未来之路。所谓开放式数控系统就是数控系统的开发可以在统一的运行平台上,面向机床厂家 和最终用户,通过改变、增加或剪裁结构对象(数控功能),形成系列化,并可方便地将用户的特殊应用和技术诀窍集成到控制系统中,快速实现不同品种、不同档次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名牌产品。目前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体系结构规范、通信规范、配置规范、运行平台、数控系统功能库以及数控系统功能软件开发工具等是当前研究的核心。 网络化数控装备是近两年国际著名机床博览会的一个新亮点。数控装备的网络化将极大地满足生产线、制造系统、制造企业对信息集成的需求,也是实现新的制造模式如敏捷制造、虚拟企业、全球制造的基础单 元。国内外一些著名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制造公司都在近两年推出了相关的新概念和样机,如在 本山崎马扎克( 司展出的 “(智能生产控制中心,简称 日本大隈( 床公司展出 “(信息技术广场,简称 ;德国西门子 (司展出的开放制造环境,简称 ,反映了数控机床加工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视新技术标准、规范的建立 于数控系统设计开发规范 如前所述,开放式数控系统有更好的通用性、柔性、适应性、扩展性,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等国纷纷实施战略发展计划,并进行开放式体系结构数控系统规范 (研究和制定,世界 3 个最大的经济体在短期内进行了几乎相同的科学计划和规范的制定,预示了数控技术的一个新的变革时期的来临。我国在 2000 年也开始进行中国的 控系统的规范框架的研究和制定。 翻译 金陵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于数控标准 数控标准是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一种趋势。数控技术诞生后的 50 年间的信息交换都是基于 准, 即采用 G, M 代码描述如何( 工,其本质特征是面向加工过程,显然,他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数控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为此,国际上正在研究和制定一种新的 统标准 其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依赖于具体系统的中性机制,能够描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统一数据模型,从而实现整个制造过程,乃至各个工业领域产品信息的标准化。 出现可能是数控技术领域的一次革命,对于数控技术的发展乃至整个制造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 出一种崭新的制造理念,传统的制造理 念中, 工程序都集中在单个计算机上。而在新标准下, 序可以分散在互联网上,这正是数控技术开放式、网络化发展的方向。其次, 控系统还可大大减少加工图纸(约 75)、加工程序编制时间(约 35)和加工时间(约 50)。 目前,欧美国家非常重视 研究,欧洲发起了 划(参加这项计划的有来自欧洲和日本的 20 个户、厂商和学术机构。美国的 司是全球范围内制造业数 据交换软件的开发者,他已经开发了用作数控机床加工信息交换的超级模型(其目标是用统一的规范描述所有加工过程。目前这种新的数据交换格式已经在配备了 2 对我国数控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基本估计 我国数控技术起步于 1958 年,近 50 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 3 个阶段:第一阶段从 1958 年到 1979 年,即封闭式发展阶段。在此阶段,由于国外的技术封锁和我国的基础条件的限制,数控技术的发展较为缓慢。第二阶段是 在国家的 “ 六五 ” 、 “ 七五 ” 期间以及 “ 八五 ” 的前期,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初步建立起国产化体系阶段。在此阶段,由于改革开放和国家的重视,以及研究开发环境和国际环境的改善,我国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在产品的国产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第三阶段是在国家的 “ 八五 ” 的后期和 “ 九五 ” 期间,即实施产业化的研究,进入市场竞争阶段。在此阶段,我国国产数控装备的产业化取得了实质性进步。在 “ 九五 ” 末期,国产数控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 50,配国产数控系统(普及型)也达到了 10。 纵观我国数控技术近 50 年的发展历程, 特别是经过 4 个 5 年计划的攻关,总体来看取得了以下成绩。 本掌握了现代数控技术。我国现在已基本掌握了从数控系统、伺服驱动、数控主机、专机及其配套件的基础技术,其中大部分技术翻译 金陵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已具备进行商品化开发的基础,部分技术已商品化、产业化。 攻关成果和部分技术商品化的基础上,建立了诸如华中数控、航天数控等具有批量生产能力的数控系统生产厂。兰州电机厂、华中数控等一批伺服系统和伺服电机生产厂以及北京第一机床厂、济南第一机床厂等若干数控主机生产厂。这些 生产厂基本形成了我国的数控产业基地。 发、管理人才的基本队伍。 虽然在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端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尤其是在产业化方面的技术水平现状与我国的现实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虽然从纵向看我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横向比(与国外对比)不仅技术水平有差距,在某些方面发展速度也有差距,即一些高精尖的数控装备的技术水平差距有扩大趋势。从国际上来看,对我国数控技术水平和产业化水平估计大致如下。 国 外先进水平大约落后 10 15 年,在高精尖技术方面则更大。 场占有率低,品种覆盖率小,还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功能部件专业化生产水平及成套能力较低;外观质量相对差;可靠性不高,商品化程度不足;国产数控系统尚未建立自己的品牌效应,用户信心不足。 竞争前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工程化能力较弱;数控技术应用领域拓展力度不强;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滞后。 分析存在上述差距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国产数控产业进程艰巨性、复 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认识不足;对市场的不规范、国外的封锁加扼杀、体制等困难估计不足;对我国数控技术应用水平及能力分析不够。 技术的角度关注数控产业化问题的时候多,从系统的、产业链的角度综合考虑数控产业化问题的时候少;没有建立完整的高质量的配套体系、完善的培训、服务网络等支撑体系。 良机制造成人才流失,又制约了技术及技术路线创新、产品创新,且制约了规划的有效实施,往往规划理想,实施困难。 业在技术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的工程化能 力不强。机床标准落后,水平较低,数控系统新标准研究不够。 3 对我国数控技术和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翻译 金陵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略考虑 我国是制造大国,在世界产业转移中要尽量接受前端而不是后端的转移,即要掌握先进制造核心技术,否则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制造业将进一步 “ 空芯 ” 。我们以资源、环境、市场为代价,交换得到的可能仅仅是世界新经济格局中的国际 “ 加工中心 ” 和 “ 组装中心 ” ,而非掌握核心技术的制造中心的地位,这样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进程。 我们应站在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来重 视数控技术和产业问题,首先从社会安全看,因为制造业是我国就业人口最多的行业,制造业发展不仅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还可缓解我国就业的压力,保障社会的稳定;其次从国防安全看,西方发达国家把高精尖数控产品都列为国家的战略物质,对我国实现禁运和限制, “ 东芝事件 ” 和 “ 考克斯报告 ” 就是最好的例证。 展策略 从我国基本国情的角度出发,以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我国制造装备业综合竞争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为目标,用系统的方法,选择能够主导 21 世纪初期我国制造装备业发展升级的关 键技术以及支持产业化发展的支撑技术、配套技术作为研究开发的内容,实现制造装备业的跨跃式发展。 强调市场需求为导向,即以数控终端产品为主,以整机(如量大面广的数控车床、铣床、高速高精高性能数控机床、典型数字化机械、重点行业关键设备等)带动数控产业的发展。重点解决数控系统和相关功能部件(数字化伺服系统与电机、高速电主轴系统和新型装备的附件等)的可靠性和生产规模问题。没有规模就不会有高可靠性的产品;没有规模就不会有价格低廉而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当然,没有规模中国的数控装备最终难以有出头之日。 在高精 尖装备研发方面,要强调产、学、研以及最终用户的紧密结合,以 “ 做得出、用得上、卖得掉 ” 为目标,按国家意志实施攻关,以解决国家之急需。 在竞争前数控技术方面,强调创新,强调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为我国数控产业、装备制造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 行业发展部 礼 J 2001(3): 18 2 梁训王宣 ,周延佑 J 001(3): 21翻译 金陵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3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 数控系统分会 礼 J 2001(5): 13 4 杨学桐,李冬茹,何文立,等 ?距世纪数控机床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M 家机械工业局, 2000 附录 2 外文原文 he so on of in in of of is is of to In in as to to In as of 翻译 金陵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is on to is as s of to (1) (2) (3) (4) (5) (6) so 1 of ot to he to s so 14. 1.1 he of as of is 1st In 00,000 0/s, is of In is or in to on to so on to to to to be to 0m/00m/At in s by s 0m/00m/g, 0 000r/a 0译 金陵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3h in h in s 2*! 000r/ 1g。 In in 0 0m m, of 5 m, m, to a In 000h, 0000h, In to it to on is 1 5 be 3 so on on 5 a so on to be as a of to is at on in an by NC AM or 1.3 1st be in In to In to 译 金陵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so to so In to At to S so of is in or s in At as as so on is is a to be in 1.4 s a so S, in on 工艺过程卡 金陵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加工工艺过程: 工步 工步内容 刀具 辅具 切削用量 规格种类 S F 1 2 钻 352心钻 3 200 40 3 钻 351 柄麻花钻 31 50 30 4 钻 21 孔 柄麻花钻 11 00 70 5 忽 27 柄埋头钻 1750 15 6 粗镗 354 镗刀 34 00 30 7 粗铣 05 合金立铣刀 32T 00 70 8 精铣 6006 合金立铣刀 32T 00 45 9 半精镗 07 镗刀 50 35 10 钻 2 11 钻 2 柄麻花钻 5 50 35 12 2 500 20 13 攻 2用丝锥 ,中锥00 100 14 铰 35式铰刀 3500 50 15 16 在 35 专用工艺堵 29 17 18 钻 25 19 钻 254 柄麻花钻 14 50 60 20 扩 2512 锥柄端刃扩孔钻 00 40 21 铰 25柄长刃铰刀 1500 60 毕 业 设 计(论 文) 开 题 报 告 学生姓名: 学 号: 所在学院: 专 业: 设计 (论文 )题目: 套类零件加工工艺编程及夹具设计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所在专业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文献综述”应按论文的格式成文,并直接书写(或打印)在本开题报告第一栏目内,学生写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应不少于 10 篇(不包括辞典、手册); 4 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 7408 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 2004 年 4 月 26日”或“ 2004 5、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字体请按宋体、小四号书写,行间距 。 毕 业 设 计(论 文)开 题 报 告 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 800 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利用数控 机床加工,其产品加工的质量一致性好,加工精度和效率均比普通机床高出很多,尤其是在轮廓不规则、复杂的曲线或曲面、多工艺 及 复合化加工和高精度要求的 产品加工时,其优点是传统机床所无法比拟的。本课题对异型体、 多工艺复合化加工进行探索,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工艺流程及工艺装备。我设计的是套类零件加工工艺编程及夹具设计,其中涉及了套类零件加工中刀具、量具、毛坯、定位基准等的选择。设计图为 1 张零件图 1 张夹具装配图。 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制造业也正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对机械产品的要求也日趋严格,特别是在加工精度方面。为了保证产品的 精度要求,必须协调产品加工中的每一个方面,因为任一方面的误差累积起来,将对产品的精度产生间接的影响。 制造业中尤其是机械制造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按照特定工艺,不论其生产规模如何,都需要种类繁多的工艺装备,而制造业产品的质量、生产率、成本无不与工艺装备有关。 随着不规则形状零件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如何保证这类零件的加工精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效率、高精度加工是数控机床加工最主要特点之一。数控加工取代传统加工占据生产制造的主导地位已成为一种趋势,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的加工设备与先进的数控机床并存,是目前乃至 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大多数制造企业的设备现状。如何从工艺的角度根据各企业的设备现状、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支承套零件的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4张CAD图纸、工艺卡片和说明书】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1555203.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