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二外翻译硕士培养方案.doc_第1页
北二外翻译硕士培养方案.doc_第2页
北二外翻译硕士培养方案.doc_第3页
北二外翻译硕士培养方案.doc_第4页
北二外翻译硕士培养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英汉笔译方向研究生培养方案翻译学院一、学科概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对高层次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同时对专业学科的实践性、应用性、专业化要求更为紧迫。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批准开办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职业指向性明确,即培养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及国家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需要,具备熟练的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领域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该专业学位强调培训高水平专业技能和高度的职业道德,综合培养学生独立承担专业领域翻译工作的能力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教学大纲设定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二、研究方向本学科现阶段在翻译学院开设英汉笔译1个方向。三、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实现弹性学制,可以脱产学习,也可以半脱产或不脱产学习。全脱产学制为两年;半脱产或不脱产学习者视其修满学分与完成论文情况,最多不超过五年,最少不低于三年。本专业学位主要是课程学习,论文撰写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由翻译学院指派校内外导师进行指导并组织论文答辩。本方向将根据翻译实践的需要,按照高级笔译译员的知识结构要求,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目前国内所需的专业化高级笔译人才。毕业生要掌握翻译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宽广的知识面,能够独立地、高质量地从事笔译工作并在一两个专业领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专业翻译水平达到人事部翻译资格考试二级的笔译标准。四、业务要求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积极为国家社会经济建设服务;2.具备扎实的汉英双语语言功底、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跨文化交际意识;3.掌握笔译的基本技巧,具备从事笔译工作的职业素质;4.掌握笔译基本理论,了解翻译研究的发展动态,掌握一定的翻译研究方法;5.具有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理论方法解决翻译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6.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第二外国语;7.毕业后能够承担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高级笔译工作。五、学分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英汉笔译方向研究生课堂教学课程必须修满46学分,成绩合格方可毕业。1.公共必修课6学分,其中:政治理论 3学分中国语言文化 3学分2.公共选修课4学分,其中:第二外国语 2学分国际政治与经济 2学分3.专业必修课6学分,其中:翻译概论 2学分笔译理论与实践 2学分口译理论与实践 2学分4.方向必修课8学分,其中:非文学翻译 2学分文学翻译 2学分视译 2学分翻译批评与赏析 2学分5.方向选修课20学分 6.社会实践或教学实习(笔译实践不少于十万字)2学分 六、学位论文1. 学生须经论文资格审查合格后方可撰写论文。2. 学位论文:(1)写作时间:一个学期。(2)写作形式:项目(英语笔译):中外文本翻译,字数不少于1万字,并根据译文就翻译问题写出不少于5千字的研究报告。实验报告: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就笔译的某个环节展开实验,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写出不少于1万字的实验报告。研究论文: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撰写翻译研究论文,字数不少于1.5万字。3. 论文选题应对翻译实践和学科建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4. 学位论文选题应于撰写论文的前一个学期提出,经导师审定后方能确定。5. 写作期间,导师要认真检查指导,学生独立地完成论文写作。6. 论文要求观点正确,主题明确,层次清楚,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语言规范, 格式正确,无抄袭现象。7. 学生至少应在论文答辩开始之前一个月提交学位论文。8. 论文答辩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答辩合格,经学院学位委员会评议通过,授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七、课程简介和参考书目各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均应按研究生处要求编写课程简介,列出参考数目及文献,以便于硕士生选课、学习和研究。(一)课程设置课程类别课程名称课程代码学期学分考核方式1234公共必修课政治理论36363A1中国语言文化543A1公共选修课第二外国语36362A1国际政治与经济362A1专业必修课翻译概论362A2笔译理论与实践362A1口译理论与实践362A1方向必修课非文学翻译362A1视译362A1文学翻译362A1翻译批评与赏析362A2方向选修课中外翻译简史362A2计算机辅助翻译362A2中外语言比较与翻译362A2翻译思想362A2文体与翻译362A2视译362A1专题口译:英-汉362A1时政翻译:英-汉362A1旅游翻译362A1模拟会议传译362A1专题口译:汉-英362A1时政翻译:汉-英362A1汉英典籍翻译362A2商务口译362A1翻译技术与项目管理362A1论文写作181A2翻译实践论坛8881A2跨文化交际362A1新闻编译362A1模拟会议传译362A1语言服务与本地化翻译362A2经贸翻译362A1【注】考核方式分为考试(代号A)和考查(代号B)两种。考核方式为笔试或口试(代号A1)、写读书报告或论文(代号A2)。(二)课程简介(1)翻译概论周课时数:2 总课时数:36 课程简介:翻译概论课程的主要内容:(1)国内外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旨意、风格的分析与理解,翻译的功能,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为主的各种翻译方法;(2)翻译研究所涉及的重要研究领域以及翻译史和发展趋势。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系统的翻译理论学习,对国内外影响较大的翻译理论、流派、代表人物有系统的了解,为今后的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奠定重要基础。本课的最终目的有三:一是通过课程内容使学生对翻译的发展史及研究现状有个较全面的了解;二是使学生熟悉翻译学研究的领域、内容分布及研究方法;三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论跟踪、翻译理论研究和学术文章写作的良好意识和能力。教学方式:以讲授、研讨、个案分析和翻译实践为主。评分标准:课堂考核20%,考试40%,期末论文40%。必读书目:1. 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增订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2. 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3. 严辰松(主编),中国翻译研究论文精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4. Holmes, James S.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n La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172-185.5. 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Routledge, 2001.6. Peter 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参考书目:1. 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2. Susan Bassnett,翻译研究(第三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 George Steiner,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4. 金隄,等效翻译探索(增订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5.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6. 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2)笔译理论与实践周课时数:2总课时数:36课程简介:笔译理论与实践主要涉及笔译及语言学理论,笔译实践评述,具体笔译实践等三个方面。介绍国内外笔译理论研究的沿革、现状、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笔译研究的领域、笔译研究方法、笔译研究的特点等,并结合语言学相关理论进行讲解;笔译实践评述以对文学、新闻报刊和典籍翻译的评述为主;具体专题的笔译实践以教育、科技、经济、法律和学术论文为主等等。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系统的笔译理论学习, 对国内外笔译理论研究、流派、代表人物有系统的了解,为今后的笔译理论研究、教学与实践奠定基础,提高笔译研究和实践能力。本课的最终目的有三:一是通过课程内容使学生对笔译的发展史及研究现状有较全面的了解;二是使学生熟悉笔译研究的领域、内容及研究方法;三是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论意识和翻译能力。教学方式:以讲授,个案评述以及案例分析为主。评分标准:课堂参与20%,译文(5000以上)40%,期末论文40%。必读书目:1. Susan Bassnett,翻译研究(第三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 王逢鑫,英汉比较语义学,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参考书目:1. 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2. 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3. 王治奎(主编),大学英汉翻译教程,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4. 汪福祥(主编),英语笔译综合能力,北京:外文出版社,2006。5. Leo Hickey,语用学与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口译理论与实践周课时数:2总课时数:36课程简介:口译理论与实践的主要内容包括(1)国内外口译理论研究的发展、现状、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口译研究的领域、口译研究方法、口译研究的特点等;(2)目前国内外口译研究的热点问题;(3)在理论教学的同时穿插一些交替传译实践。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口译理论学习, 对国内外口译理论研究、流派、代表人物有系统的了解,为今后的口译理论研究、教学与实践奠定基础,提高口译研究和实践能力。本课的最终目的有三:一是通过课程内容使学生对口译的发展史及研究现状有较全面的了解,二是使学生熟悉口译研究的领域、内容及研究方法,三是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教学方式:以讲授、课堂讨论、口译实践分析为主。评分标准:课堂参与20%,研讨/考试40%,期末论文40%。必读书目:1. 张文,口译理论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 柴明熲(主编),口译的专业化道路: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3. Franz Pochhacker, 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 Routledge, 2004.4. GAMBIER, Yves, Daniel GILE and Christopher J. Taylor (eds.): Conference Interpreting:Current Trends in Research.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preting. : What do We Know and How?,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1997.参考书目:1. 刘宓庆,口、笔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2. 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3. 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4. (法)勒代雷,释译学派口笔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4)非文学翻译周课时数:2总课时数:36课程简介:非文学翻译的主要内容:(1)了解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区别,了解这两种文本的风格,表现手段及其方法;(2)进行非文学文本具体的翻译方法、技巧、策略的讲解,进行相应的翻译训练和实践。针对不同类型的非文学作品的体裁进行实操和演练,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稳步提高非文学翻译能力和翻译水平。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大量非文学文本的英汉互译作品的研读、思考以及具体、多元化语料的翻译实践,在有效提高翻译意识、不断扩展翻译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非文学翻译能力,为高级应用型翻译人材的培养奠定基础。教学方式:以案例展示、分析、评述和翻译实践为主。评分标准:课堂参与20%,英译汉译文40%,汉译英译文40%。必读书目:1. 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2. 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翻译教程,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参考书目:1. 陈宏薇(主编),汉英翻译基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2. 邹人杰,汉英科技翻译技巧,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3. 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4. 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5. 许明武,新闻英语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5)视译周课时数:2总课时数:36课程简介:视译的主要内容:(1)视译基本技能训练;(2)训练内容的选材广泛,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注重时效性;(3)训练学生掌握汉英双语的语言知识及背景知识,培养学生作为同声传译译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如语言功底、口头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反应能力、知识底蕴和团队精神等。教学目的:一是通过系统的训练,培养学生在没有事先准备的情况下,流畅地边看边译;二是通过大量的视译实践,使学生掌握边看边译的技能,为同声传译的训练奠定基础,同时帮助学生扩展与口译相关的知识;三是要求学生能够以每分钟120-140单词的速度基本准确完整地进行有稿视译同传。教学方式:以课堂练习、译例评析为主,以讲授、课下准备为辅。评分标准:课堂参与20%,期中考试40%,期末模拟带稿视译40%。必读书目:从各种中英文报刊,如中国日报、北京周报、泰晤士报等,网络媒体、研讨会、国际国内重大会议、记者招待会等渠道选择的视译语料,以及翻译学院语料库提供的各种同声传译语料。(6)文学翻译周课时数:2总课时数:36课程简介:文学翻译的主要内容:(1)了解文学作品的特点、写作方法和技巧;(2)进行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具体的翻译方法、技巧、策略的讲解,对名家名译进行分析、研讨、对比,并进行相应的翻译训练和实践。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的体裁和风格进行实操和演练,并进行讲评,使学生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掌握文学作品的翻译技能。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大量文学作品的英汉互译作品的研读、思考以及具体的翻译实践,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翻译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能力,为进行文学翻译打下较扎实的基础。教学方式:以案例展示、分析、评述和翻译实践为主。评分标准:课堂参与20%,英译汉译文40%,汉译英译文40%。必读书目:1. 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 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3. 喻云根,英美名著翻译比较,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参考书目:1. 曹明伦,英汉翻译实践与评析,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7。2. 叶子南,英汉翻译对话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 张今,文学翻译原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4. 许渊冲,文学翻译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 张培基,英译中现代散文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7)翻译批评与赏析周课时数:2总课时数:36课程简介:翻译鉴赏与批评课程主要涉及翻译鉴赏与批评的目的和意义,翻译鉴赏与翻译批评的尺度、翻译鉴赏与批评的重要性、翻译鉴赏与批评能力,翻译鉴赏与批评的理论依据,翻译鉴赏与批评的方法、翻译鉴赏与批评的对象、翻译鉴赏与批评的策略、翻译鉴赏与批评的标准等等。教学目的:翻译鉴赏与批评能力是研究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对不同译本进行比较和欣赏,并用相关理论对译本进行分析和批判,提出自己独创的观点和建议,提高自己对译本进行鉴赏和批评的能力,达到提高自身翻译能力的目的。教学方式:以讲授、研讨、个案分析为主。评分标准:平时作业 30%,期中论文 20%,期末论文 50%。必读书目:1. Reiss,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2. 李明,翻译批评与赏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参考书目:1. 辜正坤,中西诗鉴赏与翻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2. 杨晓荣,翻译批评导轮,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年。3. 马红军,翻译批评散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4. 周仪,翻译与批评,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5. 姜冶文(主编),翻译批评论,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年。6. 许均,文学翻译批评研究,译林出版社,1992年。(8)中外翻译简史周课时数:2总课时数:36课程简介:中外翻译简史是中外翻译理论与翻译活动史料的归纳、分析、整理课,历时了解中外翻译史上的重要翻译事件、翻译活动、翻译作品、重要的翻译家、以及他们的翻译体验、翻译思想等。教学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大量史料的阅读等,使学生能对中外翻译史的脉络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把握翻译的发端、过程、以及当今的发展趋势,从而为以后的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方式:史料梳理、分析、评述和归纳、讨论等。评分标准:课堂参与20%,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50%。必读书目:1. 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2.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参考书目:1. 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 李亚舒,中国科学翻译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3. 曹明伦,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4. 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5.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6. 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7. 罗新璋,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9)计算机辅助翻译周课时数:2总课时数:36课程简介: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分为教师讲授、学生上机实训和应用作业3个环节。讲授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发展历史、当前社会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计算机翻译的原理、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特点、翻译记忆(TM)、术语统一、词库的建设与维护等。通过实践翻译作业的形式,提高学生翻译效率,强化学生的计算机翻译技能。教学目的:通过对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历史介绍和前景展望、多种翻译工具的分析与接触、重点翻译工具的实训与作业,使学生了解当前翻译行业中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应用状态,熟练掌握一种以上机辅翻译软件的使用技能。教学方式:以讲授、课堂讨论、上机应用、实践作业为主。评分标准:课堂参与30%,上机应用技能30%,实践作业40%。参考书目:1. 张政,计算机翻译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 Chan Sin-wai, A Topical Bibliography of 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 Hong Kong: TheChineseUniversityPress, 2008.3. Lynne Bowker,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Technology: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Didactics of Translation Series), Ottawa: 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 2002.4. (Author), ISBN-10: 0776630164.(10)中外语言比较与翻译周课时数:2总课时数:36课程简介:中外语言比较与翻译主要涉及两种语言差异、对比以及两种语言翻译时转换应注意的问题。本课程首先从理论上对汉语、英语各层面的结构进行对比,然后运用大量的实例来分析它们之间的转换规律。理论方面包括思维与语言关系的讨论、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讨论,汉语和英语的特点,研究汉语与英语的“意合”与“形合”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给翻译实践带来的影响。除了理论学习,学生还将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认识和把握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教学目的:通过理论上对汉语、英语各层面的结构进行对比,然后运用大量的实例来分析它们之间的转换规律,旨在使学生认识中外(英)语言差异、拓宽视野、增加相关语言知识、提高翻译理论研究能力和翻译实践能力。教学方式: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专题讨论、自学相关参考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式。评分标准:平时参与、研讨、论40%,考试60%。必读书目:1. (英)哈蒂姆,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 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3.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4. .Hatim, Basil. 1997.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 Devon: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参考书目:1. 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2. 陈宏薇,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方法技巧批评:翻译教学与实践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3. 牛保义,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认知语用功能:英汉宏观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4. 邵志洪,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结构语义关系:英汉微观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5. 彭萍,实用英汉对比与翻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1)翻译思想周课时数:2 总课时数:36 课程简介:翻译思想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两个范畴:一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翻译思想,二是以翻译理论研究为基础的翻译思想。在对以实践为基础的翻译思想的介绍中,关注点集中在对知名译家感悟和经验的介绍之上;在对以理论为基础的翻译思想的介绍中,主要介绍译家及翻译理论研究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及其对翻译实践的暗示。教学目的:通过对大量译例和范文的分析及其对翻译智力活动和翻译思维过程的揭示和分析,使学生了解制约翻译思维活动的主要因素,同时也使学生了解活跃、拓展翻译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翻译名家及理论研究家的翻译思想及研究思路,为学生的深造和研究的深化奠定基础。教学方式:以讲授、研讨、个案分析和翻译实践总结为主。评分标准:课堂参与30%,期中论文30%,期末论文40%。必读书目:Nida, 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Leiden: E. J. Bill, 1964.参考书目:1. 周礼全,逻辑-正确思维和有效交际的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 殷海光,思想与方法,台北:大林出版社,1986。3. 李天命,话理分析的思考方法,香港:青年书屋,1981。4. 程镇球,翻译问题探索,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 黄文范,翻译新语,台北:东大,1989。6. 徐莉娜,“翻译的形象思维过程探索”,上海科技翻译,2004(1)。7. 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Oxford: Pergamon, 1981.(12)文体与翻译周课时数:2总课时数:36课程简介:文体与翻译以语言、文体与翻译为主轴,以正式用语和非正式用语的概念为基础,选用政府文献、法律、教育、宗教、商贸、广告、科技、社会文化等方面颇具有代表性的原文翻译及译例分析,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选词、传神、译韵等的文体意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将根据教师的引导大量接触不同文体语料的实际翻译,在实践中稳步提高翻译水平。教学目的:主要通过相当数量且具相当深度译品范文的接触和分析,使学生在接受教师知识传授和亲身体会的过程中感悟语言与文体、文体与翻译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感悟和亲身实践基本上能做到“翻什么,像什么”。本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为高级翻译人材的培养奠定稳固的基础。教学方式:以讲授、研讨、个案分析和翻译实践为主。评分标准:课堂参与30%,研讨/考试30%,期末译文40%。必读书目:1. 刘宓庆,文体与翻译(增订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2. 李定坤,汉英辞格对比与翻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参考书目1. 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2. 金隄,等效翻译探索(增订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3. 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4. Basil Hatim & Ian Maso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5. Christine Nord,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13)视译周课时数:2总课时数:36课程简介:视译的主要内容:(1)视译基本技能训练;(2)训练内容的选材广泛,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注重时效性;(3)训练学生掌握汉英双语的语言知识及背景知识,培养学生作为同声传译译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如语言功底、口头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反应能力、知识底蕴和团队精神等。教学目的:一是通过系统的训练,培养学生在没有事先准备的情况下,流畅地边看边译;二是通过大量的视译实践,使学生掌握边看边译的技能,为同声传译的训练奠定基础,同时帮助学生扩展与口译相关的知识;三是要求学生能够以每分钟120-140单词的速度基本准确完整地进行有稿视译同传。教学方式:以课堂练习、译例评析为主,以讲授、课下准备为辅。评分标准:课堂参与20%,期中考试40%,期末模拟带稿视译40%。必读书目:从各种中英文报刊,如中国日报、北京周报、泰晤士报等,网络媒体、研讨会、国际国内重大会议、记者招待会等渠道选择的视译语料,以及翻译学院语料库提供的各种同声传译语料。(14)专题口译:英-汉周课时数:2 总课时数:36课程简介:专题口译:英-汉的主要内容:(1)口译技能训练:主题准备、连续传译笔记、记忆与概述、连续传译技能综合训练等;(2)口译内容的专题题材广泛,包括外交、外贸、经济、法律、教育、国际事务、体育、传统节日与习俗、科技、医疗卫生、旅游、农业、人口、航天航空、环保、教育、外贸、国际关系、金融保险业等。教学目的:一是通过系统的口译训练,使学生掌握连续传译的基本技能;二是通过对各种专题口译内容的连续传译,使学生尽量多地接触各种不同的文体和主题,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处理口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汉英、英汉互译能力。教学方式:以课堂练习、译例评析为主,以讲授、课下准备为辅。评分标准:课堂参与20%,期中考试40%,期末模拟口译40%。必读书目:1. 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2. 从报刊、视听媒体、网络媒体、国际会议等渠道选择专题时文。参考书目:1. 吴钟明,英语口译笔记法实战指导,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2. 林超伦,实战口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3. 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4. 梅德明(编著),中级口译教程(第二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5. 各种中英文报刊,如中国日报、北京周报、泰晤士报等,以及翻译学院语料库提供的各种连续传译语料。(15)时政翻译:英-汉周课时数:2 总课时数:36课程简介:时政翻译:英-汉主要内容:(1)引导学生从跨语种交流的角度深入把握国内国际局势。(2)课程使用材料兼顾深度与广度,涉及时事政治及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新信息、背景知识及深度分析。(3)帮助学生补足翻译所必须的背景知识的同时,提高相关翻译技能。教学目的:以时事为切入点,以语言文化交流为基础帮助学生完成从单纯的语言互译向深层次信息交流的转变。以当代优秀政经时文为主,培养学生宏观信息处理能力,完善未来翻译工作所必须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培养时政翻译能力的目的。教学方式:翻译实操,翻译案例分析,课堂研讨。评分标准:课堂参与20%,期中考试40%,期末考试40%。必读书目:1. The Economist (经济学家)2. The New Republic (新共和)3. Foreign Affairs (外交)参考书目:1.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2. 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3. 思果,翻译研究,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4. 思果,翻译新究,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5.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6)旅游翻译周课时数:2 总课时数:36课程简介:旅游翻译主要涉及我国旅游市场活动中与导游翻译有关的各种文化现象,业务知识以及相关的旅行社管理知识。结合二外的外语院校的优势,本课程旨在培养既懂文化,又懂旅游英语的人材。一方面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既讲授旅游翻译理论,同时分析相关案例;另一方面讲授导游专业英语,实现语言与文化的双贯通。教学目的:旅游翻译主要通过对涉及我国旅游市场活动中与导游翻译有关的各种文化现象,业务知识以及相关的旅行社管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与了解我国导游翻译概念及其相关理论,在将来从事的相关工作中不出错,不受骗,不越界,同时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广泛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英汉旅游文体特点和相关术语,通过翻译实践使学生运用翻译技巧与理论,掌握旅游文件,景点介绍等文字材料的翻译并且熟悉相关的历史知识,风土人情。教学方式:以讲授、研讨、个案分析和翻译实践为主。评分标准:课堂参与20%,研讨/考试40%,期末旅游翻译40%。必读书目: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参考书目:1. 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2. 袁祖文,北京英语旅游,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3. 吴宝璋,霍永寿,云南英语导游,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4. 何志范,上海英语导游(第2版),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5. 朱华,四川英语导游景点讲解,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6. 谢先泽,中国旅游:英语读本,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7)模拟会议传译周课时数:2 总课时数:36课程简介:模拟会议传译的主要内容:(1)本课程的教学在数字化同声传译教学实验室进行,使用的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媒体播放文件和音/视频文件,内容包括近年来重要国际会议和外交活动中领导人讲话的视频录像,国际会议的现场录音以及在教育技术中心制作的演讲录音,主题涉及到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2)同声传译基本技能训练:主题准备、同声传译笔记、记忆与概述、跟读、视译、同声传译技能综合训练,如断句、等待、转换、重复、增补、省略、反说、归纳、语气等;(3)帮助学生扩展口译相关知识,熟练掌握汉英双语的语言知识以及丰富的背景知识,培养学生作为同声传译译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如语言功底和口头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反应能力、知识底蕴和团队精神等;(4)训练内容的选材广泛,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注重时效性。教学目的:一是通过系统的同声传译训练,使学生掌握同声传译的基本技能;二是通过大量的同声传译实践,使学生尽量多地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文体和主题,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处理同声传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汉英、英汉同声传译互译能力。教学方式:以课堂练习、译例评析为主,以讲授、课下准备为辅。评分标准:课堂参与20%,期中考试40%,期末模拟同声传译40%。必读书目:1. 张维为,英汉同声传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2. 从报刊、视听媒体、网络媒体、国际会议等渠道选择的同声传译语料。参考书目:1. 吴钟明,英语口译笔记法实战指导,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2. 林超伦,实战口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3. 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4. 各种中英文报刊,如中国日报、北京周报、泰晤士报等,研讨会录像带、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电视录像,如历届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外长记者招待会、国家领导人互访等,以及翻译学院语料库提供的各种同声传译语料。(18)专题口译:汉-英周课时数:2 总课时数:36课程简介:专题口译:汉-英的主要内容:(1)口译技能训练:主题准备、连续传译笔记、记忆与概述、连续传译技能综合训练等;(2)口译内容的专题题材广泛,包括外交、外贸、经济、法律、教育、国际事务、体育、传统节日与习俗、科技、医疗卫生、旅游、农业、人口、航天航空、环保、教育、外贸、国际关系、金融保险业等。教学目的:一是通过系统的口译训练,使学生掌握连续传译的基本技能;二是通过对各种专题口译内容的连续传译,使学生尽量多地接触各种不同的文体和主题,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处理口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汉英、英汉互译能力。教学方式:以课堂练习、译例评析为主,以讲授、课下准备为辅。评分标准:课堂参与20%,期中考试40%,期末模拟口译40%。必读书目:3. 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4. 从报刊、视听媒体、网络媒体、国际会议等渠道选择专题时文。参考书目:6. 吴钟明,英语口译笔记法实战指导,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7. 林超伦,实战口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8. 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9. 梅德明(编著),中级口译教程(第二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0. 各种中英文报刊,如中国日报、北京周报、泰晤士报等,以及翻译学院语料库提供的各种连续传译语料。(19)时政翻译:汉-英周课时数:2 总课时数:36课程简介:时政翻译:汉-英主要内容:(1)引导学生从跨语种交流的角度深入把握国内国际局势。(2)课程使用材料兼顾深度与广度,涉及时事政治及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新信息,背景知识及深度分析。(3)帮助学生补足翻译所必须的背景知识的同时,提高相关翻译技能。教学目的:以时事为切入点,以语言文化交流为基础帮助学生完成从单纯的语言互译向深层次信息交流的转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