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类传记的练习答案.doc_第1页
人物类传记的练习答案.doc_第2页
人物类传记的练习答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物类传记的练习答案:一、1、【答案:(1)B(3分)E(2分)C(1分)(A“他会亲自到我们身旁来安慰我们”错误;C“第九交响乐所展示的一样”不太确切;D“这说明贝多芬彻底绝望了”错误。)】2、【描写贝多芬去世时天气恶劣,象征贝多芬一生遭受的苦难(或:渲染沉痛悲伤的氛围);暗示贝多芬不认识的人也对他无比崇敬,表现贝多芬的伟大及其影响力。】3、【答案:引用传主书信中的原话,直接展示传主的精神,增强了感染力,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塑造传主的性格。二者与作者的评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4、【答案:赞同。他教会我们要承受苦难,贝多芬不但自己承受了巨大痛苦,也以自己的经历和乐曲,教会那些受苦而奋斗的人隐忍痛苦;要学会与命运抗争,对苦难命运,贝多芬不但自己用力去反抗和征服, 也教会人们不向苦难命运屈服,不息奋斗,要学会用痛苦换取欢乐。贝多芬不但自己用痛苦换来了成功,而且他用他的苦难铸成欢乐来安慰人们,鼓励人们,给人们勇气和力量。所以在艺术上,贝多芬远不仅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而且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二、19(4分)“东坡”是他被贬黄州后居住的地方,更是他生平第一次参加农耕的地方,这里有他辛勤的汗水,更有他自力更生的快乐,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地方,故以“东坡”为号。居士,即学佛的居家之士,介乎隐士和佛徒之间。他此时是一个被贬的人,而且受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他选择做隐士。他的思想开始转向宗教,想从宗教中寻找心灵的解脱安宁,但他选择的是参禅而不是遁入空门。此刻的他,恰恰是介乎隐士和佛徒之间,以“东坡居士”自称,符合他的处境也符合他的心境。他以这段特殊的经历的标志为号,表明他不以这种身份、生活为辱,反以这种身份、生活为豪,这体现出他的豁达快乐的天性。(答对1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20(5分)这句话是对苏东坡的赞美与肯定(2分)。赞美苏东坡具有人道精神,在被贬遭难的时候,还心系百姓疾苦,而且亲自奔走,通过救婴儿来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宗教应该以救人渡生为宗旨,不如此,则毫无意义。苏东坡身体力行了宗教救苦救难的教义(3分)。21(6分)身处逆境的苏东坡有充分的理由不快乐,但他却能事事处处体会到快乐甚至创造快乐,更可贵的是,他的快乐是跟百姓大众联系在一起的。林语堂举了许多事例来表现这一点:务农之乐。务农是艰辛的,尤其对一个毫无经验又要以此为生的士大夫来讲,这还是一种压力和折磨。但苏东坡却从中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务农之乐。交友之乐。被贬至穷乡僻壤,苏轼可交往的朋友甚少,但他照样可以从中体会快乐。他与老百姓交朋友,能感受淳朴的友情。与不离不弃的朋友交往,感受忠贞的友情。还有与奇人异友交往的乐趣,更有与好友交往的无拘无束的乐趣。做菜之乐。苏轼从庸常的家居生活中也能体验快乐,在做菜中苏轼体验创造的快乐。无医之乐(幸存之乐)。病痛时无医无药,这是可悲之事,但苏轼却也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品出其中的乐。救人之乐。苏轼不以自己的苦为苦。在救婴的过程中,苏轼为能解民困、导民风而感到快乐。隐居之乐。苏轼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十分满足,觉得一偿心愿,觉得自己天生适合隐居,因此,他以陶潜为榜样,甚至认为自己是陶潜转世,以自己像陶潜那样农耕与写作为快乐。(能答出三种快乐并能适当解释即可,每点2分,共6分)三、13、be(5分)(a、作者并不认为余光中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矛盾体,把一些看起来似乎矛盾的现象放在一起,是为了凸显余光中的形象特征;c、余光中“始终是当代文坛的一个焦点(人们关注的集中点)”,不是因为他的身份如何,而是因为余光中的作品主题丰富,风格多样等。d、“创作最为丰富的文学大师”理解不当,“创作丰富” 已成事实,这里是从影响上说,应理解为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14、碰见话不投机的人,便正襟危坐,不与之交谈;遇到“可与言的朋友”,便口角生风。(2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余光中是一个既冷静又热情,喜欢有品位的谈话的,坦诚、直率的人。(2分)(他希望朋友之间的谈话是不设防的,是无所用心的,足见其坦诚;他追求见识相当、彼此欣赏的交谈,追求与真正的知己交谈,不希望和俗人交谈。)15、同意观点一: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1分) 阐发要点:他在写作上追求完美,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文学评论等作品;生活中倾向淡泊、宁静,做什么事都不马虎,全神贯注,不能出错;喜欢与有品位的人谈话,与人交际总是克制自己,不放浪形骸;大力提携后辈,培养年轻人,到处演讲,却从不计酬劳,等等。(5分)同意观点二:余光中也确实表现出了一个不合时宜的书生气十足的人。(1分) 阐发要点:在这个五光十色的时代,人的生活是多样的,有人喜欢边听音乐边读书,也是可以理解的;人应该展示自己的真性情,李白、苏轼就是因为有自己的性格才为后人所称道;人需要宁静,也需要宣泄,余光中的生活因其追求完美而显得过于单一。(5分)(言之成理即可,但不能离开原文去谈。从阐发的要点是否合理全面上考虑给分。)四、16恰当的两项是(项是不矛盾的,前者是指中国文明的历史悠久,生命力强,影响力大;后者指文明的特点是温文尔雅的,具有长久生命力;项不合原文“现在很多人都抛弃了这种观念”的意思;项“像个小孩子的嫩手”是用来比喻丰子凯画的“柔软、轻盈、美妙”的风格特点,不是指作品稚嫩。)17这是用比喻的说法来表达丰子凯绘画的风格。因为水是最高的善,水是最高的境界,水是最不固执的,水是最灵动的。这样的艺术是一种具有古典圣贤心灵的艺术,每一幅画的背后,都有一种做人的精神,有一种很高的境界。有着生命的情调和艺术的风姿。18丰子凯绘画的艺术感染力强,“看到丰子凯的画,觉得心一下子就被融化了”。丰子凯了不起的地方就是画出了人心、人性、人道、人情,画出了文明地基本价值。他的作品的传承,就是文明的传承。因此作者说“像丰子凯这样的中国人,只要他们还在,中国的文明就不会死”。只要有像丰子凯这样的中国人在,中国的文明就会一直传承下去。作者高度评价了丰子凯。五、19(4分)(1)因为理解他的人太少,而关注他的人却如此之多,这让爱因斯坦感到困感。(2分)(2)表现了爱因斯坦淡泊名利,不通俗务的性格。(2分)20(6分)(1)他坚持相对论,坚守正义,坚持反战立场,使他被周围的同事和自己的祖国抛弃。(2)他深邃、睿智的思想远远超越同时代的人,使他无法得到别人的理解。(3)他对工作的狂热与痴迷,使得他与世俗格格不入。(“坚持正义”“思想深邃”“工作痴迷”每点2分)21(5分)(1)爱因斯坦的成就众所周知,没有必要再写(或:本文的出发点不是要评介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而是要展示他的思想性格)(1分)(2)这些细节描写,更贴近真实的、自然的爱因斯坦,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1分)(3)这些描写生动有趣,使人物的个性更突出鲜明;表现出爱因斯坦沉迷于工作、不屑于传统习俗、孤独不被理解的个性,增强了传记的吸引力与感染力。(3分,答出生动鲜明、增强吸引力感染力等得1分,具体分析个性得2分)【参考答案】4.(6分)得意时,他被皇帝赏识,流露得意,被人嫉妒,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落难时,他卑屈而被疏远,开始知道生命的苦味,书法笨拙却成极品,诗句完美。通过对比,突出了苏轼落难后的“苦味”,为下文叙写苏轼的感悟和变化作铺垫。(此处的对比还说不上“为表现主旨作铺垫”)5.(6分)(1)苏轼落难后,开始欣赏不同的东西,他的生命开始有另外一种包容,有另外一种力量。或:苏轼落难后,转变了对人生世态的态度(或看法)。(2) 苏轼在不断被贬斥(下放)中越来越脱离目的性的现实,不断感悟,越来越接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