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城市化模式的选择问题研究.doc_第1页
广西南宁市城市化模式的选择问题研究.doc_第2页
广西南宁市城市化模式的选择问题研究.doc_第3页
广西南宁市城市化模式的选择问题研究.doc_第4页
广西南宁市城市化模式的选择问题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南宁市城市化模式的选择问题研究广西南宁市城市化模式的选择问题研究摘 要城市的发展,往往都遵循一定的模式,或以某一优势产业为依托来进行。随着城市化不断地推进,对城市化模式的选择也越来越成为关键的一步。对城市化模式选择的研究,国内外都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和成果。但是,如何学习、借鉴理论和经验,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作为其前沿城市、中心枢纽,同时也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南宁,这个南方边陲古城,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全速发展,连续几年成为全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国内外城市化模式的研究,分析南宁市城市化模式的发展,得出南宁应该以物流产业为依托、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北部湾经济政策来选择符合自身的城市化模式的结论。在本文的最后给出了一些发展建议。关键词:城市化模式;南宁;产业优势;物流业;北部湾经济区- I -广西南宁市城市化模式的选择问题研究The Subject of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Project (Thesis) of DLNUAbstract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ends to follow certain patterns, or relying on a competitive industries. With urbanization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choice of the urbanization pattern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crucial step. There is a more mature experience and results studying the choice of urbanization pattern, no matter at home or abroad. However, how to learn the theory and experience is a subject that worths exploring. With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setting up, as a frontier city, the center hub, and also the core city of Guangxi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Nanning, the southern border of the ancient city,at full speed in the past ten years in development, for several years to become one of the fastest growing cities in nation. In this paper, by introducing the analysis of the mode of urbaniz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alysing urbanization patterns in Nanning, coming to Nanning should rely on the logistics industry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location advantages, and the Beibu Gulf Economic policy to choose their own pattern of urbanization. At the end of this article gives a number of development proposals.Key Words:urbanization patterns; Nanning; industrial advantages; logistics industry;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III -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1.基本概念界定21.1城市的概念21.2城市化概念21.3城市化模式概念21.4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类型32.城市化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62.1 国外对城市化问题的研究62.2国内对城市化问题的研究63.南宁市城市化发展现状83.1南宁市的城市化现状83.1.1南宁市城市面貌83.1.2南宁市城市化现状83.1.3南宁市产业现状及发展93.1.4南宁市区位优势介绍113.1.5南宁市产业布局的政策支持124.南宁市城市化模式的选择遇到的问题134.1三次产业比例相对不协调134.2教育资源相对缺乏134.3南宁物流运输业方面134.3.1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弱144.3.2人才匮乏,专业化程度低154.3.3地方经济基础薄弱154.3.4物流市场缺乏规划引导和管理制度154.4南宁的总部经济发展缺乏良好基础154.5 其他方面155.正确选择南宁城市化模式的对策165.1关于南宁物流运输业发展的建议165.1.1建立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165.1.2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165.1.3运用科技创新,提高通关速度165.1.4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165.2增强南宁制造业实力175.3打造南宁的总部经济175.4加强与东盟的经济往来175.5改善城市形象和投资环境18结 论19参 考 文 献20致 谢21广西南宁市城市化模式的选择问题研究 随着城市化不断地推进,对城市化模式的选择也越来越成为关键的一步。每一个城市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如何把握特点和优势来确定一个城市的发展模式,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作为其前沿城市、中心枢纽,同时也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南宁,这个南方边陲古城,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全速发展,连续几年成为全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再加上交通运输的不断完善,南宁正在以物流产业为依托的城市化模式来发展,力争成为“服务大西南,面向东盟,内外贸易相结合”的综合性现代国际物流服务基地。1.基本概念界定1.1城市的概念城市(urban),是指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地方和一定层级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中心。我国所称的“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1.2城市化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城市化三大标志: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1.3城市化模式概念 国内关于城市化模式的相关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90年代后期逐渐丰富起来。20多年来,国内学者对以不同视角归纳的各种城市化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对中国城市化道路模式的研究最为丰富。 尽管国内对城市化模式的研究已有20多年,但是对城市化模式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简新华、刘传江认为:城市化模式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的城市化发展状况及动力机制特征的总和。姚士谋等认为:所谓城市化模式,就是从全局和长远的战略高度予以明确的城市化的本质特征、主导方向、主要途径和动力机制等。盛广耀则认为:城市化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实现途径和方式,它实际上是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特定时期城市化的表现特征、演进过程、战略选择和动力机制的概括和总结。1.4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类型 城市化模式的选择,在某一层面上也是城市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一般来说,只有当城市社会发展模式确定下来,城市化模式亦可确定。在国际上对城市社会发展模式的研究上内容已较为丰富,主要有: 1)循环型城市社会-人与自然和谐为本的发展模式。专家预言,21世纪城市将是“生态循环型绿色城市经济”的世纪。典型的例子如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德国的波恩等。 2) 生产服务型城市-中间投入服务业模式。其一,如今的经济是以世界经济为主要框架,经济全球化已迫使大多数的国家或地区加入到全球产业链当中;其二,今后的城市经济将以服务业为主导,特别是“中间服务业”的增长,将给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和重要的支撑。在服务业中,信息共享服务、物流服务、生产技术服务、管理服务、金融咨询服务等,都是增长势头强劲、发展空间巨大、利润空间巨大的类型。在国际上,拥有比较成熟的服务业的城市主要有纽约、伦敦、日本、中国香港等,中国上海正在朝着这一模式发展。 3)“经济反射中心模式”-嵌入性国际化功能定位与区域重组模式。国际化大城市一般都是区域型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都具有聚集和反射功能。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互联网、电子信息技术以及交通的发展,地区与地区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更为密切。在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中,具备这种功能的城市被称为“增长极”。 在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中,从以产业支撑为主导的角度来分析,也有几个比较典型的模式: 1) 以金融业、航运业、轻工业等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上海。上海在21世纪提出要将上海市打造成为中国金融中心和中国航运中心,大力发展即具有综合性,又具有多领域针对性的服务业,特别是在金融领域,要打造中国最大的总部经济地区(见表1)。该模式的优点是优化了产业结构,有利于低成本、高技术、高利润的服务业的发展,逐渐转移基础制造基地至周边地区,带动周边工业化的发展;缺点是:对人才、技术、资本以及城市环境的要求很高,而且形成成熟体系的时间较长。表1:上海市金融业单位数(2008-2009) 单位:家指标2008年2009年金融业单位数(共计)689787银行业124133保险业291307证券业9493外资金融159170 (数据来源:通过整理上海统计年鉴(2010年)得出) 2)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沈阳。沈阳是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是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素有“东方鲁尔”的美誉。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沈阳便成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的沈阳工业部门类已达到142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00家,地区生产总值6000多亿元。该模式的优点是具有强大坚实的工业做支撑,能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缺点是对城市的环境容易造成较大的污染,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 3)以出口加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东莞。被誉为“世界工厂”的东莞,其经济大多以外向型为主,资金、原材料等大多来自国外,产品销售也离不开国际市场。2006年,东莞的外贸进出口额达到842.21亿元。在制造业方面,东莞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制造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该模式的优点是容易吸引大量外资流入,可以利用其拉动本地经济增长,同时出口加工业的发达可以赚取大量外汇储备;缺点是,对外依存度较大,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时,外向型企业最容易遭受打击。(见表2)表2:2010年东莞市分行业利用外资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万美元行业名称合同外资金额比上年增长%实际利用外资比上年增长%总计25974060.72731715.3农、林、牧、渔业10107699.26277.1制造业22276162.72416183.2其中:纺织业12908136.57225-10.4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3120277.79137-21.0家具制造业1825-44.56155-9.8 普通机械制造业6530118.175416.1 专用设备制造业19263209.21558917.4 电器机械及器材 制造业2086866.22526047.9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6656580.060796-3.6 金属制品业1039116.01037124.5塑料制品业1776455.51400721.4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487327.88439-22.5造纸及纸制品业8057269.121188-12.4 其他制造业405974.5559107.0信息、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782232.8109-80.9批发和零售业2065566.51327174.72.城市化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2.1 国外对城市化问题的研究 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逐步使社会经济和城市空间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变革,并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化。人们的日常生活、经济结构、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城市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差。在西方社会,这不得不引起各领域学者们的研究和思考。 社会经济学家从空间扩散的角度城市化进行了探讨。20世纪50年代,瑞典学家哈格斯特朗提出了现代空间扩散理论,指出创新由发源地向四周扩散的途径有辐射扩散、波伏扩散、跳跃扩散以及等级扩散等形式,并建立了与城镇体系形成的对应关系。随后,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赫希曼等人的“极化增长学说”,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学说”,弗里德曼的“核心-外围”模式等,都是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将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具体化的学说。 有的学者则从区域的角度来阐述城市化的目的-实现城乡一体化。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对城乡一体化有着深刻的阐述。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又在世界不同地区发展背景、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必然导致城市的模式也有所不同。加拿大地理学家麦吉就在对东南亚国家实证研究后,区别于西方以城市为基础的传统城市化过程,提出了以区域为基础的城市化。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国外学者对城市化发展的研究也有所改变。自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异常迅速,从而使城市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运行框架,呈现出新的发展格局。弗里德曼和沃夫等人在1982年提出了“世界城市”的假说。2001年,美国学者斯科特在发展前人的观点,提出了所谓的“全球区域城市”的观点。 2.2国内对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国内对城市化的研究,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90年代以前、20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以后。20世纪90年代以前这段时期,在经济、地理、规划等多领域的共同研究下,成功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研究手段,开展了较为广泛的城市化研究。主要体现在城市化与经济的关系上。周一星(1982年)提出了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城市化与经济的关系。严国芬(1988年)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证明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在区域性和阶段性上都存在差异。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对城市化的研究热点转为对城市化的总结与思考、道路选择及动力机制的研究。例如,费孝通早在1983年就提出了“小城镇,大问题”,提倡通过大力发展小城镇来推动我国城市化的发展。1988年,宁越敏认为,资本作为一个在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在城市化在中国沿海与内陆地区的区域差异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经济的对中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城市化成为中国未来社会转型的重要特征。这一时期,对城市化的研究方法更多样,学科领域交叉更明显,学术渗透更深刻。张伟庭(2001年)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分析了现阶段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并提出了所谓“综合模型”的理论框架。沈建法(2006年)等人提出,珠江三角洲未来将呈现双轨城市化的趋势。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学者,对城市化的研究都在随着我们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经过了如此漫长的研究努力,逐渐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结论不再单一,方法日趋多样,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南宁市城市化发展现状3.1南宁市的城市化现状3.1.1南宁市城市面貌南宁,历史悠久。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从郁林郡分出晋兴郡,郡治设在晋兴县城即今南宁,这是南宁建制的开始,距今已有1680多年的历史。唐朝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定名为邕州,南宁简称“邕”由此而来。元朝泰定元年(1314年),中央政府为取南疆安宁而定名为“南宁”,南宁由此得名。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南宁为自治区首府。 南宁又名邕城、象城、凤凰城,因处处绿叶婆娑,满目青翠,四季常绿,棕榈、槟榔、大王椰等亚热带风景树和多种亚热带果树,遍植街头、公园、城里和城外,郭沫若先生曾在此留下“半城绿树半城楼”的诗句,故又被中外游客赞誉为“绿城”。据统计,截至2011年,南宁森林覆盖率达43.65%,高出全国森林覆盖率20.36%,达到了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80%。2006年,南宁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荣誉;2011年,南宁又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的荣誉。 南宁拥有六张令南宁市民自豪的名片,分别是: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中国绿城、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南宁市主干道为民族大道,向东接南北(南宁至北海)高速公路入口,向西延伸至江北大道,途径南宁市中心朝阳商圈、金湖广场CBD商务区、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东盟商务区等重点区域,全长10.5公里,全道路绿化面积56%,所植树品种150种共9.2万株,两侧各分4排种植,大道两侧高楼林立,可谓“广西第一大道”。3.1.2南宁市城市化现状由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需要,南宁市的城市用地在不断的扩大,将周边六个县即武鸣县、隆安县、马山县、上林县、宾阳县、横县,都规划为南宁市地区。在扩大城市面积的同时,也加快了农民进城的步伐,扩大了城市人口。据统计到2011年,全市(包括六县)占地面积为22112平方公里,总人口为666.16万人,其中市区人口为343.72万人。按照我国对城市大小在人口数上的划分标准,人口达到300-1000万的城市,就被认为是特大城市。因此根据2011年数据,南宁已成为中国特大城市之一。 图3:南宁市区人口(数据来源:通过整理南宁市统计年鉴(2005-2011年)得出) 图3表明,从2000年到2011年,南宁市区人口从180.4万人增加至343.72万人,11年间增加163.32万,增长了近一倍。人口数量的增加是城市化一个显著特征,这不仅给南宁城市建设输送更多人才,也促进了南宁城市的综合发展。城区建设方面,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后,将南宁市的城区调整为6个区,分别为青秀区、兴宁区、西乡塘区、江南区、良庆区和邕宁区。其中,仙湖经济开发区位于青秀区东南部,以房地产业、酒店业等为发展重点,交通便利;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南宁市西北郊,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升级成为国家级高新区,同样交通便利,产业成群。3.1.3南宁市产业现状及发展“以农业为基础、以第二产业为支撑、以第三产业为重点”是南宁市三次产业发展的基本格局。据统计,2011年南宁全市生产总值(GDP)达2211.5亿元,较2006年的870.15亿元增加1341.35亿元,增长幅度达154.15%,2011年全国省会城市GDP排名第18位(见图4)。2011年广西全区GDP达11600万亿元,南宁占19%。2010年南宁全市生产总值达1800.43亿元,其中,农林渔牧业403.24亿元,工业达1502.68亿元,建筑业方面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共466个,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68.10亿元。三次产业比重方面,2010年,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9年的13.9334.5951.48调整为13.5836.2650.16。与2009年比较,2010年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67个百分点,第一、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35和1.32个百分点。纵观过去十年,南宁市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均高于全国水平,但是第二产业的比重则远低于全国水平。随着2006年产业结构大调整的开始,各个级别的经济开发区和产业园(其中最主要的有东盟经济园)的建立并投入使用,南宁市的产业结构有了显著的改观。图4 (数据来源:通过整理2010年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与2011年南宁市政府工作报告得出) 交通运输业方面,2009年全年南宁市货物运输总量达15492.53万吨,广西全区达90943万吨,约占全区17.06%;2010年全年南宁市货物运输总量达19171.05万吨,广西全区达120841万吨,约占全区15.86%。2010年全国货物运输总量达320亿吨,南宁约占0.00006%。由于南宁地处广西中部偏南地区,除市区外四周山群环绕,交通状况在全国尚还处于较欠发达水平,但是相对于全区,南宁的公路和水路较为发达。在货物运输能力方面,公路和水路的比重较大,其次是铁路和民航。2010年全年,南宁市公路货物运输量达16591万吨,较2009年的13272万吨增长约25%,较2008年、2007年、2006年分别增长约93.1%、131.72%、173.28%。(见表5)表5:2006-2010年南宁公路、水路、民航货物运输量表 单位:万吨 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公路6071716085921327216591水路12731491.1137615831986.1民航42.73.13.83.13.1.4南宁市区位优势介绍南宁地处广西中部偏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广西经济、政治、教育、文化中心。从区位优势来看,南宁面向东盟,毗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是连接我国西南地区与东盟的枢纽城市,也是我国西南省市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往西沿南友(南宁至友谊关)高速公路210公里便可抵达越南,往东走高速公路583公里便可抵达广州,往西北沿南昆(南宁至昆明)铁路可至昆明,往东可至长沙。同时,南宁还是有“黄金水道”之称的西江经济带上一个重要的节点,对经济带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就南宁的区位优势来看,南宁应以此大力发展物流运输业,承担起中国与东盟贸易往来的使命,真正成为区域中心大都市。在交通方面,南宁至钦州的高速铁路将于2012年开通,届时将在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之间形成“1小时经济圈”;南宁至广州高速铁路预计将于2013年底开通,届时南宁至广州仅需3个小时,形成“粤桂两广经济带”;南宁目前与东盟国家建立的航线有:南宁-胡志明市、南宁-新加坡、南宁-吉隆坡、南宁-万象、南宁-仰光、南宁-曼谷、南宁-金边、南宁-雅加达等,此外,南宁还是大陆开通港澳自由行、台湾直飞航线和台湾组团旅游的城市之一。3.1.5南宁市产业布局的政策支持 2008年初,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早在2000多年前,广西北部湾沿海就已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连接着中国与东南亚乃至欧洲、美洲等多地区,为亚欧大路的经济贸易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南宁作为广西的首府,在政策上更是得到了相当大的支持。 2004年,南宁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这是目前中国境内唯一由多国政府共办且长期在一地举办的展会,这为南宁打造区域性物流基地与商贸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南宁市政府决定加快建设南宁-东盟经济园区的建设,在用地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融资政策、招商引资政策以及人才引进政策上都有较大的优惠。同时,自治区政府决定筹建北部湾大学,南宁市政府筹建邕江大学,计划与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区内高校共同为北部湾经济区和首府南宁市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在招商引资方面,落户南宁市的企业将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沿海开放城市优惠政策、北部湾经济区优惠政策以及少数民族地区优惠政策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此外,2010年,南宁市委、市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和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南宁总部经济。总部经济将成为首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以及引领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总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发挥区域优势,打造物流业的总部经济,不断提高运输能力。4.南宁市城市化模式的选择遇到的问题 尽管如今的南宁不论是在城市建设,还是在经济领域,亦或是文化方面较十几年前都有了飞跃式发展,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每一个城市的城市发展,都必然有一个突出的领域或优势来支撑,这不仅能准确的找到发展的方向,也能集中资源将其优势不断地做大做强,其影响力能够辐射一定的区域,带动其它方面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使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南宁的城市化模式的选择遇到的问题,主要存在几个方面。4.1三次产业比例相对不协调 从三次产业划分方面来看,虽然第一产业的比重较大,但是同周边地区相比并不占多大优势;第二产业历来是南宁的弱项,其工业年产值不如广西工业重镇-柳州;第三产业占的比重较大,在全区范围内也比较发达,但是一些行业内往往乱象频出,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导致不能使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4.2教育资源相对缺乏 从教育资源来看,广西唯一的一所“211工程”院校-广西大学,坐落于南宁。此外南宁还拥有广西医科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艺术学院等高等院校以及许多高职高专院校。但是,与中东部地区相比,南宁的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全国范围来看属于欠发达地区。4.3南宁物流运输业方面 纵观南宁物流产业的全局,直至2010年南宁市物流企业达到150多家。其中相对较大规模的企业有超大、运德和玉柴等,平均总资产规模达到10亿元以上。尽管在西部大开发、建设北部湾经济圈等政策号召吸引下,大量的资金进入南宁,新增了许多物流企业,南宁的物流业也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但是同时高速发展所伴随的问题也日渐凸显,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4.3.1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弱 尽管在南宁的物流企业达到150多家,除了超大、运德和玉柴三大物流企业外,其他的企业规模偏小,技术设备和管理体系不完善,物流基地占地小,南宁没有一流的物流园可以提供场所。而且与国际物流业接轨的环节上做的不足,有些企业甚至没有能力涉足对外贸易。40%的企业往往经营一整年下来利润偏低,不具备足够资金扩大规模,远远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同时,外省,甚至国外的物流企业也相继进入南宁,它们往往在管理体系成熟,在市场运行上有经验,并且资金雄厚,人才济济,还享受许多优惠政策,在这样的内外竞争压力下,南宁大部分的本地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显得很弱。 南宁物流业基本信息的调查如下(抽选了36家物流公司):表6:各个成立年限期间分析成立年限企业数比重(%)1年以下617%1-3年514%3-6年925%6年以上1644%合计36表7:物流企业所有性质的分析所有制性质企业数比重(%)国有或国有控股411%集体00%三资38%民营2981%合计36表8:企业行业性质分析行业性质企业数比重(%)运输754%仓储00%综合431%快递215%合计134.3.2人才匮乏,专业化程度低 目前南宁本地大部分的物流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属于经验型人才,其比例占到85%以上,他们往往并未在从事该工作之前受到过系统的、专业的培训,而是在工作摸索中逐渐掌握经验。这使得大规模培训专业化物流人才受到较大的限制。另外,就广西范围而言,只有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开设与物流业相关的专业,培养的人才较少,这同样制约着物流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4.3.3地方经济基础薄弱 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经济物流重镇相比,南宁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与一线城市相比,南宁人口较少,消费水平低,市场较小,缺乏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2000年来真正经济高速增长也不过短短12年,投资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4.3.4物流市场缺乏规划引导和管理制度尽管近几年南宁的物流业蓬勃发展,物流企业大量出现,但是往往对市场的认识不足,对风险的把握程度和估计不足,没有合理的退出机制,同时南宁尚未有一个专门协调、管理物流业的部门,亦未制定成熟、完善、公平的市场竞争平台,政府市场管理职能尚未规范。这些问题都导致了物流企业在市场行为上的盲目跟风、粗糙经营和市场选择的不理性。4.4南宁的总部经济发展缺乏良好基础 与周边的香港、广州、深圳、长沙相比,南宁总部经济的发展相对落后。首先,南宁有实力、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不多,对周边的辐射能力有限;其次,在广西区内,除南宁外,多以中小城市为主,经济实力较弱,尚未形成经济互补关系;第三,南宁在总部经济发展上缺乏一定经验,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完善,服务环境达不到一流标准,对外界的吸引力不足。由于总部经济在促进经济的发展、加速城市经济转型上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南宁的总部经济发展缺乏良好基础也是南宁在城市化模式选择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 4.5 其他方面 此外,还有许多领域南宁并不占多大优势,基础也不太好。旅游方面不如桂林,金融方面不如旁边的广州、深圳和香港等等。综合上述,南宁在目前的城市发展中并未凸显出优势领域,还处在打基础、抓全面的阶段。5.正确选择南宁城市化模式的对策5.1关于南宁物流运输业发展的建议5.1.1建立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 南宁作为广西首府,交通状况在全广西是最好的。但是与全国的一、二线城市相比,交通并不算发达。南宁是中国南方边陲重镇,国外紧邻越南,国内与广东、湖南、云南和贵州相连,与海南隔海相望,因此在交通网络建设上应全方面、多层次的规划。目前,在铁路方面,南宁正建设南宁至钦州高速铁路、南宁至广州高速铁路;在公路方面,全面升级南宁至桂林高速公路、南宁至昆明高速公路、南宁至贵阳高速公路;在航空方面,截至2011年南宁已开通10条直飞东南亚重要城市的航班,开通南宁至港澳台的直飞航班,与国内各大城市的航线更是日趋完善。在完善国内的交通网络的同时,还应该加强与国外特别是东盟国家的交通运输关系。 5.1.2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南宁正在打造内陆港口,这能更好的与北部湾三大港口、广东以及港澳台的水路有更快捷的联系。在建设的同时,要注重港口服务的质量和港口专业化程度的提升。要吸引专业人才的进入,建设好口岸通道,员工宿舍,引进电子化信息设备,尽可能的做到高效率、高利润、低成本运营。同时也要建设好仓库、保税区、集散中心的建设,修建一流的运输高速公路与港口连接,才能保证较高的效率。5.1.3运用科技创新,提高通关速度 通过加大科技开发和应用力度,进一步提高港口口岸、公路、公路、航空检查关口等的通关效率。主要是进一步推广、完善公路口岸边检“快捷通“系统和海关“电子自动核放系统”建设速度,依托科技提高效率并完善监管,尽快实现全程通关电子模式。同时,尽快完善区域内港口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庞大数据库,以保证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为物流速度的提高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提供帮助。 5.1.4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建议在南宁乃至广西多所高校中开设更具针对性、更专业的物流学专业,广纳高质量生源,加强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专业物流人才,为南宁的物流运输业输送大量新鲜血液。同时,南宁市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鼓励企业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加强专家指导和人才引进。5.2增强南宁制造业实力 增强南宁其他制造类产业实力,是打造南宁现代物流中心的重要保证。在当前投资选择多元化的条件下,要追求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而不能依靠单一的优势(区位优势)。就目前南宁的条件来看,要想追求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需要在培养物流业的同时,也应该发展制造业作为其的支撑。如果南宁本土没有一定数量、一定规模的大型制造类企业作为支柱,则南宁自身就没有物质可以流通,与外界的物流运输沟通则很难进行,进出口额达不到一定规模,何谈物流业的发展,何谈打造现代物流中心。目前,南宁对东盟的贸易大多以农产品为主,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量则相对较少。根据南宁资源分布情况,原始农产品、橡胶、有色金属较为丰富,应该大力推动农产品特别是糖的深加工技术的进步,多提高食品类、化工类、冶金类产业的副产品类型,提高产业附加值。5.3打造南宁的总部经济 与市区相比,周边县市的土地更充裕,基础劳动力更丰富,有利于承接产业的转移,在市区中心能让出一定的空间建设总部经济,更有利于城市中心的技术研究,也带动了周边县市地区的就业和经济发展。因此,建议引导城区中心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周边转移,将周边地区打造成基础制造基地,而自身打造成总部基地,形成梯度式产业联系,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自然资源,中心地区则调整产业结构,主打吸引高端人才流入,创造更多的高附加值产业。此外,建议加强南宁总部基地的规划。科学和合理的规划总部基地是打造南宁总部经济的基础。在打造北部湾经济圈、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南宁应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规划并加紧建设一流的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等重点项目,尽可能的吸引大量资金的流入和国内外制造类、金融类、IT类大型企业区域性总部的进驻。在打造总部经济的同时,南宁应该立足于服务北部湾、服务泛珠三角和服务东盟,不要追求定位于全球的总部经济。5.4加强与东盟的经济往来 如今,南宁被中央规划为中国与东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桥头堡。在今后南宁将起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北部湾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作为中国西部地区唯一沿海省份的首府,南宁在与东盟国家建立良好经济关系的契机上,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同时服务中国西部内陆。因此,建议南宁规划建设一流的、针对性强的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建立“南宁-东盟”专属物流渠道、信息共享平台、人才针对性培养、金融专区、商业专区等针对性较强、更专业化的配套服务场所。同时,为促进与东盟贸易往来,应该在现已成具规模的“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基础上,举办更高质量、更专业、更多样的博览会,为中国各省的企业、南宁本土的企业同东盟的企业达成贸易协议提供强大的平台,促进南宁、广西乃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