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传统金属工艺乌铜走银概览.docx_第1页
云南传统金属工艺乌铜走银概览.docx_第2页
云南传统金属工艺乌铜走银概览.docx_第3页
云南传统金属工艺乌铜走银概览.docx_第4页
云南传统金属工艺乌铜走银概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传统金属工艺乌铜走银概览摘要:乌铜走银是云南著名的工艺品。它工艺独特, 在中国传统金属工艺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论述了乌铜走银的工艺技术方面和艺术等方面的综合特征,对晋宁乌铜走银工艺所面对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也作了一定的思考。关键词:乌铜走银 民间工艺 云南 乌铜器 乌铜走银也是云南的一种著名工艺品, 约创始于清雍正年间, 为滇南石屏县的岳姓所创制, 至今已有约200 年的历史。一、乌铜走银简介云南很早就出现以金和铜化合而成的“乌铜器”。如清代云南风土记中有大理出产“乌铜”的记载。民国时期, 对乌铜走银的记载较多。如民国石屏县志 卷十六说“乌铜是以金及铜化合成器, 淡红色, 岳家湾产者最佳。按乌铜器始惟岳姓能制, 今时能者日众,省市肆盛行, 工厂中有聘作教师者。”这里提到乌铜是铜和金的合金, 即民间所谓乌金, 其表面墨黑细润, 价格不菲。续修昆明县志卷五中有“其造墨匣及小件炉瓶, 质如古铜, 而花纹字画以银片嵌入者, 则为乌铜器, 且又有乌铜走银器之称。”民国新纂云南通志卷一四二记载了乌铜走银器的工艺:“ 甲于全国乌铜器制于石屏, 如墨盒、花瓶等, 錾刻花纹或篆隶正书于上, 以银屑铺錾刻花纹上, 熔之, 磨平, 用手汗浸渍之, 即成乌铜走银器, 形式古雅, 远近购者珍之。”二、研究现状(一)国内外研究动态与现状目前,国内外关于乌铜走银(金)的研究并不多,国外对于乌铜走银(金)的研究目前知道的仅限于对其成分的物理分析,国内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云南省。在新篆云南通志、云南风土记、昆明县志等历史文献和石屏县志、石屏年鉴等地方文献中均可找到对乌铜走银(金)工艺的记载,随着人们对乌铜走银(金)工艺关注的加深,关于乌铜走银(金)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1.局部研究局部研究是把乌铜走银(金)工艺中某一部分特点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例如许昆的偏重于材料研究的硕士论文云南古代乌铜研究、许昆,文飞,贾朝光,卢邦洪,朱绍武,陈南光的云南古代乌铜成份和性能的研究、许昆,文飞,张增祺的云南古代乌铜成分和表面分析;狄思思、旃立兴的乌铜走银现状分析研究和余小舵的乌铜走银农村有人云南晋宁民间艺人袁昆林的困惑则偏重于对乌铜走银现状的分析;王锐的传统民族图案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探讨了乌铜走银对于传统图案的应用;华觉明的传统工艺的研究、保护和振兴重点在于对乌铜走银(金)的保护和振兴;以上论文对乌铜走银(金)的某个方面做了较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丰富了云南特色工艺的理论研究。2.整体研究整体研究是指从各个角度对云南乌铜走银(金)工艺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如许昆的云南古代乌铜走金银、吴炜的云南的斑铜与乌铜走银工艺、李晓岑的云南的斑铜与乌铜走银、张励民的云南乌铜走金 永昌云子 建水紫陶、王洪伟的岳飞后代最后的乌铜走银传人、余小舵的基于云南晋宁“乌铜走银”的田野调查等论文对云南乌铜走银工艺的历史、艺术、发展和现状等做了较系统的描述。3.案例介绍案例介绍是指一部综合性著作或者一篇综合性论文中把乌铜走银(金)作为一个案例进行较为宽泛的解释和说明,如李晓岑、朱霞的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技术(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李昆声著的云南艺术史(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总之,从1989年到现在,人们对云南乌铜走银(金)工艺的研究范围较为广阔,这些研究使得我们对云南乌铜走银(金)工艺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但不能回避的是以上专著和论文要么过于宽泛,流于简介;要么角度单一,难以宏观;要么研究不深,如乌铜走银(金)传承关系问题其实质是文化艺术的传播,需要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进行切入,但似乎无人涉及;要么忽略了乌铜走银(金)对传统图案的借鉴,未能系统整理出图案库并标注含义等。鉴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乌铜走银(金)的造型、装饰图案、传承、发展进行多角度细致地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云南乌铜走银(金)工艺,发现其内在价值,保护其传统特色,理清其传承谱系,促进这一民间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的创新和发展。三、乌铜走银的制作工序及工艺特点(一)制作工序1.炼制乌铜合金:用优质的铜和一定比例的黄金掺和其他十余种贵金属熔炼成乌铜合金2.锻制乌铜片:将合金以锻打、碾压等方法做成不同厚度的乌铜片;3.乌铜片上暂刻图案:在乌铜片上,用手工描绘所需要的图案纹样或文字,线条应流畅准确,再用堑子刻出各种图案花纹,刻的深度根据乌铜片的厚度而定4.走银:用纯银银屑或纯金金屑填充到图案处,以“走”满为度。经化学处理和热处理,银线或金线与乌铜就自然熔为一体,此步骤为整个乌铜走银技艺过程中的最关键步骤,5.成型:将走银后的乌铜片进行成型处理,或将制作好的乌铜片焊接组装在已设讨制作好的铜件相关部位上,使其成为一件完整的器物二6.抛光打磨:手工打磨,进行清理抛光处理。现在多用砂纸或砂轮作抛光处理7.捂黑处理:用手掌捂,边捂边用力擦,手掌越大的人,捂黑的效果越好。通过长时间的手汗液与乌铜产生反应使乌铜器面发生氧化,产生一层自然的氧化保护膜,乌铜坯就呈自然乌黑发亮的状态。 (二)工艺特点乌铜走银的技术关键在于“走银”工序,即怎样把银走到乌铜上。不掌握好适当的化学反应原理和热原理,乌铜片上的银将脱落,或乌铜坯将被破坏。从金属的熔点和相融观念来说,把铜走到铁上较容易,但把银走到铜上,却有相当的难度。乌铜走银就是以其繁琐的纯手工工序造就了其细腻入微的纯美艺术品位。 乌铜走银的技术关键在于“走银”工序, 即怎样把银走到乌铜上, 不掌握适当的化学处理和热处理技术, 银将脱落, 或乌铜坯将被破坏。从金属技术来说, 把铜走到铁上较容易,但把银走到铜上, 确实有相当难度。因为铁的熔点为1400 , 铜的熔点为1084 , 铁与铜之间有300 的差异, 铜容易在铁片上熔化; 而银的熔点为960 , 与铜只有130 的差异,若铜中加有锡, 熔点还将再降低。这样, 当银熔化时, 铜也面临熔化。所以, 民间艺人制作乌铜走银时, 对此步骤的操作历来秘不外传, 例如石屏岳家, 即使是家庭成员, 也只传儿子和媳妇, 不传女儿和女婿。乌铜走银技术的另一个技术关键是表面光泽的形成。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韩汝玢教授曾对乌铜表面工艺进行过研究, 发现铜金等合金在弱有机酸溶液中浸泡, 表面均可形成致密乌黑有光泽的氧化膜。经X 射线分析证实是一种氧化物, 可以认为乌铜的表面黑色是由于形成某种氧化物所致。而表面氧化膜的光泽是由于某种金属元素起作用。以上研究对理解乌铜走银器表面光泽的制作工艺有启发意义。乌铜走银还有一个技术关键是原料的配方问题。但西方的文献中可得到此一技术的线索。因为云南乌铜走银器曾作为工艺品, 在清代和民国时期被带到西方, 其着色技术引起了欧洲一些化学家的重视, 并进行过化学成分分析, 结果为铜金等多元合金。所以, 除铜和金元素外, 还有少量的其他元素渗入。整个工艺制作完成后, 在庄重深沉的黑底上衬托着银光闪闪的灿烂饰纹, 器物呈现黑白分明的装饰效果, 光泽秀丽, 加上器物上有书法绘画的艺术, 显得十分古雅, 令人爱不释手。也有走上金屑为线条的, 装饰效果为黑黄色对比, 就称为“乌铜走金”工艺。乌铜走银的产品多为器皿、小花瓶、笔筒、墨盒、烟斗、玩物等, 著名的有紫檀古瓶。图案常为八仙过海、梅兰竹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龙凤鹿鹤等, 现在所见的民国时的作品常常刻工纤细, 刀法纯熟, 形象雍容华贵, 极具观赏性, 往往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工艺品因材质贵重, 身价亦不凡, 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深受文物界和收藏界的重视。清末的云南状元袁嘉谷先生曾在异龙湖歌中称赞说: “器精称乌铜”。它是云南的一种著名金属工艺品。四、乌铜走银市场地位古今嬗变民国时期, 石屏的岳氏在昆明文庙街开设铺店, 进行生产, 乌铜走银的生产中心从此从石屏转移到了昆明, 在云南的工艺品生产中影响一时。但以后原料不足, 生产渐渐凋敝。1959 年, 政府有关部门曾组织乌铜走银器的传人苏继承生产乌铜器的器皿数个, 以后又组织艺人在云南斑铜厂生产, 昆明工艺美术研究所的艺人杨用宾等人还制作了一些较好的乌铜走银器物, 如杨用宾制作的乌铜走银“大观楼”画屏, 曾一度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而一些用乌铜走铜制作的文具和工艺品, 还多次作为国家礼品赠送国外高级政府官员。20 世纪70 年代, 昆明斑铜厂还进行了乌铜走银与斑铜结合的尝试。如一件名为“孔雀冥王”的工艺品上, 就有斑铜红、乌铜黑, 乌铜上还走有银和金的图案。这件工艺品被轻工部作为国家工艺美术珍品永久收藏。但一般认为, 乌铜走银工艺品仍以建国前岳家生产的质量为最好, 由于岳家绝后, 可能有的关键技术已失传, 虽然建国后到近年来在昆明出现了一些乌铜走银的产品或仿制品, 但与原工艺相比, 表面淡暗无光, 色彩对比不鲜明, 质量仍相差较大。以其独有的熔金配方和着色工艺,多年来,一直从事乌铜走银制品的设计和生产。乌铜走银工艺从创始至今,所生产的器具种类不外乎手炉、文房四宝、酒具、花瓶、香炉、如意、首饰、烟具、首饰盒、长命锁等,200 多年来未有太大变化,晋宁乌铜走银制品的种类也大致如此。从产量来看,清末为乌铜走银制品的发展高峰期,云南乌铜走银制品年产量达30005000 件。而目前, 昆明乌铜走银制品的年产量不足300 件,年产值仅300多万元,晋宁乌铜走银制品的产量不足百件,数字反映出社会对乌铜走银制品需求的减少。究其原因,十分简单,就是乌铜走银制品的种类仍旧是“老三篇”,不合乎现代商品市场的需要,不能吸引都市人的消费欲望,与现代消费脱节。比如文房四宝制品,大多数现代人早已进入键盘输入时代,传统的书写工具根本就束之高阁,日常生活中哪里还有文房四宝的用武之地?酒具都是陶瓷或玻璃质地的,易于生产而又价廉物美,花瓶亦然;香炉在寺院里用得多,南方人家里的供桌上也屡有所见,但质地多为陶瓷一类,造价低廉;如意这种东西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干脆就“无处觅芳踪”了;首饰倒是时尚热销产品,但都市的时尚首饰无论从设计的款式还是制作的材料,都与“乌铜走银”四个字无关;手炉的用处早些年还是有的,如今随着空调和冬季供暖的普及,它的需求量恐怕也越来越少了。那么,乌铜走银制品的市场定位究竟在哪儿呢?显然,定位在奢侈品。前面说了,需求的减少,产量自然减少,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产量少,工艺自然濒临灭绝,这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铁律。当下,晋宁县袁昆林乌铜走银作坊的年产量约在30 件左右(以墨盒为例),一件墨盒制作周期约为半个月,成本1000 元左右,对外售价1500 2000 不等。纯手工制品,传统的造型,装饰工艺精良,费时费力打造而成的墨盒,却不是一件使用频率很高的物品,它只能是比如一套酒具,四杯一壶,体量较小,酒壶盛酒量不足一斤,酒杯盛酒量约一两,乌铜走银以及錾花工艺装饰在外,内部为银质结构,酒具的制作周期为一个半月,售价5000 元左右。再看一件打火机(这倒不是传统的器物种类,以前只有火镰之类的取火器,打火机是袁昆林新开发的产品,可见现代的乌铜走银匠师在产品创新这点上还是动了脑筋的),乌铜走银纹样的装饰外壳,银质机身,内部构件从市场采购,非该作坊生产,这样的打火机制作周期约为一周,售价1000 元以上,价格不菲,符合奢侈品的定位。结语:无论是从装饰纹样还是器物的种类来看,云南的乌铜走银工艺主要还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改良与创新。换言之,云南的乌铜走银工艺基本上是依靠“子承父业”这种传统家族作坊式的授艺方法来实现传承,渠道十分狭窄,其制作工艺流程、生产状况都脱离不开这种家族作坊式的运作方式,而这种模式也是目前云南乌铜走银工艺存在的唯一模式。对于这样的家族作坊来说,如何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新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参考文献:1宋永健,乌铜走银-工艺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