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毕 业业论论 文文 题题 目目 诗经中的悲凉主题 学学 院院 文学院 专专 业业 汉语言文学 班班 级级 汉语 0802 班 学学 生生 张龙德 学学 号号 20082501129 指导教师指导教师 俞艳庭 二一二年五月三十日 摘 要 主要从诗经给我的感觉来谈, 诗经给我的感觉有纯净,但更多的是悲郁, 诗经并不那么的“思无邪” 。 以个人视角出发解读诗经给我那种悲凉感觉的原因,对于悲凉、苦难既是 肯定又是解构。意在了解自身,让自己有更多的力量在人世间前行,研究方法以个 人意识流似的书写为主,个人的东西较多。 苦难迫使人们去追问、去求索。去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去思考生命的课题。 这一切都着昭示着一个简单的真理:万物一体。哪有什么分离?哪有什么分别 呢? 是我们的认同使痛苦成为内心的现实。 人来到世上不是来生存的,是来经历发生在身上的一切并展现爱的。是来自我 实现和自我成长的。 而美不会停在那儿,它会溜走、会消退、会成长,这是最美的地方。因美是活 的。 存在即祝福。 无常是美的。要不这样,树木不会生长,尸体不会消解,人也不会成长。 这份内心的对苦难的责任,对存在的悲悯成就了一个人的伟大。 我们只是以一个分离之身来体验,但分离并不存在。 每个人都负有责任,都对整体负有责任。 关键词:意识;个人感悟;孤独;生活;生命 ABSTRACT Mainly from the “book of songs“ to feel to talk about, “the book of songs“, give I feel pure, but more and more are sad depressed, the “book of songs“ not so of “thought of have no evil“. Personal perspective to interpret the “book of songs“ give me that kind of feeling sad, the reasons of the sad, for suffering is both positive and deconstruction. To understand their own, let oneself have more power in this world walking, method for personal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like writing is given priority to, the more personal things. Suffering force people to ask, ask. To think about the value of your existence, to think about the life of the subject. All the shows a simple truth: all things one. Which have what separation? Which: what is the difference? Is our identity to become the reality of the heart pain. People come to the world not to live, is to experience everything happened in body and show love. From I realize and self is growing. And beauty will not stop there, it will pass, will resolve, can grow up, this is the most beautiful place. Because beauty is alive. There is a blessing. Impermanence is beautiful. Or so, wont grow trees, the body wont eliminate, the person also wont grow. The heart of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suffering, to the existing pity success ones great. Were just in a separate body to experience, but separation does not exist. Everyone is responsible, are responsible for overall. Key words:Consciousness; Personal feeling; Lonely; Life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II 前言 .1 一、行役诗:苦难以及自我价值的缺失.2 二、恋情诗:瞬间即永恒以及无常.5 三、士人诗、羁旅诗:个体的孤独和生命之思.8 结论.11 参考文献.12 致谢.13 前 言 诗经里有较为原初的生命叩问,毕竟年代较久,那段时间为写论文经常拿 诗经来读,有一种无法消解的悲凉与哀伤,不想在这种感觉上沉沦太久,因为 不好受。走回自己的视角,我终于可以从那种感受中走出。论文就写成了这种自说 自话的形式,分几次写成,一些段落让我截取安置在不同的篇章,意在使主题能尽 可能集中一点儿。 怎么说也说不完的诗经 ,她作为一个源头性的存在,随着时间之河的流淌越 来越丰盈、浩大。而那份原初的纯真与感动,仿佛前生的记忆,在我们的内心最深 处永存,这是最初的纯净、唯美的画面,那些水边的恋歌,仿佛梦幻一般,这似乎 只有在童话中才有的纯美,让人内心一下子变得纯真而柔软。而其中的酸甜苦辣、 悲欢离合,带着露水和田野的清香扑面而来,那是人们那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其中的悲凉、困苦同样深入骨髓,无法消解的苦难,人们在压迫中发出一声声 叩问,而苍穹无语。人们于是在苦难中或颓废、或无奈、或奋发、或更加坚韧,那 份对苦难、对生命的发问一直延续至今并将永远延续下去,人们于是逐渐成长,成 长得或蔑视命运、或有一种笑对苦难的智慧、或发现自身的本质性奥秘从而超越于 苦难之上,这些从诗经之中已有了原初的萌芽,而那时人们的智慧并不见得比 今人落后。 一、 行役诗:苦难以及自我价值的缺失 战争使人们处于水生火热之中,百姓们苦不堪言。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 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 “昔我往矣,杨柳 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征人在 外思念自己的妻子,回想起结婚时的誓言,相许要牵着对方的手,白首不相离。可 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处于残酷的战争之中,朝不保夕。或许下一刻自己就会长眠 在荒野之中,自己死不足惜。只是从此与自己的爱人生死相隔,只是曾经的誓言, 那份温暖的情谊就此无奈的随风而逝,不是自己不想,只是不能。残酷的战争中所 有带有人性的事物都被毫不怜惜的摧折,那份悲苦,那份无奈,自己叫天天不应, 叫地地不灵。不知我那爱人是否还在苦苦等待,无望的苦苦等待下去?处于战乱之 中,我已预感到或许我们今生不会再见,哎!苍天呵!何以让我们承受这么深重的苦 难?何以让我们的心灵受这么痛楚的创伤?而即便有幸活着回到家,等待的人很可 能已经不再。日思夜想、支撑自己活下去的唯一支柱:我的家乡却已面目全非。只 变的一片荒凉,野草丛生,父母亲或许已经永远的埋在黄土之下。只有累累荒冢冰 冷的无语。 那个时代佛教思想还没传入,人们直接面对着苦难与无奈,人处在天地之中是 何等的渺小?生命被视作草芥,浪掷在荒野之中,大地上到处是累累白骨。满满的 苦涩和无奈!不过远古时代人们往往有着神灵信仰。要不不会有祭祀、不会有祈雨、 不会有巫术、不会有神话。这些被我们称作迷信的东西,在战争中或许可以成为人 的精神支撑。可一般人有着深深的迷惘,不知是否确实有死后的生命存在。只可作 为一种精神上的依赖,宁愿相信是有的。要不这么深重的苦难又怎么来承受?要不 整个生命就真的是无尽的悲苦,无尽的苦海。没有解脱之法。当人们生命受到威胁 时,人们会考虑死后会不会有生命的问题。苦难迫使人们去追问、去求索。去思考 自己存在的价值,去思考生命的课题。不管死后是否有生命存在,至少有些东西是 确定的:人世间的感情。亲情、友情以及爱情。这是人们活下去的根本动力,处于 战争之中,情感的温暖丝丝入扣的深入到人心之中。反而是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发 现了自己心中最为真实的东西。什么才是生命中最可宝贵的东西。或许我们现在过 得很安逸,我们不需要担心自己的生命,因为它不大可能在下一个瞬间就归于虚无。 或者好像生存没啥问题,可仅仅活着而已,对其它应该珍视的事物弃之不管,那么 生命就会处于一种空虚之中。人们就会失却自我价值,从一方面来说,自我价值的 确立是通过苦难来完成的。也是通过苦难我们才学会去珍惜,珍视纯真的情意,珍 爱身边的人和事物。只有通过苦难才会成长与进步。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而我们因为有了那么多的先贤智慧,我们可以更轻松地和苦难做游戏。更自然的 与苦难共舞。 佛家讲:“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有整体所有的 蓝图,全息摄影照片被撕碎后,每一个碎片都显示出等比例缩小的完整全息影像, 我们讲天人合一,内在小宇宙与外在大宇宙,基督教讲上帝按照祂的形象造人,道 家讲混沌,讲“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唯一” ,据说炼金术其源起就在于一张翡翠 板上,其上写着:万物皆为一物。自然界中黄金比例、斐波那契数列比比皆是,这 一切都在昭示着一个简单的真理:“万物一体。 ”哪有什么分离?哪有什么分别呢? 又干嘛要我国攻打他国呢?那么喜欢用自己的左手去切掉自己的右手吗?别再自虐, 学会自爱。爱人即自爱,害人即自虐。那些统治者为争夺土地和人民,满足自己的 权利欲,于是相互争斗。庄子对这种方式感到可笑, 庄子则阳中说道:“有国 于蜗牛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牛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 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什么叫做蝇头小利,这就是了。对于那些统治者来说, 把别人的土地和人民抢过来,自己就感到特满足了。他想:“哇!你看吧!这么多 的土地和人民都归我所有,我的成就是多么大啊,这种功绩和那开创天地的人物不 相上下,那我要有一个称号来配我这丰功伟绩,就叫皇帝好了。 ”在庄子的眼中,这 就叫做井底之蛙了,还在大张着自己的蛤蟆嘴沾沾自喜呢!拥有了又怎么样?有时 有和没有又有什么区别?是否幸福和这些东西都没有多大关联,可悲的是,就是有 那么多的人想要雄霸天下!估计是男性荷尔蒙激素分泌过于强盛了。可悲的是,那 么多人被卷入这种漩涡之中,当人们醉心于权术时,人们把自己的真心给遮蔽了, 人们忘记了信任的能力。与真爱隔阂了。有的只是一个不满的心充斥着争斗和不安, 其实那又何必?自伤伤人。这是简单的道理,那些人会说,我懂,可懂个屁! 那些明智的人知道急流勇退,否则会落得个“狡兔死,良狗烹”的下场。跟他们说 直接没用。 真正的苦难存在于人心,是人自己在创造苦难。玩弄权术的人心中有着很深的 恐惧和不安,他们处于焦灼状态。同样的事物,因为人心的不同会在人心中留下不 同的感受,过于认同外在的得失有无,过于认同外在环境就容易使人感到痛苦。加 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中说:“当对大地的想象过于着重于回忆,对幸福的憧憬过 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这就是巨石的胜利,这就是巨石本身。巨 大的悲痛是难以承担的重负。 ”是我们的认同使痛苦成为内心的现实。当我们将过去 或未来与现在作比较时,我们认同了现在处境的糟糕,于是糟糕与痛苦成为了我们 内心真实的现实。很多时候,我们喜欢以这种方式来让自己的生活有点儿戏剧性, 或许现实还没那么糟,自己并未受多大伤害,自己并不需要太多东西,可人认为已 经糟糕透了,自己受了很大的伤害,自己没有什么就没法活下去。内心所认同的会 成为真正的现实。或许伤害并不存在,但人若认为自己受伤了,那人就真的受伤了, 而那个伤害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这就是存在于内心的苦难,人喜欢自己制造苦 难。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别人,如果对方同样认同的话。 百姓只管安居乐业,有一份简单而真挚的感情来用心对待,哪管什么家国大事! 可统治者能体恤民情的能有几人?可究其根源,恰恰是民众的这种甘愿平庸所造成 整个社会那么深重的苦难。一直处在这样一种模式中,奴役与被奴役,统治与被统 治。百姓已经习惯于这种模式,这也是人们所批判的奴性心理在作怪。人们想找一 种寄托,即便是以一种奴役与被奴役的方式。把自己的命运交托给他人或老天爷。 殊不知那是在贬低自我价值,一些内心力量足够强大的人反而成为民众中的异类, 人们需要的是主动去承担生活中的风雨,而不是只寻求安居乐业而已,因为人不是 蝼蚁,人的存在有其自身的价值。而我们况且不懂蝼蚁的价值。人不仅仅只是肉体, 不仅仅只是生存而已。人来到世上不是来生存的,是来经历发生在身上的一切并展 现爱的。是来自我实现和自我成长的。自我价值的彰显需要让自己散发光芒,敢于 独立承担生活中的所有风雨。不逃避,不寻求依赖。依照自己内心的本性和感觉去 生活,大师们教导说人的本质都是极其光辉的。寻求安居乐业,是一种恐惧,因为 前路不可知,似乎充满着着危险。人们想停在某个安稳的所在,不再理会生活中的 风雨,这难免会引发一种空虚之感。因为没有遵循内心深处的渴望:全然的经历生 命中的一切。任何事物都与其对立面相伴而行,逃避痛苦就等于逃避欢乐。有着阴 晴圆缺的生活才叫做真正的生活。生活是流动的,流动是不可界定的。我在写着文 字时,生活在继续,我们都处在生活中。人们要依赖某些东西来让自己感到安全, 于是家族、宗族、政治、控制、规范、宗教等随之产生。整个社会都是基于人的依 赖心来运作,基于恐惧而不是爱来运作。是人们自己在选择被奴役以感到安全,有 可供抓住的东西,有着依托感。社会上更强调的是规则而不是人本身。也难怪,人 本身是不可以被界定的,因为人是活的,是流动的。人往往自己否定自己,给自己 套上一个紧箍。 飞蛾扑火,本性使然。很多昆虫都喜欢光亮的所在。你看路灯下面那么多飞舞 的蛾子。人也一样,朝向光明。这光既是物理意义的光更是指内心的感觉,安宁、喜 乐、幸福、自在、爱等。生而为人,其价值就在于发散自己的光芒,我们来到这个 世间,一切并非偶然。只是,我们把太多的事物当做理所当然的了。只是我们低估 了太多人、太多事物的意义和价值。其中最大的可悲之处莫过于低估了自我的价值, 莫过于总是向外寻求而不知向内寻求。人是一种高尚而伟大的存在,一个人所拥有 的远比所没有的要多得多、有价值得多,你拥有的是你这个人,这远比许多身外之 物有价值得多。人总喜欢向外寻求,只因没看到内在的价值,因此才会不断寻求, 以填补空虚。可那只是缘木求鱼。可你只需停下来,独处。让你灵魂的声音不至于 被喧哗所遮蔽。人生的意义很简单,那就是爱与自我实现,听从内心的渴望,让自 己发光。 二、恋情诗:瞬间即永恒以及无常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 兮。“前面五句可看出当真是一个美女,可却好像只是女娲娘娘捏的泥人,纵然倾 国倾城,却还只是泥胚而已,直到后两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出,顿时便 摇曳生姿,一股灵动的美从纸页间漫溢而出。女娲娘娘终于将那一股灵气赐予,人 物已经变得活生生,从此我们知道美是来自灵魂的。 我们往往以很多其他的东西来界定自己和他人,可人又怎么可能被界定呢?既 然不能被界定,那么那些拿来界定的东西并不具有太大的意义。我们看到的不是他, 那只是他在你看时所在的状态而已。我们只知道他的身份而已,但身份不是他本人。 而我们也只选择了我们自己的视角来看他,我们看到的并不完全。而所有能看得见、 摸得着、说得出的事物都不是真正的本质。我们通过那些不是我的东西来彰显自己。 身份或许代表着某些东西,但身份往往是一种面具似的存在,借助它们人们可以不 去探究面具背后那人的真实感受,不去在乎他所经历的悲欢离合。面具背后的真实 感受又有谁能看得明白? 野有蔓草诗经中最喜欢的应该就是这一篇了。那一种刹那、邂逅的美。如 绚烂的烟花绽放。情人间眼神的交流,瞬间抵达内心。烟花之所以美,只因为它一 瞬间就绽放了全部,毫无保留,绚烂得触目。这种绚烂注定是短暂的,因此它不会 被拥有,所以它有着令人惊异的美。你可知,四目交汇的瞬间,好美的事物发生了。 而美不会停在那儿,它会溜走、会消退、会成长,这是最美的地方。因美是活的。 初见很美,因为我们没那么多的预期和评判,我们不会先入为主地认为对方是一个 什么样的人,我们不会给界定。有时陌生人间的交流反而比熟人间的更深入。因为 太熟悉,所以封闭在心中形成的既定印象中,自以为他就是那种人而懒得去关注他 本人。而陌生人间就不会。是我们的关注使我们发现了他身上的闪光点。有时你会 在一个瞬间发现你所熟知的某个人很美,那一定是在你不评判的时候。美就在那儿, 只是我们往往被自己的评判遮蔽双眼。生活就在那儿,生活很美,只是我们认为什 么都理所当然,缺少发现惊奇的眼睛。那样的时刻会发生在一瞬间,在你不经意的 时刻,它发生了,就会永存。你强求不来,你不强求、不努力、不经意时,它发生 了。一经刻意便会溜走。它在那儿,只是我们的声音太嘈杂,要做要想的事情太多, 不知道单纯地享受存在本身。简单到无为,只要“在”就可以了。存在即祝福,只 是简单的真理。此时、此地、此在,仅仅如此,就应庆祝。还求什么呢? 总觉得,两个人相爱的话,应让自己和对方都能更好的做自己。让自己和对方 都能更有力量、更有勇气更安然自在的独自前行。毕竟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是自己 在走,个人的成长始终都取决于自己。这并不悲哀,这正是个人自由的体现。毕竟 再亲密的关系也都是独立的个体,她是她,我是我。每个人都独一无二,都是自觉 的,有独立意志的个体。总觉得,两个人相爱的话,就像日月生辉,互相散发自己 的光芒,从而补足、光耀对方。彼此独立却有着浓浓的爱意在空间中流淌。 佛家四谛:苦、集、灭、道。只因生命是无常的,可人总喜欢固定的事物,总 以为现在他对你好就会永远对你好,却不知,一切都在变化中。看诗经氓 ,这是 一首怨妇诗,你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人随着岁月的 增长慢慢衰老,想留住美好,想留住青春,可岁月催人老。你看林黛玉:“侬今葬 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如白驹过隙的岁 月悠然而逝,那份清雅的荷花已变为断梗残荷。人面桃花的美艳难逃黄土的掩埋。 时不我待,人世匆匆,人们妄图抓住时间,留住青春,到处寻找长生不老之法,反 而荒废了今生。却不知无语东流的长江逝水因其流动所以是活生生的。正因为是生 命,所以我们需经历人生的不同岁月,需慢慢的走向衰老,而衰老并不见得可怕。 一如四季的流转。尸体可以长久保存,因为它已经死了。人喜欢像鲧一样, “窃帝之 息壤以堙洪水” ,你把长江水拦截下来,你看会发生什么?人喜欢标榜自己的力量, 于是猎杀猛兽来发泄那多余的荷尔蒙。殊不知,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 “留 得残荷听雨声”才是生命的大境界。殊不知像水一样安于生命之流、乐在生命之舞, 方可达人生的极致。热恋中的情人往往对另一人牵肠挂肚,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见面后又极尽缠绵,分离后就患得患失。弄得自己和对方都很疲累。其实,那又 何必?没有一个人是属于他人的,一个人只属于他自己。发现内心力量的人是不会 因感情的得失而怨天尤人的。因为不管怎样,每一段感情都给了你极其珍贵的东西, 你若能从中学习的话,你可以更好的爱自己和对方。而只要是用心对待过,就只会 有收获不会有丧失。大师们知道他们不会受伤害,佛陀把摩罗射向他的箭矢变为朵 朵莲花,耶稣仍深爱着那些把他送上十字架的人,因为他们知道,伤害并不存在, 除非人自己认为自己受伤了。还记得刻舟求剑的故事吗?我们都是那个在舟上刻痕 的那个人。水在流动,生命在流动,我们却固执的坚守那道死划痕,却不知我们已 不在那了。所有事物都改变了。无常是美的。要不这样,树木不会生长,尸体不会 消解,人也不会成长。大师们让人们安于当下,与生命之流共舞。当下是美的。人 之所以回想过去或将来,是人们在抱怨现在的缘故,认为现在的状况不是自己想要 的。是人的思想、人的评判说现在不好, (实际上,现在也确实有不好的时候,但请 不要过于认同外在环境,对待同样的事物可以有不同的态度。而我们没必要总是保 持一种抱怨的态度。与其抱怨不如走出来,不如改变自己。 )说自己活得不好,生活 好像总是在别处,为什么人们看起来都很好,只有我惨遭这样不堪的境地?人们认 为老年比青壮年要遭,死亡比生存要糟,所以人只想要青壮年,只想要生存而拒绝 老年,拒绝死亡。从哪来的评判呢?生命加给人的东西没有一样是毫无意义的。人 却因自己那顽固的妄念来评判,来拒绝接受。拒绝带来痛苦,垂死之人在接受了自 己将死亡的事实后,就会有一种安宁、平静的力量去面对死亡,反而是那些拒绝接 受自己将死的人每天都有着痛苦。拒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就是拒绝自己,就是拒 绝生命。人应学着接受,接受生命所赋予的一切,把它们当做礼物,并从中学习、 成长。并无好坏之分,只是人喜欢作比较、划分好坏。人喜欢制定一个标杆去量任 何事物,而这标杆又是依自己那形形色色的念头而定的。所谓的思想只不过是一堆 杂七杂八的念头而已,真正的思想伴随着正面、美好的感觉,而不是让你状态越来 越不好。有没有这种感觉,当你状态不好时,一些看似很有哲理的思想会蹦出来, 然后让你的状态更加不好。而当你状态很好时,你就会什么都不想,有着一种空无 的满足。感觉要靠谱多了,人依循感觉行事比依循思想行事要靠谱得多、有效得多、 轻松得多、快乐得多、有价值得多。感觉从来就不是能被把握的。它的无常性极为 明显。人可以觉知,感觉会教给人、启示给人很多东西。可悲的是,很多人宁可相 信思想也不相信感觉。感觉是灵魂的语言,他直接带给你你想要的东西,不需要逻 辑推理。深入感觉之中你会获得智慧。有些东西你一说就无意义了。有些东西,越 说,越不懂。要么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谈论莫如直接展现,以整个存 在来展现,比唾沫横飞要好得多。 这个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很特别的群体,孤独症者,人们渐渐引起重视,并开始 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旧有的模式,孤独症孩子不是有病的,他们的孤独是 先天的,并没有病理上的原因。持旧有思维的人(他们的思维是必须有用才有价值, 他们不大会考虑人本身,他们更多的是考虑你有没有用。 )会想:“你又不能说话, 又不能沟通,生活也不能自理,对这个社会毫无用处,只会拖累别人。 ”但他们忘记 了还有比言语更好的交流方式:心与心的交流。还有比遵循社会价值更有价值的方 式: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还有比有用更有用的东西:无用、无为。还有比评判 更美的东西:存在、不评判。还有比身份界定更自然的东西:本性展现。还有比肉 体的眼睛更真实的东西:心灵的眼睛、灵魂的视角。你去看一看、你去感受一下, 孤独症孩子给你的东西,那是让你发现自我,更好的做自己的东西。他们在对你说: 存在即祝福。你去感受一下他们的欢乐,他们会给你某些冲击和启迪,若你肯敞开 心扉的话。他们给了你最好的东西,他们给了这个世界最有价值、最美的东西,如 若这还没有价值,那还有什么有价值呢?任何事物基于爱才会有真正的价值,我们 的人生意义就在于爱与被爱。而爱一个人本身就是幸福的。对方是否接受、是否回 应已不重要。当你处在爱之中,并付诸行动。结果并不重要。 三、士人诗、羁旅诗:个体的孤独和生命之思 所有的大师都会教导一点儿:你所寻求的不在我这儿,我不能给你,除非你向 你自己的内心去找。简单单纯到只要自己的本心显露即可。独处是很好的面对自己 的方式。人需要独处,需要一个人安静的和自己对话,需要学会欣赏孤独的风景。 或者不是学会,而是自然的方式,本来就是这样。孤独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状态,你 只需觉知,注意自己的感觉、思想,顺流而下即可。不需要去刻意地作为。在孤独 中一个人会慢慢的深入自己生命的内核,会更清晰的明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孤 独并不导向一种无力感,它导向极乐。一个人要学会在孤独中面对自己,真诚地与 内心交流。这样,一个人才会成长,这样,一个人才会自主、自在,不至于淹没在 形形色色的意识浪潮中。在孤独中让自己努力向上生长,面向天空,面向阳光。一 个人的时候,安静的时候,很多解不开的结都会解开。我们从中获得一种智慧,适 合于我们自己的智慧。我们自己的来自生活的智慧。生活就在那儿,只是我们需要 一双慧眼来看破生活那平庸的表象,发现它的闪光点。孤独能帮助我们。我觉得, 我们在生活就像牛在吃草,而孤独的时候就是那反刍的时候,在孤独中我们慢慢的 品咂,品咂生活。品咂来自生活的感动和启迪。品咂这看起来平淡无奇、平庸、平 凡的生活中那无以言表的丰富内涵。有些人,有些事很美,很珍贵。在生活中散发 着无比璀璨的光芒,独处的时候能更清晰的知道它们的意义。正因为那些极美的人 和事物,我们的生活就有了极深的意义在那儿。 一个人可以充满惊奇的活着,生活中充满了惊喜。你遇到的每一个人,发生在 你身上的每一件事都令人感到惊奇,当你深入到生命之流中时。因这一切都有意义 而且意义非凡。很多伟大的事物往往看起来很平常,很多很美好的人往往看起来很 平凡,而这种方式很美。生活以其平凡遮掩其神性的光辉。只是在你不经意时,会 偶尔一瞥,看到其美妙。这是事物的运作方式,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事物在展露 自己,不加区分,一视同仁,就像阳光普照大地,没有区别对待,而决定权在人们 自身。人们拥有自由意志,自由的选择。爱一直在那儿,一直在给予,给予每一个 生灵,是否领受取决于个人的选择,决定者是人自身。 有时,一个人,会有一种漂泊、羁旅之感,特别是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孤身 一人,一切都很陌生。却很安静,很安宁,很自由。那种感觉很美。生命本就是漂 泊的,我们都是过客,我们因此自由。我们因内心的安然而自由。孤独并不等同于 孤单,你并不孤单,当你在孤独中时你并不孤单。当你让你的灵魂被喧嚣所淹没时, 你才真的孤单。孤独时你与灵魂相连接,与本源相连接,你与其它存在体和谐共振。 你深入到合一之中,没有分别和评判,只是大合唱中一个和谐的音符。有一个故事: 一朵浪花悠然自得地每天晒太阳,感受风雨,听海鸥翔鸣。可某一天它惊恐的发现 前方的伙伴们正往一片山崖撞去并被撞得粉碎。它对旁边的同伴说:“天哪,我们 就快要死了!”同伴很平静的回道:“我们?我们在哪呢?我们都是大海的一部 分,我们所谓的的死亡只是回归到整体之中而已。 ”这就如同我们每一个个体的生命, 而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与其说是终结莫如说是回归。这解释了我们为何总有一 种漂泊之感,因为我们选择了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来体验自身,而感觉上是与本源分 离了。因为我们成为一朵朵浪花,但我们并未与本源分离,分离只是因为我们拥有 了个体的独立意志,而我们是本源的一部分。分离只是幻象,怎么可能与自己的本 质分离呢?浪花也是大海的一部分。而我们因此有了自己独有的体验,多么美啊! 而无论如何,分离并不存在,我们只是以一个分离之身来体验,但分离并不存在。 好美!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好惧怕的呢?只管尽情的去拥抱生活好了。 或许一个人注定要与孤独相伴,一个人走自己的路。只是我们希望在我们的人 生之路上有人能够相伴在左右,我们不想要踽踽独行。但,没有任何人能始终陪在 身边,他们需要走开,以便我们能完全的体验自己本身,以便我们能更好的成长。 而没有任何人能代替我们去走自己的路,这样是对个体的极大不尊重,这样剥夺了 个体体验的机会,而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体验。所以我们需自己去走,正因为我们是 有自由意志的存在所以需独立前行,有独立承担一切的勇气和智慧。我脑海里浮现 出这样一幅画面:浓重的黑暗,不可知的黑暗,我的面前只有这黑暗,一切都不确 定。那片黑暗却仿佛在呼召我,吸引我走进去,去探索,去体验,去创造。我往前 迈步,有光伴随着我将黑暗溶解。我喜欢这种感觉,这种始终在路上的感觉。那片 黑暗仿佛代表着神秘、自由、不可捉摸。 看诗经的王风黍离和魏风园有桃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 、 “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这些仕人是有着足够 自我觉醒的人,他们感受到痛苦和苦难,深深地体会着这人世间的悲凉和个体的孤 独。天地悠悠,人处于这样一个广大的时空背景下,顿时感到一种空茫,却让人更 直面自己的存在本身。如一首诗中的意象:“我小如一只蚂蚁/今夜滞留在呼伦贝尔 大草原中央的/一个无名小站/独自承受凛冽孤独但内心安宁。 ”当人在天地间变得谦 卑时,人于是与神灵更近了一步。想起一个词:慈悲,想起一个佛家名言:悲生于 智。那些有良心有智慧的士人,深深的看到了社会的悲剧性以及个人与社会的不相 容性,要不,也不会有那么多慨叹“知音难觅”的士人了。这份内心的对苦难的责 任,对存在的悲悯成就了一个人的伟大。大凡有点儿智慧的人都会看到这社会是有 问题的,如果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都对自身的存在有着迷茫,那不能不说这个社会 忽视了人本身的价值和尊严。而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会看到问题所在,会看到问题背 后更深的原因,于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慢慢升起。你想,若你是佛陀释迦摩尼, 你以一个开悟者的视角来看芸芸众生,你若发现芸芸众生依旧走在一种旧有的模式 中,像被一根线操纵的玩偶不能自主,而他们却是自己选择这样或者说是他们不加 选择、不负责任,只是对旁人的苦难当做笑料来看,于是他们不由自主的成为这种 后果的制造者和承受者。当你是佛陀你会明白每一个众生都是佛,而他们却不知道 自己的价值,自我贬低,强调自己是现实的无能为力的受害者,放弃了自己的权杖。 他们有能力打破束缚却甘愿依循那远远贬低他们价值的道路走,你会感到很深的悲 哀。悲悯是觉悟者的品质,是每一个人潜在的创造利器。悲悯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 能量。每一个悲悯的意念、爱的意念都会促进整体的发展,而我们不知其价值有多 大,那就不要贬低。他们的作用和价值是我们意想不到的。而我们是这一切的创造 者,我们却茫然不知。 一件看似细微的小事的影响都是整体性的,因为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样, 人类的战争与苦难不是一个人造成的,它是所有人共同创造的结果,因此,每个人 都对此负有责任。战争的源起不是某一个人所能造成的,某些人只是利用了民众中 潜藏的意识,其旁根错节的根系在于普通的民众中,每个人都是共同创造的参与者。 这是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这也是为什么社会是这个样子,是我们的意识在共同 创造。我们的集体意识显化为这个世界的物质现实。所以说,每个人都负有责任, 都对整体负有责任。只有敢于担当责任并彰显自己的光芒才能带来改变。一个大师, 他知道自己是整体的一部分,他不会是高高在上、不染人间烟火的,那它只是任由 事物这样发展下去,他会以它的存在带来改变。担负起责任。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存 在,这个世界已与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人应该努力自我实现、成长,这既是灵魂的 自然渴望,也是整体所期盼的。因你成长的越完美就会给整体带来更美好的东西, 就越有利于整体的提升,就越能够利益众生。 人总是在对其他生灵造成伤害,万物之主的意思难道是说人可以对其他动物拥 有生杀予夺的权利吗?难道是说人可以对生灵的生命不管不顾,只为了满足自己的 口舌之欲而已?善良的人会不忍看那待宰羔羊的恐惧、绝望的眼神。会感到一种悲 哀与伤痛。实际上从某方面来说人若不懂得尊重动植物,尊重自然界中的生灵,那 么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吸痰技术试题及答案
- 铆工技术理论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春季部编版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第2课时 正方形的判定
- 《2025设备租赁合同范本共享》
- 2025面的合同租赁合同范本
- 公司财税知识培训课件
- 搞笑反诈骗课件
- 国际市场营销(第7版·数字教材版)课件 第1-7章 国际市场营销导论-国际大市场营销
- 求职路上如何应对蒙古特色面试题?实战技巧分享
- 《2025年物流公司挂靠合作协议》
- 三甲医院医疗退费管理制度
- 数学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2.5.1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案
- 精选芭蕾舞男女演员之间的潜规则汇总
- 慢阻肺随访记录表格模板
- J-STD-020D[1].1中文版
- SF∕T 0124-2021 录像过程分析技术规范
- 四讲业主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PPT课件
- 永磁涡流传动器的应用示范及产业化20150706
- EPC项目—承包人建议书、承包人实施计划
- 被执行人财产申报表
- 赫章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