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的研究.docx_第1页
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的研究.docx_第2页
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的研究.docx_第3页
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的研究.docx_第4页
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的研究.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当今世界,信息网络技术加速发展,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世人的生活方式,把人类带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在国际互联网突飞猛进的促推下,中国人民开始步入信息社会,即将构筑起全新的网络生活生存框架。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格局,教育和学习模式,也跨入了革故鼎新的新境界。学校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社会信息化浪潮中,学校德育正面临着重大变革。这场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更重要的是将对教育思想、理念、模式、方法等产生深刻影响。网络即使教育受益无穷,也受到一定的负面冲击。网络把丰富的知识、便捷的信息奉献给学生的同时,也把“垃圾”和“黄毒”塞给了他们。网络发展所暴露出的诸类问题,使往昔的德育途径与方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壁垒,现实的小学德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不但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关切,饮鸩止渴固然不可为之,因噎废食并非万全之策。面对网络这个战略高地,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迎难而上主动出击,抢先占领,让网络为素质教育服务。据中国互联网状况,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东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40%,99.3%的乡镇和91.5%的行政村接通了互联网,到目前为止3G网络已基本覆盖全国。未成年人已经成为中国网民的最大群体,互联网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越来越大。由此可见,未成年人与互联网已经走到了一起,网络在改进自己的同时,已成为一个吸纳、承载少年儿童学习和生活的大平台,成为少年儿童赖以生存的一个社区。因此我们必须追踪“网络”走向,以现实的立场、前瞻的视角、科学的态度来研究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有效途径与方法,抓住机遇把触角伸向互联网,积极应对挑战和抵御冲击,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准确把握,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为我所用。抢抓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的契机,根据我校的德育基础,在广泛收集、征求意见、酝酿讨论的基础上,我们课题组决定开展“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开展本课题研究,其意义深远。从宏观上看,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顺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落实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需要,是推动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从微观上看,是适应社会价值多元、思想文化多元背景下的当代学生成长、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需要,是德育符合跨入现代化进程的要求,是德育创新与时俱进的举措,更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关键之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具体体现。同时我们看到,在国内,对网络德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探索之中,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将丰富我国的学校德育研究内容和体系,开辟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渠道。本课题有较高的创新性,因为网络教育是近几年在我国逐渐开展的新事物,尚处启动阶段,特别是在农村层面上更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作为网络教育的研究处在理念的提出上,网络德育的理论及实践研究还是一块处女地。因此,就全国范围而言,大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本课题处于较前沿的地位。二、 研究的内容与目标本课题内容为:1.调查分析网络环境下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受到的新冲击;了解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面临的缺失。2.建设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队伍。学校是我们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德育工作者是教育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他们自身素质如何从根本上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水平和实效。在新的形势下,培养一支教学业务精通、网络技术精湛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刻不容缓。3.以学校Internet网络的建设、维护和管理为抓手,在Internet和windows2003网络操作系统服务器的支持下,开发学校德育网站和论坛,开辟新的德育课堂,实现学校德育途径的网络化。4.整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资源,开展网络环境下学科教育德育渗透的研究,优化网络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内容,使教育教学资源得到整合与优化。本课题研究的目的:逐步培育师生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和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塑造办学特色,为每名师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同时也起到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网络德育体系的作用。三、研究的方法和依据主要采用的方法:研究的初始阶段,采用调查法、教育与心理测量法等;研究的实施阶段,采用行动研究法、实验法,其中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研究的总结阶段,采用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教育统计法等,其中以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为主。网络环境下德育研究的理论依据:1.采用目前西方流行的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有本质的区别,对传统教育的变革,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要素的转变上:教师不再是口头上生硬的说教者,而是教育的引导(组织、指导、帮助、促进)者、育人的设计师;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自主构建者;德育内容由教师强迫命令转变为学生自主参与;师生充分互动,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2.依据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的人类获取信息与记忆的持久性规律。显然,人们获得的信息从视觉中可以得到所得内容的70%。我们所设计的石佛中心小学教育网络基本克服了小学生视觉不足的状况,满足了学生受教育时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记忆规律性,改变了传统教育中讨论交流不足的状况,使人与人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更容易进行。3.人们偏爱的主要育人方式有三种:触觉感知者:当他们能亲身运动、体验和实验时(自制网页时),教育效果最好;视觉感知者:当他们看到育人内容的图像形式出现时(图文并茂)教育效果最好;听觉感知者:通过谈话、音乐的声音(网上的交流)而教育效果最好。国外研究发现:大多数小学生在运动(即动手学习)时效果最好。信息技术的利用是育人三种方式的最佳的方法加以组合,使他们知道:怎样迅速、充分、有效地存储和获取信息;怎样利用它分析解决问题:传统教育的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导致触觉接受者、视觉接受者的自主动力被压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充分拓展了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为学生的养成教育提供了又一平台,是对传统教育的一大变革和创新。四、研究的步骤与过程强化硬件、软件建设和管理。本校校园网的建成为教师们掌握网络技术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从2007年起,我校累计投资90万元改造、更新和添置了微机室、电子备课室、多功能教室和校园网络设备,为网络技术与课程整合营造了宽松的硬件环境。到目前,校园主干网全部升级为光纤,网速已达到10兆。提高管理、运用水平,修订了班级电教设备管理操作制度、多功能教室管理运行制度、校园网络规范、计算机教室管理运行制度等多项规章制度,实现了网络畅通、设备良好的目标,整个系统始终良好运行状态。强化教师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提高网络技术教师队伍素养。联系教学的需要和部分教师计算机操作技能尚存缺陷的实际,在以往完成基本操作技能培训的基础上,2007年以来,我们又进行了两方面的培训,一是字表文件编辑的规范化,二是平面图形及音频文件的编辑处理。在此基础上,对已完成的作品进行修饰,实现了教师个人资料库中演示文稿的最优化。强化学生的学习教育和养成教育。依靠校园网与因特网的连接为学生营造探索发现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教育资料,各类资料的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实用、信息量大面广,并具交互功能。学生通过查询、检索来获取各类自主学习的资源,作为他们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培养其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帮其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夯实了基础。网络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增加了学生的视觉工作时间和紧张度,为防近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据此利用网络资源,加强防近宣传、营养宣传,把“讲卫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正确读写姿势、科学用眼”作为信息技术课内容纳入学生素质教育目标。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加强视力保护,落实每日两次做眼保健操的制度,学校不仅保证学生做眼保健操的时间,还责成专人对学生进行辅导,保证做眼保健操的质量,使之真正起到预防近视的作用。通过定期对学生的视力检查,建立视力档案,学生可及时了解自己的视力变化,在网络上通报各班学生近视眼发病的动态状况,并将结果通知家长。家校共同关注,相互配合,为防近工作开创了新的局面。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活动。在各学科的教育过程中,力求渗透品德教育。如教学过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时政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教学过程中这些方面的教育能否利用网络的优势(如网上搜索、信息下载等)来开展,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教育内容是否能对学生的品德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学科德育渗透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目标,也成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的重要途径。基于此目的我校分别在2008学年和2009学年第一学期开展了德育渗透的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公开课,同时也邀请部分专家和兄弟学校的教师来听课、评课指出不足。另外我们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提高自身信息网络素养,探究学科德育渗透与信息网络技术整合的最佳途径。开展各种文明上网活动,抵制、纠正不良上网行为。针对网络环境下出现的新问题,面临的新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开展多种活动,抵制纠正不良行为。我们在高年级开展了“网络让我欢喜让我忧”的主题班队会活动,通过活动使同学们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本身无罪,问题是如何正确对待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针对部分同学沉溺于社会上的网吧不能自拔的现象,我们开展了“远离网吧文明上网”签名活动,在活动后我校大队部还制定了德化第三实验小学上网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依托家长学校,共同架构网络德育平台。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62%的学生能够在家中上网,我们认识到这是拓展家长学校的重要途径。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教育,在学校与家长、家长之间、家长与学生、家长与社会等各方面进行互动,形成教育合力,这正好是发挥网络作用的最大优势和有效手段。强化教师在网络德育方面的理论研究。开展课题研究,离不开理论上的探讨。我课题组成员不断学习,钻研教育理论,践行教育规律,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繁忙的教务之暇,勤于笔耕,三年来共撰写发表论文、调查报告七篇。五、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我们课题组在经过三年六个学期的时间实施了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的“三化”途径与“两种”方法,研究中实践、实践中完善、完善中充实、充实中提高,围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家庭支撑、社会平台”主线,串联校内外节点,构架社会育人立体面,验证了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的“三化”途径与“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可行性,实现了研究目标。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的有效途径(引领一体化、资源网络化、模式机制化)我们基于农村的未成年人思想实际和师资水平,本着突出主线,联通节点、立体配套的原则,形成了引领一体化、资源网络化、模式机制化的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途径。1.引领一体化。小学阶段是人生理念养成的启蒙期,引领重要,导向关键,二者合为一体目的方达。扭住校园育人关键。低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步入校园,环境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思想上的过渡期、行为上的适应期。我们围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主线,串联智育和德育节点。课上抓住启发诱导不松手,及时渗透德育要领。课下狠抓环境教育不松劲,把环境教育渗透在德育之中。一是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在三年的研究中,投资7万元购置名人名言牌,制设百家姓展板,三字经专栏,建设文化廊,植物苑,德育角,成才路,使校园环境温馨馥郁,文化韵味十足,彰显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文化网络。二是抓牢课堂育人载体。文化课,艺体课,课课渗透德育,堂堂穿插德育,节节贯穿德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广角度的德育为先体系。三是抓实学生养成主体。我们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使德育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寓于学生的活动中。规范教师言行举止,使学生从入校至离校始终处于互尊互敬、文明礼貌的德育脉络,从校园的整体布局到路、廊、苑、角的命名浸润德育气韵,时时、处处、点点环绕着德育气氛。夯实家庭育人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农村未成年人尤其是中年级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此年龄段的学生在学校已开设信息技术课,在家庭接触互联网,视野日渐开阔,思维逐渐多元。鉴于农村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家庭育人环境变化巨大的实际,紧密结合当地民企较发达,家庭经济收入高,学生家长求新求异求知求变的现状,着力在两方面作文章。一是在家校共育上下功夫。成立家长学校,统一育人共识,端正儿女成才思想,定期开展“教师献一计,家长献一策”德育活动,使学生在校园里、家庭中所触及的环境类同,达到了校内抓德育、家庭抓养育、家校同哺育的目的。二是在提高教师、家长育人本领上作文章。“走出去,请进来”开阔育人视野。三年间,我们课题组组织教师进农家、入企业、赴社会,体验改革开放成就、精神文明成果,感悟各界人士的思想动态与价值取向,丰富德育涵养;邀请德育专家、师德标兵传经送宝,企业家和致富能手谈文化育人的路径与体会,党政领导畅叙党建成果、改革趋向,“三老”(老知识分子、老领导、老英雄模范)话传统、讲今昔变化,使本校教师师德素养提升,育人理念更新,尤其是教师观察社会的视野开阔,思考问题的角度扩张,德育思维模式多元。开办家长育人讲堂。小学生家长均处于从青年向壮年转化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占主流,我们依据本校德育计划和季、月德育工作安排,结合学生家长的学历、年龄结构,把学生家长分成三个班级,传播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操作要领等课程,穿插时政趣闻、名人轶事、致富信息,把学生家长聚合在学校德育这杆大旗下。在培养学生上见成效。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校内勤学好问、尊敬师长、热爱劳动、积极锻炼身体,回到家孝敬父母、生活节俭、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校内争优优等生,回家做好孩子成为本校学生追求的目标。筑牢社会育人平台。三年里,我们课题组与镇、村党政领导合力,与群团组织合谋,与企业协会合心,筑平台,共推进。一是与镇、村领导合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掀起了领导组织示范、群众集体参与、师生联合参加的精神文明建设热潮,营造了“政德健、师德强、道德好、品德高”的同荣共升氛围。二是与群团组织合谋促进社会和谐。我们课题组与镇、村工、青、妇组织分别在四季谋划不同内容、形式的社会活动,如迎新春、话成就、谈未来网上论坛;度酷夏、讲养生、强身健体网上留言;丹桂飘香得失谈;中秋畅谈育儿经等一系列活动,既使广大青壮年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又为我们课题组的研究起到了助力作用,还收到了促推社会和谐的效果。三是与企业协会携手合心搭起了“父母争优秀,儿女争感恩”载体,主题内容是“父母爱岗敬业,钻技术,争做先进工作者;儿女勤奋学习,爱科学,争当四好少年”,不仅使课题研究的触角伸向了社会层面,而且使课题组找到了实践和验证研究成效的渠道。2.资源网络化建立德育网站,开辟新的德育课堂,拓展德育时空。由课题组组织精干教师在校园网上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德育网站,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促进学生德育活动的开展;创建石小少先队工作网站,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把德育相关的文本、图形、图像、动态资料等进行知识化重构,特别是将安国市人文资源、石佛镇地域资源和校本德育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德育资源库。丰富多彩的栏目设置为学生提供海量资信模拟实验:针对德育主题,设计虚拟校园、社区、家庭引诱学生参与活动,活动者在不同道德观念的导向下的不同行为反应将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如“毒的危害”、“竞争与合作”、“知法守法”、“道德警戒线”等无法在生活中尝试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仿真实验使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去感悟某种做人的道理,把德育工作与社会实践结合了起来。 “走进三实小爱我德化”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使学生认识德化,热爱德化,为建设德化而奋发学习;用德化的人文地理的德育资源和本校德育资源,激励和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你我他” 互动频道a.校长连线:校长是学校德育的第一责任人,通过校长亲自抓德育,带动学校全员参与德育工作;通过校长连线可以实现与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沟通。主动接受社会对学校办学的监督和支持。b.园丁频道:指导教师依法从教、规范从教,特别是为班主任的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开辟德育工作的新渠道。c.学苑频道: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选择、学会辨别是非,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创设展现个性、倾吐心声的环境,引导学生通过班级主页增强班级团队意识,使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d.家校同步:为家长提供教育基本规律的指导,让家长全面了解学校的工作,倾听家长的进言,接受家长对学校办学的监督,争取家长的配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e.在线交流:探究德育心理化的新路径,由于网上心理咨询活动是间接进行的,避免了某些话题因面对面的尴尬而难以启齿的现象,便于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通过提供网上心理健康指导和心理测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f.少队燕园:学校德育的目标就是向受教育者“传递正向价值,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态度。”通过少队燕园让队员掌握少先队基本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学生树立追求进步的人生理想。g.泉州德育、校园德育资源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教育提供资源支持。还有德育短波、学校信箱、知识之门、时政追踪、自我测评等等。并与相关的资源网站链接,扩展德育资源。如与中国少年雏鹰网、中国小学教育、教师教育网、福建德育网、中国环境保护网等等链接,充分运用互联网上的德育资源,展现学校德育的新观念和现代气息。学生通过访问德育网站,既学习少先队基础知识,了解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并据己需、兴趣、爱好,选择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生由原来被动的不得不学变为主动地求学,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丰富了知识,净化了心灵,启迪了智慧,坚定了爱国主义理念,感恩师长与社会的决心,达到了德育工作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还可以通过自我测试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监控,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设置班级网页,培育学生集体意识,竞争意识。在校园网上学生动手设立班级网页,通过集体协作,集中众志,强化集体意识。各班级又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思想动态,灵活设置栏目,如班级文化、德智目标、自学园地、知识橱窗、少队之友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而且通过班级网页的评比,又能增强竞争意识。在制作中扬长避短,使内容更丰富,图文更新颖,不但使浏览者耳目一新,更促使制作者在技术上得到提高。构建个人网页,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均可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网页,根据自己的思想实际和掌握的信息技术,构筑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网页。可以设置德育格言、学习体会、生活信条、理想风帆等窗口,在网上展示才华,提高知名度,又使自身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不断提高。学生通过访问他人网页,在比较学习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理想信念。通过开展学生个人网页的竟评活动,促使网页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网页内容日臻丰富,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这既强化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又提升了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这种德育形式,把抽象的的理论变成了具体可感可观的材料,把空洞的说教变成了精彩的画面,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既使学生自愿接受教育,又对教育内容作出及时反馈。网上德育工作的开展,使学生从纯粹的受教者的角色和被动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成为教育者,和教育的主体。他们在探究自身发展的进程中产生成就感,体悟到德育工作的快乐,享受探究兴趣和创造中学习的乐趣,自娱自乐中走向成熟,感悟到进步的喜悦。这种新的教育形式,使学生得到德育享受,增强参与热情,从而提高了德育工作实效。创设跨时空交流平台,力求心灵沟通。在德育网站上开设:学校热线、教师心声、家长良言、在线交流等栏目,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QQ、E-mail、BBS等网络通讯工具,创设交流互动平台,进行平等对话,协商讨论和答疑等德育活动,实现心灵的沟通,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收集与学校德育相关的问题,利用网上测评调查,让学生参与自我评价,实现行为自律目标。为学生提供网上心理咨询服务,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3.模式机制化德育空间引领一体化、德育主体网络资源化是德育模式机制化的前提和基础唯有顺承前者两化,固化模式形成机制,才能使学生养成习惯,向着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目的地进发。网络全覆盖。德育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栏目的广泛性和内容的多样性、形式的趣味性,把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包含其中。在网络运行过程中,我们经过定期和随机调查,发现近50%的学生家长与孩子共同关注的内容少,也就是说德育网络的内容对家长的吸引力不大,包容性不强、涉及的领域不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效果。而宽带的进一步普及,网络环境优化的任务更加繁重、艰巨。因此,我们依据引领一体化途径中的一些内容,把家庭与社会内容充实进来,准确把握切入点和结合点,整合资源,丰富内涵,形成学生有需求、家长也欣赏的栏目,如父子同攀科学山、母女共赏人间美、师长父辈话当年、新闻与生活、家庭与社会、奇闻异事、警世钟等达到了学校、家庭、社会共育人的初衷,实现了网络全覆盖,德育大平台的目标。实体全贯通。我们课题组成员深知“身教胜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无穷”蕴含的哲理。毕竟学生生活尚未完全融入虚拟世界里,社会实体的生活依然是主流、主导和主体。一是纵横联系及时,如校长、教师、学生定期沟通,周会、班会、例会,学年定目标,学期有主题,每月有重点;学校、家庭、社会定时沟通,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国庆、元旦之前进行学校问卷调查,家长联谊会,每月举办一次“托起太阳”大讲堂。三方互通有无、调集余缺、互促共荣。二是上下交流融洽。在学校,校长、教师与学生交流,要蹲下身子,以平视姿态与学生交流、谈话、聊天;在家庭,家长要以和气的语言与舒缓的行为肢体语言和蔼的态度、欣赏的角度,与孩子在宽松的环境里谈生活、讲学习、说做人;在社会,镇、村、企业、学校建立定期联络机制,定时合办公益活动,彰显社会和谐愿景,企业和谐美景,学校和谐图景。三是左右探究充分。教师之间每周研讨德育,学生之间每天利用课外活动尽享喜怒哀乐,校长与家长之间通过“双长共育栋梁材”这个载体互动、交流、畅谈;德智体美劳课程共容并包,适时渗透、寓教于德、寓德于乐、寓乐于德智体美劳课程当中,兼收并蓄、同升共荣。虚实全包容。网络虚拟世界与学生实际生活均系德育领域和范畴,虚拟世界并非无所不包,也受时空制约,学生生活也有遗憾缺漏,尚具洞穴待补。基于这样的的认识和研究过程中的得失,我们课题组把德育网络生活化,生活内容条理化,力求虚拟有平台、生活有定式。在网络上的栏目设置再现学生的生活圈,在生活中(学校、家庭、社会)严格落实中小学生一日常规,实现了虚中有实、虚实相连,以德育人的目标。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的有效方法1.开发BBS功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在“网上论坛”上互动学习;可以就学生遇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充分的交流,达到求同存异之效;可以对学校或班级工作进行讨论,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议。网上讨论有其特有的优势:讨论时可以隐去真实的姓名,也就摆脱了“随大流”的状态,有利于敞开思想、讲真话,因此可及时窥探学生的思想动态,纠正其偏差,解决真实的思想和学校及班级问题。在闲暇时,学生也可以进入聊天室,海阔天空,谈未来、谈理想、谈人生、谈社会,广结朋友,广纳善言,在消遣娱乐中坚定自己的信念。2.利用E-mail、QQ作学生的思想工作。开设心理咨询信箱,运用E-mail或QQ进行交谈,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有利于克服心理障碍,能够谈心里话,容易沟通。学生有些心里话或一些敏感的话题,心里存在困惑又不便当众讨论,就可以用E-mail的方式寄给老师,或者在QQ上留言,老师针对这个学生的疑问直接解答。这样既解决了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不会让学生“丢面子”。如果学生的问题具有普遍性,老师可以在网上解答或发表公开信。设立互动频道,学生可以通过E-mail方式直接与校长交谈,这样既缩短了校长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增进了师生间感情,还有助于尽快地解决思想上存在的问题。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开展,把学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结合在一起,使学校、家庭、社会育人平台逐步构筑起来,开辟新的德育空间,对学生学习知识、开发智力、提高创新能力、提高政治思想觉悟等方面,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克服了知德分离、智德分离、家校分离、社校分离的弊端。六、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