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文鉴赏常用术语解析在诗歌和散文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对于具体的艺术手法,往往比较迷惘,于是索性罗列几种撞大运,只是因为无理无据,反而会白白丢分,实不可取。事实上,高考所涉及的艺术手法,虽然并没有严格界定,但也并非毫无章法可循。大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技巧。其中修辞手法,同学们一般比较清楚,在诗歌、散文中出现的时候也较容易判断,故在此不再赘述。我们重点介绍的是诗歌鉴赏中有关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的一些知识。一、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等。(一)描写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 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此外,他的田园乐(其六)一诗中也有动静结合的诗句:“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思考练习分析下面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雨后池上 刘攽(b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答: 。2、虚实相生 1)诗歌中的“虚”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念奴娇赤壁怀古 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设想的或者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2)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刘禹锡有一首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可我们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探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离不开对诗词主题的把握,碰到类似问题时,只答虚实相生是不够的,必须和主题或者是作者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常用的表述方式是: 虚景与实景相对照,使某地和某地的不同景物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某种的感慨。 虚实相生,虚实相应,虚景与实景融合,互相映衬,泻染出一种浓浓的某种情感,或者是烘托出某种气氛。 思考练习从下面给出的诗中找出描写景物在表达技巧上的特点,并分析一下这种结合与主题的关系。 夜雨寄北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答: 。(二)抒情感情有多种,比如同是欢乐,可以欢呼狂叫,也可以会心一笑;同是悲哀,可以痛苦流涕,也可以伤感悲凉。但总体上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强烈的、紧张的、低沉的,我们可称之为“哀情”;一种是轻淡的、轻松的,欢快的,我们可称之为“乐情”。与此相对,我们也可以把景分为“哀景”与“乐景”。这样借景抒情的方式也就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可以总结为四种方式:哀景写哀情,乐景写乐情,哀景写乐情,乐景写哀情。不同的抒情方法,会收到不同的表达效果。前两种方式中,景与情是统一的,所抒之情一目了然,我们称之为借景抒情,或者称之为情景交融;后两种方式中,景与情相对,所谓“以哀写乐,倍增其乐;以乐写哀,倍增其哀”,感情在对比中会更显强烈。1借景抒情关于“借景抒情”,顾名思义,是指在作品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从诗歌创作的方法来看,属间接抒情。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就是借景抒情的诗篇。作者在描绘景物之时,寄寓自己喜爱西湖的感情。 借景抒情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把情与景分开写。可以先写景,后抒情;或者先抒情,后写景。也可以是把景和情穿插起来写。另一种是把景和情糅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写法,不必添加任何词语,我们就可以从作者描绘的景物中看出人物(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要注意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是作者西游长安时写给丞相张九龄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有人评论这首孟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谒(求荐之意)之痕”。那么,诗人孟浩然是如何把求荐之意表达出来的? 诗作前两联写景,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飞动,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后两联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诗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这首诗不落俗套,它把求仕之意,巧妙地与眼前的洞庭湖写景结合起来,写得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极有艺术力和感人力量。是把眼中景与胸中情结合得极好的范例。关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这三种说法,也有一些细小的差别。借景抒情指的是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情景交融:在 写景的诗文中看不出作者的情感,但实际上有作者的情感。也就是情和景不分彼此,难以区分。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 “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寓情于景:以景为主,情感是含蓄地“寓”在里面的。简单地说,就是“景”的比例越来越多。对于这几种说法,虽然多一些了解是必要的,实际上,在考试中,我们一般不必区分这么详细。思考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说一说“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一句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答: 。2乐景写哀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增强诗歌的抒情效果。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再如许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诗中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思考练习试从景情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下面这首诗中“满”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寒 食 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答: 。3直抒胸臆胸臆的意思是指“胸腔,内心”,引申为心意。直抒胸臆的意思就是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如下面这首诗: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注释】上邪:犹言“天啊”。上,指天。邪,音义同“耶”。 相知:相爱。 命:古与“令”字通,使。这两句是说,我愿与你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 陵:大土山。 震震:雷声。 雨雪:降雪。雨,音y ,动词。 天地合:天与地合而为一。 乃敢:才敢。“敢”字是委婉的用语。这是汉乐府铙歌中的一首情歌,全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呼天为誓,直抒胸臆,表达了一个女子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执着坚定。借景抒情比较含蓄,有时理解不一定到位,而扣住直抒胸臆句分析作者的感情则比较简单。思考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词,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 轼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注: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答: 。二、写作技巧1托物言志与象征关于“托物言志”,2004年1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是这样解释的:“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象征是指通过描写某个具体形象表现一种深远的含义。运用象征手法时,象征的事物与被象征的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如李商隐的风雨“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又几千。”诗人以风雨中黄叶自喻,用自然界风雨象征摧残人才的社会氛围。象征和比喻是有区别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是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而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另有深意。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的豪情壮怀。 此外,还要注意“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之间的区别。尽管关于这两者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要通过对具体“事物” 的描写表达思想感情。此物与彼物究竟有何不同,对此物的描写与对彼物的描写究竟有何区别,此物所要表达的“感情”与彼物所要表达的“感情”究竟有何差异,请看下述四例:例一: 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注垂緌,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似下垂的冠缨。例二: 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例一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例二采用的借物抒情(或情景交融)的写法。仔细推敲,便不难发现例一与例二的区别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例一描写的“事物”只有一个:例一为“蝉”。例二描写的“事物”不止一个:有“山”、“故国”、“潮”、“空城”、“月”、“女墙”等。其次,托物言志的手法往往借助的“物”的某些特性表达感情,内容上主要属于道德、节操、意志、品质方面。例一中作者借助“蝉”表明,品格高洁的人立身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傲然独立的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而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借助所描写的事物来表达的“感情”是指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爱、憎、喜、怒、哀、乐等的心理反应。例二中,作者借写月光下江潮拍打空城的苍莽凄凉的景色抒发了对国运衰微的感叹。另外,托物言志的所依托的事物的特点是采用点击式白描的手法揭示出来的,无须营造特定的意境。而借景抒情中的景物特点是采用浓墨重彩的方法描绘出来的,多个景物共同形成了一个渗透着作者特定情感的特定意境。思考练习请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分析下面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色。小松 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注释:杜荀鹤,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答: 。2对比与衬托这两种手法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又是常见的考点 1)关于对比把两种对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比较,使之相反相成,使双方都更加鲜明、突出,这就叫对比,又名对照。它属于语言技巧之一。修辞学中辞格的一种。对比可分为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的对比。 对比的修辞作用,总的来说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不同类型的对比,作用又各有特点。两体对比,揭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一体两面的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的看清问题。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 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 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 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2)关于衬托可分正衬与反衬。正衬就是利用相类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所写事物。 反衬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烘托以表达题旨。衬托的修辞作用,主要在于突出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文章诗文的中心思想深化。俗话说“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充分的说明。比如1999年高考试题选取了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 用了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 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3)“对比”与“反衬”的区别与联系 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一般来说,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通过对比,相得益彰,两者更加鲜明突出。反衬就不一样,甲乙两个事物之间, “并不是一半对一半”,而是乙衬甲,甲为主体,乙为衬体,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使被陪衬事物更加鲜明、突出。这是对比与反衬的主要区别。 其次对比的事物必须是同一性质、同一范围、同一角度的不同侧面。而反衬既可是不同性质事物也可是同一性质的事物。 对比与反衬,又有一定的联系,甲乙对比,同时又互相衬托,甲衬乙,乙也衬甲,甲乙陪衬也含有某种程度的对比。思考练习分析下面这首诗采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华清宫 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答: 。3以小见大所谓“以小见大”就是从个别来表达一般或从局部来表达全体。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借助小的景观、物象和生活细节中的典型具象以传达大景之情、大事之蕴。此考点往往在现代散文中涉及,请同学们在练习中注意体会。城市的味道一文中即有相关实例。三、其它技巧1烘托、渲染(有时用“侧面描写”) 贾岛暮过山村“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用“怪禽”在旷野中的啼叫、落日斜照渲染山村外清冷甚至让人生畏的气氛。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诗人借西下的夕阳、昏暝的群壑、松际的月亮、风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现时间的暗中流动,渲染了越来越清幽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独的心境。李白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跨文化团队管理方案计划
- 品牌跨界合作的成功案例分析计划
- 城市交通设施设计重点基础知识点
- 年度奖惩机制的合理设定计划
- 未来计算技术考试考题及答案解析
- 2024年珠海市第三人民医院招聘笔试真题
- 2024年青海省广播电视局下属事业单位真题
- 2024年内江市市中区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真题
- 2024年西林县交通运输局招聘笔试真题
- 2024年西安市雁塔区第四小学招聘笔试真题
- 全国卷高考标准语文答题卡作文纸3栏800字版
- DB32T 4284-2022 居民住宅二次供水工程技术规程
- 放射性物品道路运输申请表样表
- 110kV变电站高压试验报告完整版
- 山东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期末试题及答案
- TSG Z7001-2004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核准规则
- 入学、幼儿园等健康卫生教育洗手知识教育ppt课件
- JJF(鄂) 82-2021 全自动混凝土抗渗仪校准规范(高清版)
- 流动注射分析仪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 材料科学基础基础知识点总结
- 数控铣工图纸(60份)(共60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