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导学案1.doc_第1页
荷塘月色导学案1.doc_第2页
荷塘月色导学案1.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 荷塘月色 预习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全文结构,找出本文刻画的景物并能根据描写的文字概括景物特点。2、找出文中表达情感的句子,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理出感情线索;分析作者感情与景物特点(意境)是如何交织融合的,从而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3、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4、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会造通感的句子。【学习重难点】1、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有层次)描摹荷塘美景。 2、作者怎样把景物的特点表现出来,我们能根据作者的描写概括这种特点,能领会有些语句描摹景物的传神之处。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直接表达感情的语句和融于写景中的感情,理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线索)。 4、“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学法指导】荷塘月色及本单元主要学习写景抒情的散文,学习这类文章,我们应先着眼于文章内容,看他写了哪些物、景,这些物与景有怎样的特点,然后去揣摩作家借此表达的情感。有的情感就在文字里,要找出这些语句来,看看这些情与景的关系;有的情感就比较含蓄,可以从景的特点中去感受;有时还要认识作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的经历等,“知人论世”,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本文共8个自然段,每段自有其独立性,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就能较好地去探索内容和主旨了。我们还要对散文中一些优美的句子进行品味,主要从某个词或某种修辞怎样把景物的形象逼真地写出来,把景物的特点写出来,给人以美好的想象和联想等。【相关知识】(一)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二)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学1、听朗读带,划出生字词,查字典词典以求正确理解文意,划出优美的句子,反复朗诵,初步感受其表达效果。2、看8个自然段各写了哪些内容,能分成几个部分,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楚。3、看作者是怎样写这些内容的,包括层次、内容(景物)的特点,在课本上作些勾画和标注。划出文章表达感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有些比较难的地方,可结合写作背景去理解。4、提出自己所不理解的地方或存在的问题,以待上课时交流讨论。我的问题(必写3个以上):二、课内研讨1、自学反馈给下列字注音蓊蓊郁郁 ( ) 袅娜 ( ) ( ) 踱步( ) 霎时 ( ) 弥望 ( ) 斑驳 ( ) 渺茫 ( ) 点缀( )了解作者朱自清,字 ,号 。1928年出版散文集 ,朱自清是 、诗人,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1948年8月12日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理出各段内容,并划分课文结构。第1段, 第2段 , 第3段, 第4段,第5段, 第6段,第7段, 第8段,全文应划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段)写 第二部分(第 段)写第三部分(第 段)写 本文的两条线索:a作者的游踪 : b作者的情感: 探究学案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为排遣不宁静,作者一夜畅游,他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说说其中的原因。作业: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我们对荷塘月色的内容、写作线索都比较清楚了;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欣赏荷塘月色奠定了基础。下一课时,我们将认真研读作品中写景状物的段落,欣赏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我们还要进一步体味作者是怎样把深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景语”之中的。请同学们课后背诵课文第4段。问题2:阅读第四段回答: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说说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作者用什么方法写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个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说说你的看法,然后找出文中另一处这样的句子。本体 (作用于人的 觉) 喻体 (作用于人 觉) 看法: 另一处通感的句子:问题3:阅读第五段回答: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泻浮洗画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问题4:阅读第六段回答: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相同点:不同点: 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问题5:本文的情与景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检测学案一、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并造两个通感的句子。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王小玉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使人感到甜润、舒畅,五脏六腑里,象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象吃了人生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月光下,那低头思故乡的离愁,已被古老的潮水年复一年的打磨得光滑如许了,在湖边浅水里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