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西南联大的学术精神的理解.docx_第1页
浅谈对西南联大的学术精神的理解.docx_第2页
浅谈对西南联大的学术精神的理解.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对西南联大的学术精神的理解 摘 要: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战时期的一所著名大学,这所位于西南边陲的高校汇集了众多当时国内的一流学者,实现了丰硕的学术成就,为战乱时期中国教育和学术的保存、发展和延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以“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后学。 关键词:西南联大;教授;学术精神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战时期,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一所著名大学,简称“西南联大”。1937年平津沦陷后,为保存知识、延续教育、保护学者,使中国的大学在战火中不至毁于一旦,国民政府将京津地区的高校迁往西南,在这片当时较为和平的土地上继续发展。西南联大于1937年11月1日初立于长沙,1938年4月迁往昆明,1946年7月31日结束,共计9年,贯穿抗战的始终。 当时西南联大的主要领导是学校的三位常委: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南开校长张伯苓。著名的教授几乎汇集了当时中国第一流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学者,如冯友兰、金岳霖、贺麟、陈寅恪、钱穆、吴晗、朱自清、吴宓、汤佩松、费孝通、傅斯年、王力、潘光旦、钱锺书等,可谓是群英荟萃、众家云集。 西南联大的教授群体有以下几大特征:首先是联大学者大多有过留学的经历,因此学贯中西,给西南联大带来了极强的西方色彩。第二是求真务实、潜心学术的治学态度。当时西南联大的教学条件极为艰苦,但绝大多数教授依然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治学态度,潜心钻研。第三,在西南联大,教授和学生之间既不乏传统私塾里的师徒情谊,又有现代大学培养人才的师生模式,教授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积极奖掖,师生之间感情很深。 在西南联大丰硕的研究成果背后,除了众位学者扎实的学术素养、务实的学术精神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南联大的“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这可以说是西南联大的灵魂,贯穿于教学、科研工作的始终,鼓励、警醒着当时的师生和一代代后学。西南联大的学术精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兼容并包的学术自由精神。冯友兰先生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写道:“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世之谔谔”。在办学期间,西南联大把“学术至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精神”贯彻落实,形成了“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这样令人难以忘怀的学术传统,使得联大及联大精神至今仍令人肃然起敬。下面从几点来具体论述这一精神。 一是教授的教学自由。西南联大的教授作为学识深厚、卓尔不群的知识分子,有着极强的学术自觉和知识自信。因此他们教学一般不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知识手册,而是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编撰教材、自己决定授课内容和形式。冯友兰先生曾这样写道:“夫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万象,要当殊途同归,一致而百虑,岂可刻板文章,勒令从同。世界各著名大学之课程表,未有千篇一律者:即同一课程,各大学所售之内容未有一成不变者。唯其如是,所以能推陈出新,而学术乃可日臻进步。” 二是学生的学习自由,主要体现在联大所倡导的通才教育模式。1941年,梅贻琦先生发表了著名的大学一解,明确提出了“通才教育”,他这样写道:“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联大以美国的通才教育为楷模,课程设计注重宽口径、厚基础,要求所有本科生在一二年级都要接受通才教育,然后才得以升入高年级接受专业训练,同时实行了灵活的选科制和学分制。反观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多以专业教育为主,专业划分过细,学校在公共课程设置中结构比例有些失调,学生自由选择的余地较小。 三是兼容并包各类观点。西南联大的兼容并包,不仅是新旧兼容,而且是中西兼容。西南联大包含了各党各派、各种学术观点的教授与学生,但有派系而无派系之争,这一宽容与民主造就了学校的和谐。如联大历史系的中国通史课程,就由三位学术观点各异的先生同时讲授,三位教授自由研究,相互交流,在争鸣中促进了学术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其次是独立精神。贺麟在1946年的学术与政治一文中说:“学术在本质上必然是自由的,不能独立的学术,根本不能算是学术”,并进一步指出学术并非政治的附庸:“假如一种学术,只是政治的工具、文明的粉饰,或者为经济所左右,完全为被动的产物,那么这一种学术就不是真正的学术”。1940年,西南联大教务会议为抵制中央政府对全国大学搞“一统天下”的安排,拟定教务会议呈常委文,并指出:“盖本校承清华、北大、南开三校之旧,一切设施均有成规,行之多年,纵不敢谓为极有成绩,亦可谓当无流弊,似不必轻易更张。”对西南联大学者来说,保持学术独立,是学术研究的基本条件,也是学者生存的底线,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 这里以两个学术集团为例子。一个是费孝通先生在云南呈贡创立的社会学学术集团,被称为“魁阁”,是中国现代学术集团的雏形,在联大时期,魁阁里的学者克服重重困难,笃定心智,在社会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另一个是1940年以汤佩松先生为核心人物的“大普集”学术集团,由原属清华的几个研究所组成,被誉为上世纪40年代中国的“皇家协会”,不仅在研究上取得突破,也形成了为后世所传颂的“大普集精神”,实乃学术独立的良好范例。学术独立,也是学者的精神独立,是学者的气节与风骨,联大时期的“大师”,无不注重学术独立。但在现实社会中,我国高等院校在学术领域内以官阶替代学术标准、“学术等级制”对学术平等的消解、学术自由的泛化、学术研究不端等现象,严重阻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不仅违背学术独立的精神,也是对学者求真、严谨的治学态度的违背,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再次是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精神。大学独立与教授治校。是现代大学的命脉,那时的联大不能说是完全实现了大学独立,但这作为一种理念,在西南联大里是扎下了根的。在西南联大,大学不是行政机关,教授是这里的主人。有教授才有大学,而不是有大学才有教授,这就是教授治校。 学术自由、思想自由、独立精神、教授治校等所组成的西南联大“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是西南联大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西南联大不仅仅是一所战时大学,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符号,代表了一代学者的辉煌成就,代表了历史上少有的学术自由精神,代表了治学之士的气度和风骨,其思想和学术成果,为中国教育史贡献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令后世敬仰、钦佩。 参考文献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大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第一卷M.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