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雅轩太极拳遗著汇编有感.doc_第1页
读李雅轩太极拳遗著汇编有感.doc_第2页
读李雅轩太极拳遗著汇编有感.doc_第3页
读李雅轩太极拳遗著汇编有感.doc_第4页
读李雅轩太极拳遗著汇编有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李雅轩太极拳遗著汇编杨氏太极拳诠真有感河南新乡学院 邓一琳 我最近从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邮购了李雅轩太极拳遗著汇编杨氏太极拳诠真一书,系李雅轩的女婿陈龙骧和其女儿李敏弟整理.该书第二章太极拳的锻炼方法及主要说明和第五章杨氏太极拳练习谈”中所谈,对太极拳习练者和教练者都会有所帮助.现摘录整理若干,以嗣读者(大部分文字系书中原文,但笔者对某些文字和顺序作了调整归纳,并未改变原意).一. 李雅轩太极拳练习谈小结(一) 锻炼方法(约分两步)1. 掌握一般规则l 学习动作: 初学时,要逐步掌握以下一般必不可少的规则: 如立身中正,安舒松静,气沉丹田,松肩垂肘,含胸拔背,松腰敛臀,呼吸自然,动作和顺,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 分清虚实,连绵不断,运行和缓等。要一招一式,细心模仿体会。(其实我认为,这不仅是初学阶段应逐步掌握的规则,也应贯穿习练太极拳架的各个阶段。)l 纠正动作:对于重心,进退转换,拳掌肘腕肩腰胯膝脚,头顶脊背的规矩,须仔细加以纠正。2狠抓重要三点 当一般规则已能全面掌握时,要突出抓住以下三个重要环节:l 松静柔软: 太极拳的练法,最重要的是身势放松,周身关节和肌肉,无一处不放松,松到”柔曲百折若无骨”; 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 深长呼吸,气沉丹田等.气沉丹田这一规则很重要.怎样做到呢? 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地沉到丹田了. 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同绳子拴在肩上一样.出动时,用一点点思想上的意思将两臂棚挑起来,以腰脊之力牵动两臂,稳静地出动, 将一套拳演练出来,非四肢之自动也.一定要在大松大软上去练,两臂如同掉下来一样,沉甸甸,重砣砣.l 行气用意: 凡一举一动,以意为主使,以气来牵引. 无论伸缩开合,或收放来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气的牵动为主动,由腰脊来领动。是以心引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以意气灌注到每个手势的动作上为准则。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动。胯为底盘,务须中正。一势之开,不但四肢开,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开;如一势之合,不但四肢合,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合。凡一切动作必由内达外,所以称为内功,气功,柔功,静功。l 稳静安舒:先将身势立稳放松,头部上顶,尾闾中正。内心也需放松,摒弃一切杂念。如此待片刻,等身心稳静后而出动。一手一势,稳稳静静,舒舒适适,其松软稳静的形式,如载重之船,沉沉静静地荡于江河之中,既有沉重而又有松弹之力。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如抽丝挂线,绵绵不断。以气沉丹田,注力于两腿两脚,达于地下,透于地宫,如地下有电吸着两腿两脚,使脚腿地三者成为一个整体,同地球粘成一体。头脑神意虚灵,上顶于空中,与空中电子分子合为一体。一趟太极拳练习完毕,感觉浑身十分舒适,精神非常愉快,口中唾液回甜。如此便是身心泰然,已有稳静的功夫了,如此才叫做整个身体在宇宙之间。 如此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之后,身体柔软,中气力量增大,脑力清灵,以后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松沉的气势、灵觉的感应,以及柔软而有弹性的力量,就太极拳的术语来说,谓之“劲”。继而学习各种推手,进一步研究“懂劲”的功夫,就不难豁然贯通了。(二)对于某些原则的说明1 关于身桩:胯宜坐正,不前出,不后突;脊背拔直;肩宜空,肘宜垂,切忌架肘耸肩。2 关于呼吸:初学时,只宜找呼吸舒适,自然深长即可。不必使呼吸去配合动作,这是很要紧的事。等到动作纯熟,再逐渐拭着以呼吸去配合动作。凡是动作的开展或放大或伸长,这是气呼的时候;凡是动作的收回或缩小,这是气吸进的时候。但这不过是一个原则。如练拳既久,功夫增长,其动作必定缓慢,其呼吸就不能慢到那个程度,这就必须在动作中间加一个呼吸。虽配合呼吸,但还是要以舒适自然为准则。3 关于用意:入手功夫,就是把意灌注到每一个动作上去。后来到了高级境界,则完全以锻炼神经的清醒灵感为目的。其主要方法,以稳静安舒为基础。在动作过程中,全神贯注,不稍疏忽;但又切忌专注一面,防止有所照有所不照;更不宜用意过度,致精神外露,而需要做到有意无意。要仿佛像一盏明灯置于密室之中,自然无处不照一样。千要紧,万要紧,是身势放松,脚下有根为最要紧。(三)忌:1忌剑拔弩张,咬牙瞪目,紧张之现象。2忌不良嗜好。如烟、赌、色等,将人身三宝精气神已耗费枯竭。3忌练外家硬功太过,已将身体最宝贵之神经练死,成为麻木状态。4忌贪多学快;忌在弄花样上下手。5忌练功过于劳累。6忌以练多种套路为能。7忌满脸神气,满身劲头,精神外露。8忌在劳动肌肉上下手,专在力大劲硬上着想。二我的困惑 太极拳界大概不仅知道傅仲文,也都知道李雅轩。两人同为杨式太极拳85式的定型者杨澄甫大师的高徒,据说功夫都十分了得。我自从2010年开始从竞赛套路转入传统杨式太极拳以来,一直在十分认真地研究85式杨式太极拳,也在试图从细微处规范自己的动作,自我感觉太极拳技术有了质的提高。我原也听说过杨式太极拳流传最广,但各地所打风格不大一样,动作有些差异。但我并不太清楚究竟有怎样的差异。直至今天看了李雅轩的遗著汇编上李雅轩先生的拳照,才知道其差异竟可以用“很大”来形容。我很诧异,也很闷气。 今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谈一谈李雅轩和傅仲文两位大师拳式之不同。(一) 名称、数量之不同1 傅仲文的拳定为85式;李雅轩的拳定为115式。他们的拳架数量虽不一样,但实质上还是基本一致。李雅轩的拳数之所以多,是他把几个相同式子都分列出来。如“云手”三个,就是三个式子。搂膝拗步也是分出左右左等等。2 李雅轩所有的“揽雀尾”之前都有一个“上势”,或“棚手上势”。他是把“左棚”单列出来;凡“右棚”之前先有一个上势,再微动即为右棚。而傅仲文的一个“揽雀尾”就囊括了李雅轩的两个动作,甚至三个动作。实际上,两人的动作运行路线应该说基本一致。3 李雅轩的“豹虎归山”仅一个搂推的动作,再接作“揽雀尾”和“单鞭”,再接做“肘底捶”;而傅仲文的“抱虎归山”没有明确的单鞭动作,直接就接做“肘底捶”。此处两者动作有稍大不同。4 傅仲文的“搬拦捶”分“进步搬拦捶”和“搬拦捶”;而李雅轩分出“卸步搬拦捶”和“进步搬拦捶”,两者的运行路线并无大的差异。总而言之,尽管两人的拳式名称、数量有些不同,但大的方向路线无大的差异。(二) 略举几例,说明两者动作的不同之处,以窥全貌。1 弓步:傅之膝尖垂直于脚尖,不超过脚尖。 李之小腿垂直于地面。2 李之动作转换中有许多半马步或马步动作;而按傅之说法,这叫虚实不分,是需要纠正的。如由“如封似闭”接“十字手”直接成马步,双手从上举呈投降式,到一个双手侧平举的大字型。又如“倒撵猴”是半马式,“单鞭”和“撇身捶”中间的过度动作也是虚实不分的半马式。本人是不大理解。3 起势:李: 双手上举完全在身体外侧,然后要收回至胸之两侧,再下沉至胯两外侧.傅: 双手是在体前上举,与肩同宽,下按在胯前.4. 揽雀尾 (这是李与傅最大不同之处)傅之揽雀尾包括了李之棚手上势和揽雀尾。李之左棚手之后接上势(也即傅之右棚),李之左棚接上势的过渡动作时,双手均超出身体的左胸,两掌之间的距离也很大。李之揽雀尾的右棚只有一点点的动作;捋的定式(正南方向看)右手在右腰外侧,左手在左腰略低一点外侧,两手间距很大,前胸完全无遮拦。5单鞭 李之单鞭定式时,左右手之间的夹角几乎180度(正东-正西);由前式揽雀尾之”按”接单鞭双手平云时,双腿的过渡动作几乎是马步。而傅之过渡动作双腿有由重心在右腿,到左腿,再到右腿的几次转换。(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傅声远、傅清泉所打的单鞭,重心一直在右腿,完全不转移重心)6白鹤亮翅傅之右掌是在右胸前翻转上棚架,是横切掌,掌指斜朝左侧。李之上举手是五指朝上。7搂膝拗步李之过渡动作的后举手与前胸之间的夹角几乎不小于180度,完全在后方。但定式时,两人还基本一致。(除了弓步时傅之膝盖垂直脚尖,而李之小腿垂直于地面。)8进步搬拦捶两人之间差距不太大。但李之搬后接捶时右拳后拉时右肘完全在身体后侧。(我不大明白所谓的“后不露肘”究竟是指什么。)9十字手李之十字手面朝正南方时,是骑马式(重心在两腿之间),从始至终都是如此。而且两手臂从上往下落时,其过渡动作几乎是一个平面的“大”字形,两手臂左右平直分开,180度,正南。而傅之“十字手”两腿始终有实有虚,双手在体前环抱,交叉成十字手上举、前棚,重心移至右腿,准备接下一动。仅从以上几例足以看出两人的拳架有许多或大或小的差异。后记我在考虑:为什么他们同为杨澄甫先师的高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