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的核心特征与表现形式.doc_第1页
东方文化的核心特征与表现形式.doc_第2页
东方文化的核心特征与表现形式.doc_第3页
东方文化的核心特征与表现形式.doc_第4页
东方文化的核心特征与表现形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联合大学“东西方文学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选修课之论文课程名称: 东方文化的核心特征与表现形式 题 目: 红楼梦 中国封建文化下的悲剧必然性 院系专业: 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大类 年级班级: 2012级管理工商类1206B 姓 名: 崔志辉 前言东方原本只是一个相对的地理概念,在历史上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国家,其所指称的东方是不同的。近代以来,人们逐渐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共识,即把欧洲以东的地区(其中主要是亚洲)称之为东方。因此,东方文化主要是指亚洲地区,包括部分非洲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其中,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和哲学体系。而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封建传统文化是其集大成者,贯穿了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绵延不绝,源源不息,一直流转到满清时代。作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将封建思想发展到了极致,是封建文化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时代缩影。而红楼梦作为一部成书于封建社会清朝末期的文学作品,该书系统总结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的深刻的批判,无疑构成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要研究或者解剖东方文化的核心特征与表现形式,我们必须要从宏观上选择一个具体的视角插入从东方文化具体到中华文化,从中华文化缩小到封建文化,从封建文化浓缩到满清时代,再从满清时代聚焦到小说的巍巍昆仑红楼梦,在我看来来,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本文就以红楼梦为基点,从封建古代中国的男尊女卑方面和科举制度下的人伦忠孝方面来详细说说古代中国男女悲剧命运的历史必然性,这也鲜明体现了东方文化下中华文化的核心特征及其表现形式。目录前言01序文031. 贾宝玉科举枷锁与封建忠孝的牺牲品041.1. 仕途文化科举制度之枷锁041.2忠孝文化宝玉的必然性结局052. 林黛玉男尊女卑下的悲情命运06 2.1林黛玉男尊女卑下的悲情命062.2婚姻文化黛玉死亡的无力控诉073. 封建文化的汇集宝玉与黛玉成为牺牲品084. 尾言09序文红楼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自其问世,就一直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因而“开言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几成社会的一大时尚。美国学者莴斐德在乡村社会与文化一书中,提出了“大传统”与“小传统”这一相对概念。认为所谓“大传统”是指“一个社会里上层的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这多半是由思想家、宗教家反省深思所产生的精美文化”,“小传统”则是指“一般社会大众或民俗所代表的生活文化”。纵观红楼梦,我们可以把它置于大传统文化和小传统文化的框架中,即代表大传统文化的荣国府和展示小传统文化特色的大观园。从中发掘中华文化中封建文化的极具代表的传统文化特征。红楼梦中尊荣显赫的荣国府,像一面透镜般地展示了封建社会较长历史时期里那种复杂的矛盾及社会关系、思想意识,是当时封建社会的缩影。它对于贾府中的许多关键人物,如贾母、贾政、王夫人、贾琏、王熙凤等,这正是他们思想性格形成的土壤和表现的舞台。在他们的骨子里,无一不深深烙上了那个时代的传统文化性,即大传统文化特征。在他们看来,“读书、科举、做官、立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模式,同时牢固遵循着男尊女卑思想、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等级观念等等,又深深暗喻了封建时代女性角色的卑微与无奈,以及男子必须走上仕途的禁锢性的人生命运,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小传统。但小传统与大传统之间又是无缝衔接的,两者的必然结合,形成封建时代一个必然的悲剧性后果。贾宝玉 科举枷锁与封建忠孝的牺牲品第五回,警幻仙子转述了宁荣二公所嘱: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我等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者。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用情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疾顽,或能使他跳出迷人圈子,入于正路。第二十九回有一段贾母与张道士的对话:张道士:“我看见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谈举动,怎么就和当日国公爷一个模子!”说着,两眼酸酸的。贾母听了,也由不得有些戚惨,说道:“正是呢!我养了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象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还象他爷爷。”都表现出贾府对宝玉继承家业,力挽颓势的厚望,并要宝玉“从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盂之问,委身于经济之道”。但衔玉而生的宝玉从小就是贾府上上下下最为宠爱的对象,贾母就更不用说了。他生性浪漫,喜好轻松自在、无拘无束,没有传统男子强烈的仕途志向。写字念书抛诸脑后,整日与姑娘们厮混,吃些胭脂,喝些小酒,行些小令,这些似乎成了他生活的主调,甚至是全部。随着年龄的日趋见长,考取功名的事自然而然被家父提上了日程。从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可以看到贾政恨铁不成钢的那种悲痛之情与宝玉誓死也不向父亲低头的那种大胆任性,贾政几乎要把儿子打死,反映出正统思想对叛逆意识的极端仇恨,象征着封建秩序、封建道德与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叛逆人格的矛盾。纵观小说,我们知道贾政无论怎么从心底里爱惜心疼宝玉,宝玉无论再恣意任性,不向世俗低头,最后都只能被历史的大势牵着尾巴向前走。仕途文化科举制度之枷锁作为封建中央集权政治的选人制度,科举把选用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收归朝廷,目的主要在于集权,而不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封建统治的古代中国,科举制度的弊病随着时间的流转愈现明显。由于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经义的范围,考试方法注重死记硬背,日益流于形式,不但不能选拔有真才实学之士,且束缚学术思想的发展,且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一个古代中国的男子,尤其是达官贵人的子孙,走上仕途是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和整个家族的必然期望,是考取功名、步入仕途、入朝为官从而继承家业、光宗耀祖、飞黄腾达的唯一途径,个人毫无拒绝或选择的权利。宝玉再怎么厌倦科举仕途,鄙视儒学经典,在现实面前也毫无选择余地。这种仕途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不可能由一人之力将它连根拔起。贾政作为一家之主,受到这股力的制约和驱动,是正常态,他也没有选择。纵使宝玉的反抗多么激烈,贾母有多么多么地疼爱他,现实从来都不会有半点感性,封建社会一天存在,走上科举之路就永远都是贵族家庭子弟的未来唯一之选。小说的结尾,宝玉走上了科举之路,但最后的他不是金榜题名,衣锦归家,而是在看透红尘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罪恶之后随着一僧一道回到了太虚幻境,远离了世尘,以此作为对现实的一种反抗。忠孝文化 宝玉的必然性结局忠诚与孝道自古在中国封建传统里从来就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中国人强调群体的利益和安危,而个人的愿望和追求是何时都无法摆在领先的位置的。这一坚固传统,也时时刻刻体现在古代中国的各部长篇小说里,无论是牡丹亭里作家以杜丽娘为父母敬酒时将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句组织进杜丽娘的唱词,还是,聊斋志异很多篇目中,如席方平之席方平经历了巨大的折磨而为父亲伸冤昭雪、水莽草之祝生死后还回来照顾母亲,都承继了忠于家庭、孝于父母这一文化意识。红楼梦第三十九回秋纹曾说到贾宝玉的举动:“我们宝二爷说声孝心一动,也孝敬到二十分。因那日见园里桂花,折了两枝,原是自己要插瓶的,忽然想起来说,这是自己园里的才开的新鲜花,不敢自己先顽,巴巴的把那一对瓶拿下来,亲自灌水插好了,叫个人拿着,亲自送一瓶进老太太,又进一瓶与太太。谁知他孝心一动,连跟的人都得了福了”。贾宝玉挨了父亲贾政的打,现代人恨不能将贾政置之于死地,称之为封建卫道者,可贾宝玉不仅一句埋怨的话也不说,而且后来还承认自己见识浅薄:“怪不得老爷说我是管窥蠡测。”从小说的很多章回中我们都能够看到,了。纵使宝玉无意于功名富贵,只喜欢和丫鬟小姐们玩在一块,即使是后来一个个亲爱的姐妹仆人都离他而去,即使他多次有过自杀的念头,但忠于家族的使命和孝顺长辈的责任依然是深深牢固在内心的,古语都有云:“百行孝为先”。最终他还是参加了科举考试。林黛玉 男尊女卑下的悲情命运王昆仑先生说:“宝钗在做人,黛玉在做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黛玉任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性格。宝钗代表当时一般妇女的理智,黛玉代表当时闺阁中知识分子的感情。”封建文化因其自身的虚伪性、矛盾性造成了同为知识女性的钗、黛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玉在匾中求善价”的真士和“钗于奁内待时飞”的假儒。而封建色彩的笼罩下假儒者之流的宝钗是时代所期许的。自然而然林黛玉的悲剧身世也被络上了那个时代必然的印记。男权文化 黛玉真性情的自我毁灭“男尊女卑”的文化是中国圣贤孔子的代表作之一,一直在传统社会习俗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在男权主义下,古代的中国女子从来就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严重阻碍和隔绝了一个年轻女性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几千年来,男权主义者的统治和奴役导致了女性自主意识的失落和泯灭,致使女性完全失去了自我的真实个性和追求,对女性的生理和心理、身体与灵魂无疑是一种残忍而又必然的扼杀,。红楼里,林黛玉虽身体柔弱,但她内心丰富,有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她对“美人巨眼”的红拂追求自己幸福爱情的向往,吟唱他人,实则在宣读自身。她在感叹“西施、虞姬、昭君、绿珠”的不幸的遭遇同时,她也是在感叹自己的不幸,或是她以自身的不幸来吟唱五美吟。林黛玉在诗中既流露出了自己的哀怨之情,对现实的不满,但同时又抒发了自己的激愤。但与此同时家境的破败也深深的影响了黛玉,致使黛玉不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只能够将爱深埋心中,不敢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爱,反而是希望别人能够成全自己。不过这种成全只是黛玉的一个心愿,她并没有向现实低头。她钟爱宝玉,但又因此常常错怪宝玉。贾府上下虽然都在表面上对她尊爱有家,但她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孤傲的性格与世俗大众的性格格格不入,加上男权主义在封建家族心中的不可撼动,自然无法融入贾府的生活,那么她的心愿也永远只能是一个心愿。婚姻文化 黛玉身亡的无力控诉“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是婚姻的形式,不奉父母之命,没有媒证的婚姻,社会是不承认的,当事人没有任何选择的自由。这就是所谓的家长专制。在这种制度下,男女双方的结合都是靠父母和媒人的撮合,年轻男女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力被剥夺。这种不带感情的婚姻对男女之间和家庭生活的和谐是非常不利的,最终酿造了太多的悲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映了古代社会家长制度和包办婚姻的价值观,也在无形之中扼杀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宣泄。失去双亲,孤高自许,亲情友情严重缺失,林黛玉唯一可以信任的是贾宝玉,但出于封建伦理对女性的强烈束缚和对传统礼教的严格烙守,又妨碍了她和贾宝玉进行直接、公开,自由和坦诚的谈心交流。对宝玉的爱成为她生活中唯一至上,也是最后的人生欲求,渴望与宝玉携手共老也是她存活于世的唯一动力。但由于受封建家长制和婚姻制的压制摧残,二人之间的真爱在当时是不可能转变为现实的。她自幼体弱多病,加上双亲的离世,孤寂冷漠的性格特征和多愁善感的心理反应更使她不被这个社会所接受,但她内心的纯洁坚守和真爱的矢志不移却从来没有动摇过。在面对春花秋月她经常伤感落泪“独依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而传统婚姻价值观里,女性是不可能有权利去捍卫或者选择自己的婚姻的,永远都只被看成是继承子嗣的生育工具而丝毫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的生存土壤。小说里有说到黛玉无意间也说了实话:宝玉带给她喜,也将带给她悲,带给她爱,也将带给她痛,是挡不住的缘,也是躲不过的劫,今日的甜蜜会使明天的愁苦翻倍儿般更难承受痴于情,才是黛玉命中注定的最大磨难。可以想见,到最后得知宝玉与宝钗拜堂之后,黛玉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吐血身亡也是她生命的唯一必经之路。封建文化的汇集 宝玉与黛玉成为牺牲品贾府里,一对青年男女,每天吟诗作对,喝喝小酒,谈谈闲话,偶尔戏耍戏耍,偶尔拌拌小嘴,两小无猜,情投意合,应该说是天作之合。但仕途文化的在场,传统潮流的巨浪永远都容不下逆水之舟。要么乖乖顺从,要么在饱经考验和折磨后再痛苦地顺从。所以宝玉不可能永远都是“有情喝水饱”,永远都避世于大观园,他肩负着整个家族的使命,也承担着封建社会的使命。他虽然天资聪颖,但读的都是些浪漫爱情诗句或民间小说,与科举关联书籍毫无干系。他厌烦父亲的教诲与管制,他厌恶官场的鱼龙混杂和波谲云诡,但扎根于内心的忠孝文化也深深告知和驱使他只能乖乖听命,走进仕途的不归路。黛玉一心向往生活的无拘无束与纯洁自由,她厌恶世俗的同流合污,渴望追求真爱,渴望逃离这个纷繁喧嚣的红尘人间。她深爱着宝玉,在宝玉面前她是完全不用掩饰起自己的内心,但她深知自己在封建面前完全没有控诉或反抗之力,在男权世界里,女性的自我追求和人生理想只能无条件地成为男权世界自我祭献的浓烈血腥,每个女性都以悲剧的命运祭献于男权神坛之上。她也深知在仕途文化里宝玉即使和她一样追求远离官场生活但最终还是要回归科举的无奈与必然,所以在俩人相处过程中她还是要时不时提醒和规劝宝玉要好好学习科举知识。在宝玉面前,她也很想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她爱他。但封建下的婚姻文化,男女双方都没有反对的权利,更何况自己还是寄人篱下。爱的越深,受伤也就越深,到最后,将自己的生命也搭在了爱情上。也许这对她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在满清封建文化长久鼎盛的汇聚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