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何景明石楼赋解析论文一篇集外赋摘 要:山西通志卷二百二十载有何景明的一篇集外赋石楼赋。该赋通过对石楼山风光景物的描写,赞扬了恩师李瀚的品质、人格与修养,形式上采用主客问答体,骈散相间,用韵自由,是一篇典型的文赋。石楼赋的发现表明,作为“前七子”之一的何景明虽然提出过明晰的复古理论,但他在创作中并没有排斥六朝以后产生的新的文学体式,是一位观念较为通达的文学思想家和赋家。关键词:何景明;文赋;通达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信阳(今属河南)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官至陕西提学副使,病归而卒。政治上直言敢谏,力排阉竖,关心民生疾苦;文学上与李梦阳齐名,并称“何李”。作为“前七子”中的重要作家,何景明的文学思想和诗歌作品得到了较为充分的研究,但学术界对其赋却关注较少。何景明的赋主要见于何大复集卷一、卷二,凡33篇,内容丰富,感情真挚,颇有楚骚情韵,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何、李二人提出的复古观念,为明末赋坛增添了色彩。一在全面搜集何景明研究资料时,笔者从山西通志卷二百二十意外地发现了何景明的石楼赋。该赋不见于各种版本的何大复先生集或者何氏集(包括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标点本何大复集),也不见于历代赋汇、赋海大观等大型辞赋总集,是何景明的一篇佚赋。全文如下:石楼赋石楼先生既捧檄于外台,将命驾于中州。乃假道以省乎高堂,驰太行之阻修。展其旷怀,慰兹远游。览山川之如故,访风景于石楼。念旧游之所在,举壶觞以优游。遂与客沿清溪,跨绝涧,控天梯,钩石栈。罗群山于膝下,挺层台于天半。抚千载而孤瞪,纵万户于一眄。此其大观也。而重峰结翠,檐牙之回薄也;迭嶂周遭,墙垣之连络也;列岫吞吐,户牖通也;树色渺蔼,施帘栊也。若其璇题约月,画栋承云,乘长风,迸斜矄,烟霏雾冥,郁乎氤氲,横披风雨,侧逼星辰,又晦明之相因也。时而穷八极之表,九垓之垠。高寒冽乎肌骨,寥廓荡乎神魂。已而叹曰:“是则天下之奇也。彼丽谯齐云,井干落星,极匠士之工巧,破人力以经营,贮丝竹以待夜,艳罗绮而娇春。及其尽也,莫不华落声沉,墙颓基湮,向靡丽之雄杰,悉风散而波沦,此不可称于大人也。曷若兹楼,根于凝成,肇于鸿蒙。天造地设,禹凿神功。丹雘不御,斧斤何庸。俯兮无极,仰兮无穷。日月之所出纳,乾坤之所帡幪。拟阖辟而不阂,等古今而同荣。”客曰:“先生亦知夫遇乎?遇则重,不遇则轻。故水以龙而灵,山以仙而名。峨嵋显于三苏,龙门显于二程。盘谷托昌黎以不朽,匡庐得六一而益尊。吾今始知石楼之遇。观其山尻山尾隐显,即德之深远也;振拔闶阆,即才之高旷也。旁合而独起,中立而崔嵬,乃其威也;万仞壁立,乃其直也;四境俱通,乃其聪也。突兀峥嵘,睥睨遥空,乃其器之宏也;白露飘飘,芙蓉碧霄,乃其出尘之清标也。龙虎交蟠,凤凰双攀,群峭互出,纡绿流丹,乃其文彩之翩翩也;至其所积之久,所培之厚,则又仁者之寿也。况君子之所爱,或假情以自寓,或托物以自省,趋合而形忘,机会而神领。岂徒恃谲崛以夸奇,玩清绝以炫景耶!”于是攀翠磴,及瑶巅。玉巢栖鹤,铜柱擎仙,洞雪积素,山月连娟。排石囱而挤涧户,咸兴极而言旋。但闻岩屿风生,万籁始声,天高水清,山空谷鸣。醉下白玉京,伫立清霞城,谒帝阁于阊阖,接卢敖于太清。山西省沁水县城南有石楼山,石楼山上有石楼寺。清雍正年间修山西通志卷二十三泽州府沁水县云:“石楼山,在县南二里。崚嶒崒嵂,形似楼台。山半旧有石楼,后废。下有濯缨泉,入杏谷水。”据此,石楼山之所以得名,即在于此山巍峨陡峭,形如楼台。半山腰的石楼,就地取材,以山石垒砌而成,本赋所谓“曷若兹楼,根于凝成,肇于鸿蒙”,盖即此也。可惜石楼在清代雍正年间已经不存。又山西通志卷一百七十寺观沁水县载:“石楼寺,在县南二里石楼山,所谓石楼精舍也。王徽、李瀚有诗。”其中李瀚字叔渊,号石楼,沁水县人,官至户部尚书,赋中的石楼先生指的就是他。石楼先生李瀚对何景明有知遇之恩。樊鹏何大复先生行状云:“(何景明)治书才九月,沁水李御史瀚,时按汝宁(今河南省汝南县),调试信阳诸生,先生从其兄往试。御史读其文,曰:奇才,奇才!吾未见山川何盛,生此人也!遂复如信阳观之。”当时何景明年仅十五岁,御史李瀚就对他的文章如此重视,称叹不止,还亲自往观,可谓慧眼独具一伯乐也。这让何景明内心深为感动,所以对于石楼先生李瀚,何景明一生感念于心。大复集卷二十三有何景明的一首长诗上李石楼方伯,就是写给李瀚的。本诗开篇云:“三晋多人杰,吾师出固然。素汾经太岳,紫塞入幽燕。”诗人感念恩师李瀚的知遇之恩,并赞扬他的道德、文章和政事。而在石楼赋中,作者是借对石楼山风光景物的描写,来对李瀚的品质、人格、修养等进行赞美的。石楼赋开篇写石楼先生李瀚接到朝廷任命,将要去河南任职。中途绕道山西沁阳,看望父母和亲朋,同时游览家乡名胜石楼山。接着便具体描写石楼山上的所见所感。其中“重峰结翠,檐牙之回薄也;迭嶂周遭,墙垣之连络也;列岫吞吐,户牖通也;树色渺蔼,施帘栊也”一段,效法杜牧阿房宫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的句式和笔法,极力摹状石楼山自然而壮丽的美景:重峰迭翠,如迂回相迫的檐端;山峦环绕,如连绵不断的垣墙;岩岫间云气吞吐,如门户畅通;树木郁郁葱葱,如帘栊陈设整个石楼山,就是一座天然的楼阁,确实如山西通志所言的“崚嶒崒嵂,形似楼台”,亦如明王徽石楼精舍所咏“乱山重叠似楼台”。对于“此楼”,李瀚感叹它“天造地设,禹凿神功。丹雘不御,斧斤何庸”,日月出入其间,天地将其负载,人世间的任何宫室殿宇,都无法与之比拟。石楼先生的感叹,饱含着对家乡美景风物的热爱,充溢着热爱故乡的真挚情感;而“客”(实际上是何景明的化身)的一番陈词,则是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对恩师的热爱和赞美。“客”说:“先生亦知夫遇乎?遇则重,不遇则轻。故水以龙而灵,山以仙而名。峨嵋显于三苏,龙门显于二程。盘谷托昌黎以不朽,匡庐得六一而益尊。吾今始知石楼之遇。”峨眉山因“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而显赫,龙门因“二程”(程颐、程颢)而闻名,盘谷寺借昌黎先生(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名垂不朽,庐山借六一居士(欧阳修)庐山高歌而更加尊贵。作者把石楼先生与历史上的著名文人学士相提并论,言外之意是,石楼山必将借石楼先生之品德声望而名扬四海,其对恩师的推尊与仰慕,可谓极矣!下面又笔锋一转,对石楼山的“德之深远”、“才之高旷”,其威、其直、其聪,其“器之宏”、“出尘之清标”、“文彩之翩翩”、“仁者之寿”等优秀品质进行赞美,实际上恰恰是对石楼先生李瀚的道德、才情、为人、为官原则的颂扬。作者以山水写人写志,把对人物的赞美暗含在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之中了,构思极为巧妙。赋的最后,写师徒二人继续攀登山岩,观赏山中美景,聆听天籁之音,仿佛在天境徜徉,与神仙相接。二考察何景明现存33篇辞赋作品,我们发现这些辞赋无不饱含着作者的真实情感:或揭露社会弊端,表达伤世忧民的思想抱负,如蹇赋、述归赋、渡泸赋、进舟赋、石矶赋、忧旱赋、东门赋等;或抒发与家人、师友之间的朴实率真的情感,如秋思赋、别思赋、后别思赋、寡妇赋、寿母赋、结肠赋、待曙楼赋等;也有些作品表现丰富多彩的品物世界,寄托个人的情操和品格,如画鹤赋、水车赋、白菊赋、后白菊赋、荷花赋等。总之,何景明的赋包含了作者一生中所能体会到的各种情感。这与明代前期那种故作雅正、缺少生气的辞赋完全不同,为明代中后期辞赋的发展输入了新鲜血液,开辟了新的创作路向。李开先词谑二十七引何景明语曰:“十五国风,出诸里巷妇人之口者,情词婉曲,有非后世诗人墨客操觚染翰,刻骨流血所能及者,以其真也。”何景明明月篇序更明确指出:“夫诗,本性情之发者也。”可见其对真性情、真感情的重视和追求。其诗、其赋,大都践行了这种“重情”理论。有些赋甚至直接化用楚辞中的句子,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磊落不平的情怀,如进舟赋、述归赋、蹇赋等。石楼赋同样是一篇饱含深情的作品。该赋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川景色的赞美以及对恩师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高尚品德、正直人格的推崇和向往,是一篇“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作品。所不同的是,石楼赋并非直抒胸臆,而是寓抒情于写景之中,在赞美自然美景的同时巧妙地表达对恩师品德、才华、人格、情操的礼赞。从赋体上看,石楼赋是一篇典型的文赋作品。首先,句式上运用骈散相间的句法,有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八字句,句式长短不一,错落有致。同时赋中也有骈句,如“罗群山于膝下,挺层台于天半”、“高寒冽乎肌骨,寥廓荡乎神魂”、“日月之所出纳,乾坤之所帡幪”等等,与灵活多样的散句相结合,并且用“乃”、“而”、“若其”、“时而”、“彼”、“况”、“于是”等连接起来,形成散文诗一样的错落之美。其次,本赋在押韵方面比较自由,不再有任何限制,这与骈赋、律赋汲汲于声律的作法迥然不同。例如本赋第二段,“涧”、“栈”、“半”、“眄”、“观”为韵,“薄”、“络”为韵,“通”、“栊”为韵,“云”、“曛”、“氲”、“因”、“垠”、“魂”为韵,“星”、“营”为韵,“春”、“湮”、“沦”、“人”为韵,“濛”、“功”、“庸”、“穷”、“幪”、“荣”为韵。频繁换韵,转韵自然,形成自然流利的声韵之美。最后,本赋运用主客问答的形式组织成篇,这与文赋名篇欧阳修秋声赋假设欧阳子与童子的问答、苏轼前赤壁赋假设苏子与客的问答如出一辙。其实这种体式源自先秦,是赋体文学的基本体式。文心雕龙诠赋篇云:“遂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意思是假设主客问答来组织成篇,极力铺张描绘,形成有文采的赋篇。洪迈容斋五笔卷七“东坡不随人后”条云:“自屈原词赋假为渔父、日者问答之后,后人作者悉相规仿。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赋以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扬子云长杨赋以翰林主人、子墨客卿,班孟坚两都赋以西都宾、东都主人,张平子两都赋以凭虚公子、安处先生,左太冲三都赋以西蜀公子、东吴王孙、魏国先生,皆改名换字,蹈袭一律,无复超然新意,稍出于法度规矩者。”这是自屈原卜居、渔父以来延续千年的结构形式。石楼赋采用这种传统的主客问答方式,但也稍有变化。前代赋大都是客人先言,主人后说,以客人的陈说为辅,主人的观点为正;而石楼赋却主客易位,主人先言,客人后说,以主人的陈说为铺垫,以客人的陈说为主旨。究其原因,本赋中的“客”,实际上是何景明本人的化身,作者试图借“客”之口,来表达对恩师的赞美和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亦于此可见。三石楼赋的发现表明,作为“前七子”之一的何景明虽然提出过明晰的复古理论,但并没有走向固执和偏激,他在创作中没有排斥六朝以后产生的新的文学体式,是一位观念较为通达的文学思想家和赋家。明史卷二八五文苑传序称:“弘、正之间李梦阳、何景明倡言复古,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操觚谈艺之士,翕然宗之。明之诗文,于斯一变。”弘治、正德年间兴起的复古思潮,迅速席卷明代文坛,以至于“天下语诗文必称何、李”(明史卷二八六何景明传)(11)当时就有徐祯卿、康海、边贡、王廷相、王九思等与之唱和,被称为“前七子”。后来又有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继其踵武,大力鼓吹,声势浩大,影响直到明末。何景明与李梦阳一样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明史卷二八六李梦阳传),以秦汉古文和盛唐诗歌为标的。在辞赋领域,何景明也提出了明确的观点:经亡而骚作,骚亡而赋作,赋亡而诗作。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杂言之五)(12)这与李梦阳在潜虬山人记中提出的“已问唐所无,曰:唐无赋哉。问汉,曰:无骚哉”的论述如出一辙,似乎都将楚骚、汉赋视为辞赋领域的最高典范,对于六朝之后的辞赋作品一概否定。(13)何、李二人的论调不仅在明代备受推崇,即便是二十世纪的文学史家和赋学研究者也大都沿袭这种观点,论赋以汉赋为宗,限以六朝,很少关注唐代以后的辞赋,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其实这是一种历史的误解。何景明虽然主张“文必秦汉”,甚至还说过“汉无骚,唐无赋”之类的话,但这主要是为了纠正明代前期以台阁体为代表的贫弱平庸的文风,为天下士子指出创作的目标和方向,这反映了何景明作为一代文宗所特有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而在文学实践中,他并没有拘泥此说,也没有完全抛弃六朝骈赋、唐代律赋、宋代文赋等文学体式。其渡泸赋、白菊赋、后白菊赋、待曙楼赋、画鹤赋都是骈赋体,使用四六句式,而且对仗工稳,用典贴切,风格雅赡,辞采华美。其中画鹤赋用韵整齐,几乎与律赋无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篇石楼赋和见载于何大复集卷二的石矶赋,使用了宋代流行的文赋体。宋代文赋是“以散体语势为行文风格,以议论治乱、心性修养和抒发人生感悟为内容的一种赋体,它的语言浅显平易,追求理趣韵致”。(14)石矶赋以石矶子和玄洲先生的问答组织成篇,散句颇多。此赋写石矶子在石矶山上治荒结庐,潜心经典;玄洲先生前往拜访,以为自己垂钓于洲渚之间,逍遥自得,其乐趣非石矶先生可比。而石矶先生则说自己以“义”为钓竿,既直且坚;以“知”为钓绳,不纠不缠;以“诗书为薮泽,道德为渊泉,天地为网罟,人物为鲔鲢”,所获甚丰,取用不尽,岂可与一般的渔夫钓者相提并论?(15)作者以钓为喻,表达了对圣贤思想与高尚人格的执着追求,充满了理趣与哲思。据傅开沛何大复年谱,该赋乃是何景明从信阳去往云南途中,经过湖南华容,受到孙士奇盛情接待时所作。(16)赋中的“石矶子”,显然暗指孙士奇,旨在赞扬孙士奇隐居华容的高风大德。合而观之,两赋的结构、写法、风格完全步趋宋人,在赞美石楼先生和石矶子品格情操的同时,表达自己的心性修养,抒发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追求理趣,耐人寻味,是十分典型的文赋。可见,何景明在创作实践中往往能够突破“唐无赋”的复古理论,其文学观念是明晰而又通达的。细读这两篇文赋作品,我们还可以考见何景明思想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何景明一生积极入仕,勇斗权奸,刚直不阿,淡泊名利,表现出一名正直儒生的思想和节操。明史本传还说“其教诸生,专以经术世务。遴秀者于正学书院,亲为说经,不用诸家训诂。”(何景明传)其对儒家经典精研深思,坚守不移,并且用以教导弟子,冀其发扬光大,是儒家思想的信奉者与传承者。但石矶赋中“太上忘名,混混泯泯。孰为其伪,孰为其真?”石楼赋中“攀翠磴,及瑶巅,玉巢栖鹤,铜柱擎仙醉下白玉亭,伫立清霞城。谒帝阁于阊阖,接卢敖于太清”,则又似乎可见其受到道家、乃至神仙家思想的影响。其中“太上忘名”源出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孰为其伪,孰为其真”,正是庄子齐物论中“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的取消是非、善恶、真伪、生死、祸福之差别的哲学思想的反映。“白玉亭”、“清霞城”乃上帝所居,“阊阖”即天门,“太清”是道教徒对天空的称呼。至于“卢敖”,本为燕国人,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派他去求仙,亡而不返。淮南子道应训说他曾经“游乎北海,经乎太阴,入乎玄阙,至于蒙谷之上。见一士焉,深目而玄鬓,泪注而鸢肩,丰上而杀下,轩轩然方迎风而舞。顾见卢敖,慢然下其臂,遯逃乎碑。卢敖就而视之,方倦龟殻而食蛤梨。”(17)后人便将卢敖视为仙人或者得道之人。石楼赋将“谒帝阁”与“接卢敖”并举,显然也将卢敖视为仙人。此处虽然使用了夸张手法极写石楼山之高大,但也不难看出道家和神仙家思想的影子。考察何景明的为官经历,他在与权奸刘瑾的斗争中,在十余年的中书舍人职位上,因正直敢言而屡屡受挫,或遭免官之厄,或长期羁延而不得升迁。在政治黑暗、个人抱负难以施展的情况下,便有了“独善其身”的想法。这两篇文赋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何景明对高尚道德、人格、情操的追求,以及归隐山林、求道访仙的愿望,尽管这愿望并不鲜明强烈,也不是何景明思想的主导方面。因而,将何景明的两篇文赋与其他诗文作品进行综合考察,可以发现何景明文学思想和人生观念的不同层面,从而认识一位完整的、立体的、性格丰满的何景明。我们还发现,何景明对于不同赋体的风格与特点、长处与短处是了如指掌的,他常常根据创作主旨的需要而选用不同的赋体。在揭露社会黑暗、反映民生疾苦、表达忧国忧民情怀时,他使用骚体赋的形式;在描写花鸟物品,寄托个人志趣情操时,则使用小赋或者俳赋体;如果是叙述游览经历、抒写个人的山林情怀和人生感悟,则使用文赋体。这种不拘一格、因“体”制宜的创作态度,既有明晰的文学主张而又有通达权变、实事求是的文学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电大专科汉语言文学艺术欣赏试题及答案重点
- 国际贸易实务模拟练习题(附答案)
- 医师定期考核临床模拟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 2025中小学教师入编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题库与答案
- 2025年《学前教育学》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湖南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
- 标准基础知识培训教材课件
- 2024年院感培训考核试题附答案
- 化验室专业知识培训简讯课件
- 上海某超级豪宅设计方案
- (2025)汽车驾驶员(技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股东向公司借款协议书范本(2025版)
- 肌肉骨骼疾病防治课件
- 2025年中国宁夏渔业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仓库过期物料管理办法
- 信访驻京人员管理办法
- 窗口服务礼仪培训大纲
- 餐饮店品牌授权使用合同范本
- 学堂在线 走进医学 章节测试答案
- 蔬菜温室大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书
- 闵行区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上海新教材沪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