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创新发展.doc_第1页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创新发展.doc_第2页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创新发展.doc_第3页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创新发展.doc_第4页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创新发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创新发展摘 要: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是海南各民族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传承和保护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国际旅游岛建设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但其文化生态环境日益萎缩、传承人断层现象严重、传承方式单一等现状非常严峻,海南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因此,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必须积极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创新策略,充分发挥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大力促进海南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发展。关键词: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发展我国于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此后,我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也由此大规模得到开展。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分布广泛,有着多方面的价值。但其传承的现状非常严峻,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因此,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必须积极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创新策略,以保护海南本土文化的多样性,并充分发挥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大力促进海南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发展。一、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多彩海南省是一个热带岛屿,四面环海,岛内生活着汉族、黎族、苗族、回族等民族。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445792人,占总人口的16.67%1。各民族世世代代共同生活在海南岛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异彩纷呈。根据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1年数据显示,海南省18个市县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25710项。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包括民族语言、民间文学、民间信仰、岁时节令等多种类型。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海南省也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从2006年国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设以来,至今海南省共计有黎族打柴舞、儋州调声等26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另有琼侨歌谣、海南椰雕、军坡节等4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二、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意义(一)有利于延续海南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海南文化”的整体认同由于海南岛孤悬海外,与大陆相距甚远,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造成了人们对海南文化只是一种模糊的认识,更有甚者,认为海南岛是一片“文化沙漠”。而现代社会,岛外大批人群涌入,多为海南岛的热带岛屿风光所吸引,而对海南文化的认识不足。再加上海南对本土文化的总体挖掘、整合和开发利用的力度和规模都远远不够。因此,人们对海南文化的整体认识依然模糊不清。由于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海南文化具有浓重的地域特色,具有与大陆文化截然不同的个性特征。加强对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不仅有利于延续海南岛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是提升对“海南文化”整体认识的有力措施。(二)有利于传承和保护海南岛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指“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内部及其间传承”3。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民众依靠口耳相传的途径传承,因此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流变的特征,它极容易在传承过程中消失湮没。而现代化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甚至是一种致命的打击。而如果没有海南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对海南社会发展的认识肯定是残缺不全的,对海南历史的认识也是狭隘的。如果海南全部丧失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南也就没有任何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它就必然与别的文化走向雷同,那是非常悲哀的结局。因此加强对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保护海南岛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三)有利于提升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文化软实力海南省是全国唯一具有热带岛屿风光的省份,由于独特的阳光、沙滩、植被、海水、空气质量等自然因素,使海南在全世界久负盛名,一直是国内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理想天堂。多年来,海南的旅游也一直注重热带自然风景的开发,而对海南文化旅游资源诸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远远不够。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海南各民族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审美追求。加强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有利于发挥海南的文化特色,为提升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文化软实力奠定基础,为海南旅游开放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从而改变海南单纯依靠自然风光发展旅游的的单一模式,打造文化品位高、旅游质量高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理想天堂。三、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一)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生态环境日益萎缩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加快了开放发展的力度,各种外来文化与海南本土文化碰撞、磨合,改变了海南文化的结构,也丰富了海南文化的内涵。但不可回避的一个事实是,外来文化也对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破坏,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生态环日益萎缩。例如,普通话的普及,加速了对海南临高话、儋州话、迈话、黎语等诸多民族方言的汉化程度,致使越来越多的海南人讲本土语言的文化生态环境越来越狭窄,方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的速度越来越快。同时,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水平的提高,本地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人生目标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引不起人们的兴趣了,而把注意力转向了电影、电视、电脑等现代化信息媒介所带来的文化消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失去了受众,导致其传承的文化生态环境日益萎缩。(二)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断层严重,后继乏人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生态环境日益萎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更新换代日益艰难。很多老一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事已高,而年轻一代又不愿意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之中,很容易出现人亡艺绝的的情况。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面临传承链断裂、后继无人的情况,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濒临灭绝。文化部所公布的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海南省共有11名,其中,超过60岁的有6人,更有2人超过了80岁高龄。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85名,绝大部分都属于中老年人。如果传承人群体得不到根本性的扭转,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灭绝是迟早的事情。例如,原生态的黎族打柴舞只在三亚市崖城镇郎典村传承,而国家级传承人黄家近已经84岁高龄了。如果打柴舞在郎典村消失,那么这项遗产将永远从世界上消失。(三)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要是口耳相传,必须借助语言和行为来进行传承,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传统音乐、舞蹈、戏剧、图腾崇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都是口传心授得以迁延至今,都需要传承者的语言和行动示范才能够展示出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象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那样根据设计图纸就可以模仿完成,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比较单一,如果口耳相传活动终止,就意味着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是家族内部传承,甚至是密不外传。这就使得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普及,其表演、营造的技术和方法得不到推广,其市场越来越狭窄,受众越来越小,其复杂的表演、制作技术和方法越来越无法适应当代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的发展。海南传统的椰雕技艺工序复杂、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其生产成本非常昂贵。即便是今天免费向社会公开教授这门技艺,也没人愿意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门传统的复杂技艺,而机器工业发达的社会又能够快速便捷地为人们提供便宜实惠的生活用品。所以单一的传承方式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市场越来越狭窄。五、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创新发展对策基于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严峻的传承现状,海南必须积极创新传承和保护的手段,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创新发展,在创新发展中使之焕发更强盛的生命力,使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以促进海南旅游开放发展,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一)让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化,融入海南的学校教育1.在中小学开发校本课程,编写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课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世世代代生活在海南的本地人,因为只有他们能够切身融入到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生态环境之中。所以,在海南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课,对中小学生进行传承技能和方法的教育培养,能够提升他们对海南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同时,开发适合中小学生阅读和学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编写有关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外读物,免费提供给海南各中小学生阅读,这样可以扩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可以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2在海南高校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工作者和传承人在加强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必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研究是保护工作的理论基础。而在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断层现象极为严重的今天,高校应该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和培养传承人的重任。就海南来说,各高校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纳入到专业教育之中,开设诸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民俗学、民间文学等课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务研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同时,开设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兴趣班,对大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能的培养,努力让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熟练掌握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技术和方法。这不仅可以增加大学生活的趣味性,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了具有较高素质的传承人,能够使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二)加强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视开发1制作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忠实地记录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能够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它无须任何虚构和想象,对民众传承的文化形态进行忠实的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必须依靠语言和行为共同发生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纪录片能够原原本本地把这个动态的过程全部表达出来。尤其是对文化空间的传承和保存,纪录片发挥的作用更加突出。“文化空间”是指“按照民间传统习惯的固定时间和场所举行的传统的、综合性的民间文化活动”4,如庙会、歌圩、传统节日庆典等。文化空间不仅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而且还包涵当时的氛围。文化空间是一个复合的概念,难以用语言直观地描述出来。而影视技术恰恰能够把这个概念形象地表达出来,完整、真实。所以,制作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有利于保存和展示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拍摄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影视剧,推动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一部非常勿扰2,让三亚亚龙湾红透了全中国,这部电影还只是展示了三亚的自然风光而已,但慕名而来旅游的中外游客已是络绎不绝。因此,这部电影为海南岛的文化旅游提供一个成功的范例。如果把海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出来,结合海南岛独特的自然风光,拍摄成影视剧,那么,海南的旅游水平又将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旅游的兴盛又会有力地推动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当然,拍摄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影视剧,还必须依赖于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剧本的创作以及本土影视人才队伍的培养,这样才能创造出高质量、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影视剧。(三)将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城镇建设之中1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魅力城市”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本土居民的精神家园,它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的灵魂。一座城市所拥有的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代表了这个城市的形象,能够提升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因此,海南可以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推动“魅力城市”建设,在三亚、海口等重点城市建设中大量运用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建筑中运用各民族的吉祥图案、借鉴黎族船型屋和苗族的干栏式建筑以及回族伊斯兰建筑风格来建设现代化高楼大厦,以及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特色街区。同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到城市文化建设之中,通过增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广场和公园、建设特色步行街等途径,大力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以此突破“千城一面”的弊端,让人任何时候都能感受到海南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2.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撑“风情小镇”建设从国内外著名的风情小镇来看,风情小镇大都具有浓郁的本土文化特色,古朴典雅,居民综合素质高,因而旅游吸引力十分强劲。海南有很多“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应该立足地方特色文化,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风情小镇。例如,乐东县黄流镇不仅有享誉省内的美食“黄流老鸭”,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灯艺术”在国内也是久负盛名,有“中国花灯艺术之乡”之称。因此,黄流镇可以充分发挥“花灯”的魅力,把花灯艺术融入到该镇建设中,力争打造闻名省内外的风情小镇。再结合其自然风景区“尖峰岭”组团开发,为省内外游客提供一个休闲度假、周末消遣的好去处。当然,各乡镇必须准确定位发展目标, 精心规划,打造具有“灵魂”的风情小镇,切不可模仿、复制省外其它风情小镇的建设模式,要做到“我有你没有,你有我不同”,才能使风情小镇焕发长久的生命力。3.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美丽乡村”建设2013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美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