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中的唯物思想.docx_第1页
《荀子》中的唯物思想.docx_第2页
《荀子》中的唯物思想.docx_第3页
《荀子》中的唯物思想.docx_第4页
《荀子》中的唯物思想.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荀子中的唯物思想摘要:荀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唯物主义者,其主要著作荀子,蕴含着丰富的唯物思想,至今读来依旧令人景仰!由于受到时代和阶级等种种因素的限制,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去苛求一位战国时期的人将唯物观坚持得多么彻底,哪怕他很优秀、很杰出,荀子,用自己的声音唱出了他那个时代唯物思想的最强音。荀子的唯物思想又具有博采众家、批判继承的特点,使其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唯物思想的集大成者,时至今日,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荀子一书作为有关荀子的重要著作,自然成为探求与分析荀子思想的重要来源。在此,本文将试着从自然观、社会观与历史观、认识论、人性论、实践论六个方面并结合重点章节对荀子所蕴含的唯物思想加以分析。关键词:荀子;荀子;唯物思想一、 荀子与荀子(一)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15岁时(约在公元前320年),少年英才荀子始到齐国游学,在稷下学宫1居留较长的时间。其后先后到过秦楚二国,又回到赵国,最后在楚国兰陵度过晚年,可谓战国时期“周游列国”的学士。多国的游历生涯丰富了荀子的阅历,也开阔了荀子的视野,对荀子创立更加“实用性的思想”2起到重要作用。荀子的游历大致可分为游齐时期、游秦时期、由秦返齐再赴楚赵时期以及晚居兰陵时期。1.游齐时期15岁时荀子来到齐国,在齐国的游学时期,是荀子思想的重要形成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是当时著名的学术机构,汇集了大批学者。该学术机构广招人才、兼收并蓄,并且定期集会、百家争鸣。这使荀子有机会听取各家各派的讲演,从而多方面地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学术观点,而不受一家一派之限制,这为他日后创立集大成的思想奠定了基础。良好的学术氛围再加自身条件及努力,荀子在学宫中的学问日高,德望日重,曾“三为祭酒焉”。后来由于政治原因,荀子不得已离开齐国到秦国考察。2.游秦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66年,荀子应聘于秦国。3在此期间,荀子认真地考察了秦国,对秦国的政治、军事、自然等形势以及风俗民情都表示赞赏,同时也指出“秦之所短”“严峻法可霸天下,却不可以长治天下”,并建议秦昭王采用儒家所主张的“王道”代替“强道”,以统一中国。由于秦昭王坚持既定的方针,并没有采纳荀子的意见,荀子只好又回到齐国。游秦时期对荀子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秦国他看到了统一天下的希望,也加深了对其理论的思考。3.由秦返齐再赴楚赵时期这段时期是荀子颠沛流离之时,荀子四处漂泊,居无定所,不断遭到打压与迫害,加深了他对社会的认识深度,也增大了其对社会的批判力度。在齐国,荀子对“女主乱之宫”、“奸臣乱之朝”和“贪吏乱之民”等现象进行解露,因此遭到谗毁,不得已只得“离齐赴楚”,来到楚国。在楚国,荀子被春申君任为兰陵令,原本希望有所作为,可不久便又遭谗言中伤,只得返回赵国。在赵居留期间,曾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之前,荀子中的议兵正是对此事的详述。4.晚居兰陵时期荀子在赵国时被春申君再度敦请回楚,继续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园杀死,荀子废居兰陵,“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4。荀子废居兰陵时期,虽不得志,却为荀子总结一生的学术思想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是荀子著书创作的重要时期,其代表作荀子一书便应产生于此时,也可以说这段时期是荀子最重要的丰产期,是一位饱经风霜的白发学者静下心来,面对着夕阳,安详伫立,松林小溪日日徘,拄杖悠悠思的时刻。可就在这悠悠的思考中,多少深邃的哲理与思想喷涌而出,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思想财富,影响后世几千年。(二)荀子荀子一书,是对荀子思想的总结与概括,是荀子综合百家之学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部重要著作。现存三十二篇,大部分出自荀子之手,小部分由荀子的学生整理而成。荀子为了论战,每篇有一个主旨,篇名与内容一致,开创了中国古代划分社会意识形态为不同学科的范例。荀子一书,思想博大精深,实用性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治国之策实质上便是荀子所蕴含的思想。荀子倡导“崇礼尚法”,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同时博采法家、兵家、道家、名家等各家之长,使得荀子成为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中的许多篇章蕴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是那个时代古人思想与认识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有些则是超前的,即使是当代人看来依旧不为过。这些篇章是荀子思想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对我国以后的唯物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用马克思的观点来分析,便是其带有唯物主义思想的色彩,涉及到了自然观、社会观与历史观、人性论、认识论、实践论等诸多方面,以今观之,可圈可点处,甚多;可资赏析研究者,甚多。荀子一书,在秦汉时期便已产生重要影响,荀学一时成为“显学”,后来封建统治者采用的治国之道实质上便是荀子的思想。汉武帝在儒生董仲舒的倡议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看起来只采用儒家的思想治国,儒家思想核心是什么?是仁与礼。而实际上,汉武帝治国之道则是“外儒内法”,汉武帝这一“表里不一”的做法,被后代历代帝王所沿袭,这与所谓正统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是有着显著差别的,却与荀子所倡导的“崇礼尚法”不谋而合。按理说,荀子的思想既已被实际所采纳,其地位应该“显重”才是,可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秦汉时期荀子在儒家的地位尚可与孟子并列,甚至超过孟子,其后却日益被贬低,而孔孟之道越来越受尊崇,荀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有意埋没了。5直至现代,对荀子的关注才渐渐增多,研究荀子的学者和著作也越来越多,荀子的重要性被世人重新发现与认可。二、荀子中的唯物思想分析(一)自然观荀子中涉及自然观的篇章很多,许多篇章对此问题的论述都很精彩独到,至今读来,依旧令人心潮澎拜。特别是在天论和王治二篇中,有着集中而又光辉的体现,代表着那个时代人类所能达到的认识自然界的思想高度。1.承认自然和规律存在的客观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会因为明君尧的存在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暴君桀的灭亡而消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缀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缀广。”(天论)天地的寒冷与辽远等特征的存在具有客观性,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荀子还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奇异现象(星坠木鸣、阴雨天旱、日月之食等)给出了科学的看法,告诫人们要坦然面对。“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天论)“雩而雨,何也?曰:无佗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失也,以文之也。”(天论)天上的星星坠落,树木发出响声,国人都感到很害怕,纷纷惊恐地问:这是什么?荀子说:这没有什么。出现恐慌的原因就在于不理解,不理解这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不理解这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只是在生活中比较少见罢了。出现了日食月食,人们惊恐万分,纷纷通过“敲锣打鼓”等形式来拯救日月,久旱的大地在人们的一遍又一遍的祈祷中,终于迎来了降水。于是很多人便认为是人们的拯救和祈祷起了作用,使得日月得救、旱地得雨,岂不知月有阴晴圆缺,地有旱涝之害,物极必反,久旱必得雨,此乃自然之道。荀子这些具有唯物主义色彩的思想论断,以今人观之,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可评价任何一人或一物都需要用历史性的眼光,方能得出客观正确的答案。当我们把荀子的这些思想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加以比较,我们会震惊,会由衷地钦佩荀子的伟大。先秦时期,荀子就提出了这些可贵的唯物思想,几百年以后的汉代,儒家学派的另一位大师董仲舒提出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典范“天人感应”,近两千年以后的欧洲,直至近代,还在盛行“君权神授”的思想。以史为鉴,可以明是非,在思想历史的长河中,荀子的这些唯物思想是“一棵超前发育的树”,因为超前,所以伟大,也因为超前,所以孤独。2.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了解了规律就要尊重规律,依照客观规律办事,在王治中荀子鲜明地指出了这一点。“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时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王治)万事万物皆有其自身的生长规律,人类生长于大自然中,受大自然的恩养,同时也经受着来自大自然的各种各样的威胁,如何才能在大自然中生存、生存地更好?一直是人类千百年来苦苦追寻的问题。荀子给出的回答是:尊重自然及其规律,走一条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对于当代来讲,荀子的这一思想认识具有巨大的意义。由于过去数百年人类为满足自身经济发展而对环境进行的无休止破坏和污染,自然界已开始了对人类无情的报复: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沙漠化、新生疾病层出不穷,几乎每个问题都涉及到了人类的生存,而每个问题的产生均与人类不尊重自然有关。如何化解这些难题,几千年前的荀子已给了我们当代人类最好的解答。3.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荀子不仅承认自然规律和存在的客观性,而且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将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性结合起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规律来为人类服务。面对苍穹,荀子喊出了他那个时代最自信、最豪迈的声音:6“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天论)(二)社会观与历史观“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王治)荀子看来,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人必须“结群”,即组成社会、形成一定的社会结构方能生存下去,进而治理万物。在荀子看来,这种能力既不是上天赋予的,也不是人类生来就有的,而是“人类按照一定的社会关系发挥群体力量的结果”7 。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限制,我们必须看到,其主张靠名分来划分社会等级结构,进而保障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迎合封建统治的思想浓厚,这自然不尽合理。但总的来说,在当时荀子的这种思想和看法依然具有光辉之处和进步性,因为他否定了社会结构的先天性,指出社会结构的存在与形成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人类根据自身的存在与发展需要建立的。在面对“法先王”还是“法后王”的问题上,荀子一反孔子的“法先王”之见,力主“法后王”,显示了荀子思想的深邃与独到。“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非相)荀子认为现代是对古代的继承和发展,观今可以知古,荀子没有像同时代的其他贤人们“厚古薄今”,而是直面现实,极力主张看重当代,师法当代明君。这种注重现实的法后王思想,“是一种历史发展观”8。(三)认识论 荀子中的认识论带有很强的唯物主义色彩,在很多篇章中都有涉及,现重点从非相、正名、解蔽、王治四篇进行分析。1.非相“相人,古之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荀子在此严厉批评了相人之术的荒谬性,指出“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强调人的祸福吉凶与人的相貌无关,人的才能的大小也与人的相貌无关,批判了唯心主义的认识。为了证明相人之术的荒谬性,荀子引用众多相貌不扬的伟人事例形象地加以说明,叶公子高便是其中之一。“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伊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耳,仁义功名著于后世。”叶公子高形貌虽短小丑陋,却仁义功名著于后世。在此,不需要激扬慷慨之言,只需寥寥数笔,荀子便将相人之术的荒谬性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2.正名名与实的关系历来争论不一,诸子百家的认识各不相同。9荀子在正名篇中专门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并且给出了科学的回答:实决定名,名反映实。实质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名无故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事物的名称是约定俗成的,符合习惯的就叫合适,不符合习惯的就叫不合适;名称和实物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用名称来命名某个事物,时间久了,人们习惯了,这个名称便会成为该事物的合适的名称。什么是合适的名称?只要是简单明了而又不与事物相矛盾,这种名称就叫名实相符的“善名”。荀子用精辟的语言,严密的逻辑向我们阐释了“名”与“实”的关系,科学地指出:实决定名,名反映实。唯物思想的光辉闪现其中。3.解蔽荀子指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人们认识事物常常具有片面性,而不能全面地把握住事物。“两疑则惑”,“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间疑玄之时证之”,产生“蔽”的原因在于人的犹疑与心不专一。正如世间很多人常说的鬼,鬼的出没常常是在人们精神恍惚、惊疑不定之时。既然如此,那么如何解蔽呢?荀子指出解蔽的方法要“治心”,要“知道”,即要通过理性思考,由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对事物认识的片面性,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规律。“凡以治,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同时指出事物具有规律性,这些规律可以被知道与把握,人具有思维能力,可以通过理性思维把握住事物的规律。当然,荀子的时代不可能使他明白大脑才是思维的物质器官,也不可能了解实践在人世中的作用,不可能解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但我们仍不难看出这种以感觉为基础,由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的认识方法是符合唯物主义精神的,同时也包含着朴素辩证法的因素”10。4.王治“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声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认为人“最为天下贵也”,为说明这一点,他将世间万物划分为四个等级,无生命物没有感觉的生物有感觉的生物有感觉且有思维的生物(人);世间事物数不胜数,但具有思想的却只有一种人。人的可贵在于人具有思想,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荀子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难能可贵,故称人“最为天下贵也”。极具唯物色彩的认识论是荀子唯物思想的光彩部分,许多观点和认识至今成为人们衡量正错与否的重要“尺度”。悠悠几千年,荀子有关认识论的这些思想的光辉却丝毫没有减褪。荀子让我们懂得相人之术的不可信;让我们理解“名”与“实”的正确关系:实决定名,名反映实;让我们知道“蔽”产生的原因以及“解蔽”之道:须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让我们发现人“最为天下贵也”。(四)人性论荀子人性论的光彩之处不在于他勇于标新立异,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而是在于其倡导的人性改造论,批判了人性先验论,强调后天的学习和改造,是他的学说极有光辉的地方”11。“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凡所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性恶)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但是人的性情却可以通过后天的教化而加以转化,由恶变为善,这便是“化性起伪”。相对于其他诸子,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显得更加的积极有为、更加现实,展现出可贵的风采。人的本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荀子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的本性,而且更加重视后天环境在人性生成中的作用。其实质在于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人的价值和力量,人们可以通过礼义教化等后天的活动,培养出一批贤人君子。今天看来,这些思想在教育领域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五)实践论在修身中荀子指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说明荀子已经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学道理,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要亲身去做,否则就不可能成功。但这里的“行”、“为”却仅是指修身,即“做学问”,荀子的实践论因而具有相当大的片面性,而且荀子过分抬高了知识实践,轻视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这是荀子实践论的严重不足之处。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限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没什么,也要看到有什么。在我看来,荀子的实践论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却依然有可取之处,一些语句蕴含哲理且文采动人,至今激励着人们扎实苦干、奋勇拼搏。“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不在舍。”(劝学)千里虽遥,却是由一步步走出来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微弱的水流虽不起眼,汇合到一起却能形成宽广的大海;千里马能力再强,一跃也只有十步之遥,劣马虽弱,但坚持努力向前走,却也能行至千里。千里也罢,大海也好,都是由一点一点积累而来的,成功与收获就像大海与千里一样,也是由一点一滴的努力与实践慢慢获得的。能不能获得成功与收获根本还是取决于实践,一匹再好的马不去实践,不能至千里,一匹劣马,勇于实践,却可以达千里,这便是实践的作用与力量。三、总结纵览荀子的一生,周游列国与自身的才资与努力使荀子走进了杰出学者的荣耀殿堂,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毕生心血荀子自然尤为珍贵。荀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也是一部杰出的思想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而光辉的唯物思想。以今观之,在自然观、社会观、历史观、认识论、实践论以及人性论等方面都有许多科学和独到的见解,值得我们继续学习和研究。荀子一书自然也有一些糟粕,如大力倡导等级制,夸大君权等,但这却丝毫不影响“荀子”的重要性,反而显得荀子更加的真实与珍贵,因为这是时代和阶级限制的必然,对此,我们更应该以一种坦然、宽容的态度来对待。积极挖掘荀子中积极的因素,服务于当代,是我们应该继续努力的方向与重点。注释:1 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创立于何时,其说法不一。据钱穆先生在稷下通考中引东汉徐干中论亡国云:“齐桓公(齐威王父)立稷下学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士而尊宠”。稷下学宫历桓公、威王、宣王、湣王、襄王和齐王建等时期,终随着齐国的灭亡而沉寂。从某种意义上说,稷下学宫的盛衰,正是田齐霸业的兴废在文化领域的反映。稷下学宫是一个容纳许多学派的研究机构,也是一所官办的大学雏形。与当时的私学相比,具有两大特点:一、广招人才,兼收并蓄;二、定期集会,百家争鸣。(向仍旦著.荀子通论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 )2 实用性是荀子思想的重要特征。春秋战国时期面对动荡的时世,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给出了“济世救人的药方”,如孔子的“礼”与“仁”,孟子的“仁政”,老子的“无为而治”,墨子的“兼爱非攻”,韩非子的“法”,孙子的“武”,可却没有一个能够“取天下”,又能“守天下”。唯独荀子所倡“崇礼尚法”,刚柔相济,既能以“武力和法治”取天下,又能以“礼义”维护好天下,日后的历史证明,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所采用的治国思想基本上便是荀子的思想。3 在荀子中的儒效、强国等篇章中,便记有秦昭王和荀子“论儒”的问答及范雎和荀子“入秦何见”的问答,可见荀子应在秦国待过一段时间。4 史记孟荀列传:“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5 关于荀子及其思想被封建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