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糊教学艺术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巨大进步,另一方面也忽视、压抑了人的天性和情感,科学主 义作为一种思潮,一种理论,使人们习惯于用精确的方法思考和推理,极力追求精确的明晰的方法,以获得事 物的科学的逻辑美。在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教学的精益求精,讲究教学方法的模式化和考试命题的标准化。 这些精确化的科学手段虽然解决了一些传统教学中的难题,但忽视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情感。正如苏联教育 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性的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如若 在教学中注重模糊教学艺术的运用,就能弥补科学主义的不足。脑科学研究表明,模糊机制可使抽象思维和形 象思维相互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也像一般审美体验那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相互渗透 、统一中得到提高,不仅能使学生对教学艺术的模糊美进行有效的体验和把握,而且能帮助学生把握其深层的 思想观念。换言之,理性积淀在感性之中,理解溶化在想象和情感之中,不仅不影响教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反而能促进教学尽快实现向素质教育迈进的目标。 实践证明,模糊教学艺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和教育时机下,都能收到比用清晰的表达、明确的语言、严谨 的推理等科学教学手段更优化的教学效果,更能激发学生审美想象力和学语文的兴趣。晋祠是一篇文质优 美的课文,教授此文时,如果打破常规教学方法,采取模糊教学艺术,将晋祠作为审美客体,引导学生进 入对大自然旖旎风光和古代灿烂文化的审美过程,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的想象,这样不但潜移默化地增长了学 生的知识,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升华了学生的思想境界。试想,如果老师对此文作纯理性思辩的讲授,按课 文层次进行分层,或者为了所谓的严谨、精确,讲授中冷不防提问:“这一句是单句还是复句?”那么,一节 完整的充满审美情趣的课堂教学将因此而被肢解得鸡零狗碎,生动的审美过程还有什么趣味呢?有些中外文学 杰作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无动于衷,是因为我们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忽视了模糊教学艺术,片面地过分地 追求所谓科学、严谨、精确之故。 二 优秀的模糊教学艺术都存在下列四个特点: 1.心领神会 美感是相对模糊的心理效应。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对南山的景色感到迷离恍惚,欲辨已忘 言,只是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模糊微妙的美感。朱自清“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但只能作“宛然一块温润的碧 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的描绘,并与其他地方的绿色对比观照,用了“太淡”“太浓”“ 太明”“太暗”,作者似乎越说越模糊,但正是这样,引导审美主体通过对审美客体的审视、体验,展开丰富 的想象,去领略作品流露出的“朦胧美”。这种“模糊观念要比明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康德语)。因此, 教师和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心领神会,便是模糊教学艺术的基础。不可企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彻底 清楚、明白。否则教学效果适得其反。有位教师在让学生理解“洒脱”一词的含义时,学生纷纷举手,有说是 自由随便的意思,有说是随意方便之意,有说是自由自在的意思学生对“洒脱”一词可以说基本心领神会 了,然而教师认为学生对这个词理解太模糊,便把现代汉语词典上“洒脱”的注释抄给学生:“(言谈、 举止、风格)自然:不拘束。”这样一来,学生反而被搞糊涂了,如什么叫“举止”,什么叫“风格”,可说 是“洒脱”之外又增加了几个新词,弄巧成拙了。 2.诗无达诂 诗无达诂是我国古代艺术欣赏中一个重要的美学法则,也就是说,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该超越单纯的训 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应直接进入审美领域,用心灵去体会、把握诗词的意象和境界。 教学过程中常存在大量不确定、不精确、亦此亦彼的事物和现象,此时,教师亦应超越单纯的解释、论证 等方法,直接让学生进入审美过程,让学生用心灵去理解体会。如藤野先生一文中有一段话:“从东京出 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的,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这里的“日暮里”,作品中的 “我”为什么至今还记得?这无疑是个不确定的模糊问题。有位特级教师在讲授此段时,便遵循了诗无达诂的 审美法则,收到了最佳效果。她说“考证事物应注意本证,不能牵强附会,鲁迅先生说不知怎的便是最好 的证明,推论要有根据,不能建筑在臆断的基础上。”这一讲,就把这段模糊问题中所特有的蕴含牢牢保留住 了,学生在老师点拨下懂得了作者那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因素,体会到一个游子飘泊到异国他乡,难免见景生情 ,触物伤怀的心绪。所以,教学艺术的模糊性是一种美,一种朦胧美。教师应刻意去创造这种朦胧美。反之, 教师如果硬要追求准确、清晰,就会破坏这种朦胧美。如果武断地这么说:“作者至今记得日暮里,是因为联 想到日暮归家,而自己却有家不能回,有国不能归,所以记忆犹新。”这就难免牵强附会了。作者的原意是很 模糊的,如硬要去揣测作者原意,往往曲解。 3.计白当黑 国画艺术中有一种“计白当黑”的审美表现手法,它能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创造出无画处皆成 妙境的艺术境界。如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渔翁坐在船 上垂钓。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几乎全是空白,虽如此,却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模糊教学艺术中,教师亦可借鉴图画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教学的紧要处,有意留下一处空白,创造一种 虚灵的“空间感型”的妙境,让学生去想象、思索、玩味。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笔者教朱自清绿时, 分析了第一段后,便直接进入第二段分析,故意留下第二段这个空白,这一模糊做法确实激起了学生积极思维 。第二段内容和结构都有什么作用?作者在第一段中说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为什么不直接写绿而写了梅雨潭和 梅雨亭这些问题恰好是文章的难点和重点。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理解问题,效果远比老师直接把答案讲 给学生好得多。这种有意的“空白”,有意的“模糊”,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 了充分的发挥。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并不喜欢那种太实、太露、太精确,不给他们留一点想象余地的教学, 所谓一览无余,无生动可言。 4.不似似之 “不似似之”即具有亦此亦彼的不确定性,懵懂间即具有一种模糊美的审美境界。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 创造了这种不似似之的模糊审美境界,那么教学便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例如教汉乐府诗陌上桑时,诗 作者写罗敷的美,采用了模糊的手法:“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罗敷究竟有多美,是不确定的,模糊的,但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 自己的想象和审美标准来体会琢磨罗敷的美。可谓“你想象她有多美就有多美”。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处于 “不似似之”的审美境界,千万不可用明晰确切的语言或某一具体现实中的人物去概括或类比。如果这样,不 但会破坏学生的审美思维,而且会影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教学中除上述几种模糊艺术手法以外,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教学艺术高明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 不会一泻无余或包办一切,而总是留有余地。言有限而意无穷,启发、诱导学生的审美情思,调动学生学习语 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增加知识,发展能力。 三 需要指出的是,模糊教学艺术中的“模糊”不是指那种不合思维规律的悖理模糊,而是指符合思维规律的 辩证模糊,它既不同于是非不分的糊涂,又不同于模棱两可的含混,也不同于故弄玄虚的神秘,更不同于老于 世故的圆滑,它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充满着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灵气。它以正确性为前提,要求教师 在潜心体味,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在启发诱导学生上下功夫。确切说,它是一种难度较高的教学手法 。如果认为模糊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卧床病人护理经验分享
- 银行公司客户拓展管理规定
- 实验室药品安全管理规范
- 我的线描课堂讲解
- 幼教岗位职业技能测试题库版
- 省人民医院供应室进修专题
- 隧道防排水技术
- 暖通空调竣工资料制作讲解
- 银行公司品牌建设管理规定
- 智慧型岗位招聘网络平台各行业面试题库
- 食材应急保障方案
- 5.1 平行与垂直(课件)-2025-2026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分厂团队管理办法
- 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员测试题及答案
- 2025民族团结测试题及答案
-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与突破-基于24所学校的调查研究
- 乙型病毒性肝炎护理查房
- 2025年生物科技研发专家知识技能检测试题及答案
- 妇产科护理巨大儿
- 银行纪检工作管理办法
- 【中考真题】2025年贵州省中考数学真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