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备考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1页
2012备考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2页
2012备考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3页
2012备考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4页
2012备考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您身边的志愿填报指导专家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高考真题+模拟新题)课标语文K2011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万贞文先生传清全祖望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窃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斯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浸千言,俄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遣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绛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某书某卷某页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忧,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闲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尝有他称也。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师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衿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衿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惟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谥曰贞文。(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课标语文4.K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生欲豫焉豫:参与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 援:引用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爽:差错D先生赎而归之 归:归还课标语文4.K D【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D项,“归”应是使动用法,“使归”。课标语文5.K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课标语文5.K C【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C项,均为介词,把。A项,代词,他/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连词,于是/介词,通过。D项,副词,才/副词,竟然。课标语文6.K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当修订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很大;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D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失去人身自由者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课标语文6.K A【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A项,“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有误。应是“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所引发的事,使兄长对万斯同刮目相看。课标语文7.K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译文:_(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译文:_课标语文7.K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第(1)句,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骇”与“然则”;第(2)句,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走”“道”“退”。【答案】 (1)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2)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参考译文】 万斯同先生,字季野,鄞县人,是户部员外郎万泰的第八个儿子。从小就桀骜不驯,不肯服服帖帖地跟随他的几个兄长,所到之处总有很多的破坏,他的兄长也都忽视了他。万泰想把他送到寺庙,不久因为他的顽劣,将他关闭在空房子里。万斯同看到架子上有几十册明代的历史资料,读了以后非常喜欢,几天就读完了;又看到有经学之类的书,也全读完了。从空房子里出来后,于是常常跟在兄长的后面,听他们谈论。一天,长兄万斯年在家里开课,万斯同想参加,长兄笑着说:“你知道什么呀?”万斯同回答说:“看诸位兄长所为,也很容易呀。”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于是就从经义中选了题目考他,(万斯同)洋洋洒洒数千字,一会儿就完成了。长兄十分惊诧,拿着文稿哭了,把这件事告诉了户部员外郎说:“差点儿耽误了我的弟弟。”户部员外郎也惊愕地说:“差点儿耽误了我的儿子。”从这一天开始给万斯同添置了新衣新鞋,送他到私塾读书。过了一年,把他送到梨洲先生那里接受学业,梨洲先生将他安置在最好的位置上就座。万斯同读书一目数行,犹如大海决堤,然而他坚守先儒的告诫,认为没有益处的书不要看,没有益处的文章不要写,所以,他没有什么书不读,但是能够辨识出其中的要义。清代康熙戊午年,皇帝下诏征召学问丰富渊博的学者,浙江巡道许鸿勋推荐了万斯同,由于万斯同极力推辞才作罢。第二年,诏令修撰明史,昆山人徐元文请万斯同先生参与,当时史局中聘用的士人可享受七品的俸禄,称为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想引用成例把(七品俸禄、翰林院纂修官)授给万斯同,万斯同请求让他以平民的身份进入史局,不要官衔,也不拿俸禄,总裁答应了他。诸位纂修官将稿子交来后,都送给万斯同修订审核,万斯同审阅完,告诉服侍的人说: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应当补进去;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可以参照校对。服侍的人按照他的话去做,没有有差错的。明史稿五百卷都是万斯同亲自定稿,虽然后来不完全是万斯同的原文,然而看万斯同的底稿,完全可以自成一书了。万斯同刚到京师时,当时的舆论认为他的专长在于史学,等到昆山人徐乾学守丧期间,万斯同与他交谈丧礼,人们才知道万斯同对经学的精通,徐乾学于是就请万斯同编纂了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等方面的书二百多卷。当时京师才子贤士荟萃,每人都把各自的特长展示出来,而万斯同最低调,然而上自王公大臣下至一般的士人,没有不尊称他为万先生的,而万斯同与别人往来,他只自称为“布衣万斯同”,不曾有别的称呼。万斯同为人随和,平易近人,十分儒雅,然而内心耿直。原来督师的亲家正担当要职,乞求史馆对于原督师稍微宽容,万斯同则将他的罪过一一列举告诉他。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而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钱忠介公的儿子窘迫至极,万斯同为了帮他谋求一个职位而十分劳累,最终也没有如愿,然而万斯同没有感到倦怠。父亲的朋友冯跻仲的几个儿子被没收到勋卫家做奴仆,先生为他们赎身使他们得以回归。不意气行事,不大张旗鼓,尤其喜欢奖掖后生,惟恐失去人才,在集会中诚恳地反复申明自己的意愿,或许他就是孔子所说的身体力行的君子啊。去世后,他的门生给了他“贞文”的谥号。课标语文K 2011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易也。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以为平。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阵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死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然而管仲免于缧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今人君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鳣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取材于淮南子氾论训)【注】 :弯曲。河上:黄河边,这里指黄河边的平地。涔:积水。课标语文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难成而易败者败:毁坏B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易也易:平坦C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反:返回,这里指收回D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略:简略课标语文6.D【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D项“略”的意思应该是“主要的”。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到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主要采用把解释带入到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另外也可从语感、语境及语法这三个角度来分析,即把解释带回语境,看语感上是否通顺。这个地方的语境指的是一件完整的事件,而不是单纯的一两句话,也可以从该词语在句子中所充当的句子成分来确定其词性。D.课标语文7.C【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C项都是连词“假使”;A项都是连词,但第一句表转折关系,第二句表递进关系;B项第一句为介词“替、给”,第二句为动词“作为”;D项第一句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臣下”,第二句为名词“下属”。本题考查意义及用法,把实词与虚词结合起来进行考查,是今年北京卷的一大特点。所用材料均来自于课外,涉及虚词的用法意义及实词的一词多义。考生在备考时要切实把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实词、虚词熟练掌握,注意联系语境,联系所学知识来进行相关的推断。课标语文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目中有疵,不害于视,(则)不可灼也 B喉中有病,(苟)无害于息,不可凿也C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而)犹以为平D遁逃奔走,(然)不死其难,不可谓勇课标语文8.D【解析】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D项中“遁逃奔走,不死其难”句间关系不是转折,应该是并列关系。以这种形式考查文言句式的方式比较新颖,它把文言句式里面的省略句与虚词的考查相结合,并且也涉及考生的翻译能力,可谓一举三得。文言文句子之间往往不加关联词语,翻译它们时要灵活加上,对于句间关系的把握要结合完整的事件来进行分析,理清各分句阐述的主要内容,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辨别。课标语文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世间之事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古代圣贤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并十分关注。B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这在周公、齐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C管仲虽称不上智、勇、贞,但他仍为齐国的霸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D评价人物要着眼于大处和长远,而不能仅看一时的成败和小的污点。课标语文9.B【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B项对于材料证明的观点分析错误,属于对文意的曲解。“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分析错误,这些材料是为了证明如何处理小事与大事的问题。文言文阅读中的理解考查,实质是准确翻译前提下的内容理解,综合性较强,被称作压轴题。此题信息量大,得分率低。解读此题除了加强训练外,对题中几种错误项的设置方法应谙熟以达到“知己知彼”,增大做题准确性。【参考译文】有些事情是可以做但不能说的,有些事情是可以说但不能做的,有些事情是容易做但难以成功的,有些事情是既难做成又相当容易做坏的。这四方面的策略,只有圣人有独到的见解并且时刻留意。小事委曲,大事伸张,圣人有这样的处事原则;小处可以弯曲,大处必须站直,君子有这样的行事原则。周公有杀害亲兄弟管蔡的精神负担,齐桓公有和公子纠争夺国政的恶名,但是周公以匡扶周室的正义行为弥补了杀害兄弟的缺憾,齐桓公用称霸天下的功绩抵消了他的丑事恶名,所以两位还都算是圣贤者。假使因为别人有些小的过失而抹杀了他的优点,那么天下就再也难以有圣王和贤相了。所以,眼睛稍有疵点,但只要不妨碍看东西,就不必用火炙烤;咽喉稍有不适,只要不妨碍呼吸,就不必凿开喉管。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带,尽管小土丘多得数都数不过来,但这一地带仍不失平坦。水流急得会激起波浪,有时浪头高达数尺,但河水仍不失平静。过去曹沫为鲁国带兵打仗,屡战屡败,丢失国土数千里。假使曹沫不作长远打算,不转身往后撤退,在阵中拔剑刎颈自杀,那么他就永远是个败军中的败将。然而,曹沫并不为一时的失败而害臊,他所感到的耻辱是不能很好地建立功绩就死去。于是他在后来的齐鲁柯地会盟中,拿着三尺宝剑,逼着齐桓公归还夺走的土地,这样使他在多次战争中丧失的土地于片刻之间便收了回来。他的大智大勇也传遍天下,并为鲁国立下了功绩。管仲辅佐公子纠并不成功,是不能说他聪明的;管仲又在公子纠和小白争权斗争失败后自顾逃命,不能为公子纠而敢于牺牲性命,这就不可以称他为勇敢的;管仲在被小白关押期间,并不感到这是耻辱,这就不能称他为贞节的。有了这上述三种行为,一般的平民都不愿意与他交朋友,君子更不愿意以他为臣子了。但管仲却能使自己从牢狱中解放出来,并受到齐桓公的重用,执掌了齐国大政,九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假使当初管仲在身处绝境身陷囹圄之时,就献出了生命,不从长计议,哪会有以后帮助桓公称霸天下的功绩!今天如果君王评价他的下属,不考虑他的功绩,不看到他的主要优点,而只是计较他的小节问题,这便是失去贤才的做法。所以其人只要有大德,就不必过分计较他的小节;如果他有可称赞的地方,就不必对他的不足之处吹毛求疵。牛蹄踩出来的水塘是长不出鱼的,蜂巢里是容不下鹅蛋的,这说明狭小的东西是容不下大东西的。课标语文10.K 2011北京卷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5分)熹 窃 观 古 昔 圣 贤 所 以 教 人 为 学 之 意 莫 非 使 之 讲 明 义 理 以 修 其 身 然 后 推 以 及 人 非 徒 欲 其 务 记 览 为 词 章 以 钓 声 名 取 利 禄 而 已 也 今 人 之 为 学 者 既 反 是 矣 然 圣 贤 所 以 教 人 之 法 具 存 于 经 有 志 之 士 固 当 熟 读 深 思 而 问 辨 之。(取材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课标语文10.K 2011北京卷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断句)。做断句题时,考生要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解决难点。断句的主要方法有:抓住修辞特点来断句;分析文言结构来断句;抓住标志性词语来断句;借助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来断句。本段是朱熹为了培养人才而制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守则,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中间涉及的儒家思想经典对考生来说并不陌生。本段在结构上采用对比,所以可以先从“今人之为学者”处断开,然后把握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如“也”“矣”“然”。【答案】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说明:单斜线处为必断句处,双斜线处为可断可不断处。)语文K2011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节选自明史熊鼎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长:执掌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结:聚合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延:招聘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赞:辅佐8C【解析】 延:招请,邀请。“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每年必考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考查是动态语境中的辨析,要理解动态语境中的陌生意义,就必须注意上下文语境,注意整个语句的理解,而不是一知半解,断章取义。其次要注意文言实词知识的灵活熟练运用,最起码要熟练掌握文言实词知识,比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知识。本题的“长”读“zhng”,通“掌”,无论知识还是文句理解,都非常熟悉,便立即排除;“结”在“结乡兵自守”中显然是“聚集、聚合”等意,也可立即排除;“赞”在“留愈幕府赞军事”句中显然是“辅佐、协助”等意,亦可立即排除。最后要注意古代文化常识,现代汉语词汇积累,这些都是能够迅速做出判断的必要知识。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复以细故烦御史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知寇伪降,密疏论之A B C D9D【解析】 “筛选文中的信息”这个考点几乎每年必考,这是由于所选文言文多来自史传文,而史传文都是评述某个人的生平事迹的,这就决定了“筛选文中的信息”考点的高频率出现。本题中反映的是主人公辞官不就的品德,是主人公说的话,说的是朝廷命令御史察访,反映主人公判案迅速,都与题目要求不合,故选D。【点拨】 这种题目的解法主要是排除法,比如一看马上就可排除,于是就只剩下C、D两项了,再看看又能迅速排除C,很快就可选出答案。考试过程中必然要讲求点儿效率,而排除法的运用帮助很大,效果也很明显。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觉察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10C【解析】 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和概括的理解。能力层级为C级。C项中根据文中的信息“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可知,迁走的是凶恶残暴、称霸一方的“方氏”。故选C。【点拨】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理解的重点。文言文关于这个考点的设题最难,排在三道题目之后,就是明证。但相对于现代文阅读鉴赏来说,能力层级还只是C级“分析综合”。四个选项的内容都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只要找准原文所在文段、层次,仔细对照,这种题目就不难解答。语文11.K2011全国卷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译文:_(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译文:_语文11.K2011全国卷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句中难点有“奏罢”“不职”“数十辈”“列部”,这些都是理解句子的关键。“奏罢”是两个词,“上奏并罢免”之意;“不职”意为“不称职”,是“不称职”的简称;“数十辈”关键是“辈”字的理解,其实根据文章大意,很容易理解为“数十人”;“列部”就是“各个部门”之意。【答案】 (1)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2)皇上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点拨】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个考点年年必考,是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的考查。要做好这道题,就必须养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如“单音词”意识,利用古代文化常识理解内容的意识,自觉运用“实虚词知识,句式知识、史传文知识”的意识,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沟通的意识,古今生活沟通的意识。尤为重要的是提升整体阅读理解的意识。【参考译文】熊鼎,字伯颍,是临川人。元末时乡试中举,执掌龙溪书院。江西发生寇乱,熊鼎聚合乡兵自守。陈友谅多次威胁他投降,他不答应。邓愈镇抚江西,多次招请他来相见,惊异于他的才华,向皇上推荐。太祖要授给他官职,他说母亲年老需要赡养,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辅佐军事。母亲死后守孝期满,皇帝召他到京城,授官德清县丞。后松江平民钱鹤皋反叛,邻近地区大为惊恐,熊鼎镇抚他们而恢复平静。升任起居注,奉诏搜求可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御史去察访。而当时已经颁发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暂时不派御史,皇帝不听,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进言说:“朝廷广布信用于四方,又因小事派出御史,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皇帝沉默了好久,终于没有派出御史。洪武元年,新设浙江按察司,熊鼎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台州、温州自从被方氏窃据以后,伪官悍将两百人,非常凶暴。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犯了贪赃罪,不停地分辩,几百个老百姓都申诉知州无罪。熊鼎正要听从,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上司问起我们为什么放出怎么办?”熊鼎叹气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怎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的人!”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宁海平民陈德仲肢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投诉不得申冤。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皇帝设置了按察司,又叫熊鼎做佥事。熊鼎到任,上奏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部贪官污吏得以肃清。熊鼎要考察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诸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下面的官吏没有敢隐瞒的。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皇帝调熊鼎为岐宁卫经历(卫经历是明朝锦衣卫中的官职名称)。到了那里,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列,报告皇帝。皇帝派使者慰劳,赐给他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胁迫熊鼎折回北方。熊鼎对他们申明大义,斥骂他们,于是与赵成、知事杜寅都被朵儿只班杀害。课标语文K2011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元虞集 延祐五年,某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石级盘旋以上,甃结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以涉,颠覆是惧。至牧羊亭上,芜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焉。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乃相与怃然而去。 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所偏倚,而震凌冲激,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新亭峥嵘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李侯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侯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未旬日,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注】 某:我。 甃结:砖块建筑。 聚足:登台阶一步一停。 徙倚:来回走动。震凌冲激:指江水侵凌撞击。旧人:有资历的老臣。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舟次彭泽 次:排列B芜秽充斥 秽:杂草C乃相与怃然而去 怃:失意D起佐郡 起:起任22011福建卷 A 【解析】 次:住宿,停留。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3分)()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登者忘其险焉日就圮毁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必能有为无疑矣A BC D32011福建卷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信息筛选能力。题干包含两个重要的筛选条件,一是“新修”“亭”,包括“新修”的起因、经过、结果等;二是“直接”,句子本身与“新修”“亭”无关的不能选。在题干所给的六个句子中,写作者公务的内容和目的地,与“亭”无关;写旧亭的特点,与“新修”无关;写作者对李维肃的赞赏,与“新修”“亭”都没有直接关系。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孤山山腰有个旧亭子,是宋代江州守臣厉文翁主持修建的。B虞集来到小孤山,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C李维肃想将新亭更名为“一柱”,表露了他“直道刚气”的个性。D文章借修一柱峰亭之事,表达了对新任府判李维肃有所作为的期待。4. B【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B项“牧羊亭”是对原文“至牧羊亭上”的错解,原文的停顿应是“至/牧羊/亭上”,意思是“甚至在亭子里牧羊”。考生答题时,应注意到全文的“亭”均指“一柱峰亭”(包括新、旧),此外并没有写到别的亭子。另外,“虞集认为彭泽县令失职”也不合原文,应是“彭泽县令自感失职”。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3分)译文:_(2)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3分)译文:_5【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第(1)句中的得分点为 “新”“其”“更”,“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新修建”;“其”为指示代词,译为“那”;“更”作副词,可译为“重新”。第(2)句的得分点为“观”“少”以及省略句式,其中“观”根据上下文,可译为“考虑,体察”,“少”为通假字,通“稍”,稍微。翻译时,应记得补出全句主语“我”,介词“以”的宾语“之”(这,此)。重要提示:由于福建高考对文言虚词和句式没有单独命题考查,因此,所考查的翻译句,往往会有意识地选择含有虚词和句式考点的句子,考生判断句子的得分点时,应注意将这两个考点内容考虑在内。【答案】 (1)我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题名为“一柱”,可以吗?(2)(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参考译文】元仁宗延祐五年,我奉天子的命令,到临川征召吴幼清先生。七月二十八日,船停靠在彭泽。第二天去攀登小孤山,看到小孤山雄伟突出险峻壮观的景象,不由得豪情勃发,想起那些旷放逍遥于山水名胜的杰出人物,以及所有心里郁积愤懑而怀有感慨的人登上这座(小孤)山时,没有一个不(因此)觉得心胸开阔,乐于登山后的眼界高明,目光远大,觉得没有什么排遣不了的幽愤感慨。(小孤山)原来有一座亭子在半山,(站在亭子里)完全可以把天下的流水容纳在自己脚下,把万里美景尽收眼底。(登山之人)轻松自在地坐在那里欣赏景色,可以度过一整天。(亭子的)石级盘旋而上,以砖石砌成,坚实而细密。栏杆扶手完整坚固,能让登山的人忘记了它的险要。这座亭子大概是宋朝江州守臣厉文翁修筑的,距离现在已经六十二年了,因为看守此亭的人存心不诚,(以致于亭子)一天天倒塌毁坏。每登一级台阶,都要等两脚站稳,就怕倒塌倾覆。(现在)甚至有人在亭上牧羊,弄得荒芜肮脏不堪,竟使人一点也不能在亭上来回走动。这时彭泽县令在场,也为此感到羞愧而激怒,(他们)振足精神,要铲除荒秽,把亭管好。问看亭人的意见,看亭人却回答说:“(小孤山)不属于彭泽县管辖。”他们这才一起含怒而无奈地离开。 第二天经过安庆,安庆府判李维肃先生,是我的老朋友,于是把这件事告诉他。他说: “这是我管辖的土地。我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题名为一柱,可以吗?所以称一柱的原因,是因为它卓然独立,不偏向哪边,也不倚傍什么,而江水的侵凌撞击,从四面八方一起涌来,亭子始终也不会因此而动摇;使它具有排斥上天,浇灌太阳之势,即使穷尽天下所有骄横强悍的力量,也都将拜倒驯服在一柱亭下,听从一柱亭的命令而离开,不是这个山峰,那么有谁能够抵挡(这种力量)呢?要修建的一柱峰亭那高峻特立的模样,现在好像已在我的眼前了。你应当为我记录下它。” 李先生是真定人,在朝廷做官几十年,历任郎官,被称为有资历的老臣,他文雅有高材,以正直有骨气作为自己的操持,很是被迎合世俗风气的人们所顾忌。很久之后,才被任命为安庆府判。有的人对于起用李维肃担任府判感到愤愤不平,认为他不够资格。李维肃认为不值得与他们计较。(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况且一座微小的亭子,对于郡政并没有大的损益。(李维肃)到这里上任不到十天,一旦知道自己应当做的事,立即把它作为自己的责任,由此可以推想而知(李维肃)对于兴办那些比筑亭更重要的大事,一定能够有所作为,我对此确信不疑。 课标语文K2011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瘳。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课标语文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苦:痛苦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纵:腾跃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官:做官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 抵:碰到课标语文5. C【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苦”应为意动用法,“以为苦”。B项,“纵”的意思是“放”。D项,“抵”的意思是“到达”。【解题基本思路】 做这类题目,可以把实词代入语言环境,进行推测。推断词义有如下方法:根据上下句的逻辑关系推断词义。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词义,A项中“苦”是个形容词,后边不能带宾语,带了宾语,就必须活用为动词,结合上下文,应该是意动用法。根据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来推断。课标语文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A BC D课标语文7. B【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交代了罗提督所做的事情,不能表现其足智多谋。说明罗提督改邪归正。表现罗提督想办法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均不符合题意。做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是否是写的这个人;能不能体现该种精神,如不能,即可排除。做题时,可用排除法,先找出最不能体现该精神的一句,即可排除两项,然后再找出剩余两项的区别,进行分析,就可选出正确答案。课标语文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们解决了猴患。 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让他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课标语文8. D【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 项,“罗提督功成名就后”错误,原文“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并没有功成名就的说法。“让他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属无中生有。该题常见的设错角度有如下三个:不是这个人做的事说成是他做的;不是这一时间做的说成是这一时间做的;不是在这个官位上做的说成是在这个官位上做的。课标语文9.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罗 既 官 游 击 乃 遣 人 访 其 妻 以 重 金 赎 还 为 夫 妇 如 初 报 其 鬻 身 救 夫 之 义 也 此 事 不 足 训 然 以 视 少 共 艰 苦 既 贵 而 厌 弃 其 糟 糠 者 其 厚 薄 之 区 殆 不 可 以 道 里 计 天 生 豪 杰 磊 磊 落 落 安 得 以 道 学 家 之 律 绳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课标语文9.(1)【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这段话是对罗提督的评价,以议论为主,所以找出一些虚词和固定短语,就容易断句了 。如:“乃、然、其、安” 这几个虚词应在句首,“以重金赎还”是固定结构。【答案】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解题基本思路】 文言文的断句是一种与翻译相关的题型,其难度低于翻译,但读不懂文句,断句也是很困难的。考生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根据标志词进行辅助断句,如常用于句首的虚词“乃、然、安”等,常用于句尾的“也”等。还可以通过文言句式、对偶等来断句。(2)【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句中要注意“募”“匿”等词的翻译。句中要注意“历”“其事”“洵”等词的翻译。【答案】 罗公招募擅长游泳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水中。(罗)并且延请读书人一一记叙那些事情,实在是个不寻常的男人。【参考译文】 东乡人罗提督的作战功劳,在圣武记中记录得详细。他的智慧和能力也可以隐藏起来,并不仅仅凭借武力称雄一时。罗提督曾经率领部队进入南山,搜查残余的叛贼。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其害,每天清晨一定要用火枪吓唬它们。罗提督问其中的原因,让村民捕捉一只猴子,剃掉了它身上的毛,画它的脸成为大眼等各种各样丑怪的模样。第二天等猴子们来到后,放那只猴子离开,猴子们都很恐惧逃跑。以后再也不来了。罗提督做官担任夔州游击大将军,夔关紧邻峡谷,山中水流迅速很急,一泻千里,盐枭到了这里鸣金叫喊,越过夔关,船上都安装了炮械,两边系着长长的竹,弯如弓箭。别的船追来,砍断系的绳子发射,船一定会翻,人们不敢触犯他们。罗公招募擅长游泳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水中。等船经过时,靠在船边锯船的舵,到达夔关恰巧锯断,船不能前行,碰上礁石船被撞坏,就把那些盐枭全都抓住。罗提督年轻时行为恶劣,多次偷窃,县令抓住了他,用杖刑将他打死,把他丢弃在野地里。他半夜苏醒过来,爬到一位老妇人家里,老人救济他。于是改过自新,投奔军营,骁勇善战超过同辈。正当赵金龙发动叛乱,罗提督接受任命,和总督卢公坤前往平乱。叛贼已经困顿,将要被擒住。这时宣宗让皇室禧恩尚书前来督军,还未到,其他人都商议等禧恩到来,罗提督说:“围困叛军时间久了,军队会懈怠,叛军必定会逃跑。”于是违背众人建议,打了一仗,把叛军几乎全部歼灭。罗提督常常对别人说起自己平生做贼的事情,从不隐讳,并且延请读书人一一记叙那些事情,实在是个不寻常的男人。改过自新后,才娶妻子,突然得了奇怪的病,用了各种药方都没有治愈,一个道人来到他家说:“有个药方可以救你,只是需要三十千钱才能配药。”罗提督自己考虑家里贫穷,哪里有三十千钱,告诉他的妻子说:“我有病,将要死了,你也会饿死。如果卖了你,得到钱买药,我们两个都能活下来。”妻子哭着答应了,病果然好了。罗提督做了夔州游击将军后,于是派人寻找他的妻子,用重金把她赎回,像当初一样做夫妻,报答她卖身救丈夫的大义。这件事不值得作为典范,然而拿他和那些年轻时共患难,富贵后讨厌抛弃他们妻子的人相比,谁的品行高谁的品行低,大概不可以用道学来衡量。天生豪杰,襟怀坦荡,怎么能用道学家之规范来拘束他呢?语文K 2011湖北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谏成帝营陵寝疏西汉刘向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埠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