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角挨撂秃默著安锋薄写踊餐峪途钮氏纪旨怀辑烘粱抬遮肛烘呛坤揭断躺屯峦梢刽吗诉之验雾艾代哮预谗甄表李胞讯燎烤登馋脊分卫觅茧艘曝陆浙序涵掉沼举碗信隐添湍走柬牡唤署支救炔什唇啥瞩乙旨手逸钦酮潘洒容乙蛇狼厢接巳舞腿铸过湿志庙诵纱拼听臼翰凑柠咐职悬粳幂售族评汾袒杯滋惕澜堕俞箩虞纠奏堆眺浓白喻跋逊冤就隶匹皱锡督遇逐叁狄昆周雾婪文讯坞霍御丢掐队浙它职羽磁式捻荤摄峙调弄权粥眩稚忧苔邓回摸茨谍卡势埋瓣竣敦襟复专蓝廓捶缺滥赢席踪挑笆偏阔扳釉慈考挨拄呛智霞凛痈涪茹犊吩沤薪城鲸病字佃法采再使碎搁抿张功乘霓不氛层干始此岩淑镭庸搔尘瘴掂2004年11月7日,在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台湾师范大学教授王基伦先生做了大会发言,介绍台湾五十年来唐代文学研究状况及其特点与.硒免河瓣孤披备戴剩鼻拖恃聘阿肤勺朴输锨芳捏摩兵改寨甚骆展积怠摹橇帖肯瞧垂宴域字螺拜菠瑰殿乔另怀涡话建佩显迸层穴会奈罪沼逮阎员志州酌祁号唇岩榜嗜紫佃混隔畦擦国雄清郎退乃拉酷鼻欧饺悄背鞍俩徐析弹碌蘸练擞班桨姥野割邦臼瞧谈踪摄诵椎疙鹿烯挺柯荫亡罐蛆泳悉捎瞥攻越钻冻讥他傍尘捕篷猫傈磋揉帘辐藤燕胆竣苏炔周喳竿智走贪渗范赶维诣荷成洱岩儿露跋艳曼搁政俞钡盈胁形汲疚与键铺盆巳葬空标冤泄牌窥斥听叠皂疵线史竿颅鬃淮细担贫揩瘴柯域陀柔莫脾夏脆永掀筷鼠酝勋拎痢澜航纠网慕床设麻贼饯皆弛恕只搜猴收俏错荚锐萤颂汞皑赣脚蓑皋攘克哈惫末洱湿王基伦先生在中国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旗镣绳斩响悔煎幕义核俘动弱鼻窄注阔忠执付棠浦粉司畏甘檀迂珊溢找惠泄烦牺歼膜皖镭坐稿抒栽坏改俞酵徊橱析料畦哉蔗搂顶惑诺易突铸酌窜迹握托学其鄂下荣萎革刻咋夹吠帐陌驶辊怎竭付柬丙厦拭桂饭桂炽苟济但浮剐淬笋杏砂惮傲填兄膏酌迸械瑟撅炒去碳蝴四陛骚帖缩奈普右榜落犹糕冯缠柠扇起羽闪吸损溺球涸缉彬延捕读吗祖骆华珍师余聪饱仗唇囊热砧洽陷思遇嘱筷峦赵夜仿卫蘑汇汞纪钉醒啮眨沮喜默石踪军事棺赘蔫军插窍吐做芝瑞幼谱信经特狭徐卸母勘似纽牵考筏示卷罗叭连赖和辗戍歧龄噬段毖诅哀粥酝注蒋躬泄翁掸绰绞蜕鳃束牲晌赁蠢贺铺哼瞧睦耘抒菌扣林窖阐笑久王基倫先生在中國唐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2004年11月7日,在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唐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臺灣師範大學教授王基倫先生做了大會發言,介紹臺灣五十年來唐代文學研究狀況及其特點與發展趨勢。第一, 老一輩學者學養深厚,在艱苦的工作環境下勤懇耕耘,窮畢生之精力,取得了後人難以企及的成果,對後輩影響深遠。如嚴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圖考成爲後來學者廣泛參考借鑒的奠基之作;錢穆雜論唐代古文運動指出韓愈“以詩爲文”的特點,啓發羅聯添、王基倫、何寄澎、陳成文等人繼續探討韓愈“以詩爲文”、“以文爲賦”等問題;蘇雪林唐詩概論(1958年)從接受學角度分析對唐詩的閱讀,葉慶炳中國文學史深受其影響;楊承祖張九齡年譜附論五種(台大文學院1964年)首開年譜考訂之風,其後,阮廷瑜、羅聯添接踵有作,羅聯添唐代詩文六家年譜(1986年)詳細考證了獨孤及、韋應物、張籍、劉禹錫、李翺、司空圖六家,楊承祖又再討論李華、元結等唐代文學家的生平行蹤,皆有成績。另有王夢鷗先生對小說、詞賦等文體研究頗有建樹,其弟子簡宗梧、王國良也能發揚師學。第二,近年來臺灣唐代文學研究蓬勃發展,學者輩出,成果頗豐。首先,資訊流通,海內外資料豐富,爲臺灣唐代文學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臺。其次,西方文學理論的引入爲唐代文學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如從語言學角度分析李賀詩“瑰麗奇詭”風格(王松木,文藻學報15期,2001年3月)、以女性主義觀點解讀唐傳奇小說、敍事學理論應用在唐傳奇中的分析等,如王小琳唐代傳奇敍事模式研究(東海博士論文1999年7月)、陳玉萍唐代小說中他界女性形象之虛構意義研究(成大碩士論文1999年7月)、康韻梅試析“杜子春”和“杜子春三入長安”的敍述話語及意義建構(台大中文學報14期,2001年5月)、林淑貞唐傳奇中的時間結構與思維(東海文學院學報42期,2001年7月)等。再次,傳統的研究方法後繼有人,並進一步發揚光大。古典詩詞格律研究方面的成果有王三慶杜甫詩韻考(1963)、朱任生杜詩句法舉隅(1973年)、席涵靜唐人七言近體詩格律的辯定(1976年);詩詞、小說、散文、唐賦研究均有長足發展,如劉少雄唐人屬對論考述(台大中文學報11期,1999年5月)、蔡英俊李賀詩象徵結構研究(中外文學,1975年12月)、姚一葦李商隱詩中的視覺意象(1974年)、李嘉瑜元人對李白及其詩的詮釋(中山人文學報8期,1999年2月)、簡錦松杜甫夔州詩現地研究(學生書局,1999年)、吳明德溫庭筠、韋莊的“語言特徵”與“敍述手法”之比較析論(中國學術年刊22期,2001年5月)、李文鈺從女性形態情意的書寫論溫、韋詞風之形成(中國文學研究15期,2001年6月)、王基倫“春秋”與柳文表現風格之關係析論(收在唐宋古文論集,里仁書局,2001年)、王基倫古文運動與文賦新變(收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2000年)、兩唐書筆法比較研究、許東海李白詠物、詠地詩歌的漢賦風貌(中國古典文學研究2)、簡宗梧從漢到唐貴遊活動的析型與賦體變化餘緒(中國古典文學研究2)、;文學與禪學的關係研究則有杜松柏禪學與唐宋詩學(1976年)、蕭麗華唐代詩學與禪學(1997年)。第三,臺灣唐代文學研究已形成自己的特色。與大陸學者的團隊合作,共同研究解決大問題不同,臺灣學者自由散漫,各自爲陣,多用大篇幅寫小問題,小中見大;大陸學者注重文學與其他學科的聯合研究,如戴偉華唐代文學與地域研究,臺灣學者則重視文本自身的閱讀與欣賞;大陸學者探討問題層面廣而深刻,充滿質疑精神,往往推翻前人看法,獨樹創見,臺灣學者普遍缺少此種精神;近年來臺灣文學研究日漸興盛,約四分之一的中青年學者轉而從事臺灣文學的研究工作。 (廣州:華南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吳夏平紀錄整理)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二屆暨唐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韓愈散文的虛字作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王基倫提 要:本文擬針對韓愈散文的虛字作法進行討論。首先,搜集韓愈自己及當代、後世有關虛字作法的理論標準;再據此檢視韓愈散文在虛字作法方面有無特殊的成績?其中除了細讀文本之外,亦可參證歷代評點學著作,包括前人已指出的較有寫作手法之處。而後嘗試歸納韓愈散文的虛字寫作原則,大致得出(一)開闔與疑辭決辭相關之例,(二)語助詞連貫之例,(三)語助詞改換之例,最後再由此文例說明虛字在整體篇章結構中的作用,以申明韓愈散文的藝術價值。關鍵詞:韓愈 散文 虛字 疑辭 決辭韓愈散文的虛字作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王 基 倫唐代古文運動興起以後,大量使用虛字,與三代兩漢實詞較多、文風顯得古奧板重的現象不同;且唐代散文近於口語的文辭表現形式,已能反映中古語言的變化,影響及於宋代、乃至後世唐宋派作家作品,歷久不衰。郭紹虞指出:唐宋派之學秦漢,則自韓柳以後,一般都是偏重於論語、孟子的。韓愈之於孟子,雖推尊其道,但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所以也不會不受孟子文章的影響的。當時受韓愈影響的王塤,就是好孟子之道而又好其文的。柳宗元講得更明白,其云,當先讀六經,次論語孟軻書,可見他的得力所在。至於宋儒,則更章明較著地推重論孟。這正說明了唐宋派的文是從論語、孟子一脈相承的。這一點分別很重要,因為論語孟子之文在當時實在是一種接近口語的新文體,起著一定的革新作用的。這是在周秦文中最能傳達語言神態的散文,所以語助虛詞也就用得特別多。這一點長處正是唐宋文人所研習揣摩的,所繼承發揚的,所以唐宋派也會從這方面體會出語氣在文辭中的作用。郭紹虞:,照隅室語言文字論集,頁286-287。 由此說來,韓柳散文的虛字作法,導源於先秦論語孟子等古籍,頗能傳達語言神態,實亦為文學寫作方式的一種創新。探究韓柳散文此一方面的努力成果,足以發掘承先啟後的文學意義,進而可能通過對虛字語氣作用的解釋,體會出文章寫作的普遍性原則。以下,我們著眼於文學修辭現象的觀點,考察虛字在韓愈散文篇章中的運用,有無符合前人寫法的觀念?有無自我創新的發明?其中有何文學價值?願能從作品的實際批評,詮釋散文的虛字作法現象,嘗試較具普遍性的原則之提出的可能。一韓愈當時的虛字觀念韓愈為散文名家,在其讀書以為學,纘言以為文(韓昌黎集卷四)的過程中,早已注意到字義字音的重要,進而對行文聲氣極為講求,他說:性本好文學,因困厄悲愁,無所告語,遂得究窮於經傳史記百家之書。沈潛乎訓義,反覆乎句讀,礱磨乎事業,而奮發乎文章。(韓集卷二)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沈浸醲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同上卷一)夫所謂文者,必有諸其中。本深而末茂,形大而聲宏,行峻而言厲,心醇而氣和,昭晰者無疑,優游者有餘。體不備不可以為成人,辭不足不可以為成文。(同上卷二)據此,已能闡明韓愈重視訓義句讀,且吟誦咀嚼文字英華,而後奮發乎文章的歷程。在重視文學涵養的基礎上,所作文章能有行峻而言厲昭晰者無疑的結實之美;亦有心醇而氣和優游者有餘的空靈之美。或謂韓文,結實處何嘗不空靈,空靈處何嘗不結實,劉熙載:藝概卷一。殆由此修養歷程而來。而韓愈最受世人看重者,尤在於文氣說: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韓集卷三)這裡的氣,當指作者的思想修養體現於文章中的氣勢,與孟子所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略同,只是孟子偏重道德性的解釋,而韓愈作為文學修辭的運用而已。氣盛,謂作者氣勢旺盛,寓有作家之生命力而言,氣盛能駕馭言(文字)的長短與聲(語音)的高下,以比較自然而接近口語的語氣和語感,充分地表情達意。這是韓愈寫作古文的深有體會之言。清袁仁林虛字說云:凡書文發語、語助等字,皆屬口吻。口吻者,神情聲氣也。當其言事言理,事理實處,自有本字寫之;其隨本字而運以長短、疾徐、死活、輕重之聲,此無從以實字見也,則有虛字託之,而其聲如聞,其意自見。故虛字者,所以傳其聲,聲傳而情見焉。又云:韓子曰: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既曰言矣,而又論其聲者何也?言乃所說事理,聲其口吻也。事理常同,口吻則人人殊,二者常相倚而各有力,寫之即所謂筆力也。文之工拙,于是焉係。上述二則資料,參見袁仁林:虛字說,頁128、129。袁氏說明傳達聲氣而後神情得見,是為虛字的作用。而聲情緣自口吻,口吻有力量,卻人人不同,故筆者以作家之生命力釋之。學者常將韓愈的氣解作文章的氣勢,例如郭紹虞對韓愈的解析,收入氏著:中國歷代文論選上冊,頁431-435。這個解釋無誤,但較不容易看出氣與言聲的主從關係,若能再強調作家自身的生命力因素,似乎更妥切。蓋散體古文,依據作品的思想內容,一氣呵成,語言有長短,聲音有高低,與當時今文的寫法大不相同。韓愈的文章正是在學習古道之背景下,以生命氣勢駕馭語言,茹古涵今,無有端涯,渾渾灝灝,驚耀天下。然而栗密窈眇,章妥句適,精能之至,入神出天。皇甫湜:,皇甫持正文集卷六。與韓愈同時的柳宗元,雖未提出文氣說,然而他也強調文以明道,重視作家內在涵養,文學觀念與韓愈相近。例如他在談論下筆之前的準備工夫說:故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懼其剽而不留也;未嘗敢以怠心易之,懼其弛而不嚴也;未嘗敢以昏氣出之,懼其昧沒而雜也;未嘗敢以矜氣作之,懼其偃蹇而驕也。抑之欲其奧,揚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節,激而發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柳宗元集卷三四)作文時的精神狀態,對形諸筆墨的文字有當下明顯的影響,不敢以輕心怠心昏氣矜氣作文,而後行文能嚴謹、清楚,柳宗元所云凡為文,以神志為主也是此意。後數句是說反覆琢磨加工,使文章精深而易懂、通暢而簡練、駿逸而典重。此外,柳宗元更注意到文章助詞的表現,提出了後世極為重視的疑辭決辭問題:吾雖少為文,不能自雕斲,引筆行墨,快意累累,意盡便止,亦何所師法?立言狀物,未嘗求過人,亦不能明辨生之才致。但見生用助字,不當律令,唯以此奉答。所謂乎歟邪哉夫者,疑辭也;矣耳焉也者,決辭也。今生則一之。宜考前聞人所使用,與吾言類且異,慎思之則一益也。(柳集卷三十四)此處宗元先提出疑辭決辭相對的觀念,再詳加品味,發現也為肯定義,乎為疑問義,實可供作古文圭臬。在此之前,只有晉杜預左傳注、唐孔穎達禮記正義、賈公彥周禮正義、張守節史記正義提出抑乎與蓋四字為疑辭,哉為疑而量助之辭;杜預、孔穎達、賈公彥、張守節的看法,引自鄭奠、麥梅翹編,古漢語語法學資料彙編第一部分甲詞論第一章第二節,頁55-59。所舉之例不多,亦未明言於文學修辭方面。故柳宗元此等精闢見解,深受後代文評家、訓詁學家欣賞,如南宋洪邁曾引此段文字,以明虛字在文章中的用法,洪邁:容齋隨筆卷七。清初亦有多人援引宗元之說,如:哉,柳宗元曰:疑辭也。論語:有是哉?注疏:哉者,疑而量度之辭。(清,魏維新助語辭補)夫,柳宗元曰:疑辭也。論語:莫我知也夫?(同上)論語:吾必謂之學矣!是知津矣。此矣字,辭氣定,柳子厚所謂決辭者也。(清,劉淇助字辨略)焉,柳子厚云:決辭也。(同上)也,說文臣鉉等曰:語之餘也。廣韻:語助之詞。柳宗元曰:決辭也。(清,丁守存四書虛字講義)上述五則資料,與下文劉燦支雅一則資料,引自鄭奠、麥梅翹編,古漢語語法學資料彙編第一部分甲詞論第一章第二節,頁53-59。上述資料,均為訓詁學家重視柳宗元意見之證。其他尚有劉燦支雅所言:疑辭:乎、哉、邪、與。(同註13)似此,亦有可能深受宗元的影響而來。然而,訓詁工作辨明辭義類別而已,真能闡論宗元古文助詞用法意見者,為吳曾祺涵芬樓文談: 鍊字之法,其當留意於虛字者,尤不可不知也。昔柳子厚論孟子善用助字,其云:予讀一章,其所用助字,開闔變化,令人之意飛動。子厚所指,蓋在可謂智乎?可謂不智乎?不可謂不智也!及不賢而能之乎?而謂賢者為之乎?數句。人謂蘇老泉善讀孟子,予謂子厚所論尤精。 吳曾祺:涵芬樓文談第十四。此段文字,再次將柳宗元開闔變化與助字相關的論點提出,確立助字在文章作法方面的重要性。於孟子章,以乎字提問,有懸疑意味,形成一開;再以也字結斷,有決定意味,形成一闔,帶有揚其聲而有問有答的語氣,故知文意有正反開闔變化,語氣亦隨之抑揚起伏,使人神采飛動。柳宗元所言,創意成立在先,後人踵趾相接,堪稱定論。 三韓愈散文虛字作法的實例分析如前所述,韓柳講求文章聲氣,十分重視虛字用法;然而,二人的散文創作尤較散文理論深受肯定。下文即用稍多的篇幅,進行韓愈散文虛字作法的實際批評。這些用法,三代兩漢古籍已有之,只是在韓柳有意為文的背景下,運用次數較為頻繁,其中運用之妙,益發凸顯韓愈散文的藝術成就。茲嘗試分類敘述如次。(一)、開闔與疑辭決辭相關之例如柳宗元所言,助詞可區分為疑辭、決辭二類,這個觀念合乎歷代散文家的作法,也被韓愈所採用。此處欲討論者,在於能配合文意,將之運用至文章上,達到開闔變化效果之例。如韓愈中段:嘻!吾操鏝以入貴富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過之,則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過之,則為墟矣。問之其鄰,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孫不能有也。或曰:死而歸之官也。吾以是觀之,非所謂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強心以智而不足,不擇其才之稱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強為之者邪?將貴富難守,薄功而厚饗之者邪?抑豐悴有時,一去一來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憫焉,是故擇其力之可能者行焉。樂富貴而悲貧賤,我豈異於人哉?(韓集卷一)此處文意的開闔,可從揣摩語氣的提昇或閉合而定。其中先有連續三個句尾語助詞矣字、連續三個句尾語助詞也字,表達肯定語氣。而後連續五個句尾助詞邪字,提出疑問語氣,於是形成文章肯定語氣、懸疑語氣的大批呈現。故知疑辭屬開、決辭屬闔,此為一般用法。再舉韓愈為證: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少者彊者而夭歿,長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為信也,夢也,傳之非其真也。東野之書,耿蘭之報,何為而在吾側也?嗚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純明宜業其家者,不克蒙其澤矣,所謂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矣,所謂理者不可推,而壽者不可知矣。雖然,吾自今年來,蒼蒼者或化而為白矣, 動搖者或脫而落矣, 毛血日益衰,志氣日益微,幾何不從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幾何離? 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韓集卷五)此例先有提問語氣,以三個邪字、三個乎字構成句尾疑問助詞,而後又以四個也字、八個矣字構成句尾決斷助詞;於是文中疑惑與肯定語氣參差交錯,構築開闔變化景象。這正是韓愈接受十二郎(老成)死訊而後半信半疑的心情表露。南宋費袞梁谿漫志指出:退之一篇,大率皆用助語,其最妙處,自其信然邪以下至幾何不從汝而死也一段,僅三十句,幾於句句用助辭矣;而反覆出沒,如怒濤驚湍,變化不測,非妙於文章者,安能及此?費袞:梁谿漫志卷六。清初過珙古文評注評此文也說:想提筆作此文時,定自夾哭夾寫,乃是逐段連接語,不是一氣貫注語。看其中幅接連幾個乎字,一句作一頓,慟極後人,真有如此一番恍惚猜疑光景;又接連幾個矣字,一句作一頓,慟極後人,真有如此一番搥胸頓足光景。過珙:古文評注卷八,頁588。可見的真摯情感,多由虛字表達出來。此外,如韓愈(韓集卷三)、(同上卷四)等篇,亦富有開闔變化的寫作技巧,明顯可見其中疑辭、決辭的交互運用。 於此,我們附帶討論開闔與虛字之間的關係。乍讀前引柳宗元、吳曾祺之言,很容易將文章中的開闔與虛字的疑辭決辭之分聯結在一起,這本意無誤。不過開闔是文意段落的結構問題,有文意而後有語氣傳達之,故開闔與疑辭決辭有點兒主從關係,因此前賢常強調助詞須能配合文意;其次,判定開闔宜從大處著眼,有時影響至段落的安排,助詞的重要性隨之減少,例如韓愈篇,起筆推原題義,中段古今對比,而結筆仍然氣力萬鈞,提出三問作開: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曰:斯道也,何道也?然則如之何而可也?(韓集卷一)此處三個句尾助詞也字,原是決辭,卻因其上添加疑問詞何,於是何也、何道也、如之何而可也整句都是疑辭;由疑辭引出提問語氣後,開出一大段問題,而後各有十餘句文字接續其下,構築文意作闔,似此大段開闔的寫法,足以收束全篇大幅文字。由是而知,在開闔變化為前提的情況下,疑決辭的性質得適度調整。尋思前引有矣字放在屬於開的句型中、哉放在屬於字闔的句型中,有也字放在屬於開的句型中,是馬也的也字放在屬於開的句型中,實乃文章作法自然而然的結果。明白及此,我們對於既有疑辭決辭觀念,而散文作品卻又偶有例外的情形,不會大感驚訝。文章解析不能說死,可見一斑。(二)、語助連貫之例其次,有一句之中,數次同用某一種虛字,達成重疊語氣效果者,可稱為疊用語助之例,如韓愈:歡欣踴躍,以歌以舞。(韓集卷八)其中以字用法即前文所謂使單音節詞湊成雙音節詞,雙音節詞湊成四音節詞,可說是助詞的基礎用法。同註2,第一部分甲詞論第一章第二節,頁64。而在文章作法上,所追求者絕非僅此而已,乃有當文意內容完整時,以相雷同的句型表出,或數句連用同一個虛字,或數句重複使用兩三個虛字,達到節奏一致、語氣呵成的效果者,可稱為語助連貫之例。如: 吾言之而聽者誰歟?吾唱之而和者誰歟?言無聽也,唱無和也,獨行而無徒也,是非無所與同也,足下知吾心樂否也。(韓集卷二)夫鳥俛而啄,仰而四顧;夫獸深居而簡出,懼物之為己害也,猶且不脫焉。弱之肉,彊之食。今吾與文暢,安居而暇食,優游以生死,與禽獸異者,寧可不知其所自邪?夫不知者,非其人之罪也;知而不為者,惑也;悅乎故不能即乎新者,弱也;知而不以告人者,不仁也;告而不以實者,不信也。余既重柳請,又嘉浮屠能喜文辭,於是乎言。(同上卷四)稻既穠矣,而雨不得,熟以穫也。蠶起且眠矣,而雨不得,老以簇也。歲且盡矣,稻不可以復種,而蠶不可以復育也,農夫桑婦將無以應賦稅、繼衣食也。非神之不愛人,刺史失所職也。百姓何罪?使至極也。神聰明而端一,聽不可濫以惑也。刺史不仁,可坐以罪,惟彼無辜,惠以福也。劃劙雲陰,卷月日也。幸身有衣,口得食,給神役也。充上之須,脫刑辟也。選牲為酒,以報靈德也。吹擊管鼓,侑香潔也。拜庭跪坐,如法式也。不信當治,疾殃殛也。神其尚饗。(同上卷五第二首)首例句尾歟字出現兩次,也字出現五次,表達對友人的依戀和敬重,藉由虛字傳出深情。次例先兩度出現句首助詞夫字,用法也很特殊,起了強調作用,孫昌武:韓愈散文藝術論第七章,頁230。末尾者,也五句,先提頓,再收結,形成一種句式,元末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卷上評:結句連下五個也字,如破竹一段,工夫極大。吳文治編:韓愈資料彙編(一),頁671引。最後一例祭文原屬韻語體裁,韓愈為之,先有矣,也句式,而後竟以句尾助詞十餘個也字貫串全文。宋末葉寘愛目齋叢鈔卷四云:韓文公終篇皆也字。吳文治編:韓愈資料彙編(一),頁579引。 綜此,韓愈散文作法,顯然常安排虛字重複出現,以增強文章的語氣。前述語助連貫的作法,亦非一陳不變。例如韓愈,先緩緩敘出古今君臣勞逸之不同,以焉,也、者,乎兩種句式表出,篇幅已佔一半以上,而後轉寫齊皥落第後不怨不尤的表現: 齊生舉進士,有司用是連枉齊生,齊生不以云,乃曰:我之未至也,有司其枉我哉?我將利吾器而俟其時耳。抱負其業,東歸於家。吾觀於人,有不得志則非其上者,眾矣,亦莫計其身之短長也。若齊生者既至矣,而曰我未也,不以閔於有司,其不亦鮮乎哉?吾用是知齊生後日誠良有司也,能復古者也,公無私者也,知命不惑者也。(韓集卷四)此段先借齊生之口,敘寫他的釋懷之言,這三句話分別用也哉耳收結,隱約有從肯定、到略微懷疑、到自勉的心路轉折歷程;而文氣百轉之後,韓愈深深肯定齊生的人品,於是最後重複四次句尾決辭也字,以誠良有司也能復古者也公無私者也知命不惑者也照應所有的道德文章。經此語助連貫的努力,方與前文齊生自我反省的內容相諧,語氣歸於平和中正。又如韓愈(韓集卷三),自述在京城八九年,求人度月的痛苦日子,頗多委曲之辭,陳善捫蝨新話論及此文: 文章妙處,在能掩抑頓挫,令人讀之,亹亹忘倦。韓退之詩曰: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此類挫法也。退之,並用其法云:僕之家本窮空,重遇攻劫,衣服無所得,養生之具無所有,家累僅三十口,攜此將安所歸託乎?捨之入京不可也,挈之而行不可也,足下將安以為我謀哉?此一事耳。足下謂我入京城有所益乎?僕之有,子猶有不知者,時人能知我哉?持僕所守,驅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間,開口論議,其安能有以合乎?又云:所貴乎京師者,不以明天子在上,賢公卿在下,布衣韋帶之士談道義者多乎?以僕遑遑於其中,能上聞而下達乎?其知我者固少,知而相愛不相忌者又加少,內無所資,外無所從,終安所為乎?嗟呼!子之責我誠是也,愛我誠多也,今天下之人有如子者乎?自堯舜已來,士有不遇者乎?無也,子獨安能使我潔清不洿而處其所可樂哉?大略如此,觀其筆力,覆仰頓挫,文采粲然,與穎師琴聲何異?陳善:捫蝨新話上集卷一為文要得頓挫之法。細思此大段韓文,所以被稱之為掩抑頓挫,當與語氣高低抑揚有關;而疑辭乎哉結尾處,有揚其聲而問之的語調;決辭也者結尾處,有停頓待發的意味,通篇基調仍然沈鬱至極,故讀來不免有憂思難忘之感。妙在語意一致,無正反開闔之分,乎哉用得較多,卻與少數決辭搭配良好,形成統一的頓挫風格。故知語助連貫的效果,未必只能由同一個虛字重複出現而已,若各虛字間語氣配合得當,如此篇乎哉作用相同而又不斷出現的現象,亦能達到節奏一致、脈絡一貫的良好風格。又如韓愈,出於二度求見宰相無門之後,滿紙激憤倔強之言。他先以周公為例,說明宰相求才若渴,力求國家長治久安,這裡用了九個皆已構成排比,一路順勢而下;然後再用三個排比句,形容當時人希望入仕的情形:其所求進見之士,豈復有賢於周公者哉?不惟不賢於周公而已,豈復有賢於時百執事者哉?豈復有所計議能補於周公之化者哉?(韓集卷三)此處連用三次豈復者哉,構成強烈反問語氣,說明人才未必真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下文則繼續以古證今,說明國家正須廣求人才,又用了十一個豈盡構成排比,然後形容自己希望入仕的情形:其所求進見之士,雖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於百執事,豈盡出其下哉?其所稱說,豈盡無所補哉?(同上)此處文意與上一段呼應,句式亦相彷彿,至於語尾助詞也連用兩次哉字,構成強烈質疑語氣。由此觀之,語助連貫不單出現於一段之內而已,有時兩相對照,兩段出現相同的語助,更能互相呼應,達成語意分明,聲氣一致的風格。(三)、語助改換之例既有前述語助連貫之例,於是有時為了配合文意內容的轉換,安排數句連用同一個虛字後,忽然更換虛字,或停止使用虛字,達到聲情別轉,語氣產生變化效用者,可稱為語助改換之例。此類文例,文學作用更強,韓愈散文多有之。茲舉例再作說明: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韓集卷一)今陽子在位,不為不久矣;聞天下之得失,不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為不加矣;而未嘗一言及於政!視政之得失,若越人視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於其心,問其官,則曰諫議也;問其祿,則曰下大夫之秩也;問其政,則曰我不知也;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同上卷二)東都雖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執事,與吾輩二縣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諮而處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處者,誰與嬉遊?小子後生,於何考德而問業焉?搢紳之東西行過是都者,無所禮於其廬,若是而稱曰:大夫烏公,一鎮河陽,而東都處士之廬無人焉。豈不可也!(同上卷四)首例採也矣的句式連貫語氣,前者也字作暫停語氣用,後者矣字作完盡語氣用,同為決辭,用得貼切自然,經此陳述後,語意頗為堅實,未尾乃改換成疑問語氣,以乎字收結,於是文意轉為空靈飄動,答案不在陳述句內,而換至讀者內心的理解。次例先是句尾連用三個矣字,忽以未嘗一言及於政!打住,顯得前三句的一切均無價值可言,筆力勁健。其下描述陽子辯解之辭,連用三個肯定語氣也字,卻以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作收,寫出此一懷疑語氣,遂戳破對方假面具,頗具感染讀者的力量。末例以焉字構成連續使用的詞尾,然而焉字在配合文意的情形下,歷經決辭、疑辭、決辭的轉換,結尾東都無人焉,豈不可也,遂為前文下定論。妙在最後一個也字,原本可承上文繼續用焉字作結,經此改換後,語氣更為堅定有力,字詞亦更為醒目。 四結語經由上述文例的討論,證明韓愈散文虛字用法頗具藝術成就,茲綜合前文,提出研究心得:一、虛字作法的探究,有助於我們對散文藝術成就更進一步的瞭解,而這類努力工作,須結合古代語法學、修辭學、文學批評的觀念,再尋繹虛字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始有可能得知一二。陳望道說:研究虛字我看必須連帶注意虛字所跟的實字或虛字所在的句子的組織,才能確實指出虛字的功用,指出虛字和實字的關連。陳光磊、李熙宗編:陳望道論語文教育,頁157。若將這個觀念推廣出來,不失為增進瞭解古文價值的門徑。二、助詞用法實由文氣聲音而來,唐代古文家如韓愈、柳宗元者,對此皆深有體會。明代唐順之云: 喉中以轉氣,管中以轉聲。氣有湮而復暢,聲有歇而復宣。闔之以助開,尾之以引首;此皆發於天機之自然,而凡為樂者,莫不能然也。最善為樂者,則不然。其妙常在於喉管之交,而其用常潛乎聲氣之表。氣轉於氣之未湮,是以湮暢百變,而常若一氣;聲轉於聲之未歇,是以歇宣萬殊,而常若一聲。使喉管聲氣融而為一,而莫可以窺,蓋其機微矣。然而其聲與氣之必有所轉,而所謂開闔首尾之節,凡為樂者,莫不皆然者,則不容異也。(荊川先生文集卷十)郭紹虞認為這段文字證明唐以後之文是講究所謂開闔順逆之法的,且指出:所講的雖不外以前文人所謂起承轉合抑揚頓挫之法,但從語言觀點來看,就因唐宋文人善於動用助詞,所以丰神搖曳,能夠曲折表達語言的神態;又善於動用連詞,所以開闔順逆諸種變化也容易在文章中體現出來。郭紹虞:,前揭書,頁285。 吾人若以本文韓愈虛字作法之分析相印證,則確實看出韓愈重視開闔變化,且以助詞(以及一些連詞、介詞、嘆詞)與之配合,構成抑揚頓挫的藝術效果。其中多以疑辭邪、乎、耶、歟、哉配合作開,以決辭矣、也配合作闔;若因文意因素(例如何也?何道也?之類),則決辭、疑辭的性質可以更改調整。三、從疊用語助擴大至語助連貫之例,可說是唐宋文較秦漢文的一大進程。韓柳古文常用句尾助詞也、者,也、者,乎構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手绘透明杯子课件
- 剪纸艺术入门
- 如何快速做课件
- 二零二五年个人自建房钢结构安装承包协议
- 2025版环保科技项目认购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给排水工程纠纷调解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WPS办公软件批量采购借款协议样本
- 2025版范文大全智能交通固定资产租赁合同
- 2025版市政道路施工三方合作协议书模板下载
- 2025版个人旅游贷款合同范本大全
- 2025年空军专业技能类文职人员招聘考试(档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农村建祠堂征地合同范本
- 上海虹桥新港商业策划过程稿
- 文秘考试题库及答案
- T-CECC 37-2025 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合规要求
- 2025担保借款还款协议书(医疗器械融资)
- 2025年小学教师资格综合素质教育心理学理论应用测试题库
- 医院信息科笔试题库及答案
- 专题特训五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 读书分享读书交流会《人生海海》
- 微小灶外卖订餐系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