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负所得税的以家庭征收个人所得税研究.docx_第1页
基于负所得税的以家庭征收个人所得税研究.docx_第2页
基于负所得税的以家庭征收个人所得税研究.docx_第3页
基于负所得税的以家庭征收个人所得税研究.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负所得税的以家庭征收个人所得税研究 【摘 要】 通过对现有以个人为单位的个人所得税存在问题的剖析,论证了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所得税的必要性、可行性,基于负所得税理论,提出了以负所得税向低收入家庭进行财政转移支付,按家庭纳税模式对应纳税额以上的家庭征收所得税,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所得税在缩小贫富差距、调节社会分配方面的功能与作用。 下载 【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 负所得税; 家庭为单位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8-0104-04 一、引言 2011年6月30日个人所得税修订法案将免征额由2 000元提高到了3 500元,将最低税率降到3%,原来的9级超额累进改为7级。但据国家税务总局2013年数据统计:我国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的比重为64.1%,而工薪所得收入占个人所得税收入的比重为62.7%,这显然不尽合理和有失公平。另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我国2013年基尼系数为0.473,显示收入差距较大,这说明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并未能合理发挥调节收入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对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进行研究,部分学者提出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征收模式。马伶俐(2012)认为“应将申报单位由个人改为家庭。因为这比我国现行的定额扣除法更公平、合理”。迟骋(2012)认为“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个税征收有助于实现横向公平,充分考虑纳税人实际家庭负担和经济状况,且有利于我国传统观念的保留和发扬”。但是他们的研究方向仅局限于对纳税家庭调节,忽视了对纳税额以下家庭的照顾和保障。李翔海(2006)认为“负所得税的社会福利思想对正处于转轨期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聂佃忠(2004)认为“我国政府应尽快实施负所得税政策来充实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王春萍(2008)认为“负所得税的提出和应用,为社会保障、收入转移问题提供了新方法。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国外负所得税理论,实现负所得税与社会保障制度的结合,以克服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王冬华(2011)认为“负所得税与社会保障税统筹设计是有必要的”。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将负所得税理论应用在社会保障制度上,认为负所得税理论可以为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借鉴意义,但是没有对具体如何借鉴,如何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个人所得税改革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拟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当前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论证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所得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于负所得税理论对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所得税进行应用研究。 二、以个人为单位的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所得相同,纳税额不同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以个人为单位,分类计征,分类扣除,对不同收入来源分别适用不同的费用扣除,而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收入单一的人多缴税,收入多元化的人少缴税。假设纳税人甲本月工资、薪金所得3 500元,劳务报酬所得700元,房屋出租取得财产租赁所得700元,稿酬所得600元,但由于各项所得都未超过扣除标准,所以他本月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纳税人乙工资、薪金所得5 500元,应纳税额为95元;纳税人丙工资、薪金所得2 500元,劳务报酬所得3 000元,应缴纳所得税额为(3 000-800)20%=440(元)。见表1。 表1表明,所得相同,但是收入来源不同,税收负担不同,影响税收公平性,这样会变相地促使纳税人分解各项所得额,进而逃避应纳税额,造成国家税收损失。 (二)家庭所得相同,纳税额不同 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只考虑了单个人的基本情况,忽视了家庭实际状况,而家庭是构成社会稳定的基本元素,同样所得的家庭由于家庭成员构成不同而导致承担的税负不同,因此可能会加重纳税家庭负担,挫伤纳税人的积极性。假设有A、B、C三组家庭。A家庭丈夫工资、薪金所得7 000元,妻子待业无工作,家庭应纳税额(7 000-3 500)10%-105=245(元);B家庭丈夫工资、薪金所得3 500元,妻子工资、薪金所得3 500元,应纳税额0元;C家庭丈夫工资、薪金所得4 000元,妻子工资、薪金所得3 000元,家庭应纳税额(4 000-3 500)3%=15(元)。见表2。 表2表明,相同所得的家庭,应纳税额可能会相差很大,这就说明当前个人所得税设置不尽合理,只是硬性地对个人所得进行调节,忽视了家庭成员、收入来源等实际状况,从而导致家庭所得相同纳税压力不同,显然这是有悖于税收公平性原则的。 (三)家庭所得相同,可支配收入不同 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实行“一刀切”做法,免征额全国统一为3 500元,看似公平实则不公平:一是忽略了现实社会生活情况;二是忽略了地区发展不平衡状况。假设现有三个不同地区相同所得家庭,丈夫工资、薪金所得6 000元,妻子工资、薪金所得6 000元,那么每个家庭每月应纳税额=(6 000-3 500)10%-1052=290(元)。家庭A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生活在上海,租房居住;家庭B一对夫妻两个孩子,生活在南京,已购房无房贷;家庭C一对夫妻无孩子,生活在西安,购房有房贷。家庭A每月支出:租房3 000元,生活费4 000元,教育1 000元,可支配收入=6 000+6 000-290-3 000-4 000-1 000=3 710(元);家庭B每月支出:生活费3 000元,教育1 500元,可支配收入=6 000+6 000-290-3 000-1 500=7 210(元);家庭C每月支出:房贷1 500元,生活费2 000元,可支配收入=6 000+6 000-290-1 500-2 000=8 210(元)。见表3。 由表3可知,不同地区间家庭所得相同,可支配收入却有很大差异。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一刀切”的个人所得税征收做法缺乏有效的弹性,忽视了家庭所得来源差异和各地生活水平差异。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没有考虑购房、教育等大额生活发展性必要支出情况,而在现实生活中房贷、子女抚养、老人赡养、教育医疗等支出是重大而且必不可少的支出,忽略这些现实情况将不仅影响税收的公平性,还影响我国居民生活的幸福度。 三、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所得税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所得税理论依据 1.负所得税理论。196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货币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首次提出负所得税理论,在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中提出以负所得税对收入分配方案进行改革。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将负所得税简单定义为:“向高收入家庭征税并给低收入家庭转移支付的税制。”其主要目标为:提供一种对现有福利救助体系的替代,有效地反贫困和激励贫困家庭工作的积极性。负所得税理论的出发点是将现有的累进所得税结构扩展到低收入阶层中。换句话说就是政府对于低收入家庭依照其实际收入与维持一定社会生活水平需要的差额,运用税收形式,对低收入者补助。 2.国民经济两部门理论。现代财政学之父理查德?阿贝尔?马斯格雷夫在财政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将国民经济分为两个部门:家庭和企业,这两个部门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组成部分,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组成的基本单位,个人是家庭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的家庭是家庭,多个人的家庭同样也是家庭。在我国,传统儒家文化家庭观念根深蒂固,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所得税提供了群众基础。 3.马克思主义劳动力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力的价值同其他一切商品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它所必需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马克思,2012)。而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在费用扣除上没有考虑劳动者为保障和提高劳动能力的生存、发展支出,也没有考虑到劳动者为延续劳动力市场不断供应而对子女的保障、教育、医疗等支出。所以从马克思主义劳动力价值观出发,我国应实行基于家庭为单位的个人所得税。 在我国,以个人为单位的征税模式不能考虑到家庭负担等因素,相同收入的家庭可能因为不同的家庭环境产生税收不公平现象,而按照家庭为单位征税能兼顾家庭实际情况,体现税收公平,调节家庭收入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所得税必要性 1.体现税收量能负担原则。个人所得税制以个人为征税对象,忽视了纳税人的家庭构成和负担,容易导致相同收入不同税额,特殊家庭税额加重等现象,进而失去对收入的调节作用,影响税收公平性的体现。而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所得税可以有效避免以上现象,照顾特殊家庭,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实现税收公平。 2.切合中国国情与实际。(1)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核心几乎是免征额的提高,免征额的提高的确可以局部调节收入,但是调节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工薪家庭是纳税主体这一现状;(2)“一刀切”的免征额忽视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加重了富裕地区弱势群体的生活负担,减轻了贫困地区富裕家庭压力,失去了调节作用,不能缓解贫富差距扩大化;(3)当前个人所得税体制具有严重的滞后性,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调整需要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程序复杂历时长久,而经济发展程度、通货膨胀率每年都会变化,当前税制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丧失了税收的调节作用。以家庭为单位征收个人所得税可以区域为单位根据当地经济水平进行调整,采取定额扣除与消费者物价指数相结合的浮动扣除方法,真实有效地对纳税群体纳税额作出反应,增强个人所得税的弹性,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生活幸福度。 3.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市场经济是效率型经济,在社会经济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的同时也必然会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现象,社会保障制度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部分,旨在对贫困家庭提供帮助。“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养老、失业、医疗三大保险为基本单位,以工伤、生育、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辅助项目的社会保险体系”(王冬华,2011)。而低收入家庭由于收入过低不能纳入三大基本保障项目中,受救济对象也仅能维持温饱,医疗、教育等权利不能得到享受,再有我国收入调查核准手段缺失,从而导致骗保现象的发生。这一系列的弊端都会加剧贫富差距扩大化,使得穷困者更穷,显然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而实行家庭为单位的个人所得税,可以通过收入证明准确核实家庭收入实际状况,运用负所得税对贫困家庭实施补贴,从而有效地缓解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对低收入家庭低效率的有限帮助,真正意义上使人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三)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所得税实行的可行性 1.信息化建设已不断完善。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政务信息已经可以做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户籍制度历史悠久,可以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所得税实行提供技术支持。 2.发达国家税法实践经验可以提供借鉴。加拿大已经开始较大范围实行负所得税制,而且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实行家庭为单位的个人所得税已有多年,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实行家庭为单位的个人所得税,这些国家都可以为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提供借鉴。 3.受到广大工薪阶层的欢迎。工薪阶层一直戏谑中国个人所得税是“工薪税”,而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广大工薪阶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占了全额的65%,而最富有的富人层只缴纳了10%,这显然是极不合理的。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所得税能够使公平性发挥出来,显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同时由于我国传统儒家家庭思想影响深远,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将更易于接受和维护。 四、基于负所得税理论的家庭纳税模式应用研究 (一)负所得税财政转移支付低收入家庭 对低收入家庭实行累进机制的负所得税比低保社会保障制度更有优越性,可实现从高收入家庭征税转移支付给低收入家庭。当前个人所得税对低收入家庭税负考虑不够,对贫困家庭实行低保社会保障制度,而这种低保“社会保障制度采用差额补足式救助,只要在保障线以下,补助以后最终全部可支配收入相等”(王春萍,2008)。这种补助制度是无效的,不能刺激劳动积极性,相反容易出现“养懒汉”现象。而负所得税实行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