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物散文阅读指导及答题思路.doc_第1页
状物散文阅读指导及答题思路.doc_第2页
状物散文阅读指导及答题思路.doc_第3页
状物散文阅读指导及答题思路.doc_第4页
状物散文阅读指导及答题思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复习散文阅读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阅读程序)一读-整体感知:了解主要内容;归纳中心意思; 分析题目含义。-用一句话概括中心。二理-理清思路:一抓抒情议论句;二抓过渡句;三 抓每层每段中心句。-用铅笔作好标志。三扣-找答题区域-画出相关处。 四述-整合答案: 提炼组合:有的答案隐含于文中,须提炼;有的答案分散在各处,须组合。 组织归纳:围绕要点,句子通顺,言简意赅。-先打草稿再修改然后誊写。 例:与植物相处 三、散文阅读题是怎样出的?(1) 整体感知题(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2)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3)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和作用 (4)提取并整合文章的内容要点; (5)开放题 四、散文阅读题的解答有哪些技巧?1、整体感知题题目示例: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喜欢“与植物相处”的原因。 (2)阅读全文,说说“小草令我怦然心动”的原因。(3)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节画线句的深刻含义。1、整体感知题解答技巧(1)通读全文,概括中心 了解主要内容;归纳中心意思; 分析题目含义 (2)找出中心句或自己概括中心(3)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2、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技巧分析词语常见题型: 1.词语在 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语境义) 2.代词指代的内容 3.词语可否省略,调换,是否矛盾 4.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5.加点词语的思想感情.词语的语境义例:1.对文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2.根据语境,解释“在生命的初期,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一句中“芬芳”的意思. 3.说说下面两个词在文中的意思. 1)天使的声音在耳边吹拂,这是老师吗?我怔了一下缓过神,这“批评”是对着我的吗?怎么闻不到硝烟味? 硝烟味_ 2)我可大气不敢出,嘤嘤着说老师依旧闷葫芦. 闷葫芦_ 方法:采用代入法代词的 指代作用代词有:这,这些,那,那些,之,此,它,如此及具体一些内容的指代.代词一般代人,事,物. 寻找方法:通常到前文去找,偶尔也在后文,有近及远.代词指代内容原文都有,一般可以抄原句,但有时要筛选概括. 提示:得出结果后采用替换法(代入法)看是否符合文意.分析词语可否省略,调换,不矛盾分析步骤: 1.判断:一般情况都是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 2.分析词语含义. 3.分析用原词时句子的意思,省略或换词时句子会变成什么意思,不符合实际. 4.结论: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 例: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问:句中“幽”,“野”,“闲”三个字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调换.因为幽是幽深的意思,与洞相搭配;野是不受拘束的意思,与山相搭配;闲是悠闲的意思,与溪水相搭配.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调换.分析动词,形容词的作用分析步骤: 1.分析动词,形容词本身的作用: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 2.分析句子的表层意思. 3.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联系语段,联系全文). 语言上可用如下句式表示: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句子表义 句子深意(表现了 , 突出了). 例:联系上下文,说出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1.声音攀上楼来,钻进窗内,搅得我睡意全消.形象生动写出了楼下 摩托车声的难以阻挡及对“我”的影响,突出了“我”心里的难受,烦躁. 2.文章中三次运用了“飞来飞去”这个词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生动传神写出了“我”在妈妈的教育下求知,成长,努力进取的情景. 分析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谓思想感情,是指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具体而言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它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通常的思想感情有:喜悦、欢快、高兴、兴奋、激动、自豪、热爱、爱戴、崇敬、思念、依恋、怜惜、关爱、体贴、赞美、怀念、感激、忧虑、痛苦、失望、愤恨、仇恨、讽刺等等. 示 例例:1.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小珍珠鸟)居然落在我肩上.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 文中划线的“居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我”对小珍珠鸟的亲近,信赖感到喜出望外. 3、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解答技巧(1)重要句子指:(1)题目;(2)开头;(3)结尾;(4)过渡句。 重要句子的特征:(1)含蓄深刻;(2)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重要句子的作用:(1)题目的作用揭示中心(对象);形象含蓄,激发兴趣。(2)开头的作用揭示中心(点题);引出话题(下文);设置悬念;激发兴趣。(3)结尾的作用总结上文;揭示(突出)主旨;语言含蓄深刻,留有余味。 (4)过渡句的作用承上启下。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解答技巧(2)(1)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若是比喻句,找出本体代入句中;)(2)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即感受词句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回答时注意紧扣文章或段落中心。)(3)如果句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先弄清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然后根据这种修辞的特征、功能,结合具体语境,琢磨句子的含义。语言表述:这个句子的意思是:,采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示例一例: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方法(指出写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荷叶的姿态美(表层含义),突出了花港观鱼绿的茁壮的生命力(深层含义)。示例二例:那位伟大的母亲已被冻成一尊雕塑,她依然保持着喂奶的姿势屹立不动。 结合上文,谈谈划横线句子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写出了母亲被冻成雕塑的姿态,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示例三指出本文最后一节画线句的含义和作用。 这一句(内容上)总结全文内容,深化了文章中心,(结构上)呼应了开头,(效果)引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留有余味。几种题型答题格式:1、记叙文详写材料的作用:因为这些材料能突出文章“ ”这一中心,所以详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A渲染了 的气氛、B刻画(烘托)人物 性格;C推动情节的发展。 3、抒情、议论的作用:突出文章“ ”这一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象征的作用:通过象征表现 感情。 5、烘托的作用:烘托人物的 性格。 6、对比的作用: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 7、托物言志的作用:通过 (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 的思想感情。4、提取要点并整合要点技巧(1)提取要点的方法: 直接从段落中找出中心句(A第一句 B最后一句 C详写句 D自己概括) (2)整合要点的技巧:叙事文概括方法:什么人(物)+怎样做+什么事 示例:一句话新闻抒情散文概括方法:什么物具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受。 示例:与植物相处 5、开放性试题类型体验感悟型立足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积累拓展型围绕课文 强化诗文警句想象补写型进入角色 紧扣特定场景评价鉴赏型表明态度 摆出理由根据 复习时应把握抒情散文的特点 复习抒情散文,应把握以下几点: 1. 把握作者感情的波澜 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有浓重的感情色彩,饱含作者的深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心灵历程,以饱满的诗情画意的感情波涛来激起读者心潮的浪花,因此,阅读抒情散文,首先要把握作者的感情波澜。作者一般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展示感情波澜。 第一,作者往往借助画面吐露真情,即寓感情于物象之中,以情为经,以词为纬,织出充满激情的风景画、风俗画、人物画。读者要善于把握作者这种构图的主体形象。比如白杨礼赞作者为读者构造的西北白杨树的画面,就是抓住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经线,用含蓄、形象、鲜活、生动的语言作为纬线织成的。其中写了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态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西北白杨树伟岸、朴质、坚强、力争上进的精神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凝结作者诗情的警句或表达中心思想的中心句反复出现,读者抓住了这些语句就能抓住作者抒情的脉络。比如白杨礼赞开头讲:“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讲:“那就是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接着又说:“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文章最后又说:“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作者用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的线索,并用这句话贯穿始终,抓住这一中心语句,就抓住了抒情的脉络。 这种反复吟唱的语句既标明了外在的抒情脉络,也显示出波澜的层进与跌宕,也传达了作者内在的感情节奏。 第三,作者情感的波澜还往往通过曲中见直、欲扬故抑、虚实相生和浓淡相衬等手法表现。比如我们学过的荔枝蜜,作者开头先说不大喜欢蜜蜂,到后来又梦见了自己变成小蜜蜂,整个行文过程就体现了曲中见直、欲扬故抑、虚实相生、浓淡相衬的表现方法。又比如月迹,写了屋内品月,庭内赏月、酒杯捞月、河沿追月、沙滩小睡等情节,借以抒发作者对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想方设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得到这一思想感情。全文立意清新深刻、构思新颖别致、语言流畅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全文也是采用曲中见直、欲扬先抑、虚实相生、浓淡相衬的表现手法。 2. 挖掘生活哲理 阅读抒情散文,要挖掘作品蕴含的深刻的生活哲理,要以把握作品的意境为基点,以发掘作品的哲理为目的。阅读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探寻作品所蕴含的哲理。 (1) 警句剖析。 (2)品味篇末结语中探寻升华主题的语句。 (3)从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象征作用中探索深化的哲理。 (4)发掘作者寓于形象中的哲理。比如荔枝蜜中的蜂,春中的春草、春风、春花、春雨等表象中都寓意深刻,富有哲理。又比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的形象,井冈翠竹中的翠竹的形象,种子的力量中种子的形象,牛蒡花中牛蒡花的形象,月迹中月亮的形象,都是蕴含着丰富哲理的形象。 白杨树象征北方抗战军民团结奋斗、不屈不挠的品质。 井冈山上的竹子象征着革命老区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种子象征抗日军民顽强不屈、不畏强暴、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 牛蒡花象征坚韧顽强,面对摧残毫不屈服的精神。 月亮象征光明、美好的事物,追月就是追求光明、美好的事物。告诉人们,对于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不断的追求才能得到的哲理。 3. 把握散文的基调 抒情散文都洋溢着一种特定的气氛与情调,它能给读者一种可感可触、身临其境的实际感受,这种氛围与情韵构成全文抒情的基调。比如白杨礼赞抒情的基调是凝重、严肃、深邃、向上。月迹抒情的基调是清新、隽美、奋力追求。 4. 揣摩、品味作品的语言色彩、音韵、节奏、句式结构、修辞方法等,这些都是抒情的表现形式。任何作品、表达任何感情,都离不开语言,感情是倾注在语言中的,是表达感情的凭借和媒介。比如白杨礼赞的语言色彩则是庄重、严肃,富于韵律,结构严密,巧用修辞方法。而月迹的语言色彩则与白杨礼赞的语言色彩有很大区别,月迹的语言色彩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给人一种轻松、甜美的感觉。 5. 理解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能够造成含蓄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启迪读者的奇思妙想。 象征包括象征体和象征本体两方面,如红色象征热情,火炬象征光明,其中“红色”“火炬”是象征体,“热情”“光明”是象征本体。运用象征手法,应抓住象征体和象征本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象征体蕴含的思想意义挖掘出来。比如白杨礼赞就是借助黄土高原特定环境中生长的白杨树那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等具体形象,用来表现与白杨树品格相似的北方农民,表现“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运用象征的表现方法,必须熟悉象征体和象征本体,比如白杨树是象征体,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是象征本体。只有把握住白杨树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与北方军民团结抗战,质朴、坚强的精神的共同点,才能构成象征的基本条件。 在作文训练中,常用的象征体很多,比如:高山、青松、老黄牛、竹、蜡烛、向日葵、莲花等等,用来表现高洁、挺拔、忠厚、有气节、奉献、一心向党、出淤泥而不染等品格、精神。 掌握象征体与象征本体的相通点,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要善于由观察引发出新的思考,而这时的思考往往是想像和联想。比如白杨礼赞在描写白杨树的“形”与“神”之后,作者便产生了三个联想。第一个联想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二个联想是就像“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三个联想是“靠拢团结,力求上进”,“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样,作者由白杨树的“形”“神”联想到农民、哨兵、精神,象征借助想像和联想得以实现。 象征的表现方法,常把象征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气质、性格、品德等,这就要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所写之物描绘成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在白杨礼赞中赞美白杨树时写道:“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就是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白杨树以人的个性、气质、品德。其中除“女子”“温和”“伟丈夫”等词语都是直接形容人以外,其他词语也是描写人常常用的字眼。象征是“托义于物”,因此它往往结合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去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但象征比一般的比喻、拟人所概括的内容更深广,对象征体的描写更完整、更充分。“状物类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解题思路探究】写景状物类散文的解题思路自然与现代文常规解题思路并行不悖,但又有其自身独特之处,也就有其自身的破解之法,现将具体方法剖析如下:1、立足整体,把握形象。整体关照乃能高屋建瓴,前后贯通,把住文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形象才能全面完整。而写景状物散文的形象较之其它类型散文的形象要突出、丰满、重要得多。全面把握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人工场景、风俗民情、特定物件等形象的形声色味、情态特征及内在含蕴等是阅读好此类文章的根本。如四川卷乡村的瓦,瓦独到的神韵与魅力、对称之美、团结与温情、对乡村的坚守等特性正是作者抒情的依托。再如辽宁卷杨柳,杨柳的“贱”及“下垂”的姿态,有别于一般花木的娇贵和贪图自己的光荣而忘本的形象,又何尝不是解读作者写作意图的钥匙?2、找准切合点,析“形”入“情”。这类散文总是借所绘之景,所状之物抒情、言志、明理。二者之间自有其内在的关联。3、合理联想,揽旨品趣。文本阅读坚决排斥主观臆断,但需要合理的联想。品评作者的思想情感、文章的主旨、重要词句的含义等都离不开必要的联想。如四川卷乡村的瓦理解“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的旧事”一句的含义,就需要抓住“底片”“冲洗”二词,“底片”即“记录”,“冲洗”即“回忆”,进而理解到是“瓦”真实的记录了“我”的童年,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4、明确技法,析其效果。此类散文无不用到许多技法且涉及到它们的试题甚多。通常用到的技法有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表达方式(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铺垫、渲染、联想、想象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通感、排比等)。【答题失误疗救】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有的学生能“入乎其内”,却不能“出乎其外”,被局部信息所囿,不见全体,漏洞百出。对策:增强整体意识和“区间”意识,立足整体,“高瞻远瞩”、“瞻前顾后”。2、一味摘抄,不会概括。或误以为“答案从文中来”一字不漏,原文照搬;或以为答案多多益善;或不懂概括之法。对策:先划出相关语句,去“枝”留“干”,提炼筛选、优化整合、适当抽象、转换表达方式、正面直接回答提问。3、不辨关系,缺乏条理。高明的文章在写景状物时,有一定的条理性和层次性。常见的有总分、并列、承接、因果等。对策:先找出答案要点,然后辨明关系,去“分”保“总”,归类合并,仔细揣摩得分点,尽量避免重复、交叉和遗漏。4、游离文本,主观臆断。对策:转变观念,词由文出。5、不扣题旨,过于随意。如全国2卷绵绵土,有考生在回答“绵绵土”的特点时,把“厚”“圣洁”也列入其中。对策:加大审题和思维严谨性训练,多用“代入法”,代入提干,代入文本。【答题例析】解答这四道题目,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合理猜想”:第一、从文章整体“合理猜想”。散文着笔于象,着眼于意,一词一句总关全文主旨,因而阅读散文要有整体意识。这篇散文以“乡村的瓦”作为寄情物,传达作者的乡情,表达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和灵魂归乡的愿望。文章前半部分细致地描述了“乡村的瓦”的特性,正是为了抒发这种美好的情感;写“乡村的瓦”到了城市“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被城市拒绝与抛弃,则是与乡村生活形成对比,喻示在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时要保持乡村美好的东西;写“瓦松”的药用和“我”的“瓦松”梦,分明表达出“我”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结尾写“我”与“瓦”的对话,更见“我”对“乡村的瓦”一往情深,表达出“归乡”之愿。整体把握了上述内容,明确了全文的主旨,解答每一道题目都“想”到它与文章整体有什么关系,这就很自然地会找到解题的正确途径。例如第4题:“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只要对照原文相关内容,就很明确地看出它一方面写“瓦松”的名称及药用功能,另一方面写关于“瓦松”的梦。“为什么要写瓦松?”回答就一定要往文章整体上“猜想”了:它与文章主旨的关系是突出表达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它与文章结构的关系是呼应开篇“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第二、从文章标题合理猜想”。散文的标题往往是作者独运匠心之点,它或者揭示特殊写作对象(如郁达夫的古都的秋),或者明示作者情感色彩(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或者暗点文章内蕴意旨(如琦君的泪珠与珍珠),或者巧设思考的切入点(如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等等;阅读散文多在揣摩标题上下工夫,往往就会找到把握全篇的纲领,寻到破译全篇的玄机。乡村的瓦这篇散文的标题是一个偏正短语,“乡村”限定了“瓦”的属性,暗示了“瓦”的特性;作者写“乡村的瓦”(而不写“城市的瓦”),自然蕴有特殊的情感,一定有其特殊的用意。认识了这一点,在解答第3题时就会有明晰的思路。“乡村的瓦”,来到城市就会迷失自己作为“乡村的瓦”的身份;“乡村的瓦”,来到城市新生活的环境中就会产生困惑;“乡村的瓦”,面对光怪陆离的城市现代生活可能会失掉自身“乡村”的美好的东西?这样一思考,自然得出了答案:“瓦”会“迷路”的原因是,作为“乡村的瓦”,它背弃了“乡村”,它被城市拒绝和抛弃;作者这样写的意义是,表现现代农村人在追求城市新生活中的困惑,强调面对光怪陆离的城市现代生活不能丢弃过去乡村的美好的东西。第三、从文章中抒情议论或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语句“合理猜想”。散文所运用的表达方式比较灵活,一般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兼而有之,密切结合。记叙、描写往往作为基础,是铺垫;抒情、议论往往是文章意旨之所在。在解答“感受到什么”“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具体含义是什么”之类的阅读题时,若能够抓住散文的抒情议论句段或传达作者情感态度的字眼,就极容易从中获取答案。例如第2题,回答“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我们从原文的三至五段可以读到这样一些表明作者对“乡村的瓦”情感态度的句子:“若在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