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答问》中的法律解释的途径分析.docx_第1页
《法律答问》中的法律解释的途径分析.docx_第2页
《法律答问》中的法律解释的途径分析.docx_第3页
《法律答问》中的法律解释的途径分析.docx_第4页
《法律答问》中的法律解释的途径分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律答问中的法律解释的途径分析 法律解释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从西方的历史看,早在古希腊时,这门学问就非常发达了。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等作品中就曾对这种学问进行过专门的探讨与总结。到了中世纪,法律解释方法及理论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其两个重要的源头分别是圣经诠释学与法律诠释学。如此看来,解释方法的发展是与两个东西直接关联的:一是经典,另一是法典及其应用。不惟西方如此,这一原理同样适合于中国古代(印度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亦是如此)。从诠释学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的先哲们在这方面的创见与西方相比一点也不逊色。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者们发展出的经学方法可与西方的圣经诠释学相媲美,中国古代的法吏们在司法实践中总结出的中国特色的法律解释方法(这些方法后来成为人们研究律学的重要方法,并因之成为了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可以与西方注释法学派创立的学问相比肩。 如果从时间上看,我们发现,解释学方法(尤其是法律解释)在中国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代(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司法实践中,法律官员们就开始大量地使用那些后来为人们熟悉的法律方法了。当然,它只是法律解释的初期形态,而非其完善时期的形态。由于法律是一种一般且抽象的规定(虽然抽象的程度因时代的不同会有所差异),因此,将之应用于具体的实践时,首先就需要解释。可以这样说,法律非得经过解释才能适用,因此,法律解释的历史与制定法的历史一样久远,并且相互重合。我国有着漫长的制定法历史,但秦以前的法律典籍多已不存,因此,我们的研究只能从秦代开始。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墓竹简中的法律答问为我们研究秦代的法律解释方法提供了可靠的材料。从法律答问的残篇看,它主要涉及秦代法律的主体,即刑法,其内容与晋书刑法志、唐律疏议等典籍中记载的秦律情形大致符合,即分为盗、贼、囚、捕、杂、具六篇,因此,我们可以将之作为研究秦律及其司法适用情形的可靠材料。法律答问的作者难以考证,其出土之所在,即睡虎地秦墓的墓主是一个叫喜这一名字的人。在秦始皇时期,喜曾担任过安陆令史、安陆御史、鄢令史等与法律相关的职务,职位不高,在鄢地还曾亲自审理过案件,为了熟悉法律,他生前抄录或请人抄录了法律答问这本当时比较流行的司法解释手册。从内容看,法律答问无疑对秦律适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主要问题都进行了解释,我们大致可以从中看出秦代法律解释的一些技巧。法律答问包括竹简计210支,其中涉及法律解释的条文有187条,一些重要的法律概念都得到了解释,因此,它可以算是秦代法律解释活的教科书,它开创了我国法律解释的先河。首先,法律答问创设了一种中国特色的法律解释体例,那就是法律答问的方式,即首先虚拟某个人对于某个法律条文或法律概念有疑问,因而提出问题,然后由另一个人来进行解答。这些答问通常采取下列形式:(1)某甲(罪状描述),应如何处置?答曰:(罪名与刑罚)。(2)某事(假设性情形),应如何处置?答曰:(法律后果)。在这些形式之中,某甲、某乙之类的词实际上相当于逻辑上的变项,应这一语词本身是一个模态词(或规范词),应相当于一个模态判断,这类语言形式的使用表明,秦律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抽象水平,因为只有在思维的较高级阶段,人们才会抽象出变项,并总结出思维的形式结构。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不仅简单明了,而且非常生动,贴近日常的法律适用过程。这种法律解释体例为后人所继承,几乎成为中国传统法律解释的定势,直到今天,我国的一些法律解释仍采用这种形式。其次,法律答问采取了多种法律解释技巧,其中最主要的法律解释方法当然是文义解释或字面解释。在整个法律答问中,凡涉及法律概念的情形,绝大多数都是运用此种解释方法的。如果从逻辑的角度进一步细分,我们还可以将文义解释解析为以下几种具体的法律解释方法: 总结大全1.语词定义,即对于语词的含义加以说明,它是对概念的内涵加以明确的方法。在法律答问中,解释者共对70余个术语进行了解释,特别是在其最后部分,集中对布吏、院、宫均人、宫更人、宫狡士、外狡士、甸人、宦者显大夫、爨人、集人、耐卜隶、耐史隶、人貉、署人、更人、窦署、率敖、逵卒、旅人、室人、同居、琼、玉、臧人、介人、匧面、大痍、大误、羊驱等30多个法律术语进行了语词定义,直接指明了这些语词的准确含义是什么。可以想见,这些语词在当时的秦律里要么是一些难懂的法律术语,一般人对这些概念的准确含义并不是特别清楚,要么是一些非常常见的术语,但又易于为人们所误解,因此,需要专门解释。2.分类,即对某一概念的外延加以明确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法律答问中也经常看到。如在对于盗窃的定罪量刑过程中,当时的解释者多次使用了二分法这一分类的方法。如下例:(1)夫千钱,妻所匿三百,可(何)以论妻?妻智(知)夫而匿之,当以三百论为;不智(知),为收。P157(2)夫三百钱,告妻,妻与共饮食之,可(何)以论妻?非前谋(也),当为收;其前谋,同罪。P157(3)夫二百钱,妻所匿百一十,可(何)以论妻?妻智(知)夫,以百一十为;弗智(知),为守臧。P157(4)削(宵),臧直(值)百一十,其妻、子智(知),与食肉,当同罪。P158(5)削( 宵),臧直(值)百五十,告甲,甲与其妻、子智(知),共食肉,甲妻、子与甲同罪。P158这些例子讨论的都是丈夫盗钱,妻子是否有罪?以及该如何惩罚?的问题。解释者首先区分了是否共谋的问题,如果事前共谋,妻子纵使没有直接参与盗窃,也应与丈夫同罪。接着,在排除了妻子共谋的情况下,又进一步讨论了妻子事后是否知情的问题,如果事后知情并收赃,就应比照丈夫的罪行定罪;如果不知情,仅需承担收赃的责任。非常有意思的是,当时的解释者对于有些情形的区分可以算得上细致入微了。如:抉钥(钥),赎黥。可(何)谓抉钥?抉钥者已抉启之乃为抉,且未启亦为抉?抉之弗能启即去,一日而得,论皆可(何)(也)?抉之且欲有,弗能启即去,若未启而得,当赎黥。抉之非欲(也),已启乃为抉,未启当赀二甲。P164按照秦律的规定:抉钥,应赎黥。那么,怎样才算是抉钥呢?是已经撬开才算撬,还是没撬开也算撬?如果某个人撬门了,但未能撬开就走了,当天被人拿获,这应如何论处?当时的解释者是这样解释的:如果撬门的目的在于盗窃,未能撬开就走,或未撬开而被拿获,都应赎黥。如果撬门的目的不在盗窃,已开才算作撬,应受到赎黥的惩罚;未开的只略施薄惩,赀二甲。 思想汇报又如,秦律规定:公祠未阕,其具,当赀以下耐为隶臣。P161也就是说,公室祭祀尚未完事,如果有人盗窃供品,即使其盗窃的物品价值较小,按照一般的盗窃罪只能处以赀以下的罪刑,也应耐为隶臣。从表面上看,这一法律规定似乎已经非常清楚明白了,但实践中仍然会出现千奇百怪的问题。当时的解释者就试图通过多重设问的方式而使得这一法律规范变得明白起来。第一重设问是:什么叫祠未阕呢?答曰:置豆俎鬼前未彻乃为未阕。亦即以豆俎陈放在鬼神位前,尚没有撤下P161为标准,区分未阕与已阕。第二重设问是:这里的具如何确定?因为用来祭祀的物品本来是一般的物品,不过由于出现的场合不同而异于一般的物品了,这表面上看是一个小问题,但实际上是一个大问题,因为祭祀活动在古代是一项重大的活动,因此,盗窃供品不同于一般的盗窃,为此就涉及到两种罪名不同、处罚轻重各异的犯罪区分问题。解释者答道:未置及不直(置)者不为具,必已置乃为具。亦即以是否摆放这一比较客观的事实为标准加以区分,还没有陈放以及不准备陈放的东西不算具,只有已经陈放了的才算具。第三重设问是:现有人盗窃了作为供品的一个肾,按照市场价格,一个肾的价值不值一钱,应以何论处?答曰:祭祀的时候肯定要用到心、肾等物以及动物的肢体,这些东西都应算作一具,虽然其价格不值一钱,但依据法律,盗窃这些东西就犯罪了,应受到耐为隶臣的处罚。这一回答解释了这一犯罪不是以市场价格为衡量标准的,消除了人们的误解。第四重设问是:假设某一个供品值廿钱,某人只盗窃了其中的一部分,没有盗完一整份,该怎么办?答曰:按照法律对于一般盗窃罪的规定来处罚。从以上阐述可以看出,法律答问的解释者为了明确某些罪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已经达到了抽丝剥茧的地步,其使用的方法无非是多次分类的方法。如果这种方法发展成熟,就成了法典化过程中的一种必需的方法,即类型化方法。当然,秦律中的分类尚处于初级阶段,尚没有达到我们后来要解释的类型化水平。3.区别(或比较)的方法,即两个法律概念非常相似,通过指出这两个概念在内涵或外延上的不同,从而区分这两个法律概念。区别的方法非常重要,它是我们前面所讲的定义、分类这两种方法的基础。在法律答问中,解释者对一些相近的法律概念进行了区分,目的是划清两种相近的罪名之间的界限。如有人问到:何谓不直?何谓纵囚?这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在实践中对于如何区分这两个相近的罪名感到困惑。解释者直截了当地指出:罪当重而端轻之,当轻而端重之,是谓不直。当论而端弗论,及其狱,端令不致,论出之,是谓纵囚。P191也就是说,不直指的是故意的枉法裁判,即重罪轻判、轻罪重判;而纵囚实际上只是不直的一个方面,即放纵罪犯,也就是重罪轻判、有罪不判。由此可见,纵囚这一法律概念是不直的一个下位概念,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法律答问中,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区分是对废令与犯令的区分:可(何)如为犯令、法(废)令?律所谓者,令曰勿为,而为之,是谓犯令;令曰为之,弗为,是谓法(废)令(也)。廷行事皆以犯令论。P211这一答问说到,以往的廷行事是没有区分这两者的,但是,解释者认为,这两者其实有着很大的不同。犯令说的是法律禁止某一行为,而某人偏偏实施了这一行为,废令说的相反,即法律规定应为某一行为,某人却没有为某一行为。这种解释非常简洁而清楚。虽说在秦代时,这类法律解释凤毛麟角,但它却为以后法律语言的解释确立了范式,指明了努力的方向。4.限制解释与加重解释。所谓限制解释,就是对法律规定中的某些法律概念,采取缩小外延的方法进行解释,这种解释方法在今天的司法实践中非常常见,在法律答问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其雏形,可见此种方法之古老。如秦律规定:捕亡,亡人操钱,捕得取钱。P230这一规定的表面含义是:如果有谁能捕获逃亡者,那么,逃亡者携带的金钱就归捕获者。这一条是否适用于所有的案件呢?秦律答问对其适用范围加以了限定:所捕耐罪以上得取P230。也就是说,只有在被抓获者判处了耐罪以上的刑罚时,捕获者才能获得被捕获者的金钱。又如秦律中有同居者连坐的规定,哪些人属于同居者呢?在法律答问中,有两处对此进行 了解释。首先,解释者认为:同户者为同居,但是,他又觉得这一法律概念过于宽泛,因此,进行了限缩:(1)同居,独户母之谓(也)P238。也就是说,同户又同母的人才叫同居者;(2)户为同居,坐隶,隶不坐户谓(也)P160。将奴隶排除出了同居者的范围,奴隶是否该连坐,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这些解释都缩小了原先条文的适用范围,因此,属于限制解释。与限制解释相对的是扩张解释,即扩大某个概念外延的方法。在秦律答问中,并没有典型的扩张解释,而只有加重解释,即按照法律规定,某种行为应判处某个较轻的刑罚,但是,通过解释,却加重其处罚。如:盗百,即端盗驾(加)十钱,问告者可(何)论?当赀一盾。赀一盾应律,虽然,廷行事以不审论,赀二甲。P167某甲明知某乙偷盗了一百钱,却恶意地控告乙偷盗了一百一十钱,故意地增加了十钱,意图使乙遭到更严厉的处罚。对此,秦律有规定,甲应受到罚一盾的惩罚。但是,解释者这时却将明确的法律规定弃之不用,转而诉诸成例,认为应受到罚二甲的处罚,这大大地加重了甲的法律责任。因为按照秦朝的计量单位,一盾约相当于384钱,一甲相当于1344钱。这一答问反映了秦朝的司法明显受到了法家严刑峻法思想的影响。 总结大全5.类推解释。即对某一行为应如何用法律调整,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司法者可以比照类似的条文或者类似的成例来进行解释,做出判决。在一个法网笼罩的范围不够广泛、法律规范抽象程度不高的法律体系下,类推解释或类比适用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法律方法,也是一种不得不为的选择,因为如果舍此方法,法律系统就几乎无法良好地运转了。秦律及其运作体系当属于此种情形。在秦律中,类推解释或类比适用经常是以比这一语词作为标志的,从制度的层面上讲,就是廷行事。这两种东西在秦律答问中都有体现。如在秦律答问中,提到廷行事的条文共有七条,其中的某些情形并非真的没有法律规定可资引用了,而是解释者直接以例破律,这说明在秦代时,人们对类推解释尚没有严格的限制。从表面上看,这与法家鼓吹的严格依法办事的思想相矛盾,但实际上是贯彻了法家严刑峻法的精神,如上例所见,在这些情形下,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往往被加重了。在法律答问中,直接用到比这一方法的答问有四条:殴大父母,黥为城旦舂。今殴高大父母,可(何)论?比大父母。P184妻悍,夫殴治之,夬(决)其耳,若折支(肢)指、肤(体),问夫可(何)论?当耐。P185有贼杀伤人冲术,偕旁人不援,百步中比(野),当赀二甲。P194臣强与主奸,可(何)论?比殴主。斗折脊项骨,可论?比折支(肢)。P183从这四条之中,我们就可以得出秦代法律规范抽象水平不高的论断,并明白了比这一方法在秦汉之时非常盛行的原因。如上例,秦律规定:决人耳,耐。也就是说,与人斗殴时,把人的耳朵撕破了,就要判处耐刑。在司法实践中,就会有人问:如果抓破了别人的皮肤、脸蛋,怎么办呢?如此的问题层出不穷,也才会有下面的问题:律曰:夬(决)人耳,耐。今夬(决)耳故不穿,所夬(决)非珥所入(也),可(何)论?律所谓,非必珥所入乃为夬(决),夬(决)裂男若女耳,皆当耐。P185在今天的人看来,这类问题似乎有点可笑,但是,在当时的法吏看来,却怎么也笑不出来,是非得请示汇报而不敢自专的,否则就会招致不直的罪名。按照商鞅、韩非等法家的观点,解释法律的权柄最终是操之于最高统治者之手的,而非小吏能觊觎的。6.简单的论证或附带说明。在法律答问中,我们还偶尔能够看到,解释者对于某些法律规定背后的原理进行了说明,或者对于某些不正确的认识进行了反驳。如:者(诸)侯客来者,以火炎其衡厄(轭)。炎之可(何)?当者(诸)侯不治骚马,骚马虫皆丽衡厄(轭)鞅辕,是以炎之。P227秦律规定,凡是诸侯国有来客的,都要用火熏其乘坐车子的衡轭。有人不解,问道:为什么要用火熏呢?解释者回答道:倘如诸侯国不处治依附在马身上的寄生虫,寄生虫就会附着在车的衡轭和驾马的皮带上,所以要用火熏,以防止传播疾病。还有一些答问附带反驳了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如:女子为隶臣妻,有子焉,今隶臣死,女子北其子,以为非隶臣子(也),问女子论可(何)(也)?或黥颜頯为隶妾,或曰完,完之当(也)。P225甲取(娶)人亡妻以为妻,不智(知)亡,有子焉,今得,问安置其子?当畀。或入公,入公异是。P223这两条答问不仅内容相似,而且形式结构也相似。解释者虚拟了两个选项,然后通过一个简单的选言推理,否定一个选言肢,肯定另一个选言肢。这一解释过程实际上包含了一个简单的论证过程。以上就是法律答问中出现的一些主要法律方法,从这些法律方法的使用情况看,它们都尚未脱离文义解释之窠臼,也就是说,都属于广义的文义解释这一范畴。如任何事物一样,其初始阶段都不可能特别完善。因此,法律答问所展现的法律解释技巧是一种素朴的解释技巧。首先,如前所述,法律答问中的法律解释技巧仍停留在文义解释范畴,亦即解释的初级阶段。在这些解释之中,虽然解释的基本要素全都具备了,但并没有形成法律解释方法的体系。因此,在秦代时,我国法律解释方法的基础已经夯实,但与高水平的法律解释尚有一定的差距。其次,在法律答问中,我们还经常能见到前后解释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形,这也是法律解释技术不成熟的重要标志。如下面三个法律解释:疠者有罪,定杀。定杀可(何)如?生定杀水中之谓(也)。或曰生埋,生埋之异事(也)。P203甲有完城旦罪,未断,今甲疠,问甲可(何)以论?当(迁)疠所处之;或曰当(迁)(迁)所定杀。P204城旦、鬼薪疠,可(何)论?当(迁)疠(迁)所。P204按照秦律规定,麻风病人犯罪,应定杀。所谓定杀,就是活着投入水中淹死。法 律规定得非常清楚,但是,后面两条解释显然与第一条解释相矛盾。在相隔如此近的几条解释之间出现明显的矛盾,是非常令人费解的。第三,法律答问中尚没有将类型化的方法应用于法律解释,因而各条解释之间关联不大,结构松散、零乱。这一点不仅是秦代的法律解释存在的严重问题,而且是整个秦代法律体系存在的最致命缺陷。所谓类型化的方法就是将某一类行为或者属性上最相类似的行为归入某一个法律概念之下,然后用大致类似的方法来处置它们,力争做到相似的情形相似处理。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建立在层层分类的基础上,处于最高层的是最抽象的概念,其涵括范围特别大,越往下抽象的程度越低,所涵括的东西就越少,如此层层递减,处于最底端的是那些最为具体的行为或者行为人或者具体刑罚,如此就形成了一个金字塔般的体系,理想的法律系统就应当是这样的。而法律解释的任务就是通过解释活动、将一些具体的行为(特别是非典型的行为)纳入这一体系之中。由于秦律本身达不到这种水平(前面说到的区别的方法实际上已经带有这种倾向了,但水平显然不高),因此,法律解释也只能是零散的解释。这在与盗律相关的规定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在整个法律答问中,有关盗律的解释约有40余条,占整个篇幅的四分之一左右。这一方面显示盗律很重要(李悝法经有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P2之语),在实际生活中最为常见;另一方面也显示盗的具体情形特别多,秦律在此方面规定得不清楚,因北京此需要通过法律解释的手段使之明确。但是,法律解释是否实现了这一目的呢?显然没有。在盗律中,立法者显然考虑到了盗窃物的价值、数量等与定罪量刑的关系,因为这些法律经常涉及到盗窃的是一钱、百钱还是一百一十钱的问题,以及不同的物与钱之间的换算关系,并且,从量刑上看,这些不同的数量与量刑的轻重显然有着直接的关联。但在有些时候,法律解释者似乎又忘记了这种价值换算,而拘泥于具体的物,并做出了一些具体的解释。如在法律答问中,对于盗牛、盗羊以及盗桑叶分别做出了解释,在今天看来,这几个解释完全可以合并、归类,因为如果不归类,法律解释就可能是无穷的了。并且还会出现一种极为吊诡的现象:一方面是法网日密,但另一方面漏洞却很大。以法律答问为代表的秦代的法律解释,除了前面所讲的素朴这一特点以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法家精神,贯彻始终。从总体上看,秦代的法律是带有法家精神的法律,也是完全按照法家的设想而颁布的法律,因此,秦代的司法实际上也是在践行法家的理念,这在法律答问中有着充分的体现。法家的法与法家的司法有何特点呢?粗略地讲就是:严刑峻法、纲网繁密、严格依法办事。无论是商鞅,还是韩非,都一直鼓吹用严刑峻法来吓唬老百姓,从而使得老百姓不敢犯罪,最终达到令行禁止、以刑止刑的目的。如果将法家的这一理念落实到司法领域,就是要求法吏严格实施法律,不能自作主张、随意解释法律。如商君书修权上就将国家动乱的原因归结为世之为治者多释法而任私议P78。因此,法律答问中的法律解释带有严格主义的意味。除此以外,法律答问中还有很多是与株连、相互告发等规定相关的解释,这些更是法家的发明。第二,客观解释,直抒法意。如前说到,法律答问对法律语词的解释大多采取直接说明的方式,直抒法意,不过多地阐发某一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