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的雏菊——从精神分析及心理学角度评黛西·米勒之悲剧.doc_第1页
风中的雏菊——从精神分析及心理学角度评黛西·米勒之悲剧.doc_第2页
风中的雏菊——从精神分析及心理学角度评黛西·米勒之悲剧.doc_第3页
风中的雏菊——从精神分析及心理学角度评黛西·米勒之悲剧.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风中的雏菊从精神分析及心理学角度评黛西米勒之悲剧 叶亚萍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外国语分院 浙江杭州 310024) 【摘要】本文分析了亨利詹姆士的中篇小说黛西米勒中的女主角黛西米勒,平凡而美丽,但是在这美国这个所谓的“新世界”的阶层重组中,她只是风中摇摆的雏菊,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饱受外界的非议和冷漠对待的黛西,决定将自己交与疾病,最后孤独地死去。本文采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出发,尝试探索黛西的死因。【关键词】黛西米勒;需求层次理论;精神分析一、背景分析黛西是亨利詹姆士的中篇小说黛西米勒中的女主角,其英文字义“雏菊”让人联想起平凡、清新和美好,而这些特质也同样为黛西所拥有。因此,她在小说结尾时死去,自然激起了读者们的同情和惋惜之情。这篇小说的主题历来被视为是古老的欧洲和美洲新大陆的新旧文明冲突,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个冲突可以简化为旧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冲突。即便在所谓的“新世界”的美国,也存在着一个类似欧洲贵族的阶层,即在伊迪丝华顿作品中也多次出现的“老纽约”,他们延续着他们欧洲贵族祖先的种种传统,极为保守和排外。而美国的资产阶级在内战之后迅速崛起,他们拥有大量的金钱和物质财富,正需要在政治和社会地位上得到认可简而言之,他们想加入上层社会,在经济上和社会地位取得双重优势。老纽约社会势必要保护自己的领地和特权,用敌视的态度来来冷处理他们的入侵便是最好武器。黛西出生在富裕的商人之家,生性天真,未接受过上流社会的淑女教育,因为无视社会习俗的束缚。黛西之死,不止是一位妙龄女子的香消玉陨这么简单,实际上黛西也是社会阶层重组的过程中的祭品。本文将从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深入地去剖析黛西的死因。心理学从本质上说,是研究人与社会的一门科学,而文学作品描述的对象正是人与社会。黛西米勒一文中刻画了各个阶层不同的人物的形象,描述了旧贵族和新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弗洛伊德和马斯洛提出的一些心理学的理论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阐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和黛西的求生欲望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划分为五大层次,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还有最后的自我实现需求,是一个由低到高、逐步发展的过程。基本需求的满足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乃至生理健康。在黛西米勒这一个案中,我们可以运用马斯洛的理论来探索她的需求满足和死亡关系。黛西之死虽然称不上自杀,但是她的基本需求未受满足势必影响她的心理状态,减少了她的求生欲望,最终她屈服于病魔之前,回应了死神的召唤。从外表来看,黛西非常自我,并不在意他人的眼光。但即便她自己也承认,她非常喜欢社交当然这里指的是和绅士们的交往。她对温特博恩抱怨说,她对维尔维小镇最不满的是这里没有社交生活(Henry James,1981:276)。生活在这里的上流社会人物如考斯特罗夫人她们都竭力避免与黛西接触,她自然会觉得交际生活非常无聊。一开始黛西非常渴望结识考斯特罗夫人,但是在得知后者并不乐意接见她之后,她不仅感到失望,而且被深深伤害了。“她不想认识我。你干嘛不明说呢?你别担心,我没事! 别担心我,她要认识我做什么来着呢!” 她对温特博恩说这一番话的时候,不停地把手中的扇子打开又合拢,时不时突兀地笑一声。她竭力假装成满不在乎的样子,但是她的语气和小动作却出卖了她的内心,她实际上很在意被考斯特罗夫人所拒绝。比起考斯特罗夫人对她的拒绝,华克夫人的所为对黛西的打击更为严重。黛西在罗马还是设法与一些旅欧的美国人保持联络,比如华克夫人。华克夫人虽然不如米勒一家富有,但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是守旧的华克夫人不能容忍黛西同时也和一些低层的、被她称为“梦想掘金的三流意大利人和罗马人”来往, 最后她断绝了和黛西的来往,在她举行的派对上公然拒绝黛西。华克夫人的朋友们渐渐也仿效她的做法,逐个与黛西中断了交往。虽然书中并没有直接描述黛西的内心感受,但是我们能想象到这对黛西所造成的心理伤害。人是社会动物,在一个被孤立隔绝的环境中,很少有人能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但是最严重的打击,还不是华克夫人及朋友们对黛西的孤立,而是来自温特博恩的对她的不敬。温书中的主角特博恩是黛西的最重要的朋友,也是伤害她最深的一个人。在维尔维的时候,黛西对温特博恩颇有好感,邀请他冬季的时候来罗马看望她,随后他们一直保持书信来往。但是当温特博恩来到罗马以后,她却对他冷若冰霜,因为她不满温特博恩没有在抵达罗马后马上来拜访她。黛西表面看来虽然漠视传统,但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内心其实极为敏感脆弱,她极为在意温特博恩的一举一措,她对温特博恩的冷漠其实正是她内心的防御机制在试图保护自我的行为。尽管如此,黛西仍然很在意温特博恩的评价,仍然希望从他那里得到爱的支持,但温特博恩却并没有在她和华克夫人发生矛盾时支持她。他看到她和意大利人乔凡尼利半夜出现在古罗马竞技场,他甚至觉得“她并不是个值得绅士们费心去尊重的人”,因此他假装没看到她,没有过去和她打招呼。温特博恩曾询问黛西是否乔凡尼利订婚,她先是和他开玩笑,然后才告之自己并未订婚。在罗马竞技场事件后,黛西问温特博恩当时是否相信她并未订婚,温特博恩答道,“我当时相信与否,现在已经无关紧要了。”他的回答暗示着他内心已经不再将黛西视为一位值得敬重的女士了。黛西也听懂了他的弦外之音,于是说,“我不在乎我是不是患上罗马疟疾了。” (1981:319)华克夫人她们只是把黛西赶出社交网络,而温特博恩则粉碎了她的自尊心。心理学证明,个人自尊心的构建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来自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黛西同样也需要来自其他的人的尊重,尤其是需要来自温特博恩她所信赖的朋友的尊重。即便在疟疾发作后,她还托人传信给温特博恩,只为了告诉他自己并未订婚她所要的只是他的尊重,仅此而已。在故事的结尾,温特博恩终于承认自己之前给她了不公平的评价,他告诉考斯特罗夫人,“其实她很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她在得到所有人的冷漠对待后,她宁可选择投入死神的怀抱,也不愿意活在他人的轻视之中。三、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战争弗洛伊德又将人的精神分为自我、本我和超我。本我属于潜意识,只听取本能冲动的召唤,追求愉悦,自我是本我受外界影响后的产物,受意识支配,而超我代表着个人的道德准则和理想,亦属于无意识层面。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必须通过自我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Freud 1998:93) 自我和本我的关系,被弗洛伊德形象地比喻成一个骑士和马,马儿凭着性子奔跑,而骑士拉住缰绳竭力控制它的方向。他亦做了另一比喻,把自我比做可怜的仆人,需要同时伺候三个主人:本我、超我和外界。当三个主人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自我经历的折磨最多,受到的威胁也最大。在黛西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她的本我、超我和外界三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她的本我遵循快乐的原则,不计后果做任何想做的事,比如她会让温特博恩在月色下给她划船,在半夜和乔凡尼里去角斗场。现实世界要求她必须遵循习俗常规,但是作为一个崇尚思想自由的新女性,她厌恶接受他人的指示行事,所以她继续依照自己的本我的意愿。这样,矛盾就不开避免地产生了。如果矛盾只存在于她的本我和外界之间,那还比较容易调和,但是她的超我,在这个时候也插手而入了。虽然黛西从来不向别人寻求意见,但她也从未想过让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行为出格的“坏女孩”,其实她也希望成为别人眼中的好女孩。她向温特博恩承认自己喜欢和别人调情,但她认为这并无任何不妥,“哪个好女孩不和别人调情?“老天作证,我从来没想过要做任何不妥的事情。” (1981:298) 温特博恩问她是否想做个轻率的女孩,她的脸涨得通红,因为她从来没想过她的行为举止在别人眼里是极不得体的。但是即便她曾经察觉到过自己的行为不符合他人的道德标准,但为了维护本我的利益,她也会故意忽视。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存在一种自我压抑的机制:自我会把任何不愉悦和与本我不一致的想法压抑到潜意思之中,以避免产生焦虑。但是被压抑并不代表矛盾已经被解决。华克在夫人告诉她不应该和低俗的意大利人来往时,黛西狂笑了一声,“如果这么做不得体,那么我整个就是一个不得体的人,你还是放弃我吧。” 黛西用拒绝华克夫人的方式来压抑不愉悦的想法,但是从她的突兀的笑声中我们依然可以察觉出一丝焦虑。被压抑的焦虑顽强存在潜意识里,在个体虚脱的时候就会乘机爆发,这就是大部分精神病的根源。在黛西这里,压抑焦虑并没有导致精神病的发作,而是更为严重的死亡。在精神分析学家看来,即便正常人的思想也不如他自认那样的有道德,于是自我良心准则和个体行为之间的差异便会引起冲突。我们可以假设黛西的超我存有一种内疚感,会对自我进行批评,虽然黛西口头上从来不承认自己做错过事情,但是她的超我却在潜意思里对良心加诸约束。当温特博恩问她是否在意别人的看法时,她认真的答道:“当然了, 我想知道别人的看法。但是我不相信他们说的,他们只是装作他们被我的行为吓到了。再说,我也不是经常出去晃悠。” (1981:315). 因为超我也属于无意识,所以她的超我产生了内疚感,但她的自我并没有意识到,她只是感觉到自己生病了-然后她便真的生病了,而且越加恶化。超我的态度能够决定精神病的轻重,而这里,黛西的超我态度决定了她的病情的严重程度。趋向生病的愿望和恢复健康的愿望对脔时,前者取得了上风,所以她最终安眠在死神的怀抱。根据弗洛伊德,人身上存在两种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当温特博恩对黛西的订婚表示出关心时,黛西用很奇怪的声调回答他,“我不在乎我是否会得罗马疟疾。” 我们也可以把这句话解读成:“我不在乎我是否会死去。”她的声音的变化揭示了她内心正经历着波涛汹涌的变化。黛西曾经如此热爱生活,但是这个时候死的本能在她身上已经如此显现,生的本能便逐渐消退,于是她的病情便更加严重,直至她离开人世。结论对黛西的人生观,以及她回应外界所做所为,我们无法给出一个对与错的判断。19世纪加诸妇女身上的各种束缚,在当代女性看来非常荒谬和不公,但是在当时,有人若试图冲破束缚,结局只是把自己撞得头破血流,而这正是黛西的经历。黛西不肯受传统习俗的约束,在与社会对抗的过程中,她被剥夺了每个人都有权得到种种权利:安全、爱、归属感和尊重。没有了这些,谁都无法正常生存,黛西亦是如此。黛西在当时做出一个不合时宜的决定,为此她将自己推入了一个困境,而这个困境的出口是死亡。但假如没有任何人站出来对抗社会习俗,那么今天的妇女仍然无法享受男女平等的权利。黛西或许从来没想到成为一个女权主义者,但是她的牺牲仍然值得我们的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