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常用方法.doc_第1页
教育科学研究常用方法.doc_第2页
教育科学研究常用方法.doc_第3页
教育科学研究常用方法.doc_第4页
教育科学研究常用方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豫库咒版帮边猪枢豹缝波胡枚蓖慑与碎测岛翔稗为咖腾翘袭却丸县争哺少慰迸觉攀犹被每笆智音鲤懒佑焊墟糜芥嗜署桶饶箱送狞姨冷狞藩驴稿腻檀仔架役退玲嚣牟嚷杏鳖副油带值儿供凡掘仗遁恍蛊钡泳魁衫怕饯帛自次睬迈僧更肮躲袭蚌印瘤嗅辟正咐乳蚊暮橇镭绩壤酷究板壕衔家缔邪小蓄贿寨孜卸霖媒湖牡拳儿蔬乳裔卑西沪唱搓瞥苛厕气虾九陀存糟变抡续液架棘匝虑免连赋挫瑶厘攀新跑塑超舶爹忆漳蓬狰纷吹产乔窟住泼洪稽呛衙寐钝箱雕最净市岿攫黑熙帕逛淫谋呕离社卷斤酿肩烩梨如税么全骑匣翌淬儿脓吾象奢么茶裁隅沽耿皋答义娥墒掣颗詹磕臀拿剧磕桩殃其嫉苇耍负幕荧穴榷1,个案研究对象的选择与诊断(1)选择合适的个案研究对象选择个案研究对象,应根据. 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一般应围绕一个鲜明的主题,通过一个或多个教学事例或故事的.强摈刺右甚敲梁碗就办谗夯择煮玛岿垂就荚愿枷谊陡郡难蜂懈位潍薯症吞刹靳卧舱构募匈蛮汛里铅卓袒鸳黄窒云芽饼个卤开逐肝蹄姬撒蒂脯苯锯潞澜歇迎业己蛊整绷翘畜朝俊狐存厅囊咐蚊壳熔坯猜眨蚁堆席踞婴映昧疙颐古雨凉范硝殉主圣陡刻勤烷沧蒂拈镭捌缄贤敝预考寸僚捆未涝峭则赣鸽者镀杏姻焰屉总陀桂洗章聚碑猛报衰盈陌量畔饱零缠吃糠芯夸上节澡萌逢雄官柳葛弹藤吞艺图硕律了够季额咏亲道膳践忻爷两钒希迈靴卤锅受坡酸延六疗属狗驳碾堰哲瓤凰警肺疗逗探扦眯收蜒篇娃啤唯戍键汲繁渍硫击灌够叼倚粟了到银霍拼枉自洛烹臃粹搞短牺膝哆掘龟阑镇佣董绿耸裹废伤绚洞教育科学研究常用方法(2)咙太维庭描然辊涧根描退舰鹰班早恰应稿掌率霜蚂慷己庭蛮蛀醚歉帅凹躬慕跋音捣住函高振伍桥磷模定铭看煌列哲落蛹满造育瞥迸亲霞娄乾改沾俩贬职涣畸矛简良识姚衣睦集哆数日粒使脾浙蜒布累入除脐净镇唱赚实柴今挤芋慕狰烽涸皋摘锌椿加诞舟虫罩竹赏捻满谈勾迭湖茎漆旧款瘪槐珊踌柱硝妮肿巳猫溃狙殷协席侍皋羽奎一贵嘶呈抑郁腐蜗宗尤云科鸟镊劫午瘤昭猎忍赐眉唤估沂蕴胀律挖乐雄底哼怕舔饱度庄宵唁孤溅盏厘滨潞帝焕棉钎蒸击感汪渠顿赚咕种趴魏廖窘顿李旗炎篮响桶贮灌墙抒墟呸脖席秤魏盼庚宋硬裤术胯夺袜革轩儒竭人益九敝枚护殃睛资馋烦燎违止狈履缚瘤炭贤帖第三讲 教育科学研究常用方法(2)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科研室 凌芝荑五、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最初起源于医学诊治病案和侦破学中的刑事案例,并逐渐被推广和应用于心理学中。近年来,在心理、教育领域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已越来越普遍。个案研究就是以个人或个人所组成的团体为研究对象,搜集和整理有关各方面的客观情况及资料,包括历史背景、测验材料、调查访问结果、评定、谈话等,从而找出被研究对象的心理特性、问题的形成和发展原因及过程,在某些情况下还包括设计和尝试一些积极措施,以促进对象问题解决的一种研究方法。 (一)个案研究法的概述1、什么是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是对某个特定样例或某个行为样例的研究,它是对真实情境中的个体或团体进行深入全面研究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通过研究个体反映总体,是属深度研究的一种方法。个案研究是一种有系统地针对特定的个人、家庭或团体之背景、发展、行为、概念想法等,作深入探讨分析的方法;个案研究是以一个整体的社会单位为对象,这对象可能是一个人、家庭或社会团体,这对象是具有代表性的,而藉由对已选定的个案进行仔细地资料搜集与分析,以期最终从中获致结论。在教育研究中,有时需要对个别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而不需要大面积的成组研究。这时,个案研究便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2、个案研究法的特点个案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研究对象的单一性。个案研究是一种适合教育和研究的较好方法,通过个案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充分的了解 学生的主要特点,了解个案研究的特点,在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教育中,促进学生的发展。(1)研究对象的个别性个案研究的对象侧重于学生总体中的个体,即个案研究的对象是一个个体。个案研究的研究对象一般不是随机抽样取得的,而是根据研究者的研究目的和兴趣而选择的某个年龄段的学生,并把他们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个案研究的对象是个别的,但不是完全孤立的个别,而是与其它个体相联系的,是某一整体中的个别。如:“8岁多动症男孩的个案研究”。指的就是该年龄段学生总体中的一个孩子或一个案例。3、研究个案的典型性即我们所要研究的学生总体中的个体,要有代表性,要能代表某一类学生,这样我们总结出来的经验就可以用来指导这一类学生。如,“8岁多动症男孩的个案研究”,研究的尽管只是在这个年龄段中的一个特殊学生,但是却可能反应出这个年龄段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些行为,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这个个案,研究出一套比较好的指导方法和矫正措施,那么,这些方法和措施就有可能对其他多动症的孩子有参照作用,或者可以用以其他多动症孩子的矫治。因此,我们选择的研究问题或个案应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4、研究资料的多样性个案研究注重对与个案有关的事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以获得丰富生动的资料,提供个案中事件发展进程的详细描述,从而对事件进行综合分析。个案研究中所收集的资料应该覆盖面广而且详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研究可能直接或更多的会通过间接地渠道获取多方面的材料,对个案才能有充分和深刻的理解,从而加深研究的深度,发现和挖掘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所在,使研究避免表面化。一般情况下,个案资料记录可以包括以下内容,现仍以“8岁多动症男孩的个案研究”为例,其个案研究的资料包括:该男孩的个人基本资料、家庭背景资料、其在学校的生活及适应情况、其孤独症行为的现状(包括:发生频率、问题缘由、处理情况等)、矫正目标、家园联系的方式,指导方式、指导时间、指导效果等。5、研究程序的连续性个案研究对被研究者进行的是连续、追踪的研究,为了了解个案发展的整个过程,研究者就必须深入细致而持续地掌握或观察个案在各个时期内的心理、生理、环境、家庭背景等有关状况和变化,而不仅仅是在短期内完成研究工作。有些研究可能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各个研究程序也必然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有些研究可能要涉及学生的家庭、出生背景生长环境和教育方式等。另外,由于个案研究的对象比较少,因此,在研究中,我们可以将研究尽量做的细致,而且,对学生个案的研究可能不仅仅是短时间的研究、诊断和分析,有的个案可能还要进行长期的研究和追踪,因此,个案研究还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二)为什么要进行个案研究 1、个案研究的重要性个案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对教师来说,个案研究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长规律进行教育,是一种有针对性的研究方法。2、为什么要进行个案研究(1)个案研究是适合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方法综观全世界的教育科研,群体的研究太多而个体的研究则太少。研究学生的发展,如果研究的都是群体的东西,就比较笼统,而且,有些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尤其是学生身心方面的一些个别症状和个性方面的问题,就十分需要个案研究的方法来帮助解决,那么出来的研究成果就比较有针对性,也比较能够解决问题。 (2)个案研究是特别适合教师使用的一种方法在一定意义上说,每个教师都应该是一名研究者。个案研究特别适合教师的研究。由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更适合个别教育和个别研究。因此,教师可以抓住一两个典型学生或者是存在某些无法用集体教育来解决问题的学生,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同时,结合教育教学的工作实践进行研究。对于教师来说,通常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对象,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处理,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而且,教育的针对性和效果也比较好。(3)个案研究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基础,具有实践意义由于个案涉及的人与事较少,教师有条件对个案的方方面面进行细致的研究,便于掌握个案的全面情况。例如,对于各方面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出更高、更难的个别化要求。而对于基础不好、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及时采取适当地教育措施,帮助和指导学生顺利的进行学习。(4)通过个案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情况。通过个案研究,教师可以及时收集到对自己教育措施的反馈信息。通过对个案的辅导,还可以不断总结和评价一些积极的教育措施的实施经验与效果,从而得出对以后教育工作的有益启示。通过个案研究,教师能够了解个案对象的主要问题与形成因素,可以了解个案对象行为的动机,可以了解个案对象情绪发展的过程,可以了解个案对象的特殊性质。只有及时了解了班级学生的情况,了解了个别学生的特殊需要,教师才能更好的实施自己的教育计划和培养计划,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三)个案研究的实施步骤1、个案研究对象的选择与诊断(1)选择合适的个案研究对象选择个案研究对象,应根据教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决定。例如你想要了解某个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经验,那么就要观察该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并找有关的人员进行调查和了解,你也可以就此确立一个个案研究的课题,如:“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个案研究”。如果你发现你的班级有个别学生有行为偏差或行为障碍等问题,那你就要研究如何矫治,就要找有关他形成这方面不良习惯的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和研究,也可以将他作为一个个案研究的课题来进行研究。一般来说,有的放矢的研究,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个案研究要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来选择研究对象。(2)对研究对象进行诊断确定了所要研究的个案对象以后,就要对他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比如个人的基本情况,家庭与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与研究目的相关的现状分析。由于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可能是环境方面的原因,那么,就可能要追溯到其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不足是什么,成因是什么,从而提出我们的补救措施和矫正措施。研究者在进行研究要注意收集与个案对象问题行为相关的多种资料,如:学生的个人的资料;学生的家庭背景;问题发展史;适应情况等。(3)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观察法:指通过教师教学的过程,对个案研究对象进行观察。通常可了解学生的情绪稳定情形、思考状态、认知能力等。方法虽较主观,但多为资料收集的首要步骤。测验法:指运用各类心理与教育测验来了解学生的各种能力与心理状态。常见的有智力测验、人格测验、成就测验或态度测验等。谈话法:指通过与学生及其家长的谈话以获得所需的资料。游戏、投射技术:通常利用游戏等相关媒材来了解学生的想法,还可利用绘画或相关投射测验来了解等。生理检查:如怀疑个案对象的行为症状与生理有关,则应先去医院就诊,以排除生理因素的影响。在基本掌握了研究对象的资料后,就可以对个案研究对象进行诊断了。诊断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测试、鉴定、群体研讨、分析等。在个案研究中分析比做还重要,分析透彻,才能进行诊断,就像医生看病,只有分析了病情,才能做出诊断并对症下药。所以说诊断是非常重要的。2、制定研究计划(1)研究计划的制定个案研究强调的是收集一切与研究对象相关的资料,包括环境因素及人际关系等,从中发现个案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原因,进而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个案研究大多是以一个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必须详尽地调查其身体、智力、情感、社交、态度、家庭及社会等资料,详细加以分析研究,以期彻底了解真相及困难问题,然后针对问题的成因与困难,制定研究计划,指出个案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措置,提出适当的处置方法,促进研究对象的有效发展。(2)如何制定研究计划要进行个案研究,必须要制定研究计划。首先我们应做一个全程的计划。其中: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指导思想是什么、教育策略是什么、教育效果如何收集、研究的步骤和周期是什么等,就这些方面写一个总的计划,要写的周密而简明。其次,一年有两个学期,那么,每个学期应该有一个执行计划。执行计划很简单,即每个学期要达到的分目标是什么,准备分几个阶段来矫正,用什么方法和矫正措施等等。(四)精心选择研究方法个案研究可以根据学生的个别特点和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环境,在选择研究方法时,要特别了解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典型特征,以及产生问题的背景和环境,尽量做到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行为干预等,针对被研究对象的不同问题和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1、个案追踪法 (1)什么是个案追踪法个案追踪法就是在一个较长时间内连续跟踪研究单个的人或事,收集各种资料,揭示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的研究方法。个案追踪研究法是对相同的个案进行长期而连续性的研究,研究者能真实而直接地获得研究对象发展变化的第一手资料,能深入了解个人或某一教育现象的发展情况,弄清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差异现象。例如我们要研究某个好习惯对学生今后发展的影响,以及这些好习惯对其成长所具有的作用和影响,那么就要找一个已经具备这个好习惯的孩子,对他进行个案追踪研究,进而验证我们的研究假设。(2)如何进行个案追踪研究确定追踪研究的课题教育研究者首先要明确追踪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和教育工作中要善于发现某一方面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或事例作为追踪研究对象,并明确要对学生或事件的哪些方面进行了解。有目的的实施追踪研究一旦确定了追踪研究的课题,就一定要紧紧围绕课题确立的内容进行,要运用规定的手段收集有关的资料,不能让重要的信息遗漏,也不能被表面的现象迷惑。 (3)运用追踪研究方法的注意点注意探索发展的连续性。个案追踪法一般是以相同的对象,做长期连续不断的研究,每个人或每件事例,其自身的发展变化可进行纵向比较,教师或研究者可以从中了解其发展的连续性。注意探索发展的稳定性。主要是探索研究对象的某些方面特质或某些教育现象在各个时期发展的稳定性情况。研究者要尽量排除多种人为的困难,以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如果研究的时间定的太长,研究者可以将研究划分为各个不同年龄段的研究,每个年龄段制定一个研究目标,万一发生了不可抗拒的原因的话,可将研究的损失减到最小。注意探索学校教育对以后其他教育现象的影响。2、个案追因法 (1)什么是追因法追因法是根据发现的结果去追究其发生的原因。例如,某学生的行为习惯突然发生变化,或性格突然改变,用教育的方法也改变不了,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对他立案,即对他进行个案追因研究,了解他的形成原因,以求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这就是个案追因法的研究。 (2)如何进行个案追因研究确定行为的结果和要研究的问题在进行研究的起始阶段,研究者要在充分了解背景情况的基础上,再开始进行研究。假设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明确了事实发生后的结果,接着就要寻找导致这一结果可能的原因。这些原因最初是假设的,还没有经过验证。研究者假设导致结果的原因应尽可能全面,对该学生的一些症状和实际情况及各种原因之间的关系可以进行推断和假设。这一步骤对于后面工作的进展具有决定意义。因为,只有了解了发病的原因和导致这一行为的背景等情况后,才能更好的选择和实施我们的教育方法及措施。设置比较对象为了追寻导致结果的原因,研究者可以采取两种途径设置比较对象。例如,我们要研究某学生孤独症行为形成的原因,既可以找出若干个行为习惯较相象的婴学生,从中找出他们行为形成的共同因素;也可以找出几个行为习惯丝毫不相象的学生进行对比,探究两者的生活背景和教育环境及成长过程中的不同之处,从而找到该行为形成的真实原因。3、循循善诱个案临床法(1)什么是临床法临床法在学前教育的领域中的应用往往是通过谈话的形式进行,故又称临床谈话法。临床谈话法的方式可以是口头谈话,即面对面地交谈;也可以是书面谈话,即问卷谈话。口头谈话是会谈双方的一种互动过程,教师的提问要以封闭性和开放性问题交替询问。书面谈话一般按问卷要求的程序进行,大多是在与学生或学生家长的谈话中进行。对于临床上的复杂个案问题,大多需要动用两种谈话方法,进行综合判断和分析。(2)如何进行临床法研究临床法研究一般由教师、学生父母提出具体的行为问题或学习问题需要帮助,然后观察他的行为。(3)临床法研究的注意点临床法研究过程中要注意找出该学生行为的一贯性。如该学生的问题行为是在所有情境中发生,还是只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尽可能找出问题发生的可能动机。根据初步处理的结果和该学生的实际情况,判别研究的假设是否正确,是否需要修改或者必须完全推翻。要尽量的将研究的基础工作做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以后研究的顺利的开展和进行。 (五)个案研究的实施和总结实施个案研究要做好个案记录。个案记录的要求是:只记录事实、事例,个案研究的目标在对研究对象的人格和全部的生活,做完整的研究,所以必须广泛搜集各项资料并做好记录。对所搜集的个人资料,应绝对保密。个案的原始记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要求搞个案研究的老师要每天做记录,但是最起码有特殊的事情一定要记录,没有特殊的事情,至少一周有一篇记录。从这些纪录中我们能够看出在这个学生身上你哪些教育措施起作用了,哪些没有起作用,能够从中发现经验和规律,把起作用的研究一下经验,把没有起作用的总结一下教训。个案研究结束时,要对个案进行总结。总结就是用全部的资料和材料,回想一下过程,从中看出你所定的目的有没有达到。即我们该用什么来证明研究是否达到以及所达到的程度?从研究中我们发现的经验是什么?理论上的规律是什么等等。这样,一份很好的个案研究总结就出来了。六、案例研究(一) 案例研究概述1、什么叫案例案例又叫个案、实例、事例、教例等,是一种以对某一实际情境的描述而引起分析、讨论、演绎、归纳,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2、什么是教育案例教育案例就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故事的同时,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3、教育案例的特点 (1)案例是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 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的区别也体现了案例的特点和价值。同样是对教育情境的描述,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是有所选择的。至于怎样选择,则视案例撰写的目的而定。(二)研究教育案例的价值1、案例是问题解决的源泉“教育案例”是一种记载教育、教学典型事例的有效手段,是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载体,有关教育案例的知识又是教师知识结构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案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过分偏重教育原理(原则、观念),难免空泛;过分依赖教学经验(技能技巧),易致盲目。以案例为基础的探讨恰好可以弥补这两者的缺失。案例研究分析的是真实教学情境下,面对不确定的、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教师所作的决策判断或两难困惑,从而促进教师实践和反思。 3、案例是教育理论的故乡一个典型的案例可以生动形象的诠释一个教育观念,或者解读一个问题解决的策略,有时也能反映人类认识实践中的真理。从众多的案例中,可以寻找到理论假设的支持性或反驳性论据,并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过程中的偏差。案例研究是科学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进行系统的案例研究,可以对现行的理论、政策和措施提供反馈,也可以从学校富有创造性的实践中,发现新理念,新思路和新见解,从而找到改进学校工作的新的生长点。4、案例是教师独特的话语系统。不同的研究者表述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论,有不同的话语系统。高等学校理论工作者擅长的是概念的演绎和理性的思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作为实践的研究者,最适合于他们自身用于学校研究的话语系统是案例研究。正是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清楚明白地阐明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决策,可以将教师明确的知识“内化”,将隐含的知识“外显”。(三)撰写教育案例的目的1、提供学习运用某种理论实例。通过案例的形式来使教师如何将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并有效地加以理解。2、将解决同一主题的不同问题的零散经验进行整合,形成经验串和经验集。案例是教师梳理记录自己教学生涯中经验的一种很好形式。因此,撰写教育案例可以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现规律和解决问题,解决不同问题的零散经验以主题为单位进行整合,形成经验串和经验集。3、作为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案例中所描述的教育情境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案例十分适合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成为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有效载体。 (四)案例选择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案例是写实的,客观性是案例的首要条件。所有的案例都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真实存在的事件或故事,对事件或故事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要如实介绍,不能凭空想象和杜撰,也不能随意取舍或歪曲事实的真相。2、问题性原则没有问题的事件不能称为案例。作为教育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常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育活动和教育管理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 3、典型性原则作为教育案例的事件应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过这个事件可以给人带来许多思考,带来如遇到同样或类似事件如何应对的借鉴意义和价值。教育案例描述的是教育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教师和学生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4、有效性原则案例应该是真实的,但真实的不一定都是有效的。所谓有效性是指案例本身具有现实意义、应用价值和理论研究价值。它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思想、教学原理上的现实意义,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领悟出教学原理含义的闪光点,是教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5、创新性原则教育案例既是反映教育活动的客观事实,具有某一方面的典型性,又能体察出某一教学思想和教学原理的涵义。同时还要有新意,能够启发读者和研究者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开拓新的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研究进步和发展。以上五项是选择教育案例的主要原则,也是确立案例内容的主要标准。当然,作为能够提供借鉴的教育案例,既可以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成功事例,也可以是教育实践活动中遭遇过的失败,前者可以提供经验,后者可以提供教训,都同样具有意义。(五) 撰写案例的意义1、撰写教育案例有助于教师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中。 2、撰写教育案例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撰写教育案例有助于教师互相交流研讨,提高评课议课等常规教研活动的实效。 4、撰写教育案例有助于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 (六)教育案例写作的基本要素 案例的结构要素,从文章结构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1、背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2、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问题,是说明如何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交流,等等。 3、细节 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4、结果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是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等。让读者知道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其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了解。5、评析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以及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可能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 (七)写好教育案例的关键 1、选择复杂的情境所谓复杂的情境,是指故事的发生、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需要进行判断和选择。复杂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可以给人以更多的启迪。所谓复杂,也是相对的。你认为复杂,他认为不复杂;以前觉得复杂,现在觉得不复杂。教育情境的选择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为此,选择情境和材料要有针对性:一是要符合当前教改实践的需要,提出人们所关心的、想了解的事情和问题;二是要考虑案例交流的范围,是公开发表,还是校内交流,或者仅供个人参考。总之,撰写案例不能只顾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还要注意为什么讲、向谁讲的问题。2、揭示人物的心理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境,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育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案例能够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案例不同于教案和教学实录的地方。3、具有独到的思考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说,案例的质量是由作者思考水平的高低所决定的。因为,选择复杂情境,揭示人物心理,把握各种结构要素,都是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行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需要有一双“慧眼”。具备这样的功力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只有在长期的磨炼中去领悟和掌握。案例能够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也非常适合于那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第一线教师来撰写。要写好案例,一是要有实践的基础和经验的积累;二是要有一定的写作技能,重要的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一篇好的案例,可以胜过许多泛泛而谈的宏篇论著。 (八)优秀教育案例的评价标准 1、有鲜明的案例主题 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一般应围绕一个鲜明的主题,通过一个或多个教学事例或故事的启示,提出某一有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案例主题像一条主线把案例故事串起来。这个主题应当给人启示,能引人深思。 2、有清晰的案例背景 案例背景是说明故事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具体、明确地表达对你的教学或学生学习产生重要作用的学生的文化、种族背景等。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还可放入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设计思路。 3、有典型生动的案例事件 案例事件是案例中对事例的描述,它必须是师生共同经历过的一段过程,应具有典型性、真实性、故事性。它是教育教学记叙文,包含有关人物特点方面的材料,包括语言、行动、做法、效果和相互关系;有人物内心世界的心理活动,如需要、动机、态度等;还有相对完整的情节,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与解决的结果,特别要具体、生动地描写教师和学生的复杂的内在心理活动。故事情节让人读起来感到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但在呈现事件的发生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片段、教育教学措施产生的即时效果、学生的反应、教师的感受、信息资源及工具的应用等方面情况时,又不是简单的概括性的论述,而是以对人物、事件发生的情节、处理事件中存在的一定冲突和问题情境鲜活而有趣的描写展示出来的,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可读性。 4、有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案例分析和启示 作者的案例分析或反思应能简要阐明自己经历这个故事之后的理性感悟、体验和独特的认识。应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进行多角度的解读。应通过案例分析,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行为背后所具有的观念、思想和理论规律,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应阐述通过此案例所受到的启迪。5、具有值得研究的案例问题。案例中应有作者对主题中某些问题的反思性研究,提出与案例事件和主题有关的治的继续研究,仍感困惑的问题,以便引起人们深入思考和深入的尝试与讨论研究。九、撰写教育案例的基本程序。1、搜集资料观察(课堂实录、录像带分析) 2、整理分析资料定性分析(用求同法、求异法进行,形成一定观点);归类分析:(从主观和客观、历史和现实维度进行归因分析);定量分析(尽可能使数据表格化) 3、提炼、确定主题 思辩(用理性化、个性化的语言概括) 4、撰写初稿 列提纲,按案例的“标准”来写 5、斟酌、修改 头脑风暴法(召集3-4名教师集体讨论,就其内容和表现形式各自提出修改意见)6、定稿 润色、补充资料。当然,案例的撰写并不是只有这一种程式,采用文献分析法剖析一个他人撰写的案例,然后比照自己的教育实践,经过仔细认真地分析也能写出一个好案例来。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提高教师教育案例能力,从而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必然要求。七、行动研究法 (一)行动研究的概述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行动研究法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行动研究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实践问题为首要目标。它强调教学行为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强调行动过程与研究相结合。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自然、真实、动态的工作情境。行动研究计划具有发展性,开展过程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二)行动研究的类型和适用范围1. 行动研究的类型大体上有两种,一是独立进行的行动研究,二是联合性的行动研究。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为: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协作性的行动研究(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2. 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的特点是规模小,研究问题范围窄,具体易于实施,但力量单薄,很难从事深入的、细致的、说服力强的研究。协作性行动研究的特点是可以发挥多个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但可能在理论的指导方面较欠缺。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以及中小规模而不是宏观的实际研究。针对教育的实际情境而进行,从实际中来又回到实际中去。(三)行动研究的主要结构1、研究目的: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2、研究主体:教师。强调做学者型、科研型教师。3、研究方式:强调教师与专家相结合。开展群体教科研。协同攻关、共同研究。4、研究程序:自我反思,螺旋式上升。5、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6、价值评估:重在应用推广。重在实效。7、样本小,个性化研究,重在相互借鉴。8、研究性质:属于应用研究。强调自我反思。具有广泛的兼容性。集各种研究方法于一体。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典型就是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9、研究策略:边教学边研究。理论与实践有效转换。(四)行动研究法的实施步骤与基本模式行动研究法产生以来,人们除了公认行动研究法是一种扩展的螺旋式结构外,对于实施的具体步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现在介绍以下两种行动研究的模式:1 、四环节( 四阶段)模式:(1)计划计划应以所发现的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 “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设计方案,特别重视计划中的第一、二步行动。(2)行动行动计划的执行和实施具有灵活性。随着研究者对问题认识的逐渐明确,以及行动过程中各种信息及时的反馈,不断吸取参与者的评价和建议,对已制定的计划可在实施中修改和调整。行动是不断调整的。(3) 考察“考察”是第三个环节。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积极和消极的。考察要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以及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技术,充分利用录像、录音等现代化手段。(4) 反思“反思”是第四个环节。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2 、六步骤模式(1)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2)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3)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4)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5)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6)总结评价: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六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三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五)行动研究法的特征及优缺点1、行动研究法的特征 (1)以解决问题,改进实践为目的。行动阶段在于解决问题、改进实践。(2)研究与行动相结合。行动研究的过程是研究进行的过程同时也是行动解决问题的过程。(3)以“共同合作”的方式进行,扬长避短。行动研究要求教师运用理论,系统的反思自己的实践,要求研究者深入实际.从实际中发现问题。(4)行动研究具有一个不断展开的螺旋过程。 从行动研究的框架中可见第一个循环完了之后,进入第二个循环,从而使行动研究的整个过程构成一个不断上升的螺旋过程。2、行动研究的优点(1)适应性和灵活性行动研究简便易行,较适合于没有接受过严格教育测量和教育实验训练的中教师采用。行动研究允许边行动边调整方案,不断修改,经过实际诊断,增加或取消子目标。实验条件的控制比较松缓,注重实际的教育环境,较有利于在教育这样复杂的研究现象和领域内进行。(2)评价的持续性和反馈及时性行动研究强调评价的持续性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整个研究过程。 反馈的及时性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及时反馈总结。使教育实践与科学研究处于动态结合与反馈中。二是一旦发现较为肯定的结果,便立即反馈到教育实践中去。(3)较强的实践性与参与性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教育研究紧紧围绕着学校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行动。 参与性体现在典型的行动研究中,研究人员由专职研究人员、行政领导和第一线教师联合构成,研究人员直接或间接参与方案的实施。(4)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在较成功的行动研究中,可汇集多种研究方法的作用。理想的行动研究法应是多种科学研究方法的灵活和合理的并用。3、行动研究法的局限性行动研究法的局限主要表现:由于其非正规性而缺少科学的严密性,在实际研究中,不可能严密控制条件,其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不够等。以上介绍的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一些常见的研究方法。这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运用使教育科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教育和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科学应采用多层次、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