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囊癌的CT诊断分析-肿瘤医学论文.doc_第1页
原发性胆囊癌的CT诊断分析-肿瘤医学论文.doc_第2页
原发性胆囊癌的CT诊断分析-肿瘤医学论文.doc_第3页
原发性胆囊癌的CT诊断分析-肿瘤医学论文.doc_第4页
原发性胆囊癌的CT诊断分析-肿瘤医学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发性胆囊癌的CT诊断分析-肿瘤医学论文原发性胆囊癌的CT诊断分析 金永明 安宁市人民医院放射科,云南安宁?650300 摘要 目的 探讨CT扫描在诊断原发性胆囊癌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24例确诊为原发性胆囊癌病例CT诊断资料,总结归纳其CT征象。结果 CT影像包括肿块型、壁厚型、腔内结节型、混合型等几种不同表现,其中以肿块型最为多见。此外还伴肝转移、胆结石、胆道梗阻、区域淋巴结肿大、总胆管转移等病例。结论 C诊断技术在原发性胆囊癌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胆囊癌;CT诊断分析 中图分类号?R73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3)06(a)-0158-02 原发性胆囊癌属于胆道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较为常见,然而由于特征性的临床表现较少,容易与其他胆囊疾病相混淆。目前,随着CT技术的长足发展,使用CT诊断技术使其检出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该院自2007年起开始使用CT诊断技术,对经过手术病理确诊的24例原发性胆囊癌进行检查并归纳分析其CT表现,藉以对照总结,提高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自2007年5月2012年5月在该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胆囊癌患者24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8例,年龄分布在4173岁,平均年龄57.2岁。临床症状包括7例右上腹痛,17例黄疸,同时有12例患者存在胆囊炎病史,其余包括并胆石症6例。 1.2 诊断方法 选用东芝600XT全身CT扫描机,首先进行常规的肝胆平扫及增强扫描,范围由膈顶到肝下,层厚为8 mm,胆囊区则增加扫描薄层35 mm。条件:120kV/300mAs。 2 扫描结果 通过对24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CT扫描表现的总结观察,直接征象可见壁厚型5例,2例属弥漫性增厚,3例局限性增厚,厚度在6.215.1 mm之间;肿块型13例,观察可见肿块大小在710 cm,均超出胆囊和周边各脏器;腔内结节型5例,其中2例表现为宽蒂连接囊壁,3例表现为与囊壁有广基连接;1例为混合型。 此外伴有直接侵犯肝脏2例,肝远处转移为1例,侵犯胆总管或胃、十二指肠等4例,淋巴结转移包括,5例肝门转移,2例胰头后转移。腹腔转移多为肠系膜和大网膜,本次入选病例中发现腹水3例,胆道扩张1例。 3 讨论 3.1 胆囊癌征象 传统观点认为,胆囊癌在胆道系统中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尤其以女性居多,然而该类肿瘤诊出率较低,且预后较差,且病因不明,多数病理为胰腺癌,可能诱发因素为胆囊结石引起的胆囊壁慢性炎症。其病理主要是粘膜上皮长期受到胆囊结石的机械以及受到炎症的刺激,引起了细胞突变。或者由于胆汁梗阻,导致胆汁中某些成份出现转化,出现致癌性,此外也存在由于胆囊腺瘤的恶性变化导致癌变的因素。近年来,随着CT诊断技术的长足发展,逐渐总结原发性胆囊癌的类型表现。其主要有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两种。其直接征象包括。 壁厚型。其表现为内壁僵硬且凹凸不平,囊壁在增厚时,其强化程度与正常囊壁相比增强明显,可见胆囊腔略有变小及变形,轮廓较为清晰。本次入选病例中,壁厚型病例其厚度均在6.215.1 mm之间;肿块型。其表现为胆囊区域见有不规则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胆囊的正常结构消失,平扫时可见胆囊密度不均匀,轮廓模糊不清,增强扫描可见囊壁不均匀的强化表现,尤其肿块周围更为明显;腔内结节型。平扫时可见胆囊内有不规则的软组织隆起,呈乳头状或结节状向腔内突起,其横径超过1 cm,经增强扫描可见均匀强化明显,胆囊轮廓较为清晰1。 此外,根据对于入选病例的CI征象观察可见,胆囊癌的这三种类型并非孤立存在,通常在同一病例中可能出现程度不同的两种征象并存的情况。例如腔内结节型除了存在腔内肿物之外,可能还可见囊壁增厚的现象。因此划分标准应有所侧重,若病变所在的最大层面内,软组织肿块大于囊腔总体积1/2以上的,可划分为肿块型;若病变所在的最大层面是以囊壁的不规则增厚作为主要特征,则可以划分为壁厚型;若病变所在的最大层面主要表现为息肉状肿物突入腔内,可以划分为腔内结节型。此外,若腔内肿物和囊壁增厚均较为明显的且无法准确分辨的,可以划分为混合型。 而间接征象则包括:肝腹水、肝转移、胆囊结石、肝内及外胆管的扩张、肝门或后腹膜的淋巴结出现转移等。 在病理类型方面,超过90%的胆囊癌为腺癌,包括:浸润型。其表现多为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荤状腺癌。其表现多为胆囊壁受到侵犯,并且可见生长方向为腔内的结节。 通过本次入选病例的观察总结,24例病例中,17例为腺癌,占总病例的71%。而确诊为浸润型的腺癌多属肿块型及厚壁型,而确诊为荤状腺癌的则多属腔内结节型。此外,本次入选病例中,有1例发现属于混合型,并在随防患者时发现,有从厚壁型逐渐发展成为肿块型的病例。此外据资料记载,曾见厚壁型及腔内结节型除了具备各自特征之外,还发现有局部外生已经出现肝脏侵犯的表现2。据此可见,无论是厚壁型、腔内结节型还是肿块型,均属于原发性胆囊癌在病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3.2 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 在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方面,应与下列几种病变相区分。 慢性胆囊炎。容易与壁厚型胆囊癌相混淆。通常正常的胆囊壁厚度仅为12 mm,若超出3.5 mm即属于异常。通常情况下,胆囊炎的表现为整个囊壁增厚程度具有连续性,且均匀一致,程度较轻。而胆囊癌的囊壁增厚程度往往厚薄不规则、不均匀、不连续,或者增厚具有局限性且程度较重。例如本次入选的病例其胆囊壁的厚度均超过4 mm,最厚者甚至达到可1.5 cm,且87%表现为不规则的囊壁增厚。同时经过对慢性胆囊炎病例观察可见,其胆囊壁的厚度分布为36 mm,最厚者为1 cm,但罕有不规则的囊壁增厚。因此,虽然无法以囊壁增厚程度作为诊断标准,其增厚的形态变化却能够作为诊断参考之一。 原发性肝癌。二者往往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以肝右叶的原发性肝癌尤为容易混淆。由于原发性肝癌同样侵犯胆囊,容易与胆囊癌对肝脏的侵犯相混淆。然而经过观察发现,原发性肝癌多存在门静脉瘤栓或者肝硬化等情况,而胆囊癌则多见胆道梗阻征或淋巴结转移。 胆囊息肉性病变。容易与腔内结节型胆囊癌相混淆。通常情况下,胆囊息肉性病变的肿块体积较小,往往不超过1 cm,而腔内结节型胆囊癌的肿块体积较大,通常情况下均超过1 cm3。 3.3 CT诊断方式的优势及局限 利用CT扫描进行诊断,可以及时发现肿瘤并能够将肿瘤侵犯临近脏器的情况清晰地显示出来。然而CT扫描应注意技巧,对于病变区的扫描方式应采取薄层扫描的方法,而遇到可疑病例,应进行增强扫描,以确诊是否属于胆囊癌,有助于针对其进行分期的分辨、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评估等4。此外,CT扫描诊断方式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在胆囊癌处于早期阶段时,较不易确诊或误诊。例如当胆囊癌的病灶尚小时,尤其是胆囊颈部位置如有小息肉状的病变,CT检查容易出现疏漏,或者容易混淆慢性胆囊炎与厚壁型胆囊癌等5。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入选病例的临床观察及分析,结果显示,CT在诊断原发性胆囊癌时,其影像资料显示肿块型、壁厚型、腔内结节型、混合型等几种不同表现,其中以肿块型最为多见。此外还伴肝转移、胆结石、胆道梗阻、区域淋巴结肿大、总胆管转移等病例,诊断的正确率较高。这表明,CT扫描在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范东,李鹏,赵升.胆囊癌肝脏直接侵犯的CT诊断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9):127-128. 2?陈松华,李仁富,吴媛媛,等.彩超和CT对胆囊癌的诊断比较J.临床军医杂志,2009,37(6):1063-10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