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诗歌意象教学例探-中学语文论文高中诗歌意象教学例探 郑毅 我在给学生讲杜甫登岳阳楼一诗时,觉得“凭轩涕泗流”中的“凭轩”颇值得玩味。我给学生讲述了几个层面的意思。后来,翻查了一些资料,又结合个人体会敷衍成一篇小文。 杜甫登岳阳楼尾联写道:“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之中的“轩”字意为栏杆。例如江淹别赋:“日下壁而沈彩,月上轩而飞光。”“轩”字同样作“栏杆”解。有时亦作“凭阑”、“凭栏”等。而在我国诗歌史上凭栏赋诗写词的诗人词家数不胜数,他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射到登高凭栏上,好像登高凭栏更能催生诗词歌赋,更能激发这些文人骚客的创作动机,终而成为诗歌诞生的摇篮。“晚来更带龙池雨,半拂栏干半拂楼。”(温庭筠杨柳枝)翻开词史的重要篇章, “倚楼凭栏”作为一种意象,亦作为一种艺术感觉,大量出现在唐宋诗词中。自晚唐温庭筠、韦庄到五代冯延已、李煜再到两宋欧阳修、辛弃疾等,无不曾以“楼”“栏”为审美意象人词。特别是范仲淹说出了“明月高楼体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辛弃疾道出了“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更将“凭栏”的种种酸楚苦痛写得淋漓尽致,力透纸背。词人们竟大呼“休去倚危栏”,为什么?那是因为“凭栏”这一意象背后蕴藏着颇具规律性的心理活动机制。 一,“凭栏”的前提是登高 笔者以为大量的“凭栏”诗词首要因素是诗人词人须站在高处。在古代,留下人为痕迹的“高处”一般是楼阁亭台,而这些地方大多设置栏杆。也就是说这个“栏”与地面有着明显的高度差。这样这些文人墨客们凭栏实质上是站在高处,即所谓凭栏远望。 人站在高处,所取的视角是俯视。人类有一种攀高的心理。且不说古代诗人词家有过登楼爬山的经历,就从每年从世界各地聚集到珠穆朗玛峰的登山爱好者,乐此不疲地参加攀登珠峰的活动这件事可以看出,人们的心理是喜欢登高的。因为在高处俯视,可以依托地形让眼前的事物尽收目中,于是心胸顿时豁朗,情绪即刻昂扬,再加上登上高处,空气相对清新,身体经过活动正处于活跃状态,生理机能得到更大程度的激发,于是乎,人能够体会到比在地面更多的积极情绪。拥有丰富人生体验的人们,更多地是联想到自己曾经有过的崇高理想或远大志向。站在高处,他觉得他可以拥有整个世界,可以把握整个世界,产生一种虚无的占有感。可是一旦他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可望不可及的虚幻物时,那种陡然而生的挫败感马上袭上他的整个心头。 另外,登高远望时,登临者与平常相比更突出地遭遇了自然登高远望时所见的大抵都是广阔的自然天地,尤其是山水浮云。青山以其万古不变的恒久与个体生命的短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滔滔不绝的流水和变换不停的浮云又象征了生命的易逝。无论是千古不易的青山还是恒变不居的云水都提示了登临者生命的短暂与易逝。同时自然天地的宏阔博大让人联想到自身的渺小与微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所以登临者所看到的往往不是灿烂的理想而是自身生命的短暂与渺小。因为生命短暂与渺小,所以想通过建功立业而达到不朽。但世路坎坷,登临者登高望远时所看到的不是理想而正是生命的短暂,当此之际,他们如何能不悲从中来,慨然多感! 中国人自古就有登高的传统。重阳节是维系这一传统的重要例证。西汉长安志载:汉代京城长安近郊有一方高台,每年九九重阳,人们争相登高游玩赏景。晋末诗人谢灵运为了登高,还专门制作了一种登山的木屐,前后装有铁齿,人称“谢公屐”。登高之风在唐代尤为盛行。在唐诗中,描写重阳登高的诗篇就占有相当比重。宋、明以来,重阳登高仍经久不衰,情趣盎然。秋高气爽,登高环顾,心旷神怡,自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唐代李白在58岁那年的重阳节,还登上了巫山,并写下了“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的诗句。杜甫晚年疾病缠身,但登高的兴致依旧,正如他在九日诗中写道:“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唐代刘长卿的“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将登高一览美好山川的情景描绘得惟妙惟肖。刘禹锡的九日登高诗:“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诗人以登高为题,寄情于节俗活动。边塞诗人岑参在戎马倥偬中,仍不忘登高,他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道: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这些文人墨客们愈是登高愈是能体会到悲苦。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知道我国古代诗歌中为何出现这么多的“凭栏”了。登高的传统使得文人们偏好“凭栏”,而凭栏的结果往往是乘兴而来,愁苦而归。 二“凭栏”的依据是要有“栏杆” 既然我们在上文已经讨论过“凭栏”的前提是登高,那么人站在高处自然而然会有某种或强烈或微弱的恐惧感或怪异感。习惯了生活在地面上的人们一旦登上高处,由于习惯及视角的原因,导致他(她)所看所触之处均发生了“陌生”,这使得他(她)在自觉不自觉之间选择了依势凭栏。凭栏的动作最终才算完成。 在这里凭栏又成了一种依靠,一条支柱,一样寄托。凭栏与其说是供人们身躯倚靠,还不如说是饱含思念之人的精神支柱,寄以托依情愁的载体。诗人们倚楼张望,凭栏远眺,望遍山水,望断天涯,寄托自己的感情,抒发自己的怀抱。或抒忧国忧民之愤,或述胸中不平之事,或别友人离去,或思征夫归来,或叹人生艰辛,或道羁旅行役之酸楚,或叹亡国亡家之凄苦,不一而足。于是,“倚楼凭栏”作为一种客观外物,作为一种感觉的意象,大量地进入了唐宋词人的作品中。 其实,“凭栏”是一种生活里的常见动作。凭栏,倚栏远眺自然风光;凭栏,倚栏好友小酌抒情;凭栏赏花,倚栏弄梅,凭栏享清风,倚栏观倒影。可以得见,凭栏,倚栏让人们从词中感受到词人们生活的惬意和慢节奏。可是一旦是独自一人登楼凭栏情况那就绝然不一样了。他(她)触景生情,引发的只能是郁闷的情怀和无奈的孤寂。当时的达官贵人之家,多建楼阁堂榭,多有栏杆装饰,水乡街市的临水一面也是栏杆环绕,这也是古代建筑的一种特色。 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一幕:人是孤身一人,时是夕照之后,楼是高阁危楼,态是或依或倚。夕阳西下的傍晚,或是明月高照的夜晚,站高望远思深,孤身吊影,或游子或思妇,一个人孤零零的靠在栏杆上。人在孤寂之际,落?白之时,他乡之刻,总会生发情愁,而且需要依托。也许凭栏正是抒发感情的最好方式。此刻抒发出来的情感是浓烈的,真挚的,也是细腻的,在凭栏这样的背景下,感情基调是低沉的,与泪脸相照的,与离愁哀怨有关的。“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柳永蝶恋花)欧阳修踏莎行中有“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也许正由于凭栏会令人生发许多愁,令人伤痛,所以许多词人也言“莫凭栏”,“休去倚危栏”。其实不管何愁,栏杆一倚,极目远眺,情在人远,或物是人非,则愁上加愁。所有的“凭栏”意象背后的心理机制最后都可以归结成两条:一登上高处,凭栏远眺,看到眼前的景色,想要看到的东西或人却无处觅踪,理想也无处找寻;远望天地,寥廓旷远,徒留生命的短暂与渺小,人生的寂寥与落寞。二独自凭栏,孤身一人,增添了凭栏时的孤独、冷清。而诗人词人又如此执着乃至于狂热的迷恋“凭栏”。所以,凭栏大多只会勾出诗人词人的满怀愁思。 纵观历年高考试卷古诗词鉴赏题,意象鉴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联锁块工程施工方案
-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原则和依据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中职专业课-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类-土木建筑大类
- 病案员基础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陶瓷碟盘营销策划方案
- 会计学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综合管廊专项施工方案
- Unit 3 Please Take Me to the Park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教科版(广州)英语二年级下册
- 连锁超市年度商业计划书范本
- 连云港营销方案策划工资
- 幼儿园教师教育心得范文
- 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
- 医师多点执业注册申请表
- 《边坡稳定性分析》课件
- 刮板输送机-课件
- 深信服防火墙技术方案
- 福建省福州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明细及行政区划代码
-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
- 车辆交接协议书(标准版)
- 完整版装饰装修试验检测方案
- 满族萨满教衰落原因探析论文
- DB32∕3920-2020 住宅设计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