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空调设计说明书.doc_第1页
车间空调设计说明书.doc_第2页
车间空调设计说明书.doc_第3页
车间空调设计说明书.doc_第4页
车间空调设计说明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本设计是济南汽车制造厂焊接车间通风空调设计,本设计是按照规划及方案设计有关意见进行的施工图设计。 在开始该设计时,首先要了解工程概况和室内外设计参数,本设计要求空调区域常年温度为22,湿度要求为55%,非空调区要求夏季温度为26,冬季20。然后,利用冷负荷系数法计算该建筑的冷热负荷,计算得出的非空调区冷热负荷分别为496430w;321767w,空调区冷热负荷分别为63006w;26436w。然后利用冷负荷确定各个区域的送风量分别为45.1kg/s;5.3kg/s。在根据室内外空气参数确定空调系统方案,本设计采用的是一次回风系统。随后选择了空气处理设备并对进行了校核,最后计算了该建筑空间的气流组织并且对通风管道进行了计算。该设计基本实现设计工况,并且使系统运行尽可能经济合理,易于调节,达到高效节能的效果。关键词:供暖通风;空气调节;冷负荷;风量45Abstract This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plans of the design is about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of JiNan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welding workshop. First we should know well about the project summary and the outside and inside design parameters, The design requires that the year-round temperature in air-conditioned area is 22 and humidity is 55%,relatively non-air-zone requirements that the temperature in summer is26 and winter is 20 .And then, we used the cold load coefficient method to Calculate cold and heat load, and we can calculate the cold and heat load ,which is 496430w and 321767w in non-air-zone, air-conditioned area are 63006w and 26436w. Then by usong determining send air volume in various areas is 45.1 kg/s and 5.3kg/s. According to the indoor and outdoor air parameters to determine th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This design used the primary return air system. Then choose the air treatment equipment and check that, finally calculated the architectural space of the airflow organization and ventilation pipe .This design realizes the basic design conditions, and makes the system operation as economic and reasonable easy to adjust, achieving high efficiency and energy saving effect.Keywords: heating ventilation; Air conditioning;cold load;air delivery目 录1 工程概况及原始参数51.1 设计原始参数51.1.1 土建资料51.1.2 气象资料51.1.3 室内设计参数51.1.4 动力与能源资料51.1.5 工艺资料62 空调设计负荷的计算72.1 房间分类72.2 非空调间冷负荷的计算72.2.1 计算外墙温差传热冷负荷72.2.2 计算屋面温差传热冷负荷72.2.3 窗户形成的冷负荷82.2.3.1 窗户瞬变传热得热形成的冷负荷82.2.3.2 日射得热形成的冷负荷82.2.4 人体散热冷负荷和散湿量92.2.4.1 人体显然散热量计算92.2.4.2人体潜热散热量92.2.4.3 人体散湿量102.2.5 室内照明设备冷负荷102. 3 空调间冷负荷的计算112.3.1 计算墙面的温差传热冷负荷112.3.2 屋顶的冷负荷122.3.3 窗户形成的冷负荷122.3.3.1 窗户瞬变传热得热形成的冷负荷122.3.3.2 窗户日射得热形成的冷负荷122.3.4 人体散热冷负荷和散湿量132.3.4.1 人体显热散热量计算132.3.4.2 人体潜热散热量计算132.3.4.3 人体散湿量计算132.3.5 室内照明设备冷负荷142.4 热负荷的计算152.4.1 非空调间维护结构的耗热量计算152.4.2 空调间维护结构的耗热量计算153 送风量的确定163.1 非空调间送风量的确定163.2 空调间送风量的确定174 系统方案的确定194.1 非空调区夏季处理方案194.2 非空调区冬季处理方案204.3 空调区夏季处理方案214.4 空调间冬季处理方案215 空气处理设备的选择与校核235.1 非空调区夏季空气处理设备选择与校核235.2 非空调区冬季空气处理设备的校核255.3 空调区夏季空气处理设备的选择与校核255.4 空调区冬季空气处理设备的校核275.5 组合式空调的选择275.5.1 非空调间空调机组的选择275.5.2 空调间空调机组的选择286 气流组织计算和送回风口的选择296.1 非空调间气流组织计算296.2 空调区气流组织计算307 布置管路并进行风管及水管的水力计算317.1 非空调间管路计算317.1.1 区域1最不环路阻力计算317.1.2 区域2最不利环路阻力计算347.2 空调间管路计算37结语40致 谢41参考文献421 工程概况及原始参数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品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在集中供暖的基础上,开始出现了空气调节。目前,空调已经成为现代化城镇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是城镇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通风空调设计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它是工厂,公用建筑以及民用建筑整体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冷暖以及国家规划部门投资的大小。本工程为焊接车间的通风、空调工程,为工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为生产工艺建设必备的生产环境条件。整个建筑物地上为1层,做通风空调设计。1.1 设计原始参数 1.1.1 土建资料 外墙为内抹灰,外抹水泥沙浆的37实心砖墙,属型,K=1.5W/。 屋面为300mm厚混凝土板加12.5mm厚加气混凝土保温层,属型,K=1.08W/。 外窗为采用标准玻璃的单层铝合金窗,全部挂淡色窗帘,窗的宽度及高度按图纸上的标注确定。1.1.2 气象资料济南夏季室外空气干球温度34.8,日平均31.3 ,相对湿度56%,冬季室外空气干球温度-7,相对湿度54%1.1.3 室内设计参数空调房间tn221C,555,且全年室内参数固定不变;非空调房间(走廊、厕所、生活间和机房)夏季t26C,冬季t20C(设供暖设施);空调房间洁净度和噪声要求一般。1.1.4 动力与能源资料 (1)动力:城市供电 (2)冷热源: 夏季由制冷机房提供7(供)12(回)冷冻水;冬季由设在制冷机房内换热器提供60(供)50(回)热水。 1.1.5 工艺资料(1) 人员情况:按照规范要求设计即可(2) 设备情况:无热源(3) 照明情况:局部照明,每工位40W,车间照明1w/m22 空调设计负荷的计算2.1 房间分类 内墙的放热衰减度=2.0,楼板放热衰减度=1.8,故根据文献1中表房屋的分类可确定该房间的类型为重型。2.2 非空调间冷负荷的计算2.2.1 计算外墙温差传热冷负荷 利用公式(2.1)进行计算 (2.1)式中:为温差传热形成的冷负荷;K为传热系数;F为面积;为冷负荷温差修正值 由文献1中附录2-9中查得,K=1.5W/(*K)赵荣义,范存养,薛殿华等主编.空气调节M.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3月,衰减系数=0.15,延迟时间=12.7h。公式中K=1.5 W/(*K);=2246.13;=1397;=2246.13;=1042。查表外墙负荷温差表北京市墙体负荷温差。表中符号表示冷负荷温差的总修正值,包括地区修正和室温修正。所以北外墙上午10点的温差总修正值=3+0=3。所以北外墙上午10点的温差传热冷负荷为:=1.51397(6+3)=25146w将以此方法计算出个时刻的东、西、南、北外墙逐时冷负荷列于表2.1中。2.2.2 计算屋面温差传热冷负荷利用公式(2.1)进行计算由文献1中附录2-9查得衰减系数=0.52,延迟时间=5.9h。式中 K=1.08 W/(*K);=6780;查表中以北京为代表的中等屋面温差表,并按=0.75的修正值进行修正。得出在上午10点修正后的=5+3=8。所以屋面在上午10点的温差传热冷负荷为:=1.0867808=55987.2w按此方法算出的各时刻的逐时温差传热冷负荷列于表2.1中。2.2.3 窗户形成的冷负荷2.2.3.1 窗户瞬变传热得热形成的冷负荷利用公式(2.1)进行计算;由文献1中查得 K=6.4 W/(*K);式中=59.4;=277;查附录2-12以济南为代表的玻璃窗温差传热的负荷温差。式中的经过修正后得到早上午7点的值为3.2。.所以在上午7点北窗冷负荷值为=6.459.43.2=1216.5w。按此方法算出北窗、南窗的瞬变传热得热形成的冷负荷列于表2.1中。2.2.3.2 日射得热形成的冷负荷利用公式(2.2)进行计算; (2.2)式中:为日射得热形成的冷负荷; 为窗的有效面积系数;为地点修正系数南窗;为窗玻璃的遮挡系数;为窗内遮阳设施的遮阳系数;F为窗的面积;为日射负荷强度。由文献1中附录2-7;2-8可以查得窗的有效面积系数为0.85,地点修正系数南窗为=0.83,北窗为0.94,窗玻璃的遮挡系数为1,窗内遮阳设施的遮阳系数为0.5。由文献1中附录2-13可得各时刻的值。由此可以得出上午7点时北外窗的日射得热冷负荷为=0.850.9410.54659.4=1092w按此方法算出北窗和南窗的日射得热形成的冷负荷列于表2.1中。2.2.4 人体散热冷负荷和散湿量 查表不同温度条件下成年男子散热散湿量可知:在温度为26时,成年男子在车间进行中等劳动会产生显热74w/人,潜热161w/人,湿量240g/h;成年女子各参数同条件下按男子的82%计算。2.2.4.1 人体显然散热量计算根据公式(2.3)计算; (2.3)式中:n为车间人数;n取1000人Q为人体显热量为时候人体负荷强度系数,由附录2-16人体显热散热的负荷系数。所以,人体在上午12点散热冷负荷为=600740.83+4000.82740.83=56997w,按此方法计算人体散热冷负荷列于表2.1中。2.2.4.2人体潜热散热量根据公式(2.4)进行计算 (2.4)式中:n为车间人数;Q为人体潜热量。所以=600160+4000.82161=149408w将按此公式计算的人体潜热散热形成的冷负荷列于表2.1中。2.2.4.3 人体散湿量根据公式(2.5)进行计算 (2.5)式中:人;g为人体散湿量。所以人体散湿量为:=0.0011(600240+4000.82240)=222.7kg/h。2.2.5 室内照明设备冷负荷根据公式(2.6)进行计算 (2.6)式中:Q为室内照明设备功率,为16782=6782w。 为照明散热的负荷系数,由文献1中附录2-15可知上午10点的为0.72。所以可以算出上午10点室内照明冷负荷为=67820.72=4883。将按此公式计算的室内照明逐时冷负荷列于表2.1中表2.1 非空调间冷负荷汇总表计算时刻7:008:009:0010:0011:0012:00屋顶659025857958579585796590280564北外墙251461885918859188591676416764南外墙567370918687104591223213828东外墙437994043040430370613706137061西外墙471684716843799437994379940430南窗传热77561108018282285313794943212南窗日射187561719317193171931563015630北窗传热121715211863224326232965北窗日射255427323445397943964692人体显热370824738450817535645562456997人体潜热149408149408149408149408149408149408室内照明305142724611488350865289汇总407512405717415973428558446474466822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1025131171581391251610931757381938219038216764167641676416764167641676416764148911595516664166641630915600143593369133691370613706140430404304043040430370614043037061336913369133691437663878030470229911855914404102491406714067140671406714067140671406731933421357335733497334530794811475243963920368341581900583715974426095157941373411674103001494081494081494081494081494081494081494085493562930511898162714241288487344496430481068480294487497495347485917由表2.1可得,非空调间最大冷负荷出现在14:00,最大冷负荷值为496430w。2. 3 空调间冷负荷的计算2.3.1 计算墙面的温差传热冷负荷根据公式(2.1)进行计算 由文献1中附录2-9中查得,K=1.5W/(*K),衰减系数=0.15,延迟时间=12.7h。公式中K=1.5 W/(*K);=150;=100;=109.5;=109.5。查表外墙负荷温差表北京市墙体负荷温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 J.2010.6。表中符号表示冷负荷温差的总修正值,包括地区修正和室温修正。所以北外墙上午10点的温差总修正值=3+4=7。所以西外墙上午10点的温差传热冷负荷为=1.510014=2100w将按此方法计算出的西外墙,东外墙,南外墙,内墙的温差传热的冷负荷列于表2.2中。2.3.2 屋顶的冷负荷利用公式 进行计算由文献1中附录2-9查得衰减系数=0.52,延迟时间=5.9h。式中 K=1.08 W/(*K);=;查表中以北京为代表的中等屋面温差表,并按=0.75的修正值进行修正。得出在上午10点修正后的=9。所以屋面在上午10点的温差传热冷负荷为:=1.087179=6969w按此方法算出的各时刻的温差传热冷负荷列于表2.2中。2.3.3 窗户形成的冷负荷2.3.3.1 窗户瞬变传热得热形成的冷负荷 利用公式(2.1)进行计算;由文献1查得 K=6.4 W/(*K);式中=50.4;查附录2-12以济南为代表的玻璃窗温差传热的负荷温差。式中的经过修正后得到早上午7点的值为3.2。.所以在上午7点北窗冷负荷值为=6.450.43.2=1032w。按此方法算出西窗的瞬变传热得热形成的冷负荷列于表2.2中。2.3.3.2 窗户日射得热形成的冷负荷利用公式(2.2)进行计算;由文献1中附录2-7;2-8可以查得窗的有效面积系数为0.85,地点修正系数西窗窗为=0.99,窗玻璃的遮挡系数为1,窗内遮阳设施的遮阳系数为0.5。由此可以得出上午7点时北外窗的日射得热冷负荷为=0.850.9910.544.550.4=2242w按此方法算出北窗和南窗的日射得热形成的冷负荷列于表2.2中。2.3.4 人体散热冷负荷和散湿量 查文献1表不同温度条件下成年男子散热散湿量可知:在温度为22时,成年男子在车间进行中等劳动会产生显热88w/人,潜热147w/人,湿量219g/h;成年女子各参数同条件下按男子的82%计算。2.3.4.1 人体显热散热量计算根据公式(2.7)计算; (2.7)式中:n为车间人数 n取100人;Q为人体显热量;时候人体负荷强度系数,由文献1附录2-16人体显热散热的负荷系数。所以,人体在上午12点散热冷负荷为:=60880.83+400.82880.83=6777w,按此方法计算人体散热冷负荷列于表2.2中。2.3.4.2 人体潜热散热量计算 根据公式(2.8)进行计算 (2.8)式中:n为车间人数;Q为人体潜热量。所以=60147+400.82147=13641w将按此公式计算的人体潜热散热形成的冷负荷列于表2.2中。2.3.4.3 人体散湿量计算 根据公式(2.5)进行计算 (2.5)式中:人;g为人体散湿量。所以人体散湿量为:=0.0011(60219+400.82219)=20.3kg/h。2.3.5 室内照明设备冷负荷根据公式(2.6)进行计算式中:Q为室内照明设备功率,为1717=717w。 可查附录2-15照明散热的负荷系数,从表中可知上午10点的为0.72。所以可以算出上午10点室内照明冷负荷为=7170.72=516。将按此公式计算的室内照明逐时冷负荷列于表2.2中表2.2 空调间冷负荷汇总表计算时刻7:008:009:0010:0011:0012:00屋顶774469696969696977449292西窗瞬时103212901580190322252515西窗日射224228223427388042334384西墙225022502100210021001950南墙213519711971197118071807东墙315029252925270027002700内墙213516421642164214781478人体显热441056346042636966146777人体潜热136411364113641136411364113641照明323452488516538559汇总390623959640785398074308045103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1161513164154871781019359209072090727092903303230322967283826126854127001557317791175391486861991950180019501800165016501650164216421642164216421642164224752475270027002925292529251478147814781478147814781478694171043103187816331388122413641136411364113641136411364113641580595322200172150136498855750258928619521630066148752414由表2.2可以得出,空调间最大冷负荷出现在下午17:00点,最大值为63006w2.4 热负荷的计算2.4.1 非空调间维护结构的耗热量计算 根据公式(2.9)进行计算 (2.9) 式中:K为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F为维护结构的面积;为室内外温差。 冬季室内温度为20,室外温度为-7,即=27。=1.08 W/(*K);=6.4 W/(*K);=1.5 W/(*K)。维护结构的面积在计算冷负荷式已经得出。 所以,=1.08678027+6.459.427+1.5139727+1.522.4627+1.52246.1327+6.427727+1.5102427=536541w 人体的散热量Q=209152w 照明设备的散热量为Q=5629w即非空调间的热负荷为Q=321767w,余湿量余夏季去相同的W=222.7kg/h.2.4.2 空调间维护结构的耗热量计算 方法与非空调间计算方式一致,可以得出空调间热负荷为Q=26436w,余湿量为20.3kg/h。3 送风量的确定3.1 非空调间送风量的确定 非空调间夏季总余热量为496430w,总余湿量为222.7kg/h。室内空气状态为=26,=5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J中国建筑标准设计所 2003 1.求热湿比; 2.在h-d图3.1上确定室内空气状态点N,通过该点画出的过程线。取送风温差=8。则送风温度=18。=14.4g/kg=14.4g/kg=18=26=55kJ/kg=44 kJ/kgNO=8024图3.1 非空调间送风状态h-d图从而可以得出: =44 kJ/kg, =55kJ/kg =14.4g/kg =16.4g/kg3.计算送风量按消除余热:按消除余湿:所以取送风量G=45.1kg/s。冬季送风量取与夏季一致。3.2 空调间送风量的确定空调间总余热量Q=63006w,总余湿量w=20.3kg/h。室内空气状态全年为=22,=55%。1. 求热湿比=11173;2. 在h-d图3.2上确定室内空气状态点N,通过该点画的过程线取送风温差=8。则送风温度=18。=10.8g/kg=12.4g/kg=14=22=45kJ/kg=33kJ/kgNO图3.2 空调间送风状态h-d图可以得出: =33kJ/kg, =45kJ/kg =10.8g/kg =12.4g/kg3. 计算送风量 按消除余热: 按消除余湿:所以,取送风量G=5.3kg/s。冬季送风量与夏季一致。4 系统方案的确定4.1 非空调区夏季处理方案 夏季室内要求参数=26,=55%;室外参数为=31.3,=55%,新风比为15%。采用水冷式表面冷却器。 热湿比为; 在h-d图上(如图4.1),过N点画出的过程线。取送风温差=8。则送风温度=18。找到送风点O点,过O点作垂线与的曲线交与L点,可以的出=16,=42kJ/kg,=1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4。 由新风比0.15(即=0.15G)和混合空气的比例关系可直接确定出混合点C的位置:=27,=42kJ/kg,=20。584427161890%LOWCN425571图4.1 非空调区夏季一次回风处理过程所以空调系统所需的冷量:kw.4.2 非空调区冬季处理方案冬季室内要求参数=20,=55%;室外参数为=-7,=55%。新风比为15%。冬季室内总余热量321767w,余湿量W=222.7kg/h。由此可以得出;因为冬季采用与夏季相同的风量G,那么可以根据冬夏相同的原则在线上定出冬季送风点O。=17.5,=35 kJ/kg。由新风比为0.15可以确定混合点C点的位置,=16,=34kJ/kg。在h-d图上(如图4.2)所示系统所需的冷量:=45.17=315.7kw-5273534401617.51090%LWCNO图4.2 非空调区冬季一次回风处理过程由图4.2可知,因为混合点C落在线上方,所以冬季空气不需要预热。但需调整新风量,调整后的新风量为13.03kg/s。4.3 空调区夏季处理方案空调间夏季室内要求参数=22,=55%;室外参数为=31.3,=55%,新风比为15%。 热湿比为; 在h-d图上(如图4.3),过N点画的过程线。取送风温差=8。则送风温度=14。找到送风点O点,过O点作垂线与的曲线交与L点,可以的出=11,=30kJ/kg,=10.2,。 由新风比0.15(即=0.15G)和混合空气的比例关系可直接确定出混合点C的位置:=23.5,=49kJ/kg,=17.5。493422111490%LOWCN304571图4.3 空调区夏季一次回风处理过程所以,空调系统所需的冷量:5.319=10.7kw4.4 空调间冬季处理方案冬季室内要求参数=22,=55%;室外参数为=-7,=55%。新风比为15%。冬季室内总余热量26436w,余湿量W=20.3kg/h。由此可以得出;因为冬季采用与夏季相同的风量G,那么可以根据冬夏相同的原则在线上定出冬季送风点O。=20.5,=41.5kJ/kg。过O点作与的交线,得到L点。由新风比为0.15可以确定混合点C点的位置,=19,=40kJ/kg。在h-d图上(如图4.4)所示系统所需的冷量:=5.37= 37.1kw-53341.540451920.512.590%LWCNO图4.4 空调区冬季一次回风处理过程由图4.4可知,因为混合点落在线上方,所以冬季空气不需要预热。但需调整新风量,调整后的新风量为1.3kg/s。5 空气处理设备的选择与校核5.1 非空调区夏季空气处理设备选择与校核 夏季被处理的空气量G=45.1kg/s,空气的初参数=27,=58kJ/kg,=20;空气终参数=16,=42kJ/kg,=15,=90%。选用JW型表面冷却器徐勇主编.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3月。1).计算需要的,确定表冷器的排数;根据公式(5.1)计算 (5.1)式中:为表冷器的通用热交换效率;为空气初参数干球温度;为空气初参数湿球温度;为空气终参数的干球温度;为空气终参数的湿球温度由文献1中附录3-4可知,在常用的范围内,JW型6排表面冷却器能满足=0.85的要求,所以选择6排。2).确定表面冷却器的型号 假定=2.5m/s,根据可得。查附录3-5可以选用4台JW40-4型表面冷却器并联,其中=3.43所以实际的在文献1中查附录3-4可知,在=2.7m/s时,6排JW型表面冷却器实际的=0.888,与需求的=0.85差别不大,所以选择是正确的。 JW40-4型表面冷却器每排传热面积=44.5,通水断面积=0.00553。3).求析湿系数 根据公式(5.2)得: (5.2)式中:为析湿系数;为空气初状态的焓值;为空气终状态的焓值;为空气初参数干球温度; 为空气终参数的干球温度; 为水的密度。4).求传热系数 假定水流速w=1.2m/s,根据文献1中附录3-3中的相应公式(5.3)可算出传热系数为邵宗义.民用建筑暖通及给排水设计实例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9 (5.3) 式中:为表冷器的传热系数;为表冷器的实际流速;w为水的流速。由此可得传热系数=79.6w/()5).求冷水量 根据得:冷水量W=0.005531.24=26.544kg/s6).求表冷器能达到的先求和的值,根据公式(5.3)得 (5.3)式中:为表冷器的传热系数;F为表冷器的传热面积;为析湿系数;为空气流量;为水的密度。即根据公式(5.4)得 (5.4)式中:为析湿系数;为空气流量;为水的密度;W为冷水量;c为水的比热容。即根据和的值计算可得 由公式(5.5)得 (5.5)式中:为冷水初温;为空气初参数干球温度; 为空气终参数的干球温度。需要的的值为0.55两者相差不大,所以该方案可行。5.2 非空调区冬季空气处理设备的校核根据冬季的热负荷可以得出需求的水量。由建筑通风空调设计图集J.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1.得:其中冬季=10,C是水的比热容,Q是冬季热负荷。所以可以得出水的量7.7kg/s,夏季的水量可以满足冬季的要求。5.3 空调区夏季空气处理设备的选择与校核夏季被处理的空气量G=5.3kg/s,空气的初参数=23.5,=49kJ/kg,=17.5;空气终参数=11,=30kJ/kg,=10.2,=90%。选用JW型表面冷却器。1).计算需要的,确定表冷器的排数;根据由文献1中附录3-4可知,在常用的范围内,JW型8排表面冷却器能满足=0.0.967的要求,所以选择8排。2).确定表面冷却器的型号 假定=2.5m/s,根据可得。查附录3-5可以选用一台JW20-4型表面冷却器,其中=1.87所以实际的再查附录3-4可知,在=2.36m/s时,8排JW型表面冷却器实际的=0.954,与需求的=0.967差别不大,所以选择是正确的。 JW40-4型表面冷却器每排传热面积=24.5,通水断面积=0.00407。3).求析湿系数 根据得:4).求传热系数 假定水流速w=1.2m/s,根据附录3-3中的相应公式(5.6)可算出传热系数为 (5.6)式中:为表冷器的传热系数;为表冷器的实际流速;w为水的流速。由此可得传热系数=72.17w/()5).求冷水量 根据得:冷水量W=0.004071.2=4.884kg/s6).求表冷器能达到的先求和的值根据得 根据得 根据和的值计算可得 由公式得 需要的的值为0.758两者相差不大,所以该方案可行。5.4 空调区冬季空气处理设备的校核 根据冬季的热负荷可以得出需求的水量。由公式(5.7)得: (5.7)式中:为冬季供回水温差,=10,C为水的比热容,Q为冬季热负荷。所以可以得出水的量0.63kg/s,夏季的水量可以满足冬季的要求。5.5 组合式空调的选择混合段初效段中间段加热段中间段表冷段风机段图8.1 组合式空调机组装配简图5.5.1 非空调间空调机组的选择表冷器负荷应等于混合点和露点焓差与风量的积。非空调间被分为4个系统,送风量为45.1kg/s。选择ZKW34-TBX型6排管组合式空调。该空调设计参数都满足要求单寄平.空调负荷实用计算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5.5.2 空调间空调机组的选择 空调间送风量比较小,为5.3kg/s。只需1台组合式空调就能满足要求。型号为ZKW20-TBX型8排管组合式空调6 气流组织计算和送回风口的选择 根据需求,选用上送下回的送风形式,送风口采用散流器。因为回风口的气体流动对室内气流组织影响不大,所以回风口的构造比较简单,这里选用单层百叶风口。非空调间采用9个回风口,每个回风口的风量为5kg/s,且均匀布置,风口下缘离地面0.2m。空调间采用1个回风口,风口风量为4.5kg/s,风口下缘离地面0.2m。6.1 非空调间气流组织计算1)布置散流器,在非空调间布置249个散流器,每个散流器承担大约5m5m的送风面积冶金工业部建筑协调司.钢铁企业采暖通风设计手册M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6。2)初选散流器 按=3m/s左右选取风口,选用颈部尺寸为D257的圆形散流器,颈部面积为0.052,则颈部风速为 散流器实际出口面积约为颈部面积的90%,即=0.0520.9=0.0468。散流器出口风速3)求射流末端速度为0.5m/s的射程 根据公式(6.1)计算 (6.1)式中:x为散流器中心到风速为0.5m/s出的水平距离;为在x处得最大风速;为散流器出口的风速;为平送射流原点与散流器中心的距离;为散流器的有效通流面积;K为送风口常数。 4)校核工作区的平均风速根据公式(6.2)得 (6.2)式中:为工作区平均风速;l为散流器服务区边长,当两个方向长度不等时,可取平均值;H为房间净高。 如果进冷风,则室内平均风速为0.06m/s;如果进热风,平均风速为0.04m/s。所选散流器符合要求华建标建筑技术开发中心.建筑设备施工安装通用图集91BX1J.2000版.华北标办2001。6.2 空调区气流组织计算1)布置散流器,在非空调间布置30个散流器,每个散流器承担大约5m5m的送风面积.2)初选散流器 按=3m/s左右选取风口,选用颈部尺寸为D257的圆形散流器,颈部面积为0.052,则颈部风速为 散流器实际出口面积约为颈部面积的90%,即=0.0520.9=0.0468。散流器出口风速3)求射流末端速度为0.5m/s的射程冶金工业部建筑协调司.钢铁企业采暖通风设计参考资料M.冶金工业出版社 1979 4)校核工作区的平均风速 如果进冷风,则室内平均风速为0.14m/s;如果进热风,平均风速为0.10m/s。所选散流器符合要求。7 布置管路并进行风管及水管的水力计算7.1 非空调间管路计算 将非空调间管路分为4个区,如图7.1所示。并选择最不利环路计算管路的断面尺寸及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1234图7.1 非空调间系统分区简图在图8.1中,区域1和区域4面积相同,区域2和区域3面积相同,采用的管路布置也相同。所以在计算管路阻力是只需要计算区域1和区域2的最不利环路阻力。7.1.1 区域1最不环路阻力计算在区域1中,最不利环路如图7.2所示。14151617+186543281013121191719图7.2 区域1最不利环路管道图1)管段1-2 每个散流器的流量为0.15m/s,散流器风速为2.93m/s。由附录查得断面尺寸为320mm160mm,由通风管道单位长度摩擦阻力线算图可以查得=0.35pa/m。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MGB50019-2003 中国计划出版社所以该段摩擦阻力,根据公式(7.1)得 (7.1)式中:为管道摩擦阻力;为比摩阻;l为管长。=0.356=2.1pa散流器送风口风速为v=3.3m/s。与其相对应的动压为同理可知,连接送风口的渐缩管:45, 90矩形弯头:,=1.7. 分叉三通:所以该管段局部阻力为:9.8pa2)管段2-3 风量为0.3m/s,断面尺寸为320mm320mm。计算实际流速为v=2.93m/s。由线算图查得,通风管道单位长度比摩阻为:=0.32pa/m故该段摩擦阻力为=0.325=1.6pa查附录可得 分叉三通 ,该段局部阻力为:根据公式(7.2)得 (7.2)式中:为局部阻力系数;为空气密度;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