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理学实验讲义.doc_第1页
神经生理学实验讲义.doc_第2页
神经生理学实验讲义.doc_第3页
神经生理学实验讲义.doc_第4页
神经生理学实验讲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验13.1 反射弧的分析Analysis of Reflex Arc预习要求1理论知识:反射的定义及反射弧的组成;脊髓反射的类型。2技术知识:蟾蜍的捉拿方法。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产生的具有适应意义的反应过程称为反射(reflex)。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reflex arc)。典型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一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完整性受到破坏,反射活动就无法实现。本实验选用毁脑动物观察和分析反射弧的组成。1 材料和方法11材料 蟾蜍,蛙类手术器械,铁支柱,肌夹,玻璃平皿,烧杯,小滤纸(约1cm1cm), 1%硫酸溶液,纱布。12方法 取蟾蜍一只,用粗剪刀由两侧口裂剪去上方头颅,制成脊蟾蜍。或用探针由枕骨大孔刺入颅腔,捣毁脑组织以制备脊蟾蜍。将动物俯卧位固定在蛙板上,于右侧大腿背侧纵行剪开皮肤,在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的沟内找到坐骨神经干,在神经干下穿一条细线备用。手术完成后,用肌夹夹住动物下颌,悬挂在铁支柱上(图13.1-1)。图13.1-1 脊髓反射实验装置图13实验观察131用浸有1%硫酸溶液的小滤纸片贴在下腹部,观察双后肢有何反应。待出现反应后,将动物浸于烧杯的清水内洗掉滤纸片和硫酸,用纱布擦干皮肤。提起穿在右侧坐骨神经下的细线,剪断坐骨神经,再重复上述实验,比较两次结果有何不同。132分别将左右后肢趾尖浸入盛有1%硫酸的小平皿内(两侧浸没的范围应相等且仅限于趾尖),观察双侧后肢是否都发生。133沿左后肢趾关节上作一环形皮肤切口,将切口以下的皮肤全部剥脱(趾尖皮肤一定要剥干净),再用1%硫酸溶液浸泡该趾尖(切不可将其它趾尖浸入),观察该侧后肢的反应。134将一硫酸纸片贴于左后肢皮肤,观察引起的反应,用水洗掉纸片及硫酸,擦干皮肤后,将探针插入脊髓腔内反复捣毁脊髓,重复刚才的实验及实验步骤3.1,观察结果。注意事项离断颅脑部位要适当,太高可能保留部分脑组织而出现自主活动,太低也会影响反射的引出。每次用硫酸溶液或纸片处理后,应迅速用清水洗去皮肤上残存的硫酸,并用纱布擦干,以保护皮肤并防止冲淡硫酸溶液。浸入硫酸溶液的部位应限于一个趾尖,每次浸泡范围也应恒定,均勿浸入太多。2 结果以表格形式记录上述各项实验结果。3 讨论分析反射弧的组成以及反射弧中某一部分受损对反射活动的影响。探索性问题试设计实验,证明反射弧由五个部分组成。(梁华为 虞燕琴)实验13.2 反射中枢活动的某些基本特征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Reflex Activities 预习要求1理论知识:反射的定义及反射弧的组成;反射中枢活动的特征;脊髓反射的类型。2技术知识:蟾蜍的捉拿方法;刺激器的使用方法。在反射活动中,由于神经元特别是中间神经元联系方式的不同,可使反射活动表现出某些特征。如反射时(reflex time)的长短、反射活动空间范围的大小、反射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引起反射活动的刺激条件等。本实验通过观察反射时、反射活动空间范围、反射活动持续时间以及引起反射活动的刺激条件等,了解反射活动的特征。1 材料和方法11材料 蟾蜍,蛙类手术器械,铁支柱,血管钳,秒表,肌夹,玻璃平皿,烧杯,计算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刺激电极两个,0.5%硫酸溶液,1%硫酸溶液,纱布。12方法121制备脊蟾蜍标本 参见本节实验9-1。用肌夹夹住动物下颌,悬挂在铁支柱上。122实验观察(1)反射时的测定 在平皿内盛适量0.5%硫酸溶液,将蟾蜍一侧后肢的一个脚趾尖浸入硫酸溶液中,同时按动秒表记录从浸入时起至后肢发生屈曲所需要的时间,并立即将该足趾浸入烧杯水中浸洗数次,然后用纱布拭干。用上述方法重复三次,注意每次浸入趾尖的深度要一致。三次所测时间的平均值(两次实验间隔至少23min),即为此反射的反射时,然后平皿中换以1%的硫酸溶液再重复上述测定,比较两种浓度硫酸所测之反射时是否相同。(2)观察反射中枢活动的某些特征空间总和 将两个刺激电极各连入刺激器的输出端,然后分别与蟾蜍同一后肢相同的皮肤区域接触,用单个电刺激找出引起屈肌反射的阈值,再用略低于此阈值的阈下刺激分别给以单个电刺激,观察反应。然后把两个电极放在皮肤的同一区域,距离不超过0.5cm,当同时给予阈下刺激时,观察可否引起反射。时间总和 只放一个电极在后肢皮肤上,在给一次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反射的情况下,换以连续刺激,并依次增加刺激频率,记录哪一频率最早引起反射,并计算该频率刺激的时间间隔(即刺激频率的倒数)。后放 用适当强度的阈上刺激连续刺激后肢趾部皮肤,以引起反射活动。观察每次刺激后,反射活动是否立即停止。如发生后放现象,则记录反射活动的持续时间。并注意观察随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射活动的持续时间有何变化。扩散 将一个电极放在蟾蜍后肢的足面皮肤上,先给予弱的连续电刺激,观察发生的反应,然后依次增加刺激强度,观察每次增加强度所引起反射的空间范围有何变化。抑制 用0.5%的硫酸溶液测定反射时,然后用止血钳夹住一侧前肢,给一个较强的刺激,待动物安静后再测反射时,观察其有无延长。注意事项测反射时时,每次必须洗净硫酸,并将皮肤上的水擦拭干净,以防硫酸的持续作用或其浓度有变而影响结果。施加电刺激时,要区别是通过皮肤刺激了传出神经或肌肉引起的局部反应,还是引起的反射性反应。2 结果以表格形式记录不同刺激条件下的反射时、反射活动空间范围、反射活动持续时间。3 讨论(1)反射时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用两种硫酸浓度测得的反射时为什么不同?(2)为什么反射的空间范围可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扩大?(3)为什么反射持续的时间可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延长?(4)为什么不能引起反射的单个阈下刺激,在同时或相继给予两个以上时可以引起反射?(5)钳夹前肢后,后肢的反射时是否延长了?为什么?探索性问题人赤足踩到一颗钉子后会产生什么反应?为什么?实验13.9 人体脑电图Human Electroencephalogram预习要求1理论知识:脑电图的种类和特征;脑电图各波的形成机制及意义。2技术知识:脑电图仪的使用方法。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在无任何外加的人工刺激情况下,仍然存在持续不断的节律性电活动。若将引导电极安放在头皮上,由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或脑电图机记录出的这种皮层电活动,称为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脑电图波形按其频率、振幅的不同,可分为a波(又称Berger节律,813 Hz,20100 mV),b波(1430 Hz,520 mV),q波(47 Hz,100150 mV)和d波(13.5 Hz,20200 mV)。a波是脑电图中的基本节律,主要出现在大脑半球后半部,特别是枕叶部位;它在清醒、停止思维活动及闭目时即出现,波幅呈现由小变大,然后由大变小的规律性变化,类似“梭形”,持续12 s。如果受试者睁眼、思考问题或突然听到音响,a波消失而呈现快波,这一现象称为“a波阻断”(图13.9-1)。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人体脑电图的记录方法,了解正常脑电图的波形。图13.9-1 正常人脑电图的几种基本波形1 材料和方法11材料 实验对象是正常成人,脑电图仪,引导电极,导电胶,75%酒精棉球。12方法121电极安放 让受试者静坐椅上,姿势自如,用酒精棉球擦净耳垂及枕部皮肤各一小块,并分别将电极贴附于皮肤上并作固定。电极与皮肤间涂有导电胶。122调节脑电图仪的工作参数 整机灵敏度100 mV/cm,扫描速度1050 ms/cm,时间常数0.1 s,如果自发电位较小,可增加灵敏度到50 mV/cm。123实验观察(1)接通电源,观察一段时间脑电变化,并按脑电图各波分类标准进行分析。然后嘱受试者闭目,观察有无a波出现。(2)受试者在闭目、安静状态下,接受一种音响刺激,观察a波是否减弱或消失。(3)停止音响刺激、a波重新呈现后,再嘱受试者睁眼35 s,接着又闭目1015 s,反复三次,观察有无“a波阻断”现象出现。注意事项实验务必在屏蔽室内进行以防外界干扰,人体要接地。如有肌电干扰,嘱受试者呼吸均匀,放松肌肉,停止眨眼、咀嚼或吞咽等动作。如用脑电图仪等,则可同时观察和记录大脑皮质多处的脑电活动。2 结果描出a波及其阻断的图形。3 讨论分析a波阻断的原因。探索性问题1 不同思维活动对脑电图有何影响?2 研究大脑思维等精神活动的方法有哪些?(梁华为 虞燕琴).实验13.7 脑的立体定位术Stereotaxic Technique of Brain预习要求1理论知识:核团的概念;核团颅外标记方法。2技术知识:家兔耳缘静脉注射和麻醉技术;家兔颈部解剖结构及手术方法;气管插管方法;脑立体定位仪的使用方法。在神经生理学研究和某些医疗措施中,往往需要借助立体定位术(stereotaxic method)来确定中枢神经核团(nucleus)的位置,以便将微电极或刺激电极插入某核团中进行引导、刺激或损毁。立体定位术是根据某些颅外标记(如前囟、后囟、外耳道、眼眶等)与颅内结构具有相对固定的位置关系,如把动物头部固定与图谱要求一致,则即可按图谱中某核团的三维空间数据将电极插入这一核团。本实验主要目的是学习脑的立体定位技术。1 材料和方法11材料 兔,立体定位仪,哺乳类手术器械,开颅钻,骨钳,20%氨基甲酸乙酯,生理盐水,3mol/L氯化钾溶液,电泳仪,2%膀胺天蓝溶液。12方法 121麻醉 选体重202.5kg健康兔一只,用20%氨基甲酸乙酯每公斤体重1g(5ml)进行静脉麻醉。122手术准备 先将兔仰卧位,做气管插管。然后呈俯卧位,切开人字缝顶点到枕骨大孔间的皮肤,分离肌肉直至暴露枕大孔,仔细剪开枕大孔处的硬脑膜和蛛网膜,使脑脊液流出,再将棉花引流条一端放入枕大孔内进行小脑延髓池引流。123开颅 剪去头部的毛,沿矢状缝作一67cm皮肤切口,用刀柄剥离皮下组织及肌肉,将骨膜推向两侧,暴露前囟中心人字缝尖及矢状缝。在前囟前1mm,矢状缝外侧0.5cm处钻一小孔,并用骨钳四周扩大,但要保留前囟中心和人字缝尖,切勿损伤脑组织,出血时用骨蜡止血,颅窗用浸有液体石蜡的棉球覆盖。124核团定位:将兔置于立体定位仪上,用穿耳钝头耳杆插入双侧外耳道,调节门齿环高度,使前囟(冠状缝与矢状缝交点)高于后囟(人字缝尖)1.5mm,按sawyer图谱,其基底平面是经前囟和人字缝上1.5mm的水平,水平0平面(AP0)是经前囟并与基底水平面垂直的平面,向前为AP,向后为AP,矢状0平面是经矢状缝与冠状0平面和基底水平面垂直的平面(图13.7-1)。如以尾状核为例,其坐标为:AP-1;L(或R)46;36,即冠状0平面前1mm;矢状0平面向左(或右)旁开46mm,皮层向下36mm(图13.7-2)。图13.7-1 兔头的各标准平面图13.7-2 兔脑冠状切面尾状核的位置CD:尾状核;V:侧脑室;CL:内囊;NFS:中隔伞核;PV:室旁核;ST:纹核;CF:穹窿连核;HDM:下丘脑背内侧核;GP:苍白球125实验观察(1)以内充3mol/L氯化钾,尖端直径1mm,电阻1030MW的玻璃微电极,在微电极操纵器引导下按上述坐标插入尾核,记录兔尾核单位放电。(2)以0.2mol/L醋酸钠配制的2%膀胺天蓝溶液充灌微电极,插入上述位置,以阴极接微电级,经电泳仪通以25mA直流电流30s,然后进行组织学检查确定电极尖端位置。实验注意事项兔头固定时,两侧耳杆应插到适当位置。开颅手术时,要注意勿损伤矢状窦,避免大出血。2 结果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结果。3 讨论分析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探索性问题如何确定神经核团位置?其原理如何?(梁华为 虞燕琴)实验5.4神经干不应期的测定Measurement of the Refractory Period of Nerve Trunk预习要求1理论知识: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2技术知识:蟾蜍坐骨神经干标本制备;神经组织和其他可兴奋组织一样,在接受一次刺激产生兴奋以后,其兴奋性将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依次经过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然后再回到正常的兴奋水平。为了测定坐骨神经发生一次兴奋后的兴奋性变化,采用双脉冲刺激。可先给予一个中等强度的阈上刺激引起神经兴奋,然后按不同时间间隔给予第二个刺激,用第二个刺激是否引起动作电位,以两个刺激脉冲间隔来反映神经兴奋性的变化,测出神经干的不应期。本实验在蟾蜍或蛙坐骨神经干标本上,学习神经不应期测定方法,理解神经干动作电位后兴奋性的规律性变化特点。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蟾蜍蛙、蛙类手术器械、标本屏蔽盒、带电极的接线若干、计算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任氏液。1.2 方法1.2.1 制备蟾蜍坐骨神经干标本并置于标本屏蔽盒(见实验3),按图5.3-1所示,用导线连接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与标本盒。启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软件,选用记忆示波、刺激器触发方式,选用通道2记录神经干动作电位、通道4作刺激标记用。用主周期连续刺激模式,波宽0.1ms,刺激强度达最大刺激时,在r1、r1两电极间夹伤神经干,使双相动作电位变成单相动作电位。1.2.2 刺激模式改变为双刺激或自动间隔调节,首间隔设定为30ms,启动刺激,可见到相距30ms的两个相同幅度的动作电位图形。逐步减小波间隔,第二个动作电位逐渐向第一个靠近。当发现第二个动作电位的图形幅值开始比第一个减小时,说明第二个刺激落入到一次兴奋的相对不应期。波间隔越小,第二个动作电位幅值就越小,当第二个动作电位完全消失时,表明第二个刺激落放到第一次兴奋后的绝对不应期(图5.4-1)。图5.4-1神经兴奋不应期的测定上线:动作电位;下线:刺激脉冲ag为不同时间间隔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波形2 结 果分别测量第2个动作电位振幅刚开始降低和2个动作电位消失时的波间隔,并打印对应动作电位曲线。3 讨 论(1)什么是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2)刺激落在相对不应期内时,其动作电位的幅值为什么会减小?(3)为什么在绝对不应期内,神经对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不再发生反应。(4)绝对不应期的长短有什么生理意义?探索性问题1根据实验结果,如何计算神经的最大兴奋频率?2试设计如何用阈强度为指标观察神经的不应期?模拟实验操作 (1)进入神经干不应期测定模拟实验窗口,放置神经干标本盒:内置左侧第一对为刺激电极,与刺激器“+、”输出相连;右侧两对引导电极与示波器输入相连,其中蓝色电极接示波器下线、红色电极接示波器下线;位于刺激电极和引导电极之间的是接地电极,与示波器接地相连。 (2)设刺激器“双次”刺激方式,增加刺激电压至1.5V,动作电位出现在示波器的屏幕上。调节扫描速度为“1ms/cm”。 (3)调节刺激器的波间隔,逐渐减小,可见到一前一后两个振幅相同的动作电位。第一个动作电位由条件性刺激引起,第二个动作电位由检验性刺激引起。 (4)逐渐减小波间隔,待第二个动作电位振幅降低时,记录下刺激波间隔。继续减小波间隔直至第二个动作电位消失,记录此时的刺激波间隔。王珏 王琳琳实验7.9减压神经放电Discharge of Depressor Nerve in Rabbit预习要求1理论知识: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2技术知识:耳缘静脉注射和麻醉技术,家兔颈部解剖结构及手术方法,颈总动脉插管方法,神经放电记录方法。生物机体功能调节中,负反馈在维持机体稳态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的机制中减压反射的负反馈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减压反射感受器的传入神经是一个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另一个是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后者走行于迷走神经内。但兔的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在颈部自成一束,即减压神经(depressor nerve)。本实验在颈部分离兔的减压神经,用保护电极记录并观察其在基础状态下的放电,并且通过药物等引起血压改变时观察放电频率的变化,进而理解减压反射的作用。1材料和方法1.1材料家兔、兔台、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动脉导管、动脉夹、血压换能器、保护电极、三通管、纱布、棉球、有色丝线,小烧杯,生理盐水,液体石蜡,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1000U/ml肝素溶液、110 000去甲肾上腺素溶液、110 000乙酰胆碱溶液,生物信号采集系统。1.2方法1.2.1准备检压系统和监听设备:将动脉导管与血压换能器相连,通过三通开关用肝素溶液充灌血压换能器和动脉导管,排尽血压换能器与动脉导管中的气泡。将血压换能器和减压神经放电引导电极的输入插头分别与与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信号放大器输入通道相连,将音箱与生物信号系统的监听输出口连接,调节音量,用于减压神经放电监听,并进入生物信号系统相对应的实验记录状态。 1.2.2动物手术准备:动物称重,按5ml/kg的剂量于耳缘静脉注射20%氨基甲酸乙酯麻醉,将动物背位(仰卧)固定于兔手术台上。剪去颈前部兔毛,沿正中线切开皮肤57cm,纵向分离皮下组织和肌层,暴露颈部气管及其两侧的左、右颈总动脉鞘。用玻璃分针分离出左侧鞘内颈总动脉和减压神经,各穿一线备用。兔耳缘静脉注射肝素1000U/Kg,等1min使肝素在家兔体内血液中混合均匀,作左颈总动脉插管。启动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记录按钮,开始采样记录血压数据,并在屏幕上显示血压波动曲线。1.2.3实验观察(1)把减压神经搁置在悬空的引导电极上,观察电脑屏上减压神经冲动群集性放电(图7.9-1),和其节律与血压、心率相对应关系,同时监听放电发出的似火车开动样声音。(2)静脉注射110 000乙酰胆碱溶液0.1ml/kg,观察放电波形的幅度和密度有无增加,同时观察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和监听其放电声音变化。(3)于耳缘静脉注射110 000去甲肾上腺素溶液0.1ml/kg,观察放电波形的幅度和密度有无减小,同时观察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和监听其放电声音变化。图7.9-1正常减压神经放电波形注意事项减压神经较细,实验中避免对其牵拉,以免损伤神经。实验中滴加石蜡油,以防神经干燥。记录电极不要接触减压神经外的其他组织。2结果整理出一套完整的减压神经放电和血压变化曲线,并加以适当的标注。并以文字简要描述血压、心率变化与减压神经放电的关系。3讨论分析血压、心率变化与减压神经放电间的关系,讨论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探索性问题试设计实验,测定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张世忠 王琳琳实验十八 肌梭传入冲动的观察目的和原理 肌俊是一种骨骼肌感受牵拉刺激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装置,长几个毫米,外层为一结缔组织囊,整个肌梭附着于梭外肌纤维旁,并与其平行排呈并联关系。当肌肉受到牵拉时,肌梭感受器产生兴奋,并沿传入神经传到中枢神经系统;因此,当牵拉肌肉时可在传入神经中记录到肌梭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发放。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并记录牵拉蟾蜍离体缝匠肌引起的肌梭传入冲动,观察刺激强度(牵拉强度)与肌梭传入冲动发放频率之间的关系。材料 蟾蜍,PcLa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神经肌肉浴槽(缝匠肌浴槽),蛙类手术器械,解剖显微镜,任氏液,砝码,刺激器。方法和步骤1制备带有神经分支的缝匠肌标本(1)损毁蟾蜍脑和脊髓,剪去蟾蜍的上半身及内脏,剥去皮肤。(2)清除耻骨联合处残留的腹壁肌肉,沿耻骨联合正中垂直切开,将两端下肢分离开来,浸入任氏液备用。(3)取一侧下肢,背位固定于蛙板上,用玻璃分针分别分离缝匠肌、外侧肌膜(分离肌膜时不能过深,在分离内侧肌膜时应特别注意,因神经分支由内侧进入肌肉)。在近耻骨端剪下一小片耻骨,用镊子轻轻提起骨片,由上而下先分离外侧,再分离内侧分离到肌肉下1/3处时,可见一细神经支进入肌肉分为两个小分支。沿此细小神经向中枢端追踪,在大直肌及大腹肌的下面伴随着血管向上行走,于股骨头附近汇入坐骨神经。在脊椎旁结扎并剪断坐骨神经,自上而下剪断神经周围的分支及结缔组织,直至进入缝匠肌处,然后结扎并剪断缝匠肌肌腱,将神经与缝匠肌标本一起游离出来,置于任氏液备用。2安装标本,连接实验装置 用以固定缝匠肌神经标本的小盒是一约3cm4cm11cm的有机玻璃盒。另外用一块宽度较此盒略窄、长度较长的有机玻璃,斜插在该盒内作为斜板,斜板的下端有小桩以固定缝匠肌耻骨端的结扎线,斜板上端装有一滑轮,胫骨端结扎线可经此滑轮悬挂负荷。盒内充以任氏液,液面浸泡部分肌肉,溶液接地。神经置于引导电极上,经屏蔽导线输入PcLa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标本应加以屏蔽(图18-1)。图18-1 肌梭传入冲动的记录装置示意图3PcLab参数设置: 记录方式:连续记录 存盘方式:连续存盘 输入方式:AC 采样速率:25ms 放大倍数:1000 刺激波宽:1ms 刺激强度:0.12V可调 刺激方式:单次4观察项目(1)观察肌梭的自发放电:观察并记录缝匠肌肌梭在不加负荷时其自发的基础放电情况(神经传入活动)。(2)观察不同负荷的传入冲动:经滑轮上悬挂不同重量的砝码(通常用110g)时(即不同的牵拉强度下)缝匠肌肌梭放电变化(记录到的神经传入冲动的变化),每次负重间隔2min。分别统计每次负重后10s的传入冲动数。(3)持续负重时的传入冲动:在砝码盘中加5g砝码持续牵拉肌肉。从开始负重时起,每10s统计一次传入冲动数,直至1min。结果表明,肌梭的传入冲动中有一种在牵拉时急剧增加而又迅速减少的成分与一种在持续牵拉时保持相对稳定的成分。前者叫做位相性成分,后者叫做张力性成分。注意事项1破坏脑脊髓要完全,使肌肉处于松弛状态。2手术中一定要细心,仔细分离神经和缝匠肌标本,不要夹捏或过度牵拉神经和肌腱,以免受到损伤。3在分离神经时,注意神经分支甚细,易干燥,需经常滴加任氏液,保证标本的湿润,整个实验过程中,肌肉神经均应浸没于任氏液中防止干燥。4加重量施加牵拉时,观察10s后要及时除去重量,以防过度牵拉损伤标本,两次牵拉之间要有2min的间隔。结果及分析1用不同重量牵拉肌腱时,传入冲动数有何改变?为什么?2负重牵拉的速度对传入冲动有何影响?3持续负重时传入冲动有何变化?4肌肉收缩时传入冲动有何影响?实验12.2 声波传导途径的检测Pathways of Sound Conduction预习要求1理论知识:听觉器官的组成;外耳和中耳的功能;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2技术知识:音叉的使用方法。 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可分为空气传导(air conduction)和骨传导(bone conduction)两种。在正常情况下,空气传导的功效大于骨传导。在患传音性(传导性)耳聋时,则病耳的骨传导大于空气传导。若患感音性(神经性)耳聋,则空气传导与骨传导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临床上用此原理大致上可鉴别耳聋的性质。本实验通过感受音叉的响声来比较声波空气传导和骨传导的途径及其特征。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人、音叉(256512Hz)、棉球、橡皮锤。12 方法和步骤121 任内试验(图12.2-1) 本试验可比较同侧耳的空气传导和骨传导。受检者坐在安静的室内,主试者手持音叉用像皮锤敲响音叉,并立即将振动的音叉柄置于受检者一侧颞骨乳突部。此时,通过骨传导使受试者可听到音叉响声,随后声音逐渐减弱。当受检者刚刚听不到声音时,立即将音叉移至同侧外耳道口0.5cm处,则通过气传导又可重新听到声音。若先将音叉置于外耳道口处,当听不到声音时再将音叉柄移至颞骨乳突部,受检者仍听不到声音。由此说明正常人气传导大于骨传导,临床上称为任内试验阳性。用棉球塞住同侧耳孔,模拟传导性耳聋。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则气传导时间缩短,等于或小于骨传导时间。临床上称为任内试验阴性。图 12.2-1 任内实验A气传导;B骨传导122 韦伯试验:本试验可比较两耳的骨传导。主试者将振动的音叉柄置于受检者前额正中发际,令其比较两耳听到声音的强度。正常人两耳听到声音强度相同。用棉球塞一侧耳孔,模拟传导性耳聋。重复上述试验,受检者两侧听到声音的强度偏向患侧;若患神经性耳聋,则声音偏向健侧。临床上根据上述任内试验和韦伯试验结果,大致可判定耳聋的性质(见表12.2-1)。表12.2-1 音叉试验结果判断检查方法结果说明判断任内试验阳性气传导骨传导正常耳阴性气传导骨传导传音性耳聋韦伯试验两侧相同两侧骨传导相同正常耳偏向患侧患侧空气传导干扰减弱患侧传导性耳聋偏向健侧患侧感音功能丧失对侧神经性耳聋实验注意事项敲击音叉不要用力太猛,切忌在坚硬物体上敲击,可在手掌或大腿上敲击。在操作过程中,只能用手指持音叉柄,避免叉支与一切物体接触。音叉应垂直置于外耳道口,音叉末端与外耳道口水平并相距12cm,振动方向应对准外耳道口。2 结果记录各实验条件下受检者听到声音所需时间长短。3 讨论(1)比较气传导与骨传导功效的差别。(2)分析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的机制。探索性问题1. 如果将你说话的声音用录音机录下来,对你而言或对他人而言,这个声音与你讲话的声音有区别吗? 2. 咽喉发炎时,为何经常会出现耳鸣现象?(陈宝平 虞燕琴)实验12.6 视敏度的测定Measurement of Visual Acuity预习要求1理论知识:人眼的基本结构;眼的折光功能;简化眼;眼折光功能的调节;尤其是晶状体折光能力的调节。2技术知识:应用简化眼模型计算物像大小。视敏度也称为视力(visual acuity),指眼辨别物体两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通常以物体两点发出的光线相对于眼之间的夹角,即视角作为衡量指标。当视角为1时,物体成于视网膜的物像略大于视锥细胞的直径,使其两点的物像分别落在两个视锥细胞上且中间隔着一个未兴奋的细胞,才能被视觉中枢识别为两点,因此,人正常视力可分辨的最小视角约为1。各种用于检查视力的视力表都是根据这个原理设计,检查眼可辨别的最小视角并以不同方式记录,如小数法、分数法等,我国普遍采用的标准对数视力表则采用五分法记录。标准对数视力表是由4个不同方向的“E”排列而成,自上而下依次减小。字母相对眼可形成不同的视角,其记录视力方法:视力5-1ga,其中a为视角,以分为单位(图12.6-1)。例如,第11行在5m远的距离上,字母每一笔画的宽度以及每划之间的距离,都与眼形成1的视角,则其视力为5.0。而第1行的字母较大,在5m远的距离上,与眼形成的视角为10,则其视力为1.0。余以此类推。在视力表的两旁,注明了该行字母的视角及相应视力,人们可方便地使用。本实验通过了解视敏度(视力)测定的方法,探讨其临床意义。图 12.6-1 视力表测定原理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人,标准对数视力表,遮光板,指标棒,米尺。12 方法和步骤 将对数视力表平整地挂在光度适当、照明均匀的墙壁上,视力表第11行视标字母应与受试者两眼在同一高度。受检者站在距离视力表5m处。受试者用遮光板遮住一眼,主试者用指示棒从表上面第一行开始,依次指向各行字母,令受检者说出或用手指出字母的开口方向,直至受检者不能看清为止。受检者能辨别清楚字母最后一行左侧所标阿拉伯数字,即为其5分记录的视力数。如视力低于4.0时,即在5m距离不能辨别最大视标时,令受试者向视力表方向移近,到能辨别最大视标时为止,测定其与视力表的距离,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