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胶质瘤课件_第1页
恶性胶质瘤课件_第2页
恶性胶质瘤课件_第3页
恶性胶质瘤课件_第4页
恶性胶质瘤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胶 质 瘤,概念 流行病学 病理分级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概念 神经上皮性肿瘤(tumors of neuroepithelial tissue)统称胶质瘤(glioma) 包括星型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混合性胶质瘤、室管膜瘤、脉络丛肿瘤、不明起源的神经胶质肿瘤、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成神经细胞肿瘤、松果体实质肿瘤、胚胎性肿瘤。,星形细胞瘤:非典型星形细胞瘤 胶质母细胞瘤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 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少突胶质细胞瘤 分化不良少突胶质细胞瘤 室管膜肿瘤: 室管膜瘤 分化不良室管膜瘤 室管膜下瘤 胚胎性肿瘤:髓上皮瘤 神经母细胞瘤 髓母细胞瘤,混合性胶质细胞瘤:少突一星形细胞瘤 分化不良的少突一星形细胞瘤 脉络丛肿瘤:脉络丛乳头状瘤 脉络丛癌 来源不明的神经上皮性肿瘤:星形母细胞瘤 极性成胶质母细胞瘤 大脑胶质瘤病 神经元及神经元一胶质细胞混合性肿瘤: 神经节细胞瘤 分化不良的神经节细胞瘤 中枢神经细胞瘤 松果体实质肿瘤:松果体细胞瘤 松果体母细胞瘤,流行病学 是颅内最多见的肿瘤,脑胶质瘤发病率约十万分之十二, 在国内占35.26% -60.96% (平均 44.69%)。 有发病率、复发率、死亡率高和治愈率低等“三高一低”的特点。,病理分级 WHO将胶质瘤分为-级(2000年) I 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局限性良性肿瘤; 占胶质瘤5%左右,是可以治愈的。 II 级为浸润性, 但分化尚良好;占胶质瘤的3040%左右,预后可达5-10年甚至更长。 低级别胶质瘤(WHO III 级) 75%80%的病人5-10年内转变为高度恶性胶质瘤。 III 级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占胶质瘤的1525%左右,一般由2级演变而来,平均生存期23年左右。 IV 级为多形性恶性胶质母细胞瘤。占胶质瘤的1/3左右,平均生存时间一般为半年两年左右。,临床表现 占位效应: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 局部功能障碍:语言障碍、偏瘫、性格改变等 癫痫,诊断: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 CT:通常表现为低密度 MR: T1加权像为低信号,而恶性胶质瘤一般可增强,T2加权像为高信号,且瘤周水肿组织也呈高信号。肿瘤病灶较大、信号不均匀、囊变坏死明显、瘤内出血、肿瘤跨中线生长、注入造影剂后强化明显及不均匀强化。(比CT显示病变范围要大且更清楚,并可发现CT不易发现的病灶) CT及MR均不能区分肿瘤病理类型及分级。 PET/CT:鉴别肿瘤是否残存及复发,脑胶质母细胞瘤与单发性脑转移瘤在常规MRI 增强的鉴别诊断,假缩小征,脑胶质母细胞瘤在T1WI 增强后强化的边界比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 FLAIR) 序列T2WI 上显示的边界小时我们称之为假缩小征,而单发性脑转移瘤则无此MR 表现。 瘤外浸润征,脑胶质母细胞瘤呈环形强化时,环外常可见到斑片状异常强化信号,而单发性脑转移瘤强化环外则无异常强化信号。,低级别胶质瘤治疗原则,1.是否要手术、何时手术? a.肿瘤全切患者的5 年及10年生存期与部分切除, 甚至与仅行观察患者的相似。 b.目前倾向于对低级别胶质瘤进行广泛的切除。 (减少肿瘤浸润扩散及恶性变的机会;能够减轻瘤负荷, 更有利于后续的放化疗;组织病理学仍然是目前胶质瘤恶性度分级的“金标准”) c.2006年NCI统计了1973 至2001 年共2009 例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情况, 研究显示, 手术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目前, 低级别胶质瘤的手术时机上仍存在争议。特别是无症状患者, 可以考虑密切的动态观察。然而, 对于年龄 40岁, 肿瘤最大直径3 cm, 以及具有其他高危因素者, 早期手术是明智的选择。,低级别胶质瘤治疗原则,2.低级别胶质瘤是否要放射治疗?术后放疗开始的时间? WHO 级术后放疗益处目前不清楚。对有残留肿瘤的术后放疗可以改善无进展生存率。 WHO 级 EORTC 22845 : 比较术后立即放疗和观察出现进展或复发后放疗的长期结果: 例数 中位无进展生存 中位生存 5年生存率 观察组: 157 3.4年 7.2年 66% 54Gy(30f) : 157 5.3年 7.4年 68% P P.0001 P=.872 结果提示延迟放疗可能对一部分病人是合适的。,比较术后放疗不同剂量长期结果: EORTC 22844 : 例数 5年无进展生存率 5年生存率 45 Gy (25f) : 171 47% 58% 59.4Gy(33f) : 172 50% 59% 无统计学差异 NCCTG: 例数 2年生存率 5年生存率 50.4Gy (28f) : 101 94% 72% 64.8Gy(36f) : 102 85% 64% 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1.82Gy/f,总量50Gy,是标准的剂量。,低级别胶质瘤治疗原则,3.低级别胶质瘤化疗是否获益? CCNU、PCV化疗并没有得到比单纯放疗好的结果。 TMZ还没有期临床结果。,低级别胶质瘤的治疗, 虽然还没有完全公认的治疗模式, 但手术治疗的价值是肯定的。放射治疗的获益和风险还需要认真评价。而化疗对低级别胶质瘤是否有益, 或者是哪些化疗方案是合适的? 甚至化疗是否可以替代放射治疗, 还有待随机的前瞻性研究。,NCCN2011版治疗一些建议: 1.争取行肿瘤全切,对于手术完全切除的肿瘤,采用观察的办法也是可行的,对于年龄大于45岁的病人,肿瘤更具侵袭力,所以术后立即放疗被推荐于这组病人。 2.对于仅仅进行立体定向活检,开颅活检或者次全切除的病人,更倾向术后立即放疗,尤其对于那些症状控制不满意的,化疗也可以考虑。 3.随诊中患者应每3-6月行MRI检查,5年以后,延长至每年一次。一旦复发,推荐对于那些曾经接受过放疗的病人可以采取二次手术+化疗的办法。对于初次放疗2年以后复发,野外复发或者复发肿瘤较小的,可以采取手术+放疗的办法。,恶性胶质瘤 恶性星形细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AA) 胶质母细胞瘤 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恶性胶质瘤占胶质瘤的7080% 发病高峰45-50岁 5年生存率 5% 周围水肿带中往往能找到肿瘤细胞。 MR在T2加权像中显示的水肿范围 常被用来确定放射治疗的照射范围。 超过80%的失败是在原发肿瘤及其周围2cm内。 治疗效果不好(没有解决的医学难题),恶性胶质瘤RPA分级(RTOG),RPA, recursive partitioning analvsis (回归分割分析),恶性胶质细胞瘤预后与RPA分级,预后主要因素为RPA分级,恶性胶质瘤剂量效应关系,放疗剂量应60Gy。 但大于60Gy,坏死发生率增加。 RTOG 7401 600多例,研究 70Gy vs 60Gy,没带来益处。 RTOG 8302 700多例, 期随机研究: 采用每日两次的超分割放疗技术,从64.8Gy,至81Gy,疗效最好组为72Gy,大于72Gy毒性增加。,来自Stupp R, et al. 的报告N Engl J Med. 2005;352:987-996. Lancet Oncol.2009;10(5);459-66 85个医疗机构573例患者, 随机分为60 Gy常规分割放疗组,(RT组) 相同放疗方案的同期连续每天TMZ 75 mg/m2、随后150200 mg/m2(连用5天,每28天为一周期,连用6个周期)的辅助性化疗。(RT+TMZ组 ),放疗+TMZ的期临床试验,中位生存期: RT: 12.1月 RT+TMZ: 14.6月 P .0001 生存率: 2 3 4 5年 RT: 11.2%、 4.3%、 3.8% 1.9% RT+TMZ: 27.3%、 16.7%、12.9% 9.1% P .0001,放疗+TMZ的期临床试验,MGMT(6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 MGMT可修复被烷基化的鸟嘌呤,阻止DNA交联的形成,降低其细胞毒作用,造成肿瘤细胞耐药。 MGMT启动子甲基化,不能修复化疗诱导的DNA损伤,增强TMZ细胞毒作用 MGMT启动子甲基化患者RT+TMZ更容易临床获益。 ( MGMT 表达阴性) MGMT启动子甲基化缺失的患者不能达到临床水平的改善。( MGMT 高度表达),MGMT表达与疗效关系,通过MGMT基因预测RT+TMZ的疗效,回归分割分析胶质瘤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患者疗效显著相关:MGMT启动子甲基化者,使用TMZ后疗效的提高明显。,国人胶质瘤MGMT启动子的甲基化情况,(来源-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分子神经病理室),60% GBM患者MGMT 基因发生启动子区甲基化,BCNU缓释胶囊手术中植入瘤腔显示出治疗优势,一项32例恶性胶质瘤患者初次治疗时植入BCNU缓释胶囊联合放疗的方法显著改善了预后; 另一项关于初次治疗的恶性胶质瘤(240例)BCNU缓释剂与安慰剂的比较研究提示BCNU组相对于安慰剂组提高了平均生存期11.6vs13.9月,并且在治疗后2-3年内可以看到优势。 FDA将BCNU缓释剂手术中植入适用范围扩大到包括初次治疗的恶性胶质瘤(2003)。欧洲也在2004年做出了相应的调整,间变少突胶质瘤染色体1p19q缺失患者预后好,对放化疗反应好 有两项随机研究显示辅助性PCV化疗延长了存在染色体 1p19q缺失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 PCV方案和用替莫唑胺疗效相似。,药物及靶向治疗考虑,1.MGMT 启动子甲基化 替莫唑胺 2.EGFR 高表达 EGFR 抗体h-R3治疗 超过半数的晚期恶性胶质瘤,都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过量表达。 3.VEGF 高表达 贝伐单抗 AVASTIN (复发恶性胶质瘤推荐使用),恶性胶质瘤治疗,NCCN2011版一些建议: 1.最大限度的切除肿瘤 。 2.术中冰冻证实高级别胶质瘤则可以考虑BCNU缓释剂植入。 3.替莫唑胺应用放疗过程中连续用(75mg/m2),放疗结束后继续6个疗程替莫唑胺化疗,150-200mg/m2/d,每疗程前5天用药,28天一个疗程。 4.间变少突胶质瘤,辅助性PCV化疗延长了存在染色体1p19q缺失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复发/假性进展,假性进展的定义:在恶性胶质瘤患者TMZ放/化疗后常常很快出现原有增强病灶体积变大,甚或出现新的增强病变的现象,由于这一表现在影像上酷似肿瘤进展,学者称之为假性进展。假性进展属于与治疗相关的反应,与肿瘤进展无关。它并不是肿瘤的真正地生长,而是个可逆的影像学变化。2006年Chamberlain等定义了HGG Temo-RT后的此现象为Pseudo-Progression (PsPr),假性进展的临床特征,假性进展多见于治疗结束后2个月内,且多无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生率与放疗剂量有关,似乎与年龄,照射体积无关,但MGMT甲基化患者假性进展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甲基化者,同时假性进展的发生意味着生存时间的延长。和传统概念的放射性坏死相比,即使不予治疗增强病灶的体积也可缩小或保持稳定。,假性进展的发病机制,假性进展的机制目前还未完全阐明,很可能是因为明显的局部组织反应(包括炎性成分,水肿和血管渗透性异常等)所致,是亚急性放射反应和治疗相关性坏死之间的过渡。替莫唑胺联合放疗对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高于单纯放疗,这可能是其与治疗相关的早期坏死发生率高,且发生时间提前的原因。,假性进展的发生率,多项研究显示替莫唑胺联合放疗,假性进展发生率高于单纯放疗 Wit等的文献显示单纯放疗后有9%的患者发生假性进展;Taal 和 Brandes等报道替莫唑胺联合放/化疗分别有21%和31%的患者出现假性进展 Taal 等2008年发表在“Cancer”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替莫唑胺联合放疗后出现病灶扩大的患者中有50%为假性进展。,PsPr/ PD的鉴别,假性进展是回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