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USB管脚定义.doc_第1页
MiniUSB管脚定义.doc_第2页
MiniUSB管脚定义.doc_第3页
MiniUSB管脚定义.doc_第4页
MiniUSB管脚定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Mini USB管脚定义(上图是插座的示意图)Mini USB连接器触点 功能 1 VBUS(4.45.25 V) 2 D-3 D+4 ID5 接地在mini-A上连接到第5针,在mini-B可以悬空亦可连接到第5针。关于第4脚ID,还有更详细的定义,参见OTG(On-The-Go)规范。Mini USB8PINPCB1965 Type I SMT1968 Type II SMT1971 Type III SMTCable1966 Type I Solder1969 Type II1972 Type III5PINPCB1978 A Type SMT1980 B Type R/A1981 B Type StraightCableA Type Solder1983 B Type Solder4PINPCB1986 A Type SMT1989 B Type SMTCable1987 A Type Solder1991 B Type SolderUSBUSB引脚定义 USB 是 Universal Serial Bus 的缩写,由 Compaq, Digital, IBM, Intel, Microsoft, NEC, Northern Telecom 联合推出。外观上计算机一侧为 4 针公插,设备一侧为 4 针母插。引脚定义:PinNameDescription1VCC+5 VDC2D-Data -3D+Data +4GNDGround一般而言:红(Vcc),白(D-),绿(D+),黑(GND);驱动能力:5VDC,500mA;窗体顶端窗体底端USB引脚图与引脚定义2007-12-06 18:10usb是 Universal Serial Bus (通用串行总线)的缩写,由 Compaq, Digital, IBM, Intel, Microsoft, NEC, Northern Telecom 联合推出。外观上计算机一侧为 4 针公插,设备一侧为 4 针母插。现在usb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设备了,但是经常有人把电脑主板上的usb线接反或者接错,直接导致usb设备,或者usb接口被烧坏,建议大家接好以后用万用表测试一下电压了再用usb引脚定义 PinNameDes cription1VCC+5 VDC2D-Data -3D+Data +4GNDGroundUSB引脚图usb一般的接线方法是这样的:红线:vcc黑线:gnd白线:data-绿线:data+usb引脚定义usb一般的接线方法是这样的:红线:vcc黑线:gnd白线:data-绿线:data+Usb连线定义2007-09-08 11:33主板上的USB连线插槽一般有两排,可同时接两个USB接口,每排有四针和五针两种不同的排列。如技嘉GA EA主板有两排USB连线插槽,每排四针;联想TitaniumIB 主板有两排USB连线插槽,每排五针。以联想TitaniumIB 主板为例,各针与USB接口连接线连接如下:VCC(电源线)DATA (信号线)DATA (信号线)不连接(此处为一空针)G N D (地线)五针排列的USB连线插槽一般有一针为空针,位置一般处于正数第二针或是倒数第二针,不需连接。实际上,无论USB连线插槽如何变化,是四针排列还是五针排列,与USB接口连线连接时一般只用到四根连线。连接时除要认真查阅主板说明书外,还需注意的是:VCC与GND两线千万不要插反,否则有烧毁主板的可能,本人有切身体验!判断两线位置也很简单,USB接口连线中电源线一般为红色,连接位置在USB连线插槽的顶端;地线一般为黑色或灰色,连接位置在插槽的底端。用万能表测量,地线应与USB接口周围的金属物相通。DATA 和DATA 连线呈前后排列,一般DATA 线在前,DATA 线在后。市面上出售的USB接口连线,DATA 一般为白线,DATA 一般为青线。如果两者插反,主板可能不能正确识别USB设备。 * *机箱前面板一般有两个USB接口,是通过两组四芯数据线连接到主板预留的两个USB接口插针上的。四芯数据线的颜色分别为:红、白、绿、黑。它们与主板的USB接口插针的对应关系如下:红(V):电源正极,对应主板的VCC、 +5V、VC白(USB-):信号线负极,对应主板的port-、data-、USB-绿(USB+):信号线正极,对应主板的port+、data+、USB+黑(G):地线,对应主板的GND、G、地线USB引脚定义USB,全称是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它是在1994年底由康柏、IBM、Microsoft等多家公司联合制订的,现在USB已经发展到了2.0版本。USB2.0协议支持现存的所有USB设备,既可以把USB1.1设备插入USB1.1的PC机接口,并且在电气上兼容USB1.1的连接线。 1、USB总线特点 (1) 数据传输速率高 ( 2) 数据传输可靠 ( 3) 同时挂接多个USB设备 (4) USB接口能为设备供电 (5) 支持热插拔。 USB还具有一些新的特性,如:实时性(可以实现和一个设备之间有效的实时通信)、动态性(可以实现接口间的动态切换)、联合性(不同的而又有相近的特性的接口可以联合起来)、多能性(各个不同的接口可以使用不同的供电模式)。 2、USB接口的结构见下图。USB接口数据传输距离不大于5米。 PinNameDescription1VCC+5 VDC2D-Data -3D+Data +4GNDGround外观上计算机一侧为 4 针公插,设备一侧为 4 针母插。引脚定义: Pin Name Description 1 VCC +5 VDC由计算机输出+5V直流电压 2 D- Data - 数据线 3 D+ Data + 数据线 4 GND Ground接地端一般而言: 红(Vcc),白(D-),绿(D+),黑(GND)USB引脚定义USB,全称是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它是在1994年底由康柏、IBM、Microsoft等多家公司联合制订的,现在USB已经发展到了2.0版本。USB2.0协议支持现存的所有USB设备,既可以把USB1.1设备插入USB1.1的PC机接口,并且在电气上兼容USB1.1的连接线。 1、USB总线特点 (1) 数据传输速率高 ( 2) 数据传输可靠 ( 3) 同时挂接多个USB设备 (4) USB接口能为设备供电 (5) 支持热插拔。 USB还具有一些新的特性,如:实时性(可以实现和一个设备之间有效的实时通信)、动态性(可以实现接口间的动态切换)、联合性(不同的而又有相近的特性的接口可以联合起来)、多能性(各个不同的接口可以使用不同的供电模式)。 2、USB接口的结构见下图。USB接口数据传输距离不大于5米。 PinNameDescription1VCC+5 VDC2D-Data -3D+Data +4GNDGround外观上计算机一侧为 4 针公插,设备一侧为 4 针母插。引脚定义: Pin Name Description 1 VCC +5 VDC由计算机输出+5V直流电压 2 D- Data - 数据线 3 D+ Data + 数据线 4 GND Ground接地端一般而言: 红(Vcc),白(D-),绿(D+),黑(GND)USB2.0传输速度以及详细介绍作者:本站来源:发布时间:2007-9-9 15:55:04减小字体增大字体USB2.0传输速度一、什么是USB? USB是英文Universal Serial Bus的缩写,中文含义是“通用串行总线”。它是一种应用在PC领域的新型接口技术。早在1995年,就已经有PC机带有USB接口了,但由于缺乏软件及硬件设备的支持,这些PC机的USB接口都闲置未用。1998年后,随着微软在Windows 98中内置了对USB接口的支持模块,加上USB设备的日渐增多,USB接口才逐步走进了实用阶段。 这几年,随着大量支持USB的个人电脑的普及,USB逐步成为PC机的标准接口已经是大势所趋。在主机(host)端,最新推出的PC机几乎100%支持USB;而在外设(device)端,使用USB接口的设备也与日俱增,例如数码相机、扫描仪、游戏杆、磁带和软驱、图像设备、打印机、键盘、鼠标等等。 USB设备之所以会被大量应用,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1、可以热插拔。这就让用户在使用外接设备时,不需要重复“关机将并口或串口电缆接上再开机”这样的动作,而是直接在PC开机时,就可以将USB电缆插上使用。 2、携带方便。USB设备大多以“小、轻、薄”见长,对用户来说,同样20G的硬盘,USB硬盘比IDE硬盘要轻一半的重量,在想要随身携带大量数据时,当然USB硬盘会是首要之选了。 3、标准统一。大家常见的是IDE接口的硬盘,串口的鼠标键盘,并口的打印机扫描仪,可是有了USB之后,这些应用外设统统可以用同样的标准与PC连接,这时就有了USB硬盘、USB鼠标、USB打印机,等等。 4、可以连接多个设备。USB在PC上往往具有多个接口,可以同时连接几个设备,如果接上一个有4个端口的USB HUB时,就可以再连上4个USB设备,以此类推,尽可以连下去,将你家的设备都同时连在一台PC上而不会有任何问题(注:最高可连接至127个设备)。但是,为什么又出现了USB2.0呢?它与USB1.1又有何区别?请别急,下面就会谈到了。 二、什么是USB 2.0? 目前USB设备虽已被广泛应用,但比较普遍的却是USB1.1接口,它的传输速度仅为12Mbps。举个例子说,当你用USB1.1的扫描仪扫一张大小为40M的图片,需要4分钟之久。 这样的速度,让用户觉得非常不方便,如果有好几张图片要扫的话,就得要有很好的耐心来等待了。 用户的需求,是促进科技发展的动力,厂商也同样认识到了这个瓶颈。这时, COMPAQ、Hewlett Packard、Intel、Lucent、Microsoft、NEC和PHILIPS这7家厂商联合制定了USB 2.0接口标准。USB 2.0将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速度增加到了480Mbps,比USB 1.1标准快40倍左右,速度的提高对于用户的最大好处就是意味着用户可以使用到更高效的外部设备,而且具有多种速度的周边设备都可以被连接到USB 2.0的线路上,而且无需担心数据传输时发生瓶颈效应。 所以,如果你用USB 2.0的扫描仪,就完全不同了,扫一张40M的图片只需半分钟左右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效率大大提高。 而且,USB2.0可以使用原来USB定义中同样规格的电缆,接头的规格也完全相同,在高速的前提下一样保持了USB 1.1的优秀特色,并且,USB 2.0的设备不会和USB 1.X设备在共同使用的时候发生任何冲突。 另外,在软件方面,Windows是完整的支持USB 1.X,对于USB 2.0,系统可以认出,而且能够正常工作,但是USB 2.0并不能充分发挥其性能优势,系统检测到USB 2.0的设备后,会提示说你的USB设备需要优化。现在还没有完全支持USB 2.0的WINDOWS系统,而LINUX、MACOS、BEOS到是走到了前面,都有了相关的软件支持或者系统程序包。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当带有USB 2.0规格的产品出现的时候,Windows会非常快的跟上的。现在WINDOWS XP已经会完全支持USB 2.0设备,不过当系统主板一但支持USB 2.0的时候微软将会很快推出USB 2.0的补丁。所以我们可以说,由于得到INTEL和微软的支持,USB2.0标准已成为下一代周边设备接口的重要趋势。USB2.0:高速、通用的接口那么究竟什么是USB、什么是USB2.0呢?USB是英文UniversalSerialBus的缩写。它并不是一种新的总线标准,而是应用在PC领域的新型接口技术。它简化了原来使用的非USB接口标准,具有连接方便、携带方便等优点。USB1.1是几年前推出的产品,刚一问世,便成了计算机与外设上普遍采用的标准,其规格传输速率能够达到12-15Mbps,对于一些占用空间不大的文件完全能够接受,然而随着计算机外设和人们生活中数字应用的发展,USB1.112Mbps的传输率相对于扫描仪、数码摄像机等大流量的外置设备来说已经是力不从心了,特别是传输较大的视频或音频文件,这样的速度就变得难以忍受了,因此很难满足现代工作和生活的需要。USB2.0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它的传输速率是480Mbps,比USB1.1快40倍,其传输速率与当前主流硬盘内部传输率接近,即便是通过它传输DVD级的视频流信号,带宽也绰绰有余,可以充分满足计算机外设的需要;而且,USB2.0向下兼容全部USB1.1设备,用户可以毫无损失地平稳过渡升级。 同样,与日本标准的1394接口相比,USB2.0的传输速率也要超出80Mbps,而且它的高速性能完全可以取代1394在实时连续影像处理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USB2.0接口是开放的高速通讯协议标准,而苹果和索尼都靠IEEE1394收取大量的许可费用。不仅如此,IEEE1394仅仅是一个区域性的地区标准,并不是被全球的硬件及外设制造商所共同采用的标准,因此,绝大多数的外设和硬件厂商的产品根本就不支持这一日本标准。相反,USB2.0可为Intel/AMD和其他硬件厂商节约大笔的许可费用,自然成为各大厂商追捧的对象,也就保证了消费者在不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