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穿透卷专题18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四.docx_第1页
2017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穿透卷专题18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四.docx_第2页
2017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穿透卷专题18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四.docx_第3页
2017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穿透卷专题18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四.docx_第4页
2017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穿透卷专题18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四.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8 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四)一、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抗战音乐家张曙张曙原名张恩袭,1908年9月18日,出生于安徽歙县坑口乡柔川村一农家小院,“张曙”这个名字,是他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田汉为他取的,寄意他在音乐道路上如“初生曙光”,大放异彩。 童年时期,母亲所教的山歌,随处流传的微调,无不给幼小的张曙以音乐的启蒙和艺术的滋养。从此,他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1921年底,张曙随在外经商的父亲到浙江衢州,先后就学于衢县高等小学、浙江省立八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段时间所受的教育是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启蒙。1925年3月,浙江省立八中调来音乐教师华盖,华盖对张曙重点培养,使他在音乐上进步神速。华盖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对张曙人生道路的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1926年秋,张曙中学毕业,没有按照父亲预先设置好的人生道路投考法政学校博取仕途,或是回乡经商。张曙执意报考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系。在上海艺术大学求学期间,张曙结识了著名戏剧家田汉。 1927年起,张曙开始了左翼音乐创作,一首首激昂的革命歌曲,一部部鞭挞万恶旧社会的话剧配乐,使张曙的音乐才能锋芒初露。1928年,张曙考入当时国内最高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跟随俄国声乐教授斯拉诺娃和声乐组主任周淑安学习声乐,还师从黄自学习作曲,师从朱英兼修二胡1933年1月,张曙在田汉的介绍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革命工作与音乐事业彻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1935年是张曙创作的高峰期,他为话剧洪水写下了三首插曲风雨催眠曲、云儿词、筑堤曲,又先后创作了爬山运动歌、青年劳动歌、抗战进行曲等一系列进步歌曲。1936他在南京新民报发表了谈作曲、看回春之曲后、谈谈国难时期的音乐运动等音乐文论,坚决反对在国难当头之际“制作消闲音乐”,“把音乐完全趣味化”。张曙进一步阐述用音乐去唤起民众抗日热情的主张与手段:“我们既然要通过音乐去唤起大众、组织大众,那末我们必得先要懂得大众的疾苦与希求。倘若你没有懂得大众的生活情绪,无论你的作曲技巧怎样高,你一辈子也作不出大众真正需要的音乐来,所以我们得要先从大众去学习,然后才能去教育大众。1937年“七七”事变后,田汉连夜创作出话剧卢沟桥,交由张曙配乐编曲,张曙借用河北民间戏曲小放牛的曲调改编卢沟问答,此曲在南京公演后不胫而走,成为社会大众人人爱唱的抗战歌曲。同月,张曙深感于国家危亡,倾力创作抗战歌曲的力作保卫国土。歌曲铿锵有力,听众为之感奋不已。之后,张曙还为阳翰笙的电影剧本夜奔写了插曲一条心。与同时代的新音乐工作者相比,张曙对民间音乐钻研颇深,其抗战歌曲汲取生活中群众呐喊呼号的音调,不仅极具民间风味,也体现出奔放不羁、热烈雄浑的战斗精神。 1937年12月,张曙受田汉邀请为田汉新作最后的胜利编曲。根据剧情需要,张曙采用民间山歌的曲调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作日落西山,以民间习见的情歌题材,抒发出仁人志士抛却儿女情长,毅然走向抗日战场,甘洒热血写春秋的高尚情操。歌曲风格清新,曲调明快优美,很快流传全国,不仅是著名的抗战抒情歌曲,更作为声乐教学的经典曲目广为传唱。 台儿庄会战后,田汉创作诗歌洪波曲,交由张曙作曲。张曙决定将此谱写成大众化的进行曲,以铿锵有力的节奏,通过齐唱与合唱等形式,将台儿庄会战的壮烈场景栩栩如生地加以呈现,表现出中国军民精诚团结、血战到底、众志成城的磅礴气势。此曲很快便流传开来,成为他一生最负盛名的抗战歌曲。 据冼星海在创作札记中记载,在纪念抗战一周年之际,在太行山上刚刚写就,由于来不及教给歌咏队队员,又想及时介绍给广大群众,于是张曙就找到林路以二重唱的形式进行演出,使这首歌曲迅速传遍武汉三镇,唱响全国。张曙还先后发表了唱歌的声音与感情、聂耳作品的历史性等音乐文论,强调“要从日常生活中,多方面的深切地去体验,敏锐地去观察”,才能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从而正确地把握与诠释作品。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张曙辗转撤往广西桂林,据与张曙朝夕相处的林路回忆:“他除了组织领导歌咏活动外,主要是推敲那首十二月抗敌歌。每一段、每一句、每一个音节他都细细琢磨,时时都在吟唱推敲,几乎把他所知道的民族、民间音乐知识全部倾注在这个作品中。”不幸突如其来,12月24日中午,年仅30岁的张曙牺牲于敌机轰炸。他短暂一生创作出200余首抗战革命歌曲,以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斗志昂扬的爱国热情,鼓舞和教育了一代代华夏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不懈奋斗。 (摘编自黄敏学洪波一曲壮国魂) 相关链接张曙先生之可贵在于和聂耳同为文化战线上的两员猛将救亡歌咏便是最显明的,代表了大家发出了反抗的怒吼,代表了大众发出了要求团结的呼声。张曙先生便是这样的工作者中的一个,这功绩是永远、永远不磨灭的。 周恩来黄自死于病,聂耳死于海,张曙死于敌机轰炸,重责寄我辈肩头,风云继起;抗敌歌在前,大路歌在后,洪波歌在圣战时期,壮声破敌奴肝胆,豪杰其兴。 郭沫若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华盖不仅使张曙在音乐上进步神速,而且对他人生道路的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学毕业后,张曙放弃了父亲为他设置好的人生道路,向着心中的音乐梦想扬帆起航。 B. 在张曙看来如果没有懂得大众的生活情绪,无论作曲技巧怎样高,也作不出大众真正需要的音乐来,所以要唤醒民众,得要先从大众去学习。 C. 1927年起,张曙开始了左翼音乐创作,一首首激昂的革命歌曲,一部部鞭挞万恶旧社会的话剧,使张曙的音乐才能锋芒初露。 D. 与同时代的新音乐工作者相比,张曙对民间音乐钻研颇深,其抗战歌曲汲取生活中群众呐喊呼号的音调,不仅极具民间风味,也体现出奔放不羁、热烈雄浑的战斗精神。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童年时期母亲教唱的山歌和家乡传唱的徽调的浸染是张曙走上音乐道路的启蒙,浙江省立八中的教育是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启蒙。 B.为了将台儿庄会战的壮烈场景栩栩如生地加以呈现,表现出中国军民众志成城、血战到底的磅礴气势,张曙将田汉创作的诗歌洪波曲谱写成大众化的进行曲。 C. 张曙对创作极为严肃认真,每一段、每一句、每一个音节他都细细琢磨,时时都在吟唱推敲,几乎把他所知道的民族、民间音乐知识全部倾注在他的创作中。 D.张曙的名作日落西山之所以采用民间山歌的曲调,是为了更好地抒发出仁人志士抛却儿女情长,毅然走向抗日战场,甘洒热血写春秋的高尚情操。 E.张曙在革命斗争与创作实践中开辟出无产阶级革命音乐新的艺术道路,迄今仍引领着群众音乐创作的发展方向,成为我们学习和效法的楷模。3.张曙舍弃了父亲为他设置好的入仕或经商的人生道路,走了音乐之路。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选择人生道路的思考和认识。答: 【答案】1.C2.BE3在对人生道路作出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可以参考别人的意见,但不屈从,不盲从,要有自己的判断。张曙父亲为他设置好了人生之路,但他有自己的追求和选择,放弃了入仕或经商之路,选择了音乐之路。要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要看自己的才能和兴趣。张曙选择走音乐之路,是因为他从小受到音乐熏陶,中学时受到名师培养,有这方面的天赋和爱好。张曙选择音乐之路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在华盖老师的培养和指导下作出的选择。【解析】1.C项,“一部部鞭挞万恶旧社会的话剧”不正确,应该是“一部部鞭挞万恶旧社会的话剧配乐”。2.A项,童年时期母亲教唱的山歌和家乡传唱的徽调只是给了张曙音乐的启蒙和艺术的滋养,在衢县高等小结合文本材料谈谈你对选择人生道路的思考和认识。【题型】现代文阅读【难度】一般二、语言文字运用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两项是( ) A家住通州的邢女士在过马路时被一辆疾驰的电动摩托撞倒,趴在地上,动弹不了。这时,一些素昧平生的好心人向她伸出了援手。 B在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半决赛中,中国女排的姑娘们表现出了超强的心理素质,面对几万巴西球迷的嘘声,她们充耳不闻,顽强拼搏,赢下比赛。 C影视创作者将过多精力放在如何利用互联网融资、发行、宣传等外围层面,而对编剧、摄影、特效等内容层面的投入少之又少,实属舍本逐末。 D在全市高中组足球比赛中,虽然他不小心犯规得了一张黄牌,但相对于2粒进球,为球队锁定胜局来说,那是不足为训的。 E受强降雨影响,河南有的地方出现历史罕见洪涝灾害,当地新闻媒体多渠道直播灾情,记者倾巢出动,深入灾区进行报道。4.【答案】AC【解析】A项,素昧平生:昧,不了解;平生,平素、往常。彼此一向不了解。指与某人从来不认识。使用正确。B项,充耳不闻:充,塞住。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不合语境。C项,舍本逐末:舍弃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指轻重倒置。符合语境。D项,不足为训:训,法则,典范。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望文生义,不合语境。E项,倾巢出动: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属于贬义词,感情色彩不对。【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深圳市一年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中小学生课题研究,目的在于引导孩子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认识社会和探索兴趣、创新思维、科学精神。 B过去,农作物秸秆的用途主要用于取暖、做饭和喂牛,如今,随着农业生产方式及农村能源结构的变化,秸秆失去了用武之地。 C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已经上映,这部以120帧拍摄的电影,挑战了新技术,但全球仅有少数几家影院能达到放映要求。 D近日山西屡现的文物失窃事件,此类现象不仅造成山西古建筑资源流失,还破坏了村落的原始风貌和地域特色,建议采取措施加强监管。5.【答案】C【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6填入下而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摇篮。中国茶叶的采集、栽培和生产的历史始于何时,文献记载并不一致,以茶叶为饮料的习惯始于中国,中国茶的历史和茶文化的历史最悠久,产地最多,品种最繁,产量最大,工艺最精,是举世公认的。在中西接触的早期历史中,茶、丝和瓷器等都曾是最受西方青睐且最具标识性的中国商品,茶叶更长期占据中国出口商品的首位,中国茶文化亦因此被视作东方精神文化的象征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介。A虽然但是而且/而并且B即使但是/而且/而且C尽管但却因为但所以D尽管但则而且而/6.【答案】D【解析】通读文段,从语句关系分析,前两句应该是让步转折关系,所以前两空可填“尽管但”,排除AB两项;第空填“却”或“则”均可;第句是在前面的基础上递进而来,所以填“而且”合适,排除C项。【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7在下而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直至今日, 。关于酒起源,学术界目前还没有公认的科学解释。众所周知,文字的职能是记事。但是用来记事的文字出现的很晚,而早在文字出现之前,正是这种需要刺激了文字的产生。从根本上说,。7.【答案】汉字仍被广泛地使用着人类就有了记事的需要文字起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对全段的总结,在对前文理解的基础上总结文字的起源,即“文字起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题型】语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