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练成原油的基本知识.doc_第1页
石油练成原油的基本知识.doc_第2页
石油练成原油的基本知识.doc_第3页
石油练成原油的基本知识.doc_第4页
石油练成原油的基本知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油练成原油的基本知识1.石油:(又称原油)(crude oil):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2.石油的灰分:石油的元素组成除了碳、氢、氧、氮、硫以外,还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石油中的微量元素就构成了石油的灰分。3.组分组成:石油中的化合物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4.石油的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5.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延缓时间不足10-7秒的发光现象,称为荧光性。6.天然气:广义上指岩石圈中存在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石油地质学中研究的主要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7.气顶气: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产出的天然气。8.气藏气:单独聚集的天然气。可分为干气气藏和湿气气藏。9.凝析气(凝析油):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 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较低,按照逆凝结规律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10.固态气水合物:是在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由天然气分子和水分子结合而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 11.煤型气: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12.煤成气:煤层在煤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13.煤层气: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14.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15.油田水矿化度: 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单位ml/l、g/l或ppm。1.储集层: 凡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液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称为储集层。2.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3.有效孔隙度: 岩样中彼此连通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比。4.绝对渗透率: 单相液体充满岩石孔隙,液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测得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5.有效渗透率: 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6.相对渗透率: 对每一相流体局部饱和时的有效渗透率与全部饱和时的绝对渗透率之比值,称为该相流体的相对渗透率。7.孔隙结构: 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以及相互关系。8.流体饱和度: 油、气、水在储集岩孔隙中的含量分别占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数称为油、气、水的饱和度。9.砂岩体: 是指在一定的地质时期,某一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岩性和分布特征,并以砂质为主的沉积岩体。10.盖层: 指在储集层的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11.排替压力:表示非润湿相开始注入岩样中最大连通喉道的毛细管压力,在曲线压力最小的拐点。1.油气圈闭:适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叫闭圈。其中聚集了油气的叫油气藏闭圈。2.油气藏;是相当数量的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在一个油气藏内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气、水界面,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元3.构造圈闭(油气藏): 由于地壳运动使储集层顶面发生了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 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就称为构造油气藏。4.背斜圈闭(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发生褶皱变形,其上部又为非渗透性岩层所覆盖遮挡,底面或下倾方向被高油气势面或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即为背斜圈闭,聚集油气后,成为背斜油气藏。5.断层圈闭(油气藏):断层圈闭是指沿储集层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所形成的圈闭,聚集油气后即成为断层油气藏。6.裂缝性背斜圈闭:在背斜构造控制下,致密而脆性的非渗透性岩层,由于各种原因可以出现裂缝特别发育而使孔隙度和渗透性变好的局部地区,周围则为非渗透性围岩和高油气势面联合封闭形成的油气低势区,称为裂缝性背斜圈闭。聚集了油气之后即形成裂缝性背斜油气藏。7.刺穿圈闭:地下岩体(包括软泥、泥膏岩、盐岩及各种侵入岩浆岩)侵入沉积岩层,使储集层上方发生变形,其上倾方向被侵入岩体封闭而形成的圈闭称为刺穿圈闭。聚集油气后称为刺穿油气藏。8.地层圈闭(油气藏):由于储集层的岩性在横向上发生变化或储集层的连续性发生中断形成的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则称为地层油气藏。9.不整合圈闭(油气藏):由于储集层的连续发生中断,由不整合面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则称为不整合油气藏。10.岩性圈闭(油气藏):储集层的岩性在横向上发生变化,四周或上倾方向为非渗透性岩层遮挡而形成的圈闭称岩性圈闭。聚集油气之后形成岩性油气藏。11.水动力油气藏:在水动力作用下,储集层中被高油、气势面,非渗透性遮挡单独或联合封闭而形成的油或气的低势区称为水动力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则称为水动力油气藏。12.闭合(高)度:是指圈闭顶点到溢出点的等势面垂直的最大高度。13.油气藏高度:是指油气藏顶到油气水界面的最大高差。14.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之和。1.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称为沉积有机质。2.干酪根:为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3.成油门限(门限温度、门限深度):有机质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温度升高,当温度和深度达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界限称成油门限。(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门限深度:与门限温度相对应的深度称门限深度。)4.生油窗:在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成为主要的成油时期,称为生油窗。5.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的岩石。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的天然气,称生气母岩或气源岩。6.有机碳:指岩石中与有机质有关的碳,是残留的有机碳,即岩石中有机碳链化合物的总称,通常用百分含量表示。7.有机质成熟度:指沉积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的热演化程度。8.氯仿沥青“A”:岩石中可提取的有机质含量。9.CPI值:正烷烃中奇碳分子比偶碳分子的相对浓度。10.TTI法(值);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控制,因此,依据时间和温度定量计算有机质热成熟度的方法称为TTI法(值)。1.油气运移:指石油、天然气在某种自然动 力的驱使下在地壳中发生位置的转移。 2.油气初次运移:是指生油层中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从生油层向储集层(或输导层)中的运移。是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又称为排烃。3.油气二次运移:指油气脱离生油岩后,在孔隙度、渗透率较大的储集层中或大的断裂、不整合面中的传导过程,它包括聚集起来的油气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再次运移。4.异常(高)地层压力:地层中孔隙流体由于各种原因,使得流体压力偏离静水压力,这种地层压力称为异常地层压力。5.排烃效率: 是指烃源岩排出烃的质量与生烃的质量百分比。6.生油(烃源)岩有效排烃厚度: 生油层中只有与储集层相接触的一定距离内的烃类才能排出来,这段厚度就是生油层排烃的有效厚度。1.油气聚集:指油气在储层中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过程中遇到圈闭时,进入其中的油气就不能继续运移,而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过程。2成烃坳陷: 是指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广阔的有利于有机质大量繁殖和保存的封闭或半封闭的沉积区。3.(有利)生储盖组合:生储盖组合是指烃源层、储集层、盖层三者的组合型式。有利生储盖组合是指三者在时、空上配置恰当,有良好的输导层,使烃源层生成的油气能及时地运移到储集层聚集,盖层的质量和厚度能确保油气不致于散失。4.有效圈闭: 是指在具有油气来源的前提下,能聚集并保存维油气的圈闭。5.临界温度:液体能持液相的最高温度称为该物质的临界温度。6.临界压力:在临界温度时该物质气体液化所需要的最低压力。1沉积盆地:是指在某一特定地史时期,长期不断下沉接受沉积物堆积的地貌单元。2含油气盆地: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圈闭条件,并且已经发生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发现工业性的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称含油气盆地。3一级构造单元:隆起、凹陷和斜坡都是底盘起伏而形成的构造,是盆地内最高一级的构造,通称一级构造。4二级构造单元:三级构造在盆地的展布并不是孤立的和杂乱无章的,而是按一定的规律成群、成带出现,这些群和带的规模,处于一级构造和三级构造之间,通称二级构造。5三级构造:盆地内沉积盖层因褶皱和断裂活动而形成的构造。6含油气系统:被定义为是一个自然的系统,包含活跃的烃源岩及所有已形成的油、气藏,并包含油、气藏形成时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及作用。7油气聚集带:在沉积盆地中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所控制的,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8油气田:在地表同一产油面积上地下所有油气藏的总和,我们称为油气田。1.地温梯度:在地表上层(深约20130m)之下,地温随埋藏深度而有规律的增加,现将深度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温梯度。2.地层压力:地下多孔介质中流体的压力称为地层压力。3.均化温度:在常温常压下见到的包裹体往往含气相与液相两种流体,在冷热台上升温加热,在显微镜下可见两相转化为单相流体,这时纪录的温度即为均一温度。1何谓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在油气特征分析中有哪些应用?在石油中,不同碳原子数正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分布曲线,称为正烷烃分布曲线。不同类型原油的正烷烃分布特点不同:(1)未成熟的石油,主要含大分子量的正构烷烃;(2)成熟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分子量的正构烷烃;(3)降解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小分子量的正构烷烃。 根据主峰碳数位置及形态,可将正烷烃分布曲线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A、主峰小于C15,且主峰区较窄,表明低分子正烷烃高于高分子正烷烃,代表高成熟原油;B、主峰大于C25,主峰区较宽,奇数和偶数碳原子烃的分布很有规律,二者的相对含量接近相等,代表未成熟或低成熟的原油;C、主峰区在C15C25之间,主峰区宽,代表成熟原油。 正烷烃分布特点与成油原始有机质、成油环境和成熟度有密切关系,因此这些特征已被广泛用于鉴别生油岩和研究石油的成熟度。海相陆相以芳香中间型和石蜡环烷型为主,饱和烃占2570%,芳烃占2560%。以石蜡型为主,饱和烃占6090%,芳烃占1020%。含蜡量低含蜡量高含硫量高含硫量低V/Ni1V/Ni-27碳同位素13C值-292.简述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如何鉴别海相原油和陆相原油?)3.描述石油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有哪些?(1)颜色:从白色、淡黄、黄褐、深褐、墨绿色至黑色。 (2)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3)石油的粘度:代表石油流动时分子之间相对运动所引起的内摩擦力大小。 (4)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延缓时间不足10-7秒的发光现象,称为荧光性。(5)旋光性:石油能将偏振光的振动面旋转一定角度的能力。 (6)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但却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石油凝固和液化的温度范围是随其组成而变化的,无固定数值。含高分子的烃越多,凝固点越高。 (7)导电性:石油是不良导体,在地下属高电阻。4.简述天然气依其分布特征在地壳中的产出类型及分布特征。 依天然气分布特征可分为聚集型和分散型。 (1)聚集型天然气 a.气顶气: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产出的天然气。 b.气藏气:单独聚集的天然气。可分为干气气藏和湿气气藏。 c.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 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较低,按照逆凝结规律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2)分散型天然气 a.油内溶解气:溶解于石油中的天然气。 b.水内溶解气:溶解于水中的天然气。 c.煤层气: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 d.固态气水合物:是在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形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主要分布在冻土、极地和深海沉积物分布区。5. 试述压汞曲线的原理及评价孔隙结构的参数。(1)原理:由于孔喉细小,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溶的流体同处于岩石孔隙系统中或通过岩石孔隙系统渗流时,必然发生毛细管现象,产生一个指向非润湿相流体内部的毛细管压力Pc。(2)评价孔隙结构的参数 排驱压力(Pd):是指压汞实验中汞开始大量注入岩样的压力,表示非润湿相开始注入岩样中最大连通喉道的毛细管压力。排驱压力越小,说明大孔喉越多,孔隙结构越好。 孔喉半径集中范围与百分含量:反映了孔喉半径的粗细和分选性,孔喉粗,分选好,其孔隙结构好。毛细管压力曲线上,曲线平坦段位置越低,说明集中的孔喉越粗;平坦段越长,说明孔喉的百分含量越大。 饱和度中值压力:非润湿相饱和度为50%时对应的毛细管压力,Pc50%越低,则孔隙结构好。 最小非饱和的孔隙体积百分数(Smin%):当注入汞的压力达到仪器的最高压力时,仍没有被汞侵入的孔隙体积百分数。束缚孔隙含量愈大,储集层渗透性能越差。6. 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物性的地质条件(因素)。(简述碎屑岩储集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影响储油物性的因素。)(1)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粒间孔隙、特大孔隙、铸模孔隙、组分内孔隙、裂缝。(2)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集性的因素影: 沉积作用是影响砂岩储层原生孔隙发育的因素:a.矿物成分:矿物的润湿性强和抗风化能力弱,其物性差。b.岩石结构:包括大小、分选、磨圆、排列方式。当分选系数一定时,粒度越大,有效空隙度和渗透率越大;粒度一定时,分选好,孔渗增高 立方体排列,孔隙度最大,渗透率最高。C.杂基含量:含量高,多为杂基支撑,孔隙结构差;以泥质、钙泥质胶结的岩石,物性好。成岩后生作用是对砂岩储层原生孔隙的改造及次生孔隙形成的因素:压实作用结果使原生孔隙度降低;胶结作用使物性变差;溶解作用的结果,改善储层物性。8.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碳酸盐岩储集层按储集空间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其物性的影响因素是什么?1)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1)原生孔隙:粒间孔隙、粒内孔隙(包括生物体腔孔隙和 鲕内孔隙)、生物骨架孔隙、生物钻空孔隙、鸟眼孔隙 (2)次生孔隙:晶间孔隙、角砾孔隙、溶蚀孔隙(包括粒内溶孔或溶模孔、粒间溶孔、晶间溶孔和岩溶溶孔洞)、裂缝(构造裂缝、非构造裂缝、成岩裂缝、风化裂缝、压溶裂缝、裂缝孔隙系统和基块孔隙系统) 。 2) 碳酸盐岩储集层按储集空间可分为:孔隙型储集层(包括孔隙-裂缝性)、溶蚀型储集层、裂缝型储集层、复合型储集层。 3) 影响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因素 由于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多样,尤其是次生改造作用,使得其物性的影响因素及分布规律较为复杂,要视不同的储集层类型而不同。 a.孔隙型储集层发育的影响因素取决于原来岩石的沉积特征(沉积环境),即碎屑岩储集层,其孔隙度、渗透率大小与粒度、分选、磨圆、杂基含量以及造礁生物发育程度。 b.溶蚀型储集层发育的影响因素:碳酸盐岩溶解度:与成分、结构有关;地下水的溶蚀能力:取决于地下水的PH值、CO2含量、SO42含量、温度、压力。 c.裂缝型储集层发育的影响因素: 岩性控制因素; 构造的控制作用; 地下水的控制作用。10. 简述盖层封闭作用的主要机理。盖层较致密,岩石孔径小,渗透性差;无或少开启裂缝,即使产生裂缝,由于其可朔性较好,也容易弥合成为闭合裂缝;盖层具较高的排替压力;异常压力带也能阻止油气向上逸散而成为盖层。11. 简述圈闭、油气藏类型划分的依据及主要类型。(1)圈闭的分类就是以起主导作用的封闭因素为基础,结合储集层的特点而制定的。可将圈闭分为:构造、地层、水动力和复合圈闭四大类。A.构造圈闭根据其变形或变位及储层的变化特点可分为:a背斜圈闭和油气藏包括:褶皱作用形成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与基底活动有关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与同生断层有关的逆牵引背斜圈闭和油气藏、与塑性流动物质有关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与剥蚀作用及压实作用有关的差异压实背斜和油气藏b.断层圈闭和油气藏;弯曲或交错断层与单斜构造结合组成的圈闭和油气藏。三个或更多断层与单斜或弯曲岩层结合形成的断层或断块圈闭和油气藏。单一断层与褶曲(背斜的一部分)结合形成的断层圈闭和油气藏。逆和逆掩断层与背斜的一部分结合形成的逆(或逆掩)断层圈闭和油气藏。c.裂缝性背斜圈闭和油气藏:可分为碳酸盐岩和其他沉积岩两大类。d.刺穿圈闭和油气藏:盐栓(核)遮挡圈闭和油气藏;盐帽沿遮挡圈闭和油气藏;盐帽内透镜状圈闭和油气藏。B.地层圈闭根据形成机理的不同可进一步分为岩性圈闭、不整合圈闭。a. 岩性圈闭,它包括透镜型岩性圈闭和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成岩圈闭和礁型圈闭。b.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藏分成:地层超覆圈闭和油气藏、不整合面下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藏、古潜山圈闭和油气藏、基岩油气藏。C.水动力圈闭主要有三种类型:鼻状构造和构造阶地型水动力圈闭,单斜型水动力圈闭,纯水动力油气藏。D.复合圈闭可分为:构造地层复合圈闭和油气藏,构造水动力复合圈闭和油气藏(这种类型常见的有背斜水动力和断层水动力复合圈闭),地层水动力复合圈闭和油气藏,构造地层水动力复合圈闭和油气藏。12. 试述背斜油气藏的成因类型及特征。背斜油气藏的油气分布特征:(1)油气局限于闭合区内;(2)背斜油气藏中的储油层呈层状展布,尽管绝大多数油层的储集性纵、横向存在较大的变化,但应是相互连通的。(3)相互连通的多油层构成统一的块状储集体,常形成巨大油气藏。背斜油气藏的成因分类:(1)褶皱作用形成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2)与基底活动有关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3)与同生断层有关的逆牵引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4)与塑性流动物质有关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5)与剥蚀作用及压实作用有关的差异压实背斜和油气藏:13论述断层封闭的因素及其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断层在油气藏的形成中起着双重作用:封闭作用和通道作用。 (1)封闭作用是指由于断层的存在,使油气在纵、横向上都被密封而不致逸散,其结果是形成油气藏。断层是否起封闭作用取决于断层本是否封闭和断层两盘岩性的接触关系。断层本身的封闭性决定于断层带的紧密程度,它与断层的性质、断层角砾岩和断层泥是否存在以及断层带中流体的情况有关。断层横向上是否封闭则取决于断距的大小及断层两盘岩性的接触关系。若断层使储层上倾方向完全与非渗透性岩层相接,则为完全封闭;上倾方向的上方部分与非渗透层相接,则为部分封闭,与渗透层相接,则为不封闭。 (2)断层另一种作用是破坏原生油气藏,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其结果是油气运移至浅处,若遇圈闭可形成次生油气藏,若无遮挡油气逸散至地面而散失。15试述古潜山油气藏与基岩油气藏的异同点。古潜山油气藏是由长期遭受风化剥蚀的古地形突起被上覆不渗透岩层所覆盖形成圈闭条件,油气聚集其中而形成的。基岩油气藏指油气储集于沉积岩基底结晶岩系中的油气藏。实际上它是属于特殊类型的古潜山油气藏。16. 沉积有机质的生化组成主要有哪些?对成油最有利的生化组成是什么? 沉积有机质的生物种类来源首先是浮游植物,其次是细菌、高等植物、浮游动物。对沉积有机质来源提供最多的生化组成是类脂化合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其中脂类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和分子结构与石油的最接近,是形成石油的主要组成。17. 按化学分类,干酪根可分为几种类型?简述其化学组成特征。 型干酪根:是分散有机质干酪根中经细菌改造的极端类型,或称腐泥型,富含脂肪族结构,富氢贫氧,H/C高,一般为1.51.7,而O/C低,一般小于0.1,是高产石油的干酪根,生烃潜力为0.40.7。 型干酪根:是生油岩中常见干酪根。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小到中的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富含脂肪链及饱和环烷烃,也含有多环芳香烃及杂原子官能团。H/C较高,约1.31.5,O/C较低,约0.10.2,其生烃潜力较高,为0.30.5。 型干酪根:是陆生植物组成的干酪根,又称腐殖型。富含多芳香核和含氧基团。H/C低,通常小于1.0,而O/C高,可达0.20.3,这类干酪根生成液态石油的潜能较小,以成气为主,生烃潜力为0.10.2。 18. 论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现代模式及其勘探意义。(试述干酪根成烃演化机制)分三个阶段:成岩作用阶段未成熟阶段;深成作用阶段成熟阶段;变质作用阶段过成熟阶段。成岩作用阶段未成熟阶段:该阶段从沉积有机质被埋藏开始至门限深度为止,以低温、低压和微生物生物化学为主要特点,主要形成的烃是生物甲烷气,生成的正烷烃多具明显的奇偶优势。成岩作用阶段后期也可形成一些非生物成因的降解天然气以及未熟油。该阶段Ro小于0.5%。 深成作用阶段成熟阶段:该阶段从有机质演化的门限值开始至生成石油和湿气结束为止,为干酪根生成油气的主要阶段。按照干酪根的成熟度和成烃产物划分为两个带。生油主带:Ro为0.51.3%,又叫低中成熟阶段,干酪根通过热降解作用主要产生成熟的液态石油。该石油以中低分子量的烃类为主,奇碳优势逐渐消失,环烷烃和芳香烃的碳数和环数减少。 凝析油和湿气带:Ro为1.32.0%,又叫高成熟阶段,在较高的温度作用下,剩余的干酪根和已经形成的重烃继续热裂解形成轻烃,在地层温度和压力超过烃类相态转变的临界值时,发生逆蒸发,形成凝析气和更富含气态烃的湿气。 准变质作用阶段过成熟阶段:该阶段埋深大、温度高,Ro2.0%。已经形成的轻质液态烃在高温下继续裂解形成大量的热力学上的最稳定的甲烷,该阶段也称为热裂解甲烷(干)气阶段。该理论的勘探意义:在实际勘探中,可以依据该理论判断各种成因石油和天然气在盆地的分布。在浅层,主要分布生物成因气,在中间深度段,主要分布热成因的石油或湿气和凝析气,在深部主要寻找高成熟度的干气。18. 试述有机质成烃的主要控制因素。(简述时间温度指数(TTI)的理论依据、方法及其应用。)石油成因研究证明,有机质成烃演化过程中温度和时间是主导因素。当有机质被埋藏后随着深度和地温的增加,埋藏时间的延长,有机质将发生热演化,其成熟度会不断提高,当达到某一门限值时,才能大量生成石油,且成烃演化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20. 天然气可划分哪些成因类型?有哪些特征?天然气按成因可分为四种类型: 生物成因气、油型气、煤型气 和无机成因。一、生物成因气,在成岩作用阶段因微生物化学作用而形成,化学组成以甲烷为主,含量高于98%,重烃含量小于0.2%,为典型的干气;13C值一般为-55-90。二、油型气,有机质在深成作用阶段热力作用下以及石油热裂解形成,化学成分重烃含量大于5%,最高可达40%50%,过成熟气以甲烷为主,13C值随成熟度增高而增大,从-55-35。 三、煤型气,是煤系地层中的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而生成的。化学组成重烃含量可达10%以上,甲烷一般占70%95%,含有非烃成分;13C值一般为-41.-24.9。 四、无机成因气,由地壳内部、深海大断裂、深海沉积物形成,化学组成甲烷占优势,非烃含量较高;13C值大于-20。 21评价生油岩质量的主要指标。(1)有机质丰度,常用指标有有机碳、氯仿沥青“A”、总烃,一般这些指标高,丰度高。(2)有机质的类型,常用的指标有化学分析法,采用H/C和O/C原子比绘制相关图,即范氏图(Van Krevelen图)来判断;热解资料的氢指数和氧指数;有机质的显微组分;生物标志化合物来确定。型、型干酪根为主要生油母质,型干酪根为主要生气源岩。(3)有机质的成熟度,可用镜质体反射、孢粉和干酪根颜色、岩石热解资料、正烷烃奇偶优势来确定,颜色越深,Ro大于0.5%,CPI值接近1为成熟源岩。(4)有机质的转化指标,采用氯仿沥青/有机碳、总烃/有机碳、总烃/氯仿沥青、饱和烃/芳烃、总烃/非烃等比值可以进一步了解有机质的转化率。22 论述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因素。压实作用:是沉积物在上覆沉积负荷作用下,沉积物致密程度增大的地质现象,在压实作用过程中,沉积物通过不断排出孔隙流体,孔隙度不断减少。在正常压实过程中,当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溶解在孔隙水中,就能够随着孔隙水一起被压实排出,实现油气的初次运移。如果排水不畅,造成欠压实,可以延缓孔隙流体的排出,如果流体的排出正好被推迟到主要生油时期,则将对油气初次运移起到积极作用。还有利于有机质的热成熟,也是驱使油气进行初次运移的潜在动力。 热力作用:由于埋藏深度的增加,孔隙体积膨胀远远小于孔隙流体的膨胀,造成异常高压,为油气运移提供了一个动力。 烃类及非烃气体生成的作用:干酪根在热降解生成石油和甲烷气体等烃类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水和非烃气体(主要是CO2),而这些流体的体积大大超过原来干酪根的体积,引起页岩孔隙流体压力大幅度的提高,使异常高压进一步增强,这种压力的增加将导致微裂缝的产生,使石油进入渗透性的载岩和储集层。 粘土矿物的脱水作用:泥岩在埋藏过程中,随着深度的增加,粘土矿物要发生成岩作用,放出大量的层间水,在没有增大的孔隙体积中造成异常高压,也是油气运移的一个动力。扩散作用:以浓度差为驱动的动力因素,油气以扩散作用向外排出。23. 论述异常高压产生的原因及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产生原因:欠压实作用、热增压作用、有机质生烃作用和蒙脱石的脱水作用。作用:欠压实所造成的异常高压,可以延缓孔隙流体的排出,如果流体的排出正好被推迟到主要生油时期,则将对油气初次运移起到积极作用。异常高压使更多的水较长时间处于较高温度压力下,有利于有机质的热成熟,也是驱使油气进行初次运移的潜在动力。还有利于石油在水中的溶解,对油气的运移有利。若是非生油岩,异常高压起到封盖的作用。24. 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有哪些?其相态演变方式。(1)油气初次运移相态包括:a.水溶相运移指油气被水溶解成溶液,水作为油气运移的载体进行运移,包括分子溶液和胶体溶液运移。b.游离相运移是油气呈游离的油相从烃源岩中渗流排出,当孔隙中含油饱和度很低时就呈分散状油相运移,饱和度高时就呈连续油相运移,连续油相运移,还包括气溶于油和油溶于气的情况。此外,分子扩散是分子本身自由运动的结果,扩散作用是天然气运移中的有效方式。 (2)相态演变方式:对于泥质烃源岩来讲,在埋藏较浅的未成熟阶段,由于石油还未大量生成而地层孔隙度又较大,此时烃源岩中含油饱和度很低只可能有水相运移,对于富含型干酪根的腐殖型源岩来说,因为烃源岩以产气为主,多以游离相进行初次运移;进入大量生油的成熟阶段后,一方面生油量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孔隙度又较小,源岩中的含油饱和度变大以致超过临界运移饱和度而发生连续油相运移;随着源岩进一步埋深,在较高温度下,演化进入高成熟的湿气阶段,此时石油可以呈气溶相运移;再往深处石油发生热裂解产生大量甲烷气体,可以产生游离气相和扩散相运移。所以初次运移相态随埋深的演变规律主要是水溶相油相气溶相。对于碳酸盐岩来讲,油气多在具备排烃动力后以游离相排出。25. 解释油气初次运移的途径及方式。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有烃源岩中的孔隙系统、裂缝系统、孔隙裂缝网络。运移方式取决于动力因素。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是压力差和浓度差,压力差包括正常压实和欠压实的异常高压。对应于上述的动力因素,油气初次运移有三种方式:正常压实排烃模式是在正常压实作用下,油气溶解于水中,通过孔隙系统被压实出来;异常压力排烃模式是在异常高压作用下,若不足以引起岩石产生微裂缝,则油气通过孔隙慢慢已连续方式排出,若岩石产生微裂缝,则油气以游离态通过微裂缝排出;扩散模式,由浓度差驱动,通过孔隙和裂缝系统排出烃。 26. 油气二次运移中质点的受力情况(即运移机理)。在油气二次运移中,对于单位质量的油气质点受到以下4个力的作用:垂直向下的重力、垂直向上的浮力、水动力和油气在孔隙介质中运移所受的毛细管阻力。油气二次运移还应具备以下两个必要条件,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油气饱和度,只有当油气饱和度大于临界油气饱和度时,才有相对渗透率和有效渗透率。其次,油柱必须大于临界油柱高度,具有足够的浮力和水动力来克服毛细管阻力。油气经过初次运移进入储层时可能是分散的游离状态,这时油气数量少,体积小,所受驱动力不大,不足于克服毛细管压力差的阻碍,因此微小的油滴将处于停滞不动的状态。随着初次运移的持续进行,油滴增大,逐渐成丝连片,总的驱动力也越来越大。此外,烃类物质从烃源岩进入储集层时压力降低,溶有气体的石油体积增大、密度降低、驱动力增加,即所谓溶解气效应。这两个原因,使烃类驱动力逐渐增大,直到驱动力大于毛细管压力差时,便发生二次运移。27. 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及疏导体系有哪些?(1) 孔隙系统:渗透性岩石的孔隙系统是最广泛、最基本的二次运移通道。在静水条件下,油气微滴可能从渗透性岩层底部向顶部累积,当累积到一定数量后,便可在层内发生侧向的顺层运移。 (2)断层和裂缝面:断层既可作为油气的遮挡条件而造成断层圈闭,也可成为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特别在穿层和垂向运移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3) 裂缝系统:裂缝系统对于改善孔隙间的连通性和渗透性,尤其对于改善致密岩石的渗透性具有重要意义。构造裂缝边缘平直,具有一定的方向和组系,往往不受层面限制,延伸较远,是穿层运移的主要通道;成岩裂缝的特点是受层理限制,多平行层面,形状不规划,缝面有弯曲,是储集层内运移的重要通道。碳酸盐岩中裂缝是重要的二次运移通道。 (4)不整合面:不整合面分布具有区域性,故它对于油气作远距离运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能把不同时代、不同岩性的地层勾通起来。因此,是垂向穿层运移的重要通道。7. 试述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取决于哪些因素。油、气、水的力场分布对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起着直接控制作用。油气势差是二次运移的动力源。油气二次运移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即浮力、水动力和毛细管阻力差,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取决于这三个力的合力。 在含油气盆地中,如果在静水条件下,油气主要沿着浮力方向运移,在动水条件下,则沿着浮力和水动力的合力方向,所以油气二次运移总的来说是垂直向上的,当受到遮挡时,则沿着上倾方向,具体的运移路线是沿着各种通道的最小阻力方向。在沉积盆地中,生油区一般位于凹陷的最深处,与之相邻的斜坡和隆起是二次运移的主要指向。具体的运移路线是沿着各种通道的最小阻力方向,它受储层的岩性变化、地层不整合以及断层分布等因素的控制和影响。因此,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取决于古构造形态、储集层的储集物性及盆地的演化特征。29.试述油气差异聚集的条件、特点及意义。(根据油气差异聚集的原理论述盆地中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条件:静水条件下,在油气运移的主方向上存在一系列溢出点自下倾方向向上倾方向递升的圈闭,油气源充足,盖层封闭能力足够大。原理:静水条件下,如果在油气运移的主方向上存在一系列溢出点自下倾方向向上倾方向递升的圈闭,当油气源充足和盖层封闭能力足够大时,油气首先进入运移路线上位置最低的圈闭,由于密度差使圈闭中气居上,油居中,水在底部,当第一个圈闭被油气充满时,继续进入的气可以通过排替作用在圈闭中聚集,直到整个圈闭被气充满为止,而排出的油通过溢出点向上倾的圈闭中聚集;若油气源充足,上述过程相继在更高的圈闭中发生;若油气源不足时,上倾方向(距油源较远)的圈闭则不产油气,仅产水,称为空圈闭。所以在系列圈闭中出现自上倾方向的空圈闭向下倾方向变为纯油藏油气藏纯气藏的油气分布特征。特征:在系列圈闭中出现自上倾方向的空圈闭向下倾方向变为纯油藏油气藏纯气藏的油气分布特征。 意义:根据油气差异聚集的规律,可以预测盆地中油气藏的分布特征,在坳陷中主要分布油藏,隆起的高点为气藏,斜坡部位为油气藏。30. 论述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条件。 油气源条件:盆地中油气源是油气藏形成的首要条件,油气源是否丰富取决于成烃拗陷的大小,烃源岩的成烃条件和成烃演化史。要具有足够大的成烃拗陷,生油岩的面积要大,厚度要厚;生油岩的质量要好,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要达到成熟。生、储、盖组合和传输条件:储集层的储集物性好,孔隙结构好;要具备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形式,最佳的生油岩厚度,最佳的砂泥岩百分比。 圈闭条件:圈闭容积要大,形成时间要早,距油源近,闭合高度要高,盖层封闭能力好。保存条件:构造运动不要太强烈或地下水活动不活跃,保证圈闭容积不改变或不破坏,圈闭中的油气不受氧化变质。 31. 试述生储盖组合的类型及形成大型油气藏必须具备的生储盖组合条件。 根据生、储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和接触关系,可将生储盖组合分为两大类:连续的或相邻的生储盖组合、不连续的或间断的生储盖组合。连续的生储盖组合包括:面接触,包括上覆式、下伏式、互层式;带接触(也称侧变式或指状交叉式);体接触(也称封闭式或透镜式)。不连续生储盖组合可分为不整合型生储盖组合和断裂型生储盖组合。在实际情况下,单一型式的生储盖组合往往很局限,输导油气的能力也有限,而更多的是多种型式联合形成复合的输导网络,因此,复合型的生储盖组合对大型油气藏的形成更为有利。有利生储盖组合要求三者在时、空上配置恰当,有良好的输导层,使烃源层生成的油气能及时地运移到储集层聚集,盖层的质量和厚度能确保油气不致于散失。32简述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因素。(1)地质因素引起的油气藏破坏和再分布 a.地壳运动可使储集层不均匀抬升,致使原来的圈闭溢出点升高,容积变小,使油气藏中的油气溢出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