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复习资料NEW.doc_第1页
中医学复习资料NEW.doc_第2页
中医学复习资料NEW.doc_第3页
中医学复习资料NEW.doc_第4页
中医学复习资料NEW.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绪论(名解/选择)1.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目前发现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2.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3.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后人将其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伤寒论是阐明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4.摄生事保养身体、祛病延年的意思,它是中医的预防医学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5.未病先防:调摄精神、调节饮食、劳逸适度、锻炼身体、适应气候变化,避免外邪侵袭、人工免疫。6.宋元时期“金元四大家”:刘完素代表“寒凉派”,强调降火、张子和代表“攻下派”, 强调汗、吐、下法、李东垣代表“补土派”,强调补益脾胃、 朱丹溪代表“滋阴派”,作用于更年期。7.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8.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省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9.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辩,是人们通过疾病的现象去认识疾病的本质。证,又称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症状是疾病的现象,证候是疾病的本质。10.辩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施治: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辩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注重“人”,“病”,“证”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2、 阴阳学说(名解)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P13最后一段有选择题)(选择)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P1617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作用(选择题)归纳药物性能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五味:辛甘淡阳,酸苦咸阴(名解)“五行”的“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即运动变化、运行不息的意思。五行即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选择题) 自然界 五行 人体五时 五味 无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五液 五声平旦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泪 呼日中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汗 笑日西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涎 歌日入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 涕 哭夜半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唾 呻(选择题)五行的深刻乘侮1、 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2、 五行相克,相克为互相克制制约。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 相乘即相克太过4、 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去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即反克,又称侮。3、 藏想学说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总称。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是指脾有促进胃肠对饮食物地消化吸收,并将吸收的水谷精微加以转化且输布到全身的生理作用。在心肺等脏的作用下,脾将精微物质转化为精、气、血、津液等基本营养物质。故称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描述题)肝的生理功能:1、主疏泄:疏调气血、调节情志、促进消化、通利水道、调理生殖(简答/问答题)2、主藏学:养肝治阳、调节血量、防止出血 3、肝与形、窍、志、液的联系: 1)在体合筋2)开窍于目3)在志为怒4)在液为泪肾的生理功能:1、主臧精,是指将精气肾,并促使起不断充盈,防止精气无故丢失,为精(简述题) 气在体内充分发挥起生理效应创造条件。 2、主水液代谢,是指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 3、主纳气,是指有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浅表的作用 4、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5、开窍于二阴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即水谷之精)精:1、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2、是人体生命的本质3、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狭义之精: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广义之精:人体之内的血、津液、髓以及水谷精微等一切精微物质。气的分类:1、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选择题)2、宗气: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 3、营气: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4、卫气: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气与血的关系:1、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2、气为血之母:气能养血、气能载血4、 病因病机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名解)六淫致病的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区域性、相兼性、转化性P5456有选择题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发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名解)七情的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2、影响脏腑气机 3、影响病情变化淤血:指体内有血液滞留,包括离经止血积存体内,或血行不畅,阻滞于血脉、经络及脏腑内的血液。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名解)瘀血的形成:一是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凝滞;二是由于外伤、气虚失摄等或血热妄行等原因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淤血。淤血的致病特点:1、疼痛 以刺痛为主,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 (描述题) 2、肿块 固定不移。在体表局部青紫肿胀;在体内多为痞块或积块,按之痞硬。 3、出血 血色多呈紫暗色,或夹有血块。 4、面色、皮肤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皮下紫斑或青筋暴露,口唇紫绀,爪甲青紫。 5、舌象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青紫、曲张迂回。 6、脉象 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 五、诊法 诊法:指中医调查病情、收集资料进行疾病诊察的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内容,简称为“四诊”。P66望神为选择题舌与脏腑的关系:舌尖心(肺)、舌中脾(胃)、舌根肾、舌边肝胆 (选择题)望舌的五色主病(简述题)青色肝经,属木,朱寒症、痛症、血瘀、惊风赤色心经,赤色属火,主热证黄色脾经,黄色属土,主湿症、虚症白色肺经,白色属金,主虚、寒、失血黑色肾经,黑色属水,主肾虚、水饮,淤血舌色主病鉴别(选择题)类型 舌色 主病蛋白色 较正常淡 虚证:气血两虚 寒证:阳气虚,阴寒盛红舌 较正常淡 实热证:热毒伤津 虚热证:阴虚内热绛舌 深红 实热证:热毒炽盛 虚热证:阴虚火旺紫舌 紫而干枯少津 热证:热毒炽盛、阴液耗损 青紫湿润 寒证:寒盛血瘀 紫有瘀点 瘀血证:淤血之征望的注意事项(描述题)1、 光线充足,以自然光线为佳。2、 病人应自然伸舌,不可用力太过。3、 医生按照舌尖、舌中、舌根、两旁顺序观察,先看舌苔,后看舌质,注意辨别染苔。诊脉的部位:寸口诊法,分为寸(食)、关(中)、尺(无名)三部诊脉的方法:平臂、布指、指力诊脉的指力:举浮取;按沉取;寻中取三部九侯:三部(寸关尺),久候(浮中沉)切脉时间应大于1分钟。一息:一次呼吸P8182常见病脉与主病(选择题)6、 辩证八纲:就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辩证的纲领。八纲辩证:讲四诊所获得的资料,运用八纲理论进行分析,从而辨别疾病部位的深度,疾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以及病症类别的阴阳,最后综合归纳为八类证候。7、 治则治法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两部分养生的概念与基本原则:?治疗与护理原则:护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相因制宜,病治异同。病治异同包括“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护病求本:P1121、 标与本 病情急重时标与本的取舍2、 正治与反治 (名解 ) 病情缓和是标与本的取舍 正治与正护法 热因热用 反治与反护法 寒因寒用 (选择题) 赛因赛用 通因通用 8、 中药中药性能的含义: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高度概括。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P119四气五味中有选择题辛药的功能:能散:治表征(简述题) 能行:行气(气淤)、行血(血瘀) 能开窍:窍闭昏迷,麝香 润养:补养的药物,也有辛味煎药法: 1、煎药的容器宜用砂锅或瓦罐,不锈钢次之,忌用铜、铁器具。(简述题)2、煎药前先用冷水将药浸泡1h,用水量以淹没药物为度。 3、每剂一般煎2次,头煎煮沸30min ,二煎煮沸20min。滋补药可煎3次, 每次煎成药汁越250ml。 4、有特殊煎煮要求的药物,需在处方上加以注明,如先煎、后下、单煎、包煎、 烊化、冲服等。9、 方剂方剂的组成原则为“君、臣、佐、使”(名解)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诉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臣药: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是针对兼病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一是佐助药,是加强君、臣药的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 二是佐制药,是减轻或消除君、臣药峻烈之性或毒性的药物。 三是反佐药,是根据病情需要,在方中配伍少量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 成作用的药物使药:一般起引经药和调和的作用。 十、针灸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与“输”义同,有传输,输注的含义;“穴”即空隙的意思。数腧穴俗称“穴位”、“穴道”,是针灸治疗的施术之所。(名解)腧穴的分类:1、十四经学 2、经外奇穴(名解)3、阿是穴:又称天应穴、压痛点,即灵枢。经筋所说的“以痛为腧”。这 类腧穴既无固定名称,医务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施术部位。常用的进针方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