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六单元训练(E卷).doc_第1页
七(下)第六单元训练(E卷).doc_第2页
七(下)第六单元训练(E卷).doc_第3页
七(下)第六单元训练(E卷).doc_第4页
七(下)第六单元训练(E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下)第六单元训练(E卷)第二单元【知识连线】本单元以祖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这些作品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种多样。黄河颂以诗歌的形式,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示了黄河壮阔的气势,抒发了作者对黄河的歌颂和赞美。最后一课以小说的形式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表现了法国人民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祖国的热爱。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以散文的形式巧设比喻来说理,号召国人在中华民族正逢新的转机的时刻要万众一心,团结一致,去开创历史新纪元。土地的誓言是一首情真意切的思乡之曲,作者用抒情的笔调倾诉了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木兰诗以叙事诗的形式记述了一位古代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爱国是一个民族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的集中体现。让我们从以上课文中汲取精神营养,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祖国文化,投身到具有强烈爱国感情的人流中。【重点搜索】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1 复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领会文章的不同语言特色。2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历史,培养学生爱国情操。3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语,了解其深刻含义。4学会上网查询以爱国为主题的篇章,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第六课 黄河颂(建议安排2课时) 学法导引黄河颂既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全诗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黄河壮阔的气势和伟大的精神,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伟大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战,为祖国母亲作出巨大的贡献。歌词中“啊,黄河!”反复出现,将诗歌的主体分成黄河养育着中华儿女,黄河保卫着中华儿女,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儿女再创辉煌等三个层次。全诗从壮阔的气势,悠久的历史,险峻的地势等不同的角度赞颂黄河,环环相扣,将内容引向深入。学习这首诗首先要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联系所学过的知识,了解黄河的特点,体会黄河的象征意义,领悟诗中精练含蓄的语言和丰富的形象;其次要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最后要找出诗中关于黄河的有关比喻,并分析其含义,进而了解全诗的主旨。此外,还要学会用比喻的修辞造句。典题例析例题:品读下面诗句,联系自己的知识积累,领会下列诗句的深刻含义。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1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2诗中说“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根据你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请列举出发生在黄河身边的英雄故事。至少举两例。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节诗的主要内容。解析:第1题考对诗歌语言特色的理解。作者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作用。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黄河还养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中华民族在黄河的滋养下兴旺、发达。第2题考学生知识积累。第3题考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这两节诗的内容可概括为:歌颂黄河悠久的历史和伟大的精神。参考答案: (略)课时训练训练一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气魄( ) 澎湃( ) 滋长( ) 屏障( ) 宛转( )哺育( ) 狂ln( ) 山din( ) 气p( ) 摇ln( )二写出有关黄河的诗句。1黄河之水天上来, 。2 ,万里写入胸怀间。3 ,一片孤城万仞山。4白日依山尽, 。欲穷千里目, 。5大漠孤烟直, 。三填空。1组诗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 ,原名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由 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 、 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2诗人从自然特征、 、 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河的 的思想感情。四 答。1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2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3诗中为什么反复出现“啊!黄河!”的诗句? 五 选择。1下列语序调整后基本意思不变的一组是( ) A、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我不犯人,人不犯我 B、艳若桃李,冷若冰霜,冷若冰霜,艳若桃李 C、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D、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查无实据,事出有因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符合“简明”要求的一项是( ) A、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 B、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 C、今天晚上开年段会议,请准时参加 D、老爷断一千也可,五百也可,与冯家作烧埋之费3为了使语言连贯,下面横线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语句是( ) 能发问、勤发问的人, ,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A、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 B、头脑会自然日益丰富 C、自然会头脑日益丰富 D、自然头脑会日益丰富训练二(一)阅读下面诗句,回答文后问题。 我站在高山之巅, 在你的身边扮演! 望黄河滚滚, 啊!黄河! 奔向东南。 你是伟大坚强, 惊涛澎湃, 像一个巨人 掀起万丈狂澜;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浊流宛转,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结成九曲连环;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从昆仑山下 啊!黄河! 奔向黄海之边; 你一泻万丈, 把中原大地 浩浩荡荡 劈成南北两面。 向南北两岸啊!黄河!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从你这儿发源; 发扬滋长! 多少英雄的故事, 1诗中加点的“望”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2诗中赞美黄河磅礴气势的诗句是: 3诗人认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原因是: 4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课外收集描写黄河,赞美黄河的诗句,并摘出你最喜欢的6句诗句。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1)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企盼?惟有西藏,那片离高阳光最近的圣洁土地。(2)记不清是多久以前,一个人默默地看一个介绍西藏的节目,洁净如水晶的苍穹、随风流转的白云、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虔诚扑拜的藏民,一时间,只觉得神飞天外,不知身在何方。母亲的呼唤把我的神思拽了回来。我望着惊讶得有些手足无措的母亲,突然感觉有东西从眼眶中滑了下来。原来,我已潸然泪下。平第一次知道,在遥远的天边,存活着一方神圣的土地。时至今日,仍记得那堵得胸口满满的A与莫名的B。三毛说她第一眼看到撒哈拉沙漠时,竟有一种缥渺如前世乡愁般的情思,或许就是这种感觉吧。从那以后,每次看到有关西藏的画面,无一例外地都要心潮澎湃,甚至热泪盈眶。(3)高三时,老师曾问我们最大的理想是什么,有人要当出色的翻译,有人要去德国留学,有人要成为一名高级企管去西藏,则是我此生夙愿。是的,去西藏,圆我一生一世的梦,偿我一生一世的愿。我想知道那洁白的哈达,为何会承载如许的祝福与敬意;我想知道网底斯山下沉睡着怎样的神祉,会让人们虔诚地用血肉之躯一步一扑地丈量对他的崇拜;我想知道雅鲁藏布江蕴藏着何种魔力,能使它从千万年前一路走来,仍如万钧雷霆般奔腾不息;我想知道那片圣土有何奥秘,竟能孕育出如此温情善良的人民,稚纯如赤子(4)向往西藏,常有一种丝丝缕缕恍如隔世的思念,缠得我无法入眠。当我踏上那片魂牵梦萦的土地,我会如何?在雪山草地的映衬下,我定会向我永生永世的家乡、向那亘古的神圣庄严,顶礼膜拜;澄澈的阳光下,闪耀着一颗纯净的心,声声召唤着我那在尘世中沦落的已不知归路的灵魂。(5)向往西藏,向往那片精神茂盛的家园。三千里朝圣路,是家的方向。 (选自读写日报作者 叶子)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穹( ) 拽( ) 潸 ( ) 夙( )2将“怅然”和“感动”选择填入文中的A、B处。 A B 3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魂牵梦萦 沦落 4第2段“我望着惊讶得有些手足无措的母亲”中,母亲所以“惊讶”,是因为: 5与“我每次看到有关西藏的画面,无一例外地都要心潮澎湃,甚至热泪盈眶”相呼应的句子是: 6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举例说明。 7模仿第三段有关句子,用“我想知道我想知道我想知道”写一段话。 8文段中有许多涵义隽永的句子,试找出其中两个,对其作一点赏析。 第七课 最后一课(建议安排2课时)学法导引最后一课以1870年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写沦陷区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再现了阿尔萨斯人民失去国土时的悲愤,表现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作者采用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将笔触聚焦在一个极富生活化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着力刻画了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的言行、心理,从而把这堂课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平时不爱学习的调皮好动的男生在最后一堂课上的巨大变化,使小说更具有真实性和震撼力。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上学路上(1-6);上课前(7-10);上课经过(11-23);宣布散学(24-29)。学习这篇课文时首先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分析小说的情节,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其次要反复诵读全文,找出有关描写韩麦尔先生的外貌、语言、行动的句子和有关小弗朗士心理描写的句子,仔细分析这些描写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特点;再次要细心品味小说的语言,把握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领会全文的主旨。典题例析例题:1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3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解析:第1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巧妙的构思。这篇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表现中心。第2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作者是从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写韩麦尔先生的。因此,就无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只能通过形象、动作、语言等外部特征来间接地描写人物的性格心理。 第3题旨在检测学生对文中关键句、警策句的理解,抓住了关键语句的内涵,也就抓住了小说的主旨。参考答案:1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通过他的行踪写了普鲁士兵的操练,镇公所里的公告牌,小镇里的学校等几个相互关联的场面,没有他,这些场面很难组织为一篇有机的作品;其次,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作者选择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所遭受的巨大痛苦。这种写法,更能产生震撼人心的作用。2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3在韩麦尔先生的话里,“钥匙” 比喻祖国的语言,“监狱”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使法国人民夫去自由。“打开监狱大门”是指使人民获得自由。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们思想的纽带和桥梁,它能使人民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对民族语言的热爱可以转化为反抗侵略者的力量,求得民族的解放。 课时训练训练一(一)一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哽住( ) 踱步( ) 惩罚( ) 诧异( ) 喧闹( )wn转( ) qdo ( ) o悔 ( ) ho叟 ( ) 二写出下列各词的同义词。惩罚( ) 诧异( ) 祈祷( ) 懊恼( )宛转( ) 喧闹( ) 讨厌( ) 肃静( )三指出下列词语所采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1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2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3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有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 4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四简答。1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有什么表达效果? 2小弗朗士是怎样一个人?请用几个词语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 五下列语言运用得体的一句是( ) A、“人口降下来,经济搞上去。”(火葬场入口处标语) B“为了您和他人的幸福,请注意交通安全。”(公路旁标语)C喂,老大爷,你今年多大啦? D请您来校做报告,想必您会感到荣幸。 六请分别用一个成语对下列说法作出准确的概括。例:说得真多一千言万语1、说得无条理 2、说得不慌忙 3、说话不看对象 4、说话无根无据 5、说活简明扼要 6、说话陈旧空泛 7、说得不新颖 8、说得不诚实 训练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2)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世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3)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4)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公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5)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6)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7)法语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8)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9)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10)“法兰西万岁!”(11)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作了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按划线句子的先后顺序,分别写出所采用的描写方法: 、 、 。 2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用着重号圈划出朗读重音) 3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用/线划出朗读的节奏) 4请圈出能表达小弗郎士心情变化的有关词语,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 )( )( ) 5在最后一节中找出能反映韩麦尔先生心理活动的词语: 6为什么“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的小学生活(1)我上小学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了,说起来很遥远,几乎是一个空白,但有几件事,至今记忆犹新 (2)先说打架。我生性是外温内热,平常少言寡语,对看不惯的事便要说便要骂,憋急了还会动拳头一次姐姐被同学欺了,我不顾一切就去和他打架,谁赢谁输已经记不得了,甚至和我打架的同学叫什么名字也忘记了,只是后面的事是记得清清楚楚的:有人把我们打架的事报告给老师,和我同姓的老师把我叫去,不分青红皂白,就把我骂了个狗血喷头,这还不算,他又用食指狠狠地在我头皮上锉,我头皮发胀发麻,疼得眼泪不住流了出来,可我没哭,更没有认错。(3)再说逃学。夏天很热,太阳黄黄地晃眼,我就逃学,去稻田里掏螃蟹。那时候田里螃蟹很多,田埂边有蟹洞,只要看洞口的泥土颜色是不是新鲜就知道里面有没有螃蟹了,我钓鱼不行,掏螃蟹还是很得手的,没用多少时间,就掏了一串,怕也有十几只吧,然后就摆渡过了四叉河,走一个多小时,到泰南镇上玩,中午没饭吃,当然也不可能有零花钱,就拿一串螃蟹换两个烧饼,算是午餐。这事父母不知道,还以为我上学读书了,后来校长家访告了状,不过,父母并没有责备我,连一句话也没说,因为我念小学时的成绩一直很好。(4)偷书偷看也是在小学的事。因为家贫,除了学校发的两本书,连一张纸片都没有,而我家的邻居是个地主,老太大嘴巴很罗索,老头比较严肃,却有一点书生气,他们的两个儿子是村里仅有的读书人,家里就有不少的古书,我在他家玩耍时看见,出于好奇,就拿(偷)了一本列国志演义回家看,小学的我居然也把这本书生吞活剥地啃完了,而且啃得津津有味,其实这也是我生平所看的第一本文学著作,我对文学的爱好就是从看这本书开始的。 (5)有了第一次偷书的“乐趣”,后面就一发而不可收了。那时的农家孩子是不可能不干活的,我放学回家书包一丢就出门,主要是挑草沤肥什么的,所以也不可能在家里看书,晚上是早早就是睡觉的,因为连煤油灯也是要节省了用的,可是对偷来的书又急不可耐地想看,便动了个坏主意我的课桌很破很旧,桌面蛀蚀不堪,我就用小刀剐了一个洞,是上课时装着听课的样子,实际上在偷偷地看书,所幸的是老师始终没有发现这个秘密,也没有哪个同学打小报告。于是我在邻居家偷了一本看完了还回去,然后再偷一本始终只拿一本,所以老先生一直没有发觉 (6)小学的生活无疑是贫苦而单纯的,但并不觉得乏味,即便穷,也过得无忧无虑,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吧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说起来既好笑又有些心酸:一次父亲给人家装豆饼(做肥料),我剥了一块啃了吃,那个香啊,至今还在口舌盘旋1根据上下文,推测一下第四段加点的两个词语的含义。 生吞活剥: 津津有味: 2本文围绕“我的小学”生活,选取了哪几件事来写?请加以概括。 3第三段写到作者小时候逃学去掏螃蟹,家长为什么没有责备他?你怎样看待这件事? 4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说起来既好笑又有些心酸”,为什么“既好笑”,“又有些心酸?” 5本文写到作者所看的第一本文学著作列国志演义引发了他的文学爱好。你还记得你读的第一本文学作品吗?书名是什么?你为什么会记得它? 作品名: 记得的原因: 6在回忆小时候的几件事里,重点写了“偷”书看书的这件事。今天,我们已不需要“偷”书看了,假如作者此时来到你面前,你能对他说一句心里话吗? 第8课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建议安排1课时)学法导引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是一篇具有强烈鼓动性的充满激情的散文,作者用江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用旅行比喻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用崎岖险阻的道路比喻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用黄河长江比喻我们民族的精神语言生动形象,说理透彻,题目的意思是指在国难当头,中国人民更要万众一心,团结一致,冲破艰难险阻,永往直前。学习本文首先要弄清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份、经历,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其次要在反复的朗读中体味作者豪迈乐观的思想的感情,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再次要了解本文比喻中所蕴含的哲理,学会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话。 典题例析例题: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状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1请写出第一句话的本体和喻体。2为什么说在这一段道路上,亦有奇绝状绝的景致?请结合有关的历史背景,谈谈你的认识。3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4最后一句话中的“雄健的精神”具体指什么精神? 解析:第1题考本体喻体分析,第2题考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第3题考关键词语含义分析,第4题考对全文主题的理解。参考答案:1本体“现在所逢的史路”喻体“崎岖险阻的道路”。2 “这段道路”指的是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3年12月的这段历史。这段历史中,中国发生了许多“奇绝状绝”惊天动地的大事变: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1920年军阀混战、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香港海湾大罢工、陈炯明叛变,1923年铲除“二十一条”、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在这段历史中,中华民族正逢新的转机。3“趣味”是指战胜困难后的快乐、幸福。4“雄健的精神”指冲破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课时训练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浊流( ) 崎岖( )( ) 一泻千里( ) 阻抑( )逼xi( ) cng山jn岭( ) ( ) zho流(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2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 3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 4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